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马兴祥 《地学前缘》1999,6(Z1):65-72
一般认为,煤中的活性组分与情性组分的比例和煤级是影响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的主要因素。但在配煤炼焦生产与实验研究中,经常发现尽管煤的活情比和煤级相近,而粘结性和结焦性相差很大。文中通过对不同产地的炼焦配煤送行煤岩学及结焦性实验研究,提出了显微煤岩组分分散富集指数的概念,通过分析显微煤岩组分的分散富集程度对粘结性和结焦性的影响,揭示出显微煤岩组分的分散富集程度是造成粘结性和结焦性异常现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马兴祥 《地学前缘》1999,6(B05):65-72
一般认为,煤中的活性组分与惰性组分的比例和煤级及影响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的主要因素。但在配煤炼焦生产与实验研究中,经常发现尽管煤的活惰比和煤级相近,而粘结性和结焦性相差很大。文中通过对不同产地的炼焦配煤进行煤岩学及结焦性实验研究,提出了显微煤岩组分分散富集指数的概念,通过分析显微夺组分的分散富集程度对粘结性和结焦性的影响,揭示出显微煤岩组分的分散富集程度是造成粘结性和结焦性异常现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分析煤炭反射率和直方图数据在我厂煤质管理和配煤比确定中的应用,详细论述了煤岩直方图解决混煤的情况,阐明了反射率和粘结指数及胶质层厚度与结焦性的关系,得出了利用反射率和直方图结合常规分析控制焦炭质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不同变质程度煤岩纳米级孔隙特征,运用小角X射线散射方法(SAXS),采集镜质体反射率Rmax在0.31%~6.24%的15个样品,基于散射数据获取的煤岩孔隙率、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分形维数,讨论了煤化过程对煤岩纳米孔隙(0.3~100 nm)结构的影响,并用低温CO2和N2吸附DFT模型结果对孔径分布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Rmax < 0.5 %时,煤岩孔隙率和比表面积随着变质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微孔(< 2 nm)含量增长较少,介孔(2~50 nm)和大孔(50~100 nm)含量大幅增加,煤岩表面逐渐光滑;在Rmax=0.5%~1.4%时,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减小,各类孔隙含量均减少,煤岩表面逐渐光滑;在Rmax=1.4%~4.0%时,煤岩孔隙率和比表面积增大,微孔含量大幅增加,介孔和大孔含量近乎稳定,煤岩表面逐渐粗糙;在Rmax > 4.0%后,煤岩孔隙率和比表面积缓慢增加,微孔增长幅度变缓,煤岩表面逐渐光滑。SAXS在0.3~100 nm孔径分布(本次实验范围)中用球形形状因子与低温CO2和N2吸附结果契合度较高,煤中纳米级孔隙率及比表面积主要由微孔贡献。   相似文献   

5.
由于煤的镜质组平均反射率不能精确反映镜质组中反射率的分布状况,因此在配煤炼焦研究中,利用镜质组平均反射率作配煤参数往往会有一定的偏差。通过对北京焦化厂原料煤的深入研究和实验,笔者提出一个新的煤岩配煤参数,即煤的镜质组平均反射率绝对标准差(Ro,sd)。该参数是一个将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量化的参数,既可反映煤的变质程度,又能反映原料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特征。经验证,利用该参数作为配煤参数能取得更佳炼焦效果。  相似文献   

6.
华北是我国重要炼焦用煤基地之一,开展华北晚古生代煤的结焦性能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在对 26 个矿点的煤样进行煤岩学与煤化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 10 kg 小焦炉试验研究了单种煤的结焦性能,并利用一元非线形回归分析探讨了主要煤质参数与焦炭强度之间的关系,认为煤的镜质组平均反射率、活/惰比、粘结指数以及胶质层最大厚度是影响焦炭强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煤岩演化程度对孔裂隙结构发育的影响,运用压汞、低温氮吸附/解吸、镜质组反射率测试和SEM、荧光显微观察等手段,分析煤岩变质程度对孔隙度、BET比表面积、BJH总孔体积、裂隙结构和密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变质程度升高,煤岩孔隙度呈先增大后减小再略微增大的波动变化特征;微孔占比随煤岩镜质组反射率升高呈“U”形变化特征,小孔占比变化与之相反;煤岩BET比表面积和BJH总孔体积均随煤级升高呈“U”形变化特征;中高变质程度煤岩中B、C、D型裂隙密度随煤级的升高都呈“U”形变化,并在Ro,m=1.1%左右出现最小值,裂隙密度下降阶段中D型裂隙密度降低最快。结合镜质组反射率分析发现,煤岩孔(裂)隙的发育与煤岩演化的4次跃变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肖文钊(1963.4-),男,汉族,重庆梁平人,高级工程师。现任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物化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煤岩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肖文钊长期从事煤岩学研究、煤岩标准化、煤岩学炼焦配煤研究及煤炭检测实验室管理工作。在煤岩标准化工作中,先后主持制定了GB/T8899-2013《煤的显微组分组和矿物测定方法》等8项国家标准和MT/T1053-2008《测定镜质体反射率的显微镜光度计技术条件》等  相似文献   

9.
勘探实践发现沁水盆地潘庄、潘河区块及鄂尔多斯盆地保德区块煤层气井累计产量远远大于原始计算的地质探明储量。该现象对体积法计算的煤层气资源储量提出了挑战,同时为全面“上储增效”提出了新的方向。在采用体积法计算煤层气储量时,含气面积、含气量的准确性以及煤岩密度与煤层厚度的非均质特征都会对储量参数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其中,由于取心测试过程的局限性,煤层含气量的数值常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次研究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和沁水盆地的煤层气井生产数据并结合等温吸附实验结果提出了计算储层临界最低含气量的方法(临界最低法)。将校正后的临界最低含气量与实测含气量(基于美国矿业局直接法(USBM)和史密斯-威廉姆斯法)进行对比,并剖析含气量测试损失量的地质控制机理。结果表明:在中低至中高煤阶(Ro=0.7%~2.1%)范围,临界最低法计算的含气量总体高于其它两种方法计算的含气量,临界最低法在中低煤阶至中高煤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高煤阶(Ro=2.1%~2.8%)范围,临界最低法计算结果可以与取心测试结果相互验证。总体上,煤层含气量测试(USBM法)损失量受不同煤阶煤岩孔裂隙发育特征、煤体结构、含气饱和度及逸散时间的影响。含气量测试损失量与孔渗发育特征、构造煤发育程度、含气饱和度及逸散时间呈正相关。此外,针对未取心的煤层气井,可以采用钻井岩屑测试等温吸附参数进而利用临界最低法求取储层含气量,为煤层气进一步的勘探开发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显微图像的光学性质和测定煤的反射率等方法,研究了新疆中生代煤中半镜质组特征。结果表明:新疆中生代煤中含有一定量的半镜质组;均质半镜质体占总体(均质镜质体与均质半镜质体之和)的49%~64%,均质半镜质体的最大反射率(Rmax)比均质镜质体的高0.08%~0.13%;均质半镜质体的Rmax介于均质镜质体和结构镜质体之间,结构半镜质体的Rmax比结构镜质体的高0.28%~0.34%。由此可以得出:在三大组分划分方案中,应将均质半镜质体归入镜质组的均质体中,同时认为,按显微组分三大组分划分方案中,将结构半镜质体归入惰质组的半丝质体中更合理;在测定煤的反射率时,不能将均质半镜质体作为反射率的测定对象。本项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本地区煤炭的炼焦配煤、煤炭液化和深加工利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煤岩学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以宣钢焦化厂原料煤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煤岩学研究方法,对宣钢焦化厂的原料煤进行了煤岩显微组分、荧光和Rr测试,并对其按煤岩学方法配煤,进行了10kg小焦炉试验,结果表明:27号煤可以单煤和部分配煤,所炼的焦炭机械强度M25最高可达85%,M10为10.2%。  相似文献   

12.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不同变质程度煤所形成焦炭的结构、构造进行了深入研究。从气煤到肥煤阶段(Ro,m:0.77%~1.16%),焦炭气孔壁厚度逐渐增大;进入焦煤阶段(Ro,m>1.16%),焦炭气孔壁厚度降低。气煤、13焦煤形成的焦炭结构以各向同性体为主,焦煤、肥煤炼出的焦炭以粒状镶嵌结构为主。由气煤和高变质程度的焦煤形成的焦炭,其气孔以微孔和大孔为主,气孔分布标准差Ds最大;肥煤炼出的焦炭,其气孔分布大小较均一;13焦煤和低变质程度的焦煤成焦后,气孔分布状况介于上述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reviews quality requirements of metallurgical coke for the blast furnace, coke structure,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ucture and quality. Models of prediction of metallurgical coke quality parameters based on maceral composition and properties of coals being carbonized are summarized. Early prediction models of cold coke streng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generation hot-strength prediction models based on parameters as coke reactivity index (CRI) and coke strength after reaction with carbon dioxide (CSR) are assessed. The review concludes with an assessment of current coke production and coal demand in the steelmaking industry, globally, followed by a preview of possible future alternative coking technologies.  相似文献   

14.
用配有自行研制的程序控温仪的显微热台,观察研究了P1、T3两时代煤显微组分的加热性状和焦炭的显微特征,由此揭示了不同时代等变质煤结焦性差异的原因,提出了标准活性组分(Vt,st)的新概念;确定了测定混煤中镜质体反射率的方法;最后以重钢焦化厂大量200kg焦炉试验为基础,用计算机进行数理统计分析,优选出标准活性组分(Vt,st)、镜质体随机反射率(Rran)及其标准差(S)三个参数,建立了能准确定量预测焦炭机械强度的数学模型。经焦化厂使用证实,用该方法预测和控制焦炭强度不但准确度高、简单易行,而且可适用于我国大多数焦化企业由不同煤田的多矿点供煤且常有混煤、煤质不稳定的复杂状况。  相似文献   

15.
The demand for metallurgical coke for blast furnaces is forcing the coking industry to look for new sources of coking coals.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of coals used in coking blends determine the quality (reactivity and strength) of the finished cok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tech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kes produced from various blends of three Polish coals with different coking. These coals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mines: Zofiówka, Szczygłowice, and Krupiński (Upper Silesian Coal Basin, Poland). The coal charges were coked in the laboratory scale, at temperatures of up to 1000 °C, in an inert atmosphere. The coke reactivity (index CRI) and the coke strength after reaction (CSR) were measured and correlated to the properties of parent coals us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result of this study shows stro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best coking coal (Zofiówka) in the blend and the CRI and CSR of the resulting coke. The CRI and CSR parameters for cokes obtained from single coals and from their blends show the additive character. This study also confirms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 and CSR parameters of the cokes.  相似文献   

16.
大同矿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西南,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系大同组和石炭二叠系山西组、太原组,是我国典型的双纪煤田。在收集大同矿区以往勘查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大同矿区5#煤层的煤岩煤质特征,煤质主要为中灰、高挥发分、中硫、高热稳定性煤,整体以弱黏结煤为主,煤层的黏结性变化规律受深成变质作用影响,变质程度由低至高,煤的黏结性也随之逐渐增强。5#煤层煤岩特征以半亮-半暗煤为主,镜质组含量较高,以较干燥森林沼泽相和湖沼相为主。绘制了煤质指标的等值线图,研究其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并参照焦化、气化、液化用煤指标体系对5#煤清洁利用方式进行划分,结果显示,5#煤洗选后大部分可作为焦化用煤,部分煤可作为直接液化用煤。  相似文献   

17.
煤及其转化产物中重金属形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参考Tessier形态分析程序,对煤及其转化产物中的Mn、Mo和Pb的存在形态进行了实验研究,为原煤使用形态转化中的环境效应评价提供参考。结果表明,Mn、Mo和Pb在原煤、煤焦、气化灰、燃煤灰中的形态变化依次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比例下降,铁锰水合氧化物结合态比例上升;各元素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之和在原煤、气化灰、燃煤灰中依次减少;对原煤和煤焦中的有机态重金属的重复及高提取剂浓度提取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