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基于面向对象知识表达的空间推理决策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沙宗尧  边馥苓 《遥感学报》2004,8(2):165-171
提出了一种基于面向对象知识表达的空间推理决策方法 ,该方法扩展了常规的GIS空间分析功能 ,使其建立在GIS空间分析与领域知识基础上。认为GIS空间分析与领域知识利用的结合需要建立统一的知识表达概念模型 ,通过将常规决策知识设计为决策知识类 ,将决策事实作为事实知识类处理 ,并由知识类的消息机制进行内部通讯 ,实现空间推理决策的智能化。在进行领域知识分析与知识分类的基础上 ,给出了领域知识类的层次结构组织图和知识类定义以及决策知识及事实知识的面向对象表达 ,最后给出了空间知识类的形成及空间推理决策过程。方法的实用性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2.
从GIS数据库中挖掘空间关联规则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G IS数据库中空间关联规则发现是SDMKD的重要内容,广泛涉及到知识的表示和推理,需要地理空间知识的深入参与。在地理空间认知的基础上,结合认知逻辑,通过ILP对空间关联规则进行形式化描述,特别分析了其中涉及的空间谓词;通过例子说明了形式化空间关联规则的具体应用。从G IS数据库中挖掘空间关联规则的主要问题是多层、多关系的规则挖掘问题,不同专题图层不同空间对象之间空间谓词的高效计算与存储表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把空间关系非空间化,将连续数据离散化,从而把求解问题转换成布尔型关联规则问题进行讨论,基于此而探讨了一种通过SJI-P表组织空间谓词,然后根据目标对象的概念层级自顶向下、逐层细化的空间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相似文献   

3.
地图综合知识的获取方法与应用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提出了空间数据和空间知识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和地图综合智能体的组织方法,以便解决知识推理和算法模型的集成问题。在介绍了常用的知识获取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图综合知识获取的智能增强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和空间知识的获取方法。  相似文献   

4.
Jena根据OWL本体定义将地理数据进行RDF资源标注,形成带有语义信息的数据,便于地理空间数据的语义查询和推理。深入讨论Jena在基于地理本体的空间信息查询和推理中的应用机制,将用户针对数据源的查询转换为对地理本体的查询;利用建立在逻辑基础上和空间关系基础上的地理本体,发现空间数据源中一些隐含的概念或关系。结合实例,实现基于本体的地理空间信息查询和在自定义规则下利用Jena推理机的空间推理。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理本体的空间地址校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空间地址校验问题,构建地理本体模型,并在模型基础上设计空间计算的相关算法,进行空间地址校验和推理。在原型系统中,以Prot啨g啨为平台,使用OWL构建本体模型,SWRL描述推理规则,通过JESS推理引擎,形成新的知识,实现了POI的空间地址校验,对地理本体的研究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基于知识的选址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选址决策特点,提出了基于知识的选址决策支持系统模型、结构,重点分析了系统知识获取、知识库设计和分层次推理策略;在知识获取中,引入知识挖掘手段,实现系统部分知识的自动获取.从决策目标和规则生成、适宜性推理、决策推理等方面,探索智能化选址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方法,实现了与GIS、应用分析模型的紧密耦合集成,并用实例分析说明了系统的信息处理流程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人工神经元网络的空间知识表达与推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通过比较指出了基于符号的知识表达与推理方法的不足,阐述了基于神经网络的知识表达与推理的方法,并认为神经网络方法可作为智能空间决策支持系统中符号方法的替代或补充,并通过实例验证了基于神经网络的不确定空间知识表达与推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基于多源WFS服务要素层次的语义检索,提出了一个要素本体的五元模型。在此框架下,研究了要素本体的自动构建方法,形式化定义了要素的空间关系,并扩展了逻辑关系以及空间关系的推理规则来实现要素层次的联合推理检索,并给出了联合规则推理的要素语义检索算法。实例证明,本文方法对多源WFS的语义查询具有实际的可行性,为多源WFS服务要素的语义检索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空间关联规则可以从空间数据库中发现空间对象之间的隐含的、不明确的空间关系。空间数据库中空间关联规则挖掘研究是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SDMKD)的主要内容,其主要问题是多层,多关系的规则发现问题。本文把元模式与空间关联规则挖掘相结合介绍了挖掘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空间数据库关联规则的常用步骤方法。  相似文献   

10.
线与面的空间拓扑关系组合推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原先所提出的空间拓扑关系组合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利用基本空间拓扑关系进行组合推理的方法,并建立了推理表,详细绘制了线与面的所有空间拓扑关系图。  相似文献   

11.
线与线之间的空间拓扑关系组合推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空间拓扑关系组合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利用基本空间拓扑关系进行组合推理的方法。并建立了组合表。详细绘制了两条线之间的空间拓扑关系图。  相似文献   

12.
面状目标之间空间拓扑关系的组合式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空间目标拓扑关系组合式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基本空间拓扑关系的组合方法,并根据基本空间拓扑关系,提出了面状目标之间空间拓扑关系的两种分类体系,详细绘制了相应的空间拓扑关系图。  相似文献   

13.
14.
地理本体是表达地理概念及其之间关系的有效手段,地理本体的空间关系也是其区别于一般本体最重要的特征。本文探析了地理本体的构建方法,将地理本体空间关系分为拓扑关系、方位关系、距离关系和相似关系,重点研究了地理本体的拓扑关系和方位关系的空间表达模型,对拓扑关系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8种互斥并完备的空间关系;利用锥形模型对方位关系进行描述,最后利用OWL语言对两种关系进行了推理表达。  相似文献   

15.
空间方向关系的分级细节描述(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知识的综合发现:理论、概念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知识的综合发现思想,重点以空间对象关联中的相邻关系与空间特征属性为知识综合发现的研究对象,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个高效的知识综合发现算法。实例结果表明,本算法是高效的,发现的知识是有效、可理解的。  相似文献   

17.
GIS线目标间空间关系的集成表达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敏  李志林  祁华斌 《测绘学报》2007,36(4):421-427
GIS中的线目标可以表达现实中一类广泛存在的空间实体,如地铁线、管线、道路以及河流等。以线目标为研究对象,基于分解与组合的思想,提出一种线/线目标空间关系的集成表达方法。在整体上,将空间关系分解为拓扑、方向和距离关系3种,并以拓扑关系描述作为方向和距离信息的载体,通过纳入局部的方向关系和距离关系,来集成表达两个线目标间的各种类型空间关系信息。其中在线目标间拓扑关系、方向关系和距离关系描述时,分别将它们分解为一组局部关系(或基本关系),并通过对拓扑关系建立一定的排列顺序来进行描述。最后,通过一个简单例子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与Clementini和Di Felice(1998)的不同。以及本文方法对表达各种空间关系信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Assessing spatial scenes for similarity is difficult from a 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perspective. Solutions to spatial‐scene similarity assessments are sensible only if corresponding elements in the compared scenes are identified correctly. This matching process becomes increasingly complex and error‐prone for large spatial scenes as it is questionable how to choose one set of associations over another or how to account quantitatively for unmatched elements. We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methodology for similarity queries over spatial scenes that incorporates cognitively motivated approaches about scene comparisons, together with explicit domain knowledge about spatial objects and their relations for the relaxation of spatial query constraints. Along with a sound graph‐theoretical methodology, this approach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for plausible reasoning about spatial‐scene similarity quer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