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南极洲是至今唯一未被人类开发的一块宝地,其面积为1400万平方公里。由于南极洲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加上它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因此,无论从科学考察上或政治上,已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现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一百多个越冬或渡夏的科学考察站。1984年在南极的夏季期间,我国赴南极考察队,首次在南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考察站——长城站。  相似文献   

2.
南极洲是南极大陆和周围岛屿的总称,位于地球最南端,按面积来说,它是地球七大洲中的第五大洲.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国界、属人类共有的一块圣土,许多地方至今尚未有人类到达.因此,它的大片空白地就存在着地名命名问题. 南极地名的命名原则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环境,南极地名的命名涉及国际性、科学性、政治性等许多复杂问题.为了使南极地名渐趋统一化、规范化,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地球科学常设科学组(GSSG)组成南极地名工作组,负责协调世界各国对南极地名的命名问题.  相似文献   

3.
南极故事     
张燕燕 《地图》2003,(1):1-1
有关南极的故事,你究竟知道多少呢? 地球上最南部的大陆,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地球上最大的冰库所在,世界上唯一没有长期定居人口和国家的大洲,还有企鹅、海豹……仅此而已吗?远远不够!关于南极地图、关于南极测绘……你是否了解? 南极洲,这个称呼,是中文的名称,该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地球的南极圈内。西方国家称之为Antarctica,这是一个拉丁语的复合词,由希腊语的anti和arktikos二字组合而成。Anti是“相反、  相似文献   

4.
南极洲这块神秘的大地几乎全部在南极圈内,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所包围,与其它大陆相距较远,是孤立于地球最南端的大洲。它由南极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组成,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五大洲。南极洲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长期以来无人知晓,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才被发现。因此,人们发现并登上南极大陆考察、勘探、绘制南极地形图等,都是1820年以后的事情。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有人却在距今480多年之前就已经绘制出了今日仍令地理和地图学家惊叹的南极地图,并与现代采用先进的空间技术测绘的南极地图几乎一模一样…  相似文献   

5.
南极常年考察站是人类在南极地区科考、探索以及观光等活动的据点,其选址对南极自然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并制约考察站本身功能。本文突破传统考察站选址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采用逻辑回归模型模拟已建站情况,使用定量化方法建立指标体系,评价常年站建站适宜性程度。实验过程摒除了人工指标适宜性分类以及专家打分等过程,降低了人为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实验证明,其对已建站情况的拟合精度大于全指标模型,可以更好地模拟常年站的选址情况。  相似文献   

6.
封面说明     
正HJ-1A助力中国拟新建南极科学考查站选址HJ-1A satellite help China to set new Antarctic research station中国拟在南极维多利亚地区建立一座新的科学考察站,但是国内科学家对该地区情况了解很少。针对这一难题,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采用国产卫星HJ-1A于2010年11月拍摄的遥感影像,对该地区进行遥感综合调查,并建议难言岛作为预选站址(封面图片右下角为该岛的WorldView-2高分辨率影像)。调查发现,该地区地貌十分独特,分布着6大陆上冰川,巨大的德里加尔斯基冰舌长约120km,阻挡了南面漂浮过来  相似文献   

7.
南极洲原来并没有土著居民,所有地名命名都和后来的探险活动密切相关。从18世纪中叶开始至今,全世界有20多个国家,数以千计的探险家、科学工作者参与南极的探险活动。这些地名命名、来源、含义及其演变无不反映着历次探险家的探险生涯,无不记载着历次探险家的探险踪迹。  相似文献   

8.
南极大陆被横贯南极的山脉分为东南极和西南极,东西南极地质条件各异,但均属南极洲板块,大量学者对南极板块与地壳运动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方法多以GPS站坐标为分析依据。本文利用GAMIT软件对南极板块内部IGS参考站10年的观测数据进行了GPS基线解算,通过对基线长度的变化分析,对南极板块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各参考站之间基线长度无明显变化,平均年变化率约为1 mm,东西南极各站基本无相对运动,南极板块内部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9.
一南极洲地处地球南端,是围绕南极点的大陆,四周濒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面积约为1400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9.4%。  相似文献   

10.
假定在地球南极中国长城科学考察站建立跟踪站,模拟计算月球南极月球车和该跟踪站之间通信的可达性,并和国内跟踪站与南极月球车之间的通信条件进行比较。计算结果表明:①在长城站所建立的跟踪站与月球南极的月球车通信受地形的影响比与我国境内的跟踪站的影响要小;②中国南极长城站和我国境内的跟踪站经度相差180°,综合长城站和我国境内的跟踪站,可以减少由于地球自转而造成的测站背离月球的影响,使观测时段更长。南极长城站建立深空探测跟踪站的通信可达性模拟计算可为我国深空探测网建站的规划及可行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地图》1991,(4)
到目前为止,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CKAP)成员国中已有15个国家参加了南极地图制图工作。南极大陆边缘地区备受考察人员的青睐,因为这里经常发生岸线和大量苔原以及许多岩石露头山区的位置变化。再加上考察人员只能到达南极边缘地区,这就是南极地区制图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险闯南极     
徐小样  张继民 《地图》2011,(5):118-125
1989年2月26日,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维斯托登半岛上,一座简朴的科学考察站矗立起来,前方的空地上五星红旗高高飘扬,不远处山巅的大理石碑上“中山站”三个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3.
《测绘通报》2007,(10):72-73
早在2005年第22次中国南极科考和2006年第23次中国南极科考过程中,中国南极考察队就实地使用和测试了拓普康测量仪器.拓普康产品以其过硬的质量经受住了南极超低气温的考验和较强的磁场干扰,在环境恶劣的南极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帮助科考队员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数据,科考队上下对拓普康测量产品的性能和质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今,拓普康测量系列产品又将在2007年第24次中国南极科考活动中挑战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帮助中国在世界之极、南极之巅修建第三个永久考察站,在世界最南端矗立起永恒的中国地标.  相似文献   

14.
李蕾  葛悉佑  王静涛 《测绘科学》2016,41(7):173-180,137
针对南极大陆IGS的周期特性、噪声特性、趋势特性等问题,该文采用极大似然法和功率谱分析法分析南极地区8个IGS永久观测站坐标的时间序列。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均有较明显的年周期项,垂直方向上还普遍存在半年周期项。闪烁噪声与白噪声组合能更好描述南极基准站3个分量上噪声特性,各方向上的速率不确定度比只考虑白噪声时要大10~15倍。通过估算基准站水平方向的运动速率,发现该方向上具有较规律的运动趋势:南极洲正缓慢向南美洲移动。  相似文献   

15.
无人机作为一种低空遥感平台的高新技术,以其灵巧、操作方便且能搭载各种负载而被各领域科研学者所推崇,在测绘科学领域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小区域地形调查和建筑物真实三维模型的建立.随着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深入,无人机也涵盖了南极科学考察的各个领域,但是南极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极端的气候条件,使无人机在南极大陆上使用会遇到各种问题.本文就中国第32、33和34次南极科学考察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工程实践经验,对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南极三维建模工程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极地科考,测绘先行"。伴随着始于1984年的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步伐,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先后派出一百余人次的测绘科学考察队员,参加了全部28次的南极科学考察工作。测量标志是测绘工作的直观体现,在南极这块没有领土分割的大陆上开展测绘工作,布设测量标志,起到丰富国家基础测绘成果,彰显国家主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南极冰盖科考区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为第21次南极冰盖科学考察队提供正射影像图,阐述了南极大陆,采用ETM 卫星遥感影像制作正射影像图的过程、方法和新手段。  相似文献   

18.
南极查尔斯王子山脉实地科学考察的顺利开展需要该区域1∶5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作为支撑。国产高分辨率资源三号立体影像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提供了必要的遥感数据支持。充分利用资源三号立体数据,在冰、云和陆地高程卫星(the ice,cloud,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ICESat)上的地学激光测高系统(Geoscience Laser Altimeter System,GLAS)等多源遥感信息的辅助下,制作了南极查尔斯王子山脉1∶50 000基础地理信息成果,并对其进行了精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数字高程模型(DEM)的高程精度优于5.31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成果与南极洲陆地卫星影像镶嵌图比较的较差中误差为16.30m。因此,在南极地区利用资源三号立体数据集成各种遥感数据制作1∶50 000基础地理信息成果是高效实用的。  相似文献   

19.
GPS技术在南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PS具有全球地面覆盖连续 ,功能多 ,精度高 ,实时定位 ,应用广泛等特点。从上个世纪 90年代初 ,我国将GPS技术应用到南极科学研究中来。在第 17次南极科学考察中 ,采用GPS技术开展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长城站的国际GPS联测和中山站的GPS跟踪站。南极板块运动监测等地球动力学问题的研究是国际南极地学界多年来关注的大尺度、长周期研究计划 ,属于南极环境长期变化的研究范畴。从 1992年开始 ,SCAR组织协调十几个国家 30多个南极站参加每年一度的连续 2 2天的南极GPS会战联测 ,我国从 1994年参加此项国际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斐教授及南极中心博士生张胜凯同学 ,应邀出席了在乌克兰利沃夫市召开的第 5次国际南极大地测量研讨会 (AGS’0 3)。国际南极大地测量研讨会是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 (SCAR)下属的地学常设工作组组织召开的年度会议。本次研讨会由乌克兰利沃夫理工大学和乌克兰南极中心联合举办 ,会议主题是“南极大地测量基础设施的现状与未来研究的展望”。参加该会议的有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的科研人员。本次会议内容包括 2 0 0 2 /2 0 0 3年南极夏季大地测量活动、大气对南极GPS观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