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伽师砂岩型铜矿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古生代前陆盆地西南,北部以哈拉峻-阿合奇断裂为界,与南天山晚古生代陆缘盆地相邻,是塔里木北缘的一个陆内海盆。砂岩铜矿赋存于一套主要由褐红色-红色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的红色砂岩建造中,其中夹有浅灰色砂岩层,铜矿化即发育于浅灰色砂岩中。含矿层长3km,厚4-6m,共发现有3条矿体。其中Ⅰ号矿体长650m,厚2.21~5.13m,平均厚度3.93m,Ⅱ号矿体长190m,厚2-4m;Ⅲ号矿体长100m,平均厚度3.37m。通过对矿区的地层、构造,铜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的分析认为,古近系的浅灰色钙质砂岩为找矿的最有利层位;孔雀石化的含岩屑钙质细砂岩转石是找矿的直接标志;膏岩建造一般位于含矿层的底部,石膏层为明显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2.
新疆伽师砂岩型铜矿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古生代前陆盆地西南,北部以哈拉峻—阿合奇断裂为界,与南天山晚古生代陆缘盆地相邻,是塔里木北缘的一个陆内海盆。砂岩铜矿赋存于一套主要由褐红色—红色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及泥岩组成的红色砂岩建造中,其中夹有浅灰色砂岩层,铜矿化即发育于浅灰色砂岩中。含矿层长3km,厚4~6m,共发现有3条矿体。其中Ⅰ号矿体长650m,厚2.21~5.13m,平均厚度3.93m,Ⅱ号矿体长190m,厚2~4m;Ⅲ号矿体长100m,平均厚度3.37m。通过对矿区的地层、构造,铜矿体的规模、形态、产状的分析认为,古近系的浅灰色钙质砂岩为找矿的最有利层位;孔雀石化的含岩屑钙质细砂岩转石是找矿的直接标志;膏岩建造一般位于含矿层的底部,石膏层为明显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3.
磷铜矿在我国的产出地点在文献上尚未见报导,因此铜鼓塘找到磷铜矿是其意义的,它产出在湖南衡阳的红色盆地的南缘第三系底部红色岩系的浅色砂岩的铜矿床的氧化带中;矿床属沉积型含铜砂岩矿床,主要矿物为次生富集带的辉铜矿,以及少量的铀矿物,矿床氧化带非常发育。其中的含铜矿物有孔雀石、蓝铜矿、硅孔雀石、水胆矾、赤铜矿、  相似文献   

4.
赞比亚西北省索卢韦齐县铜钴多金属矿主要存在三种矿化类型,第一种是层控型铜矿,矿石矿物为黄铜矿、黝铜矿、辉铜矿,多呈条带状、透镜状等形态,平行黑云石英片岩和二云石英片岩的片理展布;第二种为沉积型铜矿,受到背斜和穹窿的控制,含矿岩系主要为加丹加超群(Katanga)下部罗安组(Roan)页岩、砂岩,金属矿物主要为水胆石、孔雀石、蓝铜矿,多呈星点状、浸染状、斑杂状、团块状等分布在含矿页岩、砂岩中;第三种是热液型铜矿,充填在加丹加超群及其更老的地层中,矿化类型为黄铜矿黄铁矿石英脉型,一般为小型脉状矿床。该类型矿床可与前两类矿床叠加,使矿石品位提高。  相似文献   

5.
陈代文 《福建地质》2012,31(3):233-239
云南景谷登海山铜矿5个含矿层呈层状贮存于"滇中红层"第三系始新统等黑组紫红色砂岩所夹白色砂岩中,矿石具层纹状原始沉积特征,无明显热液改造痕迹,矿体明显受层位控制,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元谋古陆。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认为景谷登海山铜矿为砂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6.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新疆乌恰县吾合沙鲁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缘,区域上发育重要的砂砾岩型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系统,已分布有乌拉根超大型砂砾岩型铅锌矿、萨热克大型砂砾岩型铜矿、萨哈尔铜矿、花园铜矿、杨叶铜矿、杨树沟铜矿、吾东—伊日库勒铜矿等典型矿床,具有十分独特的砂砾岩型铜铅锌矿  相似文献   

7.
智利楚基卡马塔铜矿是世界上最大的斑岩型铜矿床。总结了该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并从围岩蚀变特征、矿化阶段的划分、成岩成矿年龄以及矿床的破坏和保存等方面对该矿床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分析了矿床成因,建立了该矿床的找矿模型与找矿标志。结果表明,楚基卡马塔铜矿床位于安第斯造山带中部,产于楚基卡马塔侵入杂岩体中,主要受西部断裂控制;蚀变分带呈不规则状展布,矿化与石英-绢云母化密切相关;矿床氧化带发育,含有氯铜矿和孔雀石等矿物,与我国土屋斑岩型铜矿具有相似之处;楚基卡马塔铜矿床形成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其成岩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幔,含矿斑岩体具有较高的氧逸度,与我国玉龙和驱龙斑岩型铜矿有相似之处;楚基卡马塔铜矿床的形成经历了多次矿化叠加,与南美板块和法拉隆板块之间的快速斜向俯冲运动有关。对楚基卡马塔铜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的总结,可以为我国斑岩铜矿的找矿勘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对已揭露工程地段进行取样,采用显微镜观察、岩石化学分析、微量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微区能谱分析等手段,研究了铜厂沟铜矿矿石矿物组成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铜厂沟铜矿矿石类型为含铜砂岩型和含铜蚀变构造角砾岩型:砂岩型铜矿具有层控特征,矿体产出明显受三叠系飞仙关组等赋矿层位的控制;蚀变构造角砾岩型铜矿矿体沿SW向次级控矿断裂具一定规模展布并受其控制,矿石含铜品位达3.26%~3.88%。2类型铜矿石的主要矿物组成为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孔雀石,见少量蓝铜矿、自然铜、方解石、石英;主要围岩蚀变为沸石化、重晶石化、沥青化、硅化、绿泥石化、高岭石化及碳酸盐化等。砂岩型铜矿控矿及赋矿围岩岩石化学成分中SiO2含量、SiO2/Al2O3值、Na2O、 K2O含量特征和CaO+MgO含量分布特点,表明岩石为海相碎屑沉积成因。蚀变构造角砾岩型铜矿石为构造运动改造形成。  相似文献   

9.
黔西北威宁地区香炉山铜矿床位于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组第3段(P3β3)顶部与宣威组(P3x)底部之间,属于玄武岩型铜矿床。针对其含矿地层宏观地质特征与赋矿主岩矿物岩石学组构,本文以野外地质为基础,系统开展岩矿鉴定、扫描电镜与电子探针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本矿床赋矿主岩为岩屑粉砂岩的矿石矿物为辉铜矿、斑铜矿、黝铜矿和孔雀石,脉石矿物为长石、石英、绿泥石和碳质物等;赋矿主岩为火山角砾岩的矿石矿物为自然铜、斑铜矿、黄铜矿、辉铜矿、黝铜矿和孔雀石,其脉石矿物为石英、绿泥石、白云石和粘土矿物等,按其主要矿物含量,原生矿石可分为自然铜+辉铜矿+赤铁矿矿石、自然铜+黄铜矿+黝铜矿矿石、黄铜矿+斑铜矿+赤铁矿矿石3种自然类型。根据矿物共生组合与相互穿插关系,本矿床成矿作用可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期矿石矿物的形成顺序为斑铜矿→黄铜矿—黝铜矿—自然铜→辉铜矿,表生期形成孔雀石、赤铜矿、赤铁矿、钛铁矿、褐铁矿等矿物。  相似文献   

10.
唐屹  郝雪峰  彭宇  潘蒙  梁斌  陈榜巧  杨荣  范俊波  贺洋 《地质通报》2023,(12):2028-2036
在四川西昌市昭觉-普格米市中生代陆相盆地下白垩统飞天山组中新发现了与砂岩型铜矿伴生的铼矿体,重点介绍了铜-铼矿床(点)的分布、矿体特征,分析矿床的成因及找矿前景。发现的矿床(点)呈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砂岩中,主要矿石类型为含沥青条带的碎裂状、透镜状砂岩,矿石中Cu、Re、Ag含量较高,Cu含量0.23%~39.10%,平均7.23%;Re含量为2.76~131.49 g/t,平均为24.70 g/t, Ag含量为41.4~384 g/t,可称为铜-铼-银砂岩型矿床。成矿作用与沥青等有机质关系密切,初步认为Re等元素超常富集的成矿作用与古油藏形成演化具有密切联系。米市盆地飞天山组含矿层位相对稳定,找矿标志明显,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1.
新疆阿图什科克塔木铜矿位于塔里木板块北缘柯坪前陆盆地,成矿带属于塔里木成矿省柯坪塔格成矿带,是铜、铅、锌、铁、钒、钛、稀土、磷多金属的重要成矿区。矿体主要赋存于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组第二段浅灰绿色砂岩中,含矿层呈SW—NE向延伸,与矿区地层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呈似层状产出,地表出露长度为0.3~4km,厚度为0.2~3m。刻槽样分析结果显示,铜的品位为0.42%~9.39%,主要矿石矿物为铜蓝、孔雀石,其次为辉铜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方解石等。地球化学异常主要以Cu、As、Mo元素异常为主,伴有Zn、Ag、Au等元素异常。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综合分析,认为科克塔木铜矿为砂岩型铜矿。  相似文献   

12.
乌多坎砂岩型铜矿是世界知名的超大型砂岩型铜矿之一。总结了该矿床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建立了乌多坎砂岩型铜矿的找矿模型与找矿标志,对比了乌多坎砂岩型铜矿床与世界主要著名砂岩型铜矿床的特征,分析了它们之间成矿及赋矿的共同点。结果表明,世界著名的大型-超大型砂岩型铜矿均形成于后造山盆地或地台边缘的盆地(坳陷)中;矿体的规模与形态取决于岩性-岩相条件;矿化类型均具有Cu-Ag矿化特征;均具有干旱的古气候条件及滨海相、三角洲相、海湾-泻湖相的岩相-古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13.
刚果卢阿拉巴省隶属于非洲板块克拉通,该区发育了世界著名的加丹加弧形铜成矿带,康隆卡铜矿即产于该成矿带上.在资料系统收集和二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野外勘探工作,系统厘定康隆卡铜矿矿体特征、矿石类型、围岩蚀变特征,分析地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结合物探工作,总结铜矿成矿规律.研究表明:1)矿床中矿石矿物以孔雀石、蓝铜矿、黑铜矿等次生氧化矿物为主,矿石结构以自形-他形粒状结构为主,矿石构造主要为多孔构造、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2)罗安群木瓦夏组层状白云质砂岩(RSF)及蜂窝状硅质白云岩(RSC)为康隆卡铜矿重要的赋矿层位,矿(化)体层控性质显著;3)构造在空间上与成矿显示出密切联系,坎苏祁(Kansuki)断裂、次级断裂及褶皱构造共同控制着含矿层位,为矿质运移、沉淀、叠加提供场所,初步认为康隆卡铜矿为沉积-热液改造型铜钴矿床;4)结合物探工作成果及找矿标志,NE向次级构造所对应的矿致异常深部具有矿(化)体富集、膨大趋势,找矿潜力良好,矿区内民采遗迹、南部矿点均为找矿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4.
察尔其铜矿位于新疆拜城县,是区域滴水铜矿带的东段。铜矿体产于新生界中新统-上新统康村组第四段(N_(1-2)k~4)的第3亚段和第5亚段;铜矿化主要产于杂色砂岩及其与泥灰岩接触部位附近。矿区含矿层主要有B矿层和C矿层,B矿层划分出3条铜矿体,其中B1、B2号矿体为主矿体;C矿层矿体划分出5个矿体,其中C1号矿体为主矿体,也是察尔其铜矿区的主矿体。矿区新近系康村组含矿层沉积特征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分流间湾微相,滨浅湖亚相的浅湖砂坝微相和浅湖泥微相,局部出现深湖相。康村组沉积物来自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含矿砂岩的碎屑来自灰岩、泥灰岩、砂岩、泥岩、变质岩、深成岩、火山岩等,与北邻天山造山带的岩性相当。认为察尔其铜矿床属于与新近纪湖相沉积作用有关的砂岩型铜矿,并将铜矿形成过程分为2个成矿期3个成矿阶段,建立了矿床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5.
白米坝铜矿位于上扬子中东部铅、锌、铜等成矿带上,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铜矿受地层和构造双重控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上段(T1f2)底部深灰色砂岩中,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矿石矿物主要为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呈稀疏浸染状、星点状分布于砂岩中,具孔雀石化、蓝铜矿化。综合分析该矿床为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6.
云南牟定县高家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运华 《云南地质》2014,(4):514-519
云南省牟定县高家铜矿属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矿体赋存于白垩系马头山组郝家河段地层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矿物以辉铜矿、斑铜矿、黄铜矿为主;在含矿地层中,尤其是其第一亚段中出现紫红色砂岩与灰色砂岩相互交替出现时,为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7.
风火山地区铜矿床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风火山地区铜矿床位于我国著名的“三江”有色和贵金属成矿带的西段,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从而影响了人们对该矿床成矿环境及成因的认识。近年来,随着地勘工作特别是地质大调查资源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初步查明了区内风火山群沉积环境、沉积序列及含矿层位,建立了构造格架及构造变形序列。笔者根据野外实践,对该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认为风火山铜矿床属于砂岩型铜矿床,构成砂岩型铜矿的各铜矿化带,均呈夹层产于风火山群砂泥岩中,含矿层岩性均为浅灰—灰绿色厚—中厚层状细粒(含砾)岩屑石英砂岩夹深灰色薄层碳质泥岩。整个风火山成矿带上各矿化带的形态、矿化体特征基本一致,均呈层状产出。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512矿床含矿层不同地段铀系列同位素研究,对砂岩型铀矿的形成过程及找矿标志进行了探讨,根据矿卷前锋铀系列同位素组成分布规律和含矿层不同氧化还原分带中样品铀系列同位素分布特征,认为砂岩型铀矿含矿层岩石的铀系列同位素组成分区特征不仅可以记录铀富集的滚动成矿过程,而且可以作为预测铀矿化的重要找矿标志依据,A区应定名为"氧化还原矛盾区"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9.
1∶20万区域地球化学研究成果显示,乌恰前陆盆地新生界具Cu,Pb,Zn,Sr,Ag,Ba的高背景和局部富集特征,是形成层控砂砾岩型铜铅锌矿的有利成矿部位。本次工作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的基础上,对新疆乌恰县阿克套一带成矿元素分布进行研究,通过异常查证在研究区首次发现阿克套砂岩型铜矿。通过调查评价、预查两个阶段的工作,系统研究了该矿床地质特征,总结控矿因素并确定找矿标志。初步分析了矿床成因,认为阿克套铜矿为受氧化还原障控制的砂岩型铜矿,后期受到轻微改造。该矿床的发现对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指导区域找矿和成矿预测均具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福建地质》2012,31(3)
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系统研究了永定县大排铁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作用、地质特征,分析了控矿地质条件,总结了找矿标志。认为大排铁铅锌多金属矿床为沉积-改造型矿床;控矿条件主要为晚石炭世经畲组至中二叠世楱霞组含矿层位及矿区内浅层次推覆构造;明确了含矿层位、控矿构造与容矿构造、岩浆岩、物化探异常、铁锰帽和古硐等作为找矿标志,结合区域其它矿床,建立该类矿床的找矿模式,以期指导闽西南地区铁铅锌多金属矿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