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广东始兴南山钨钼多金属矿床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岭东段是世界著名的钨多金属矿集区,多轮的地质工作使区内找矿和研究程度极高,找矿难度极大。南山钨钼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该区实施钨多金属矿调查评价中根据岩体型(地下室)找矿模型找到的具有中大型远景的钨钼多金属矿床。钻探验证成果显示该矿床除地表分布的石英脉型钨钼多金属矿体外,在深部燕山晚期岩体中发育了大规模的岩体型(云英岩型和花岗岩型)钨钼多金属矿体,矿区燕山晚期花岗岩自上而下分为白云母化、绿泥石化和钾长石化三带,云英岩型钨钼多金属矿体分布在白云母化带,赋矿岩体为细粒二云母花岗岩;花岗岩型钨钼多金属矿体分布在绿泥石化带和钾长石化带,矿体为细粒浸染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细粒钾长石花岗岩,矿石矿物主要有黑钨矿、辉钼矿、锡石、辉铋矿、方铅矿、闪锌矿、白钨矿、黄铜矿、黄铁矿等;初步研究表明该岩体型钨钼多金属矿体可能为深部含矿岩浆经分异作用形成,矿床具有品位一般、规模大的特点,成矿元素复杂,主要为W - Mo - Sn - Bi 组合,并富含Pb,Zn,Ag,Nb 等。该矿床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南岭东段地区找矿新突破,而且对整个南岭乃至华南地区钨钼多金属矿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广西岩鹰嘴地区钨钼铜多金属矿床与斑岩息息相关,并具多期成矿作用和多种成矿类型,主要成矿类型有斑岩型钨钼铜矿、矽卡岩型白钨矿、石英脉型铜矿。文章总结了该区钨钼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并对矿床类型特征及其成矿模式、找矿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张建协 《福建地质》2011,30(4):286-292
华安石笋尖钨钼多金属矿属构造蚀变热液石英脉型,受北东向断裂次级北北东向裂隙带控制,呈脉状或细脉状产于燕山期金山岩体东部边缘,构造部位独特。综合分析该区成矿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和已发现钨钼多金属矿(化)点,认为矿区一带具有良好的钨钼多金属矿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4.
西藏申扎县甲岗雪山钨钼铋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申扎县甲岗雪山钨钼铋多金属矿床是藏北地区首个发现的内生钨钼铋多金属矿床。矿区共发现钨钼(铋)矿(化)脉22条,主要赋存于白云母化、硅化、云英岩化蚀变的二长花岗岩体及其与石炭系下统永珠组砂岩的内外接触带中。对甲岗雪山钨钼(铋)矿区矿石H、O、S、Pb和稀土元素等分析表明,成矿物质(包括流体和矿质)均主要源自岩浆,成矿温度变化为183-420℃,平均为335℃,具中高温成矿特点。矿化流体应是一种富碱质弱酸性流体,其中成矿物质主要以氟和氯络合物形式迁移。矿石辉钼矿Re-Os同位素模式年龄平均值为21.37Ma,表明矿化形成于喜马拉雅中期,与矿区内的二长花岗岩(U-Pb年龄 22.22 Ma)接近并略晚于岩体形成时间。揭示出钨钼铋成矿作用与喜马拉雅早-中期二长花岗岩浆活动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为一典型的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石英大脉型钨钼铋多金属共生矿床。  相似文献   

5.
正南山坑钨锡矿床位于广东省始兴县罗坝镇境内,是近年来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大调查项目中找到的具有大型远景的钨锡多金属矿床(肖惠良等,2008)。该矿床是以矽卡岩型钨锡矿为主,兼有石英脉型钨多金属矿和花岗岩型钨钼多金属矿的复合型矿床(肖惠良等,2010),其中以矽卡岩型钨锡多金属矿体规模最大,花岗岩型钨钼多金属矿体最具潜力(陈乐柱等,2014)。1区域地质背景南山坑钨锡多金属矿床位于南岭多金属成矿  相似文献   

6.
南岭东段地区是世界著名的钨多金属矿集区.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该区实施钨多金属矿调查评价,找到了一批具有中大型远景的与花岗岩有关的新类型钨锡多金属矿床,特别是在复式岩体中的花岗岩型新类型钨钼多金属矿床(简称"体中体"式钨钼多金属矿床)和受中、上泥盆统地层控制的层控矽卡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床的发现,不仅实现了南岭东段地区找矿...  相似文献   

7.
彭能立 《地质与勘探》2015,51(5):838-848
内蒙古沙子沟钨钼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西拉沐沦钼多金属成矿带的西南部。矿床内辉钼矿体呈脉状产于围岩裂隙中,为石英-辉钼矿-黄铁矿组合。为了查明该矿床的形成年代,本文采集了5件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测试,获得模式年龄为(241.2±3.4)~(245.2±4.3)Ma,加权平均值为(243.8±1.6)Ma,表明沙子沟钨钼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早三叠纪。辉钼矿的铼含量介于1.231~1.704μg/g,表明钼主要来源于上地壳。结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沙子沟钨钼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古亚洲洋关闭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挤压、碰撞背景下。沙子沟钨钼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事件的厘定,为华北克拉通北缘印支期早三叠纪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新的证据,有助于扩大区域找矿范围。  相似文献   

8.
甘肃小柳沟钨钼多金属成矿区综合找矿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小柳沟钨钼多金属成矿区十多年积累的找矿信息的综合研究,获得了关于本区成矿系统与找矿规律的系统整体认识.提出该成矿区成因类型属于多矿源改造、多期岩浆热液成矿型.受到地层、岩性、构造、多期岩浆活动等综合因素的有效组合、匹配和控制,在元古宇镜铁山-朱龙关裂谷带中,演化形成小柳沟钨钼多金属热液成矿系统.系统成矿空间巨大,成矿层次清晰,成矿分带与富集载体明确,具有良好的找矿远景.对此,提出了整体勘查靶位、靶体与策略.  相似文献   

9.
毕大超  冯杰 《安徽地质》2021,31(3):201-206
通过1:50000水系沉积物测量、1:25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在安徽上金山地区圈定出多个强度大、峰值高、组合好的W、Mo组合异常,经工程验证,在AP-4、AP-5、AP-8异常范围内发现了钨钼矿体,经过勘查工作最终探获一大型层控矽卡岩型钨钼矿床,实现了江南隆起带东段找矿的重大突破.依据成矿地质条件、地球化学异常及工程验证成果对比研究认为,矿区内AP-3、AP-7化探异常仍有较大的找矿潜力,若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钨钼资源量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杨斜地区石英脉型钨金矿床(点)主要分布在以沙河湾岩体为中心的北侧秦岭群内北北西向断裂中。钨、钨钼、铜、铅、锌等多金属及金、银矿化空间分布自南而北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同位素和包体资料表明成矿溶液主要为大气降水。钨金矿床(点)的形成与印支期花岗岩活动有关,岩体为成矿提供了主要金属元素。区内钨金、钨钼、铜、铅、锌及金银矿化规律性分布具有成矿系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梁冬云 《矿物学报》2001,21(3):534-536
某热液沉积型铜铅锌多金属矿石伴生丰富的银。工艺矿物学研究表明,该矿石银的赋存状态有着其独特之处,银赋存与铜矿物密切相关,银主要以较罕见的硫铜银矿矿物形式产出,嵌布于斑铜矿微裂缝中。  相似文献   

12.
张鹏  袁晓玲  张青  阳珊 《安徽地质》2011,21(1):35-39
采用光、薄片观察、物相分析、电子探针和X粉晶衍射等分析手段,经过综合研究认为:安徽省青阳县高家塝钨、钼矿床矿石中主要有益元素为钨,次要为钼,其它元素皆不达综合利用含量,经选矿后有害成份可能不存在;主要含钨矿物为白钨矿,主要含钼矿物为2H1型辉钼矿;成矿温度在700~900。C间;矿石主要自然类型为夕卡岩型和角岩型;矿石中白钨矿呈自形-半自形结构,粒径多为0.1~0.5mm,辉钼矿自形片状结构,粒径多为0.1~0.15mm;矿石的主要构造类型为浸染状,次要为细脉浸染状,主要嵌布类型为间隙充填型。  相似文献   

13.
花哈勒金地区铅锌多金属矿赋存于中奥陶统多宝山组变质安山岩的断裂构造蚀变带内,矿体呈脉状受北东向构造及其伴生的断裂构造控制,铅锌矿石成分简单,伴生有银铜,围岩蚀变主要有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硅化.多期次的岩浆侵入和侏罗纪火山岩的强烈喷发与区内成矿有利地层多宝山组,共同为本区多金属矿产的形成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物质来源.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侵入体,矿床成因属于热液充填(脉)型铅锌多金属矿床.通过分析其成矿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成矿地质环境等,认为找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4.
黄玉霖 《福建地质》2010,29(3):217-223
武夷山仙店—浦城渔梁逆冲构造带发育于崇安火山盆地东缘,呈北东向展布,由盆缘逆断层为主体,局部具推覆特征。断裂下盘以中新生代中酸性火山岩系为主,上盘主要分布前震旦系变质岩系和南北向中酸性侵入岩,构造性质与地层岩性的差异导致其成矿作用不同,逆冲断裂与火山岩系控制铀成矿作用,推覆构造与变质岩系影响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同心环状构造是所有胶体及偏胶体矿物的钟乳集合体的特征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黄铁矿、闪锌矿等矿石的同心环状构造的研究,进而探讨湘中盆地以禾青矿床为例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的成因。  相似文献   

16.
黄沙坪矿区岩浆岩及其控矿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钟正春 《矿产与地质》1996,10(6):400-405
在总结黄沙坪矿区各类岩浆岩特征及其控矿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岩浆岩的演化系列及其成因,认为区内301花岗斑岩和304花斑岩是多金属矿的主要成矿源岩,而石英斑岩则是区内斑岩铜矿的成矿岩体。  相似文献   

17.
昆山W-Mo-Cu矿床地处赣北九岭矿集区南部,距大湖塘超大型钨矿床狮尾洞矿区仅3 km。矿床目前处于详查阶段,已探明钨达中型规模,同时伴生中型钼矿及小型铜矿,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昆山矿床矿化样式较为单一,W-Mo-Cu矿体以石英脉形式产出,主要赋存在燕山期侵入岩顶部与新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的外接触带,具有"上钨中钼下铜"的特点,明显区别于大湖塘矿床矿体主要产在燕山期侵入岩与晋宁期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的内外接触带,具细脉浸染型白钨矿、热液爆破角砾岩型钨铜矿及石英脉型黑钨矿"三位一体"的矿化特征。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昆山W-Mo-Cu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进行了详细研究,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获得矿区内呈岩株状产出的似斑状花岗岩的年龄为151.7±1.3 Ma,晚期花岗斑岩脉的年龄为136.6±2.5 Ma;利用辉钼矿Re-Os法,获得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和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51.0±1.3 Ma和150.0±1.0 Ma,厘定矿床成矿时代为晚侏罗世,且与似斑状花岗岩有关。结合前人所得高精度成岩成矿年龄数据,认为赣北地区燕山期成岩成矿具多期性,可分为160~150 Ma(塔前、朱溪钨多金属矿床)、140 Ma(大湖塘钨多金属矿床)和125 Ma(香炉山钨矿),主要集中于150~140 Ma。晚侏罗世,华南地区全面进入岩石圈"伸展-减薄"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赣北地区燕山期成岩成矿可能与这一构造背景有关。昆山矿床具"上钨中钼下铜"的分带模式,其成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水口山矿田内的3个典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康家湾铅锌金银矿床、老鸦巢铅锌金矿床和鸭公塘铅锌铁铜矿床的矿石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显微鉴定、电子探针分析和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测试,研究了本区稀散元素的赋存状态、分布规律以及与主成矿元素(Pb、Zn、S、Fe)的关系等,总结出稀散元素在本区的富集规律.研究表明:本区矿石中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主要富集Cd、In、Te3种稀散元素.康家湾铅锌金银矿床In/Zn比值为0.86,老鸦巢铅锌金矿床In/Zn比值为5.10,而鸭公塘铅锌铁铜矿床In/Zn比值为611.20,且w(In)为33.83×10-6~365.62×10-6,因此,康家湾铅锌金银矿床和老鸦巢铅锌金矿床矿石中的In是以类质同象赋存于闪锌矿和黄铜矿的晶格中,而鸭公塘铅锌铁铜矿床矿石中的In可能以硫铟铜矿的形式赋存.水口山矿田的Te主要有2种赋存形式:一种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硫化物(黄铁矿)中;另一种以矿石中形成其独立矿物辉碲铋矿(分子式为Bi2TeS2)和碲银矿(分子式为Ag2Te)存在.  相似文献   

19.
山东蓬莱地区岩浆岩出露广泛,特别是浅成-超浅成岩类岩石发育,其与研究区部分矿种(萤石、多金属等)的分布密切相关,加强对该类岩石的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中主要分析研究了该区新建雨山超单元(浅成岩)的地质产状、岩石特征等,通过对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等数据的分析,论述了雨山岩体的物质来源、构造环境及其成因和侵位机制等,为今后该地区的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基础性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20.
The Bianbianshan deposit, the unique gold-polymetal (Au-Ag-Cu-Pb-Zn) veined deposit of the polymetal metallogenic belt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Da Hinggan Mountains mineral province,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Hercynian fold belt of the south segment of Da Hinggan Mountains mineral province, NE China. Ores at the Bianbianshan deposit occur within Cretaceous andesite and rhyolite in the form of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 and veinlet groups containing native gold, electrum, pyrite, chalcopyrite, galena and sphalerite. The deposit is hosted by structurally controlled faults associated with intens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The typical alteration assemblage is sericite + chlorite + calcite + quartz, with an inner pyrite - sericite - quartz zone and an outer seicite - chlorite - calcite - epidote zone between orebodies and wall rocks. δ34 S values of 17 sulfides from ores changing from –1.67 to +0.49‰ with average of –0.49‰, are similar to δ34 S values of magmatic or igneous sulfide sulfur. 206Pb/204Pb, 207Pb/204Pb and 208Pb/ 204Pb data of sulfide from ores range within 17.66–17.75, 15.50–15.60, and 37.64–38.00, respectively. These sulfur and lead isotope compositions imply that ore-forming materials might mainly originate from deep sources. H and O isotope study of quartz from ore-bearing veins indicate a mixed source of deep-seated magmatic water and shallower meteoric water. The ore formations result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hydrothermal fluid mixing and a structural setting favoring gold-polymetal deposition. Fluid mixing was possibly the key factor resulting in Au-Ag-Cu-Pb-Zn deposition in the deposit. The metallogenesis of the Bianbianshan deposit may have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Cretaceous volcanic-subvolcanic magmatic activity, and formed during the late stage of the crust thinning of North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