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苏北地区上前寒武系发育一套厚约五千米以上以海相为主的未变质地层。由于其岩性和生物组合的特殊性及其所处地理和构造位置的重要性,被视为解决我国南北方上前寒武系衔接和对比的关键地区之一。近年来,本区上前寒武系在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同位素地质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但对它们在我国上前寒武系所处的位置仍持有不同意见。至今,尚未见到有关的古地磁文章发表。  相似文献   

2.
本报告系统地介绍了北山地区所建立的晚前寒武纪地层系统和剖面。根据岩石特征、沉积旋回、生物组合、地壳运动、冰川作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质年龄等,将其划分为四个系(群)和十二个组。分别论述了各群、组的主要特征、重要地层界线及时代划分与对比;探讨了该区晚前寒武纪古地理概况。尤其是着重解决了该区长期悬而未决的青白口系问题。提出了该区上前寒武系可分别与我国蓟县和峡东以及苏联的南乌拉尔剖面进行对比.本研究报告是对北山地区上前寒武系研究较系统而全面的总结。经地质矿产部科技司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的评审认为,该报告“较大地提高了研究地区的地质研究程度,是一份较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供地质普查勘探、教学和科研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第118号学术项目——上前寒武系对比开始于1975年4月。这个科研项目继承了以前的“半球科研项目”。“半球科研项目”主要是从事晚前寒武纪冰川作用,特别是南半球冰川作用的研究。本项目的目的是研究和对比上前寒武系保存好的沉积或轻变质的岩系。最后的目的是确定上前寒武系的对比,试图划定参考地区和层型剖面,为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划分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前寒武纪地质年代划分再讨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陆松年 《现代地质》1999,13(2):195-196
1982年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第6次工作会议在埃及坦塔召开,孙大中、刘鸿允和作者代表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参加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活动。会议期间孙大中和作者合作提交了“中国前寒武系的划分”一文,并作了详细的介绍。17年来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对全球前寒武纪...  相似文献   

5.
以奥斯陆国际地质大会修订的全球寒武系年代地层四分方案为依据,通过对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及与顶底和内部地层单位的接触关系等综合分析,对西北地区16个地层区(地区)的寒武纪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重新厘定。通过对比研究,初步建立了西北地区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方案(即4统10阶的年代地层框架),为今后西北地区寒武纪地层研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小资料     
在地质文献中,我们常常可以见到"前寒武纪"或"前寒武系"等一类术语.顾名思义,前寒武系地层,一般是指比寒武系地层更古老的地质体.从寒武纪开始,地质科学上又划分出一个泛生代,也就是地球上明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洛南一带发育一套构造简单,层序清楚,基本未变质的晚前寒武纪地层,角度不整合于巨厚的熊耳群火山岩系之上,平行不整合于下寒武系辛集组含磷灰岩之下,总厚度近7000米。这套地层向西北、东南延伸,衔接华北地台南缘两端的上前寒武系,向北向南呼应蓟县、三峡两个上前寒武系层型,在我国上前寒武系的划分、对比、统一地层表的建立工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末前寒武纪生物群演变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末前寒武纪(系)”(Terminal Precambrian)一词是本文作者之一邢裕盛于1980年在巴黎召开的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召开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在国际上还没有建立一个前寒武纪最上部的、国际统一的系级年代地层单位之前,暂时用这个名词代表这一段地质历史时期。这个名词最先在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主席J.W.考依1980年度工作报告中使用,以后又在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作为一个分组会议的名称使用,1987年在宜昌召开的国际末前寒武系及  相似文献   

9.
陕西洛南县石门至陈耳沟一带的上前寒武系,属华北地层区南缘的金堆城—鲁山小区。地层出露良好,构造简单,各群、组之间的接触关系清楚。三十年代,赵亚曾、黄汲清等先后在该区进行过路线地质调查。解放以后,不少单位又相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质调查及专题研究,使本区的地质研究程度不断提高,建立了晚前寒武纪地层系统。以往,本区除叠层石外,缺少其它古生物资料及直接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其地层划分对比相差悬殊,长期来难以统一。本文试图运用微古植物资料对该区上前寒武系的划分及对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陕西洛南上前寒武系高山河组的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洛南县石门至陈耳沟一带的上前寒武系,属华北地层区南缘的金堆城—鲁山小区.地层出露良好,构造简单,各群、组之间的接触关系清楚.三十年代,赵亚曾、黄汲清等先后在该区进行过路线地质调查.解放以后,不少单位又相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质调查及专题研究,使本区的地质研究程度不断提高,建立了晚前寒武纪地层系统.以往,本区除叠层石外,缺少其它古生物资料及直接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其地层划分对比相差悬殊,长期来难以统一.本文试图运用微古植物资料对该区上前寒武系的划分及对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二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一次国际地质会议上,国际地科联寒武系地层学会决定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的界线进行工作,以便在世界范围内选出层型剖面及其界线,以供各国有关科学研究人员参考。近几年来,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先后到澳大利亚、摩洛哥、苏联等地检查和验证层型剖面和层型界线。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现在尚未得到一个统一的地层层序,作为前寒武系和寒武系界线的参考标准。但是目前已描述了许多个值得进一步审查  相似文献   

12.
西伯利亚乌楚尔—马亚区上前寒武系剖面在苏联境内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里菲系层型剖面,闸明此剖面中核形石的垂向分布情况,对于上前寒武系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意义很大。乌楚尔—马亚区上前寒武系地层研究较早,发表的文章也较多。先后有德泽瓦诺夫(1939.1943.1946),亚尔莫留克(1946.1956),C.B.努日诺夫(1967)等人对乌楚尔—马亚地区上前寒武系进行了划分。最近又有阿尔丹地质队(1965)科马  相似文献   

13.
湖南的上前寒武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上前寒武系分布广泛,地层发育齐全,沉积类型复杂,矿产资源丰富,是研究我国华南地区地质构造重要地区之一。本文叙述了上前寒武系的地层层序,进行了地层分区,将板溪群分为三个区,震旦系分为四个区,概述了各区地层特点。并提出了上前寒武纪的划分对比方案。对湖南晚前寒武纪的地史演化及沉积特征等,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冷家溪群属大洋环境优地槽型沉积,尔后洋盆扩张,地壳类型转化,板溪群既有冒地槽型又有优地槽型沉积;震旦系地壳稳定性增强,因此既有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又有海水相对较深的炭硅质盆地沉积,以及深海泥砂质复理石浊流沉积。总之随着时间的发展,陆壳自北西往南东增生,地槽往南东迁移。  相似文献   

14.
应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寒武纪地层分会、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工作组的邀请(经费上得到瑞典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资助),笔者于1986年5月11日至18日出席在瑞典乌普萨拉召开的国际早期骨骼化石分类学及生物地层学学术讨论会。与会代表51名,除我国外,还有来自美国、瑞典、波兰、德国、印度、澳大利亚、苏联、伊朗、芬兰等国,大都是本学科各研究领域中的学术带头人。会间,学术活动是十分活跃的。讨论的主题是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划分中起关键作用的小壳化石的分类及对比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杨付群 《安徽地质》2013,23(1):13-16
安徽滁州一带寒武系出露齐全,长期以来一直采用三分方案。随着地质研究程度的提高,全球寒武系开始采用四分方案。本文系统的梳理了滁州地区寒武系的划分历史,在详细论述滁州地区寒武系岩石地层特征的基础上,对比了区域寒武系地层与皖中南寒武系地层,进而提出了安徽滁州地区寒武系最新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6.
现在国际上对寒武系之下的地层统称为前寒武系,而对前寒武系的上部层位称作上前寒武系.  相似文献   

17.
二十几年前,我提出了文德这一名称(文德系、文德杂岩、文德植系),以前在地层表中把这些沉积划分为俄罗斯地台的寒武系(含有古老的管状无骨骼化石的兰泥的波罗的群)。“文德”这一名称提出后很快在苏联被采纳了。在1957年我曾提出作为全大陆震旦最晚期的命名(在巴黎国际寒武及前寒武系划分会议上)。广泛传播这一概念中起很大作用的是的两本综合著作(上前寒武系,1963,1968),关于俄罗斯地台及全苏的上元古界(上前寒武系),及提交在印度召开的22届国际地质会议的资料(1964)。  相似文献   

18.
2004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将地球上的岩石划分成两大部分,即显生宇和前寒武系。两者划分的依据不同,显生宇是依据"全球层型剖面和层型点",而前寒武系则是依据"全球标准地层年龄"。为了建立一个"自然的"前寒武纪地质年代表,人们提出了2004~2008年前寒武系划分参考方案,它指明了前寒武纪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国际地层委员会前不久公布了2 0 0 4年“国际地层表”,并专门提出了“2 0 0 4—2 0 0 8年前寒武纪年表参考方案”。在2 0 0 4年版“国际地层表”中,新建了埃迪卡拉系,其时限从6 30 Ma至5 4 2 Ma。“2 0 0 4—2 0 0 8年前寒武系划分参考方案”指出应该根据唯一客观的物理标准——现存的岩石记录,对前寒武纪地质年表重新进行界定。前寒武纪的地层界线应标定于地层记录中的关键事件或转变点上,以突出反映地球系统演化的巨变。在介绍有关埃迪卡拉系的背景、地质特征和时限的同时,对“参考方案”中有关前寒武系划分原则和具体划分方案的新思路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对“参考方案”中值得商榷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我国前寒武纪年代表制定中有关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西非,相当于苏联地质学者所称里菲系的上前寒武系和相当于文德系或称始寒武系的终前寒武系或前寒武系顶部,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因为,在托德尼(Toaudeni)盆地和沃尔特(Volta)盆地中可以见到,以冰碛层开始的绿色泥质岩建造为代表的前寒武系顶部地层不整合于沃尔特盆地中的以夹有灰岩和白云岩的碎屑岩建造为代表的上前寒武系地层之上。西非和中非的显生宇下界不详。令人满意的地层化石通常产于寒武—奥陶系界限或甚至在志留系中。显生宇和隐生宇的界线亦不详,通常其间产有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