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董蒙  张军民 《中国沙漠》2016,36(4):1162-1170
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计算并分析新疆2012年的水足迹,结果表明:新疆2012年总水足迹为292.52×108m3,人均水足迹为1283.94m3。总水足迹中虚拟水消费量为279.68×108m3,其中72.20%用于居民和政府消费,27.80%用于资本形成。水足迹自给率为80.56%,对内部水足迹依赖度较高;水资源经济效益值为25.66元·5m-3,水足迹价值兑换比例为3.31,水资源经济效益值较低;水资源压力指数为0.68,60%以上的水资源压力来源于虚拟水流出。实现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居民虚拟水消费结构以降低水足迹,优化贸易结构以发挥虚拟水贸易对平衡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水足迹是基于消费基础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指示器.水足迹分析可定量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产生的压力和程度,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本文以上海市为案例,计算了2005年上海市的水足迹,并分析了1999-2005年间上海水足迹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05年上海市总水足迹为243.04×108m3,人均水足迹1 366m3/cap/a,水匮乏度高达8.16;近7年间万元GDP水足迹逐年下降,但人均水足迹明显上升.这说明上海市水资源利用呈不可持续状态,今后需要注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倡节约型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及实施虚拟水战略等来减少其水足迹,逐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虚拟水消费的水足迹计算——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水足迹是反映水资源实际消费的新概念.以虚拟水消费为基础的水足迹能更真实地衡量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消费利用状况。作者引人水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在基于虚拟水计算的基础上对大连市2003年水足迹进行了计算,通过定量地分析大连市水资源的利用现状、依赖程度及存在问题,为科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供有益的决策依据;同时通过虚拟水战略分析,提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城市水足迹计算与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足迹是基于消费基础的水资源利用情况的指示器.水足迹分析可定量反映城市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系统产生的压力和程度,为城市水资源可持续规划与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本文以上海市为案例,计算了2005年上海市的水足迹,并分析了1999-2005年间上海水足迹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2005年上海市总水足迹为243.04×108 m3,人均水足迹1 366 m3/cap/1,水匮乏度高达8.16;近7年间万元GDP水足迹逐年下降,但人均水足迹明显上升.这说明上海市水资源利用呈不可持续状态,今后需要注重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倡节约型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及实施虚拟水战略等来减少其水足迹,逐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城市群虚拟水贸易的近远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思奥  郑翔益  刘海猛 《地理学报》2019,74(12):2631-2645
虚拟水贸易能重新分配区域间的水资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厘清京津冀城市群与外部的虚拟水贸易及城市群内部的虚拟水流动,有助于深入理解该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现状及问题,为制定虚拟水贸易相关策略、实现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区域水资源安全提供决策支持。本文基于2010年全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京津冀城市群各省(市)水足迹及与全国各省域单元的虚拟水贸易量。从近远程视角定量评估城市群地区对内、外部水资源的依赖程度,并分析虚拟水贸易的距离特征。研究发现:① 京津冀城市群各省(市)各部门用水系数显现出差异性,农业部门用水强度最高,直接用水与完全用水系数分别超过300 m 3/万元和400 m 3/万元;② 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各省(市)人均消费水足迹差异大,北京、天津、河北的人均水足迹分别为405 m 3、565 m 3、191 m 3;③ 京津冀城市群的消费水足迹遍布全国各省域单元,近程水足迹与远程水足迹分别为91.4亿m 3、198.5亿m 3,其中,近程水足迹主要来源于本省(市),西部地区对远程水足迹的贡献最大;④ 京津冀城市群的虚拟水输入总体偏向来源于距离较近的省域单元,北京、天津、河北水足迹距离来源地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049 km、1297 km、688 km;⑤ 北京和天津为虚拟水贸易的净流入区,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性强;河北为虚拟水贸易的净流出区,为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他地区供给水资源,虚拟水净流出进一步加剧了河北的水资源短缺。未来,受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京津冀城市群的水资源压力将进一步加剧,提高用水效率、升级产业结构、提倡低水足迹消费模式、实行虚拟水战略是实现京津冀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虚拟水的理论方法及在甘肃省的应用   总被引:109,自引:2,他引:109  
水资源短缺问题是中国西北地区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虚拟水是水问题与水资源安全研究中的新概念,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虚拟水战略是指缺水国家或地区通过贸易的方式从富水国家或地区购买水密集型产品(尤其是粮食) 来获得本地水和粮食的安全,将水短缺问题的解决途径扩展到社会经济系统,人口—粮食—贸易之间的连接关系是虚拟水战略分析的主线。作者引入了虚拟水的概念,并简要介绍了当前国际研究的进展情况和计算方法。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初步计算得到2000年甘肃省生产产品中和城乡居民消费的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分别为222.02×108m3和183.75×108m3,分别是实体水资源利用量的1.8和1.5倍。分析了虚拟水战略的政策影响和虚拟水战略的优缺点,指出了在虚拟水理论与应用方面需要焏待开展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采用 2000、2005、2010、2015 年 4 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解译数据以及新疆水资源公报 和统计年鉴资料,旨在评价新疆沙产业与水资源承载力状况。通过计算未利用土地转化成农地、 林地、草地的数量,分析 16 a 来新疆沙产业发展状况,结合水足迹模型和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 标,计算新疆 2000—2015 年水足迹,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0—2015 年 间,随着新疆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新疆沙产业发展迅速,部分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和草地 被开发成耕地、林地、工矿和城镇及农村居民用地。(2)新疆水足迹整体呈上升趋势,水足迹以消费 农产品水足迹占主体,且消费农产品水足迹量快速增加,主要原因是新疆地区大力发展沙产业,利 用未利用土地、草地进行植物、沙生药材种植。(3)新疆人均水足迹、水资源压力指数、水足迹效益 指标呈现增加趋势,但数值明显低于我国人均水平。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向好,但水资源 利用方式仍然比较粗放,水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因此,新疆应采取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农作物种 植比例和用水结构,以增大水资源所支撑的沙产业发展规模,研究可为区域产业结构及消费模式 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天津市水资源足迹趋势预测与动态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区域水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以天津市为例,从水足迹视角,根据其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算法,从生产用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和污水排放等方面计算了2004—2009年水资源足迹情况,并运用精度较高的拟合函数对其未来几年水资源足迹量、人口数量分别进行了趋势预测,从而得到天津市人均水资源足迹处于下降趋势的结论,并针对这种趋势(2015年将降至617m3),建议从调整产业用水结构、转变虚拟水贸易策略、优化产品消费结构、提高三大产业污水排放达标率、建立水足迹定期监控和预警机制等方面进行动态调节。  相似文献   

9.
孙思奥  王晶  戚伟 《地理学报》2020,75(7):1346-1358
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其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保护意义重大。从虚拟水视角,研究青藏高原与外部的水资源贸易关系和影响因素,有助于理解该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制定虚拟水贸易策略、优化区域城乡水资源配置、保障亚洲水塔功能。依托2012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成果,本文测算了青藏高原与中国其他区域之间的虚拟水贸易关系,建立了中国区域城镇与农村地区的虚拟水贸易网络,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分析了青藏高原对其他区域虚拟水贸易不平衡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向中国其他区域净输出虚拟水2.25亿m3,其中向西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5个区域净输出虚拟水,从西北和东北2个区域净输入虚拟水。城乡之间虚拟水贸易联系非常紧密,农村地区生产水足迹较高,而城镇地区由于人口密度较高、消费水平较高,是虚拟水最终消费的热点区域,青藏高原农村地区的虚拟水贸易量大于城镇地区的虚拟水贸易量。青藏高原贸易输出结构以农产品为主导,虚拟水净输出12.7亿m3;青藏高原与其他区域贸易存在逆差,贸易量因素导致虚拟水净输入8.6亿m3;用水效率在青藏高原与不同区域虚拟水贸易中的正负效应不一,总体带来青藏高原虚拟水净输入1.8亿m3。未来,应重点通过灌溉节水减少农业水足迹,引导城镇居民向低水足迹生活方式转变,鼓励内地为青藏高原提供物质与技术支援,实行水资源生态补偿政策,以保护青藏高原水资源,促进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0.
2006年山东省虚拟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山东省的实际情况,运用FAO提供的农作物潜在蒸散计算方法,初步计算得到2006年山东省生产产品和居民消费的产品中的虚拟水含量分别为1 808.6×108m3和1 603.0×108m3,分别是实体水资源利用量的9.1和8.0倍。农作物产品虚拟水占45.5%,动物产品占30.4%,工业产品占22.8%,生活用水占1.4%;其中,粮食消费的虚拟水最大,占总虚拟水消费的18.5%,其次是蔬菜,占16.3%。从虚拟水贸易平衡来看,山东省对外净出口的虚拟水量为-205.6×108m3,而这一部分虚拟水主要是海水水产品和油料。尽管虚拟水战略提供了水资源的一种替代供应方式,但由于市场的不稳定性,也会给地区稳定和粮食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同时,虚拟水的理论与应用也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The Yellow River, the second longest river in China, is facing increasing water scarcity due to rising water consumption of a fast growing economy and an increasingly urbanized population with water-intensive consumption patterns. The Yellow River Basin (YRB) is divided into three regions: the upper,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each with ver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water resources, economic structure and household income and consumption patterns. Virtual water has been recognised as a potentially useful concept for redistributing water from water-rich to water-poor region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 a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 (MRIO) to assess the regional virtual water flows between the three reaches of the basin and the rest of China distinguishing green and blue water, as well as rural and urban household water footprints. Results show that all three reaches are net virtual water exporter, i.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ctivities outside the basin also put pressure on th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YRB. The results suggest a reduction of the export of virtual blue water that could instead be used for producing higher value added but lower water-intensive goods. In particular, the lower reach as the most water scarce region in the basin should increase the import of water intensive goods, such as irrigated crops and processed food products, from other more water abundant regions such as the South of China. Thus, trading virtual water can help sustai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regions within the basin thus easing the pressure from water shortage. In addition, there is a hug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 water footprints in the basin. The average urban household’s water footprint is more than double the water footprint of a rural household in the basin. This is due to the higher urban household consumption of water-intensive goods and services, such as processed food products, wearing apparel and footwear, hotel and catering services and electricity.  相似文献   

12.
Water footprint of production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pressure on national or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generated by production activities. Water stress is defined as the ratio of water us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regional water footprint of production and a green water footprint) to renewable water resources available in a country or region. Water stress can be used to identify pressure on national or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generated by production activities.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water footprint of production and the water stress in China during the years 1985-2009. The result shows that China’s water footprint of production increased from 781.58 × 109 m3 in 1985 to 1109.76 × 109 m3 in 2009. Mega-cities and regions with less agriculture production due to local climatic conditions (Tibet and Qinghai) had lower water footprint of production, while the provinces (Henan, Shandong) with higher agriculture production had higher footprint. Provinces with severe water stress increased from 6 in 1985 to 9 in 2009. High to severe water stress exists mainly in mega-cities and agricultural areas located in the downstream area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Yangtze River in North and Central China. The outlook for water resources pressure in China is not optimistic, with areas of stress expanding from northern to southern of China.  相似文献   

13.
黑河流域2004-2010年水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军  周冬梅  张仁陟 《中国沙漠》2012,32(6):1779-1785
 中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生态足迹法构建了黑河流域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公共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5个二级水资源账户,并利用水资源负载指数,研究了黑河流域2004—2010年水资源承载力、水足迹和水资源负载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从2004年的16.36 hm2增加至2010年的24.40 hm2;总水资源生态足迹从2004年的571.81 hm2减少至2010年的486.73 hm2;而水资源生态赤字从2004年的555.45 hm2下降至2010年的462.33 hm2;黑河流域水资源负载指数高,水资源开发潜力很小;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增加与降水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各部门在生产链中水资源的具体消耗路径和在消耗路径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维持生产链中水资源消耗的关键部门,论文基于2017年投入产出表和相关气象数据,在农业用水中加入绿水资源消耗量,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路径分析(structural path analysis, SPA)法分析中国42个部门水资源消耗的总量和结构,以及水资源在生产链中消耗的具体路径。结果表明:① 城镇居民消费和进口的水足迹最高,其次为农村居民消费,大多数水足迹较高的部门,都是以居民消费为主,进口水资源弥补了国内部分生产用水的消耗,但水资源短缺的形势仍然严峻;② 生产链前5个层级的水足迹消耗占比为95%左右,其中部门内部消耗占比最大,水足迹随层级数的增加而下降,水资源反馈循环程度较弱;③ 从部门生产链看,部门内部的水足迹占比最大,部门流入和流出水足迹差值较大,部门之间普遍存在单向依赖特征,关联网络不够稳定;④ 从最终消费角度看,农业部门内部水足迹占比最大,是生产链中重要的衔接结点,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加上游部门的水资源压力。研究为调整节水政策和提升水资源配置与管理能力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西北干旱区新疆水资源足迹及利用效率动态评估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张燕  徐建华  吕光辉 《中国沙漠》2008,28(4):775-780
 水资源足迹是如实反映人类对水资源消费利用的新概念,能深刻揭示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消费,为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以地处西北干旱区的新疆为例,运用水资源足迹概念对1990—2005年新疆水资源足迹进行综合评价,然后采用动态计量的分析方法对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水资源足迹、城乡消费结构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疆全社会水资源足迹总量从1990年的115.55亿m3增加到2005年的159.57亿m3,增幅38.1%,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水足迹强度由1990年的0.42 m3\5元-1下降到2005年的0.06 m3\5元-1,降幅85.5%,说明水资源利用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数量和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与水资源足迹、城乡消费结构之间呈现一种长期稳定的趋势,需要及时采取应对策略与措施加以调控。  相似文献   

16.
水—经济空间关系是干旱区与半干旱区水资源研究的热点,揭示水—经济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和因果关系,可为优化水资源合理配置、合理部署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理论和决策参考。研究应用水足迹理论,核算新疆各地州1991—2015年农作物水足迹,结合信息熵值理论分析新疆各地州农作物水足迹、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其熵值的空间演变规律及因果关系。结果表明:新疆农作物水足迹与第一产业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空间演变整体向着均衡有序的方向发展,水—经济的空间不均衡性逐步缩小;新疆农作物水足迹显著影响其第一产业增加值空间演变,影响期1~5 a,农业经济空间分布受农业用水空间分布的长期制约;农作物水足迹和国内生产总值没有空间演变因果关系,全疆经济发展向着第二产业、第三产发展转型,农业经济不再显著影响全疆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