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城市环境容载力及其计量方法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倪天麒  王伟 《干旱区地理》2000,23(4):371-375
从环境容载力理论探讨入手,论述了环境容载力的概念、定义及其功能,特别是就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各自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和彼此差异进行了详细分析。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环境系统的特点,进一步论述其综合功能与作用。在提出城市环境系统有效规模概念的基础上,对环境系统要素的环境容量以及由环境资源与生物、人文构成的复合系统的承载力进行了计量方法上的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2.
区域环境容载力理论及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从环境容载力的概念入手,探讨了环境容载力的定义、特征及其综合功能。并进一步讨论了环境容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的结构与内容、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决策法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权系数赋值方法。该指标体系有助于掌握区域环境容载力的动态变化规律与演变趋势,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该文对1980年以来我国区域旅游环境的研究进行综述。通过对文献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当前国内区域旅游环境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地环境质量及其评价、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与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容量与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环境保护对策与旅游环境管理四个方面。就上述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区域旅游环境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吴浩  江志猛  林安琪  朱文超  王伟 《地理学报》2021,76(10):2439-2458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城市国土空间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深入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要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对城市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双评价指南的基础上引入夜光/大气遥感、兴趣点、交通态势、社交媒体等多源时空数据,建立了基于隐性—韧性—显性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特征分析理论框架,提出了空间自相关和分形几何相结合的承载力空间特征挖掘方法。以武汉市为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 武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显著空间异质性,隐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分布于城市外围生态环境优越的区域,韧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集中于综合风险应对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区,显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位于各项基础功能均较为健全的城市次中心一带;② 武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正向空间聚集性,并呈显著半径向心分形特征,隐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呈放射状向四周扩散,韧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呈向心状聚集在城市核心圈层,显性承载力指数高值区分布于则介于二者之间。本文构建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特征分析与挖掘方法体系,通过引入多源时空数据弥补了传统数据现势性的不足,完善了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和技术范式,可为新时期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快速城镇化导致的环境危机引发了诸多公共健康问题,渐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新常态问题。基于2000年后西方学者对城市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及其关系的论述,从医学地理学、公共卫生学、城市规划学3个视角对健康与环境的关系进行述评;并在现有可持续发展研究维度的基础上,提出引入健康维度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其理论基础,整合并重构健康与可持续性研究框架。我国应以广义城市环境系统为平台,以健康与可持续性的两重性为出发点,基于健康维度重构可持续性的研究框架,为新常态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6.
滨海旅游是我国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对滨海城市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该文在进一步界定滨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滨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基于系统动力学预测旅游环境承载潜力,建立特定情景下旅游环境承载力优化的多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利用NSGA-II算法求解旅游旺季、淡季和平季3种情景下的旅游环境系统对核心主体的承载力,以秦皇岛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提升滨海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规模的合理性取决于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否在环境容量的限度内,因此,环境容量大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以环境容量这个表征环境系统健康与否的关键指标为限制因素,运用数理经济学方法,应用广义福利概念建立环境经济承载力的分析模型,并用动态规划方法来求解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优)经济规模,以此作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20世纪初期承载力概念提出,到21世纪作为描述发展限制的重要工具,从理论到实践,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走过百年,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回顾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以及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等单项承载力研究向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能值分析、生态足迹等综合研究的发展进程。总体而言,综合研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中的地位将日趋重要。然而,综合研究尚存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尽管部分学者试图寻找一套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标准体系,但目前尚未真正建立;第二,针对开放系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及承载力动态性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第三,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理论、承载机制、阈值率定以及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可比性等问题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标准化、数字化与系统化有待加强,以满足实用化、业务化的国家需求。  相似文献   

9.
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经济学探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在总结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旅游环境容量意义及其概念体系,并就影响旅游环境容量的关键性因子-旅游生态环境容量进行了分析,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引起旅游生态环境容量的深层原因是外部不经济性,最后就为了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法律、行政,经济、社会等角度对社会各利益加以协调,构建了有效的制度平台和相应的措施,使外部成本内部化,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分析与总结国内外相关进展对我国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近十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文献的分析,从研究理念与概念、研究主要内容两个角度进行梳理,认为未来研究应在理论、方法、规范、实证及实践五方面得到加强:进一步厘清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加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灵活运用;制定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标准选择的指南性规范;合理把握具体评价的时间、空间尺度;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二级管理体系,提高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周侃  樊杰  徐勇 《地理科学进展》2017,36(3):286-295
从国家重建规划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应急评价的应用需求出发,解析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承载能力应急评价难点,初步构建在灾后资源赋存、环境容量、生态安全以及灾害风险多重约束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应急评价的基本范式与技术流程,并提出未来灾后承载能力评价及研究重点。研究表明:针对评价周期短、涉及内容广、决策风险高、不确定性强、数据基础不足等特点与难点,需从地域功能预估与指标体系、单项要素评价与技术准则、综合集成评价与重建分区、人口容量测算与重建模式4个方面实施灾后应急评价。未来,建议从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关键阈值与参数研究,应急评价辅助支撑体系与规划衔接技术研究,灾后承载能力演化特征与弹性机理研究,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及近邻山区等灾害高风险区的重点研究与超前应对,以及灾后应急评价及重建规划的工作协调与应用推广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提升未来应急评价快速化、规范化、精准化水平,为增强国家和地方政府灾后系统应对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基于环境质量标准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创新性工作。本文从环境承载力评价视角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环境质量标准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即通过计算污染物浓度超标指数衡量大气、水及综合环境承载力状况,并以京津冀地区为试点开展案例研究。评价结果显示:①环境综合承载力方面,99%的区县超载。②大气环境承载力方面,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是主要污染因子,98%的区县超载;臭氧(O3)和二氧化氮(NO2)的超标状况也非常严重,分别有87%、72%的区县超载。③水环境承载力方面,进行评价的108个区县全部超载,总氮(TN)、溶解氧(DO)、氨氮(NH3-N)和总磷(TP)为主要的超标污染因子。该评价模型以环境质量为基础,客观地反映了环境承载力状态,可广泛应用于中国不同尺度单元环境承载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时空尺度下,生态承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会作出不同程度的响应。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测度模型和生态承载力响应模型,对洞庭湖区2001-2010 年经济、社会和环境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响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2001 年以来洞庭湖区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一直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向良性转变;环境可持续度则呈波动性下降态势。② 洞庭湖区17 个县域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可持续性呈现差异性地向弱可持续转变;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的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协调度高于其他14 个县域,环境可持续度则下降最明显。③ 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分为强超载、超载、弱低载和低载4 类,不同时段县域生态承载力的响应状态差异明显;岳阳市区、常德市区和益阳市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其生态承载力响应状态则处于强超载,在区域发展水平上反映出湖区县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协调性较差。④ 环境可持续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重要基础,现行的“掠夺式”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提高生态承载力的阻碍因子,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干扰,使得环境可持续度对于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弱,其实质往往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三维四面体模型的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志明  游珍  杨艳昭  施慧 《地理学报》2021,76(3):645-662
资源环境承载力定量评价与综合计量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由分类走向综合的关键技术环节。本文从系统角度出发,提出了“人居环境适宜性分区——资源承载力限制性分类——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分等——资源环境承载力警示性分级”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构建了具有平衡态意义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三维四面体模型,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具有清晰的政策指导意义。基于上述模型方法,以公里格网为基础,以分县为基本单元,开展了西藏自治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表明,西藏3/4左右土地、4/5以上人口所在的县域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处于盈余或平衡状态,资源环境综合承载状态良好;人居环境以不适宜和临界适宜为主要特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滞后,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西藏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挥及其提升。  相似文献   

15.
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群发展已经成为城市竞争向区域协作战略转型的着力点, 但是国内以城市群为载体的旅游业发展与 旅游环境承载能力的相互关系研究相对不足。通过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构造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力测 度模型, 以定量描述区域旅游环境系统的承载潜力及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状况, 提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测 度思路, 同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 对其2000- 2005 年旅游环境承载力及承载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 并采 用灰色预测法对区域旅游环境承载状况进行动态模拟预测, 进而提出改善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承载状况的区域优 化与调控对策。  相似文献   

16.
应用环境监控系统集成管理区域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环境管理的前提在于获取管理所需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如何运用于环境管理。从而达到对区域环境量化的可控.本论文提出并以研究实例来说明如何通过环境监控系统的集成来形成对环境因子复杂变量快速量化反应和综合分析判断.协调诸管理手段达到快速可控管理的机制。从而使区域环境实现质到量的管理飞跃,实现环境质量的可控。  相似文献   

17.
二龙山水库水环境保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宏 《地理科学》2004,24(1):122-126
文章在对二龙山水库水源地环境现状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水源地保护区,确定水质保护目标;并以此为依据,对水源地的水环境容量及主要污染物削减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二龙山水库水源地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及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界定和评价可为生态旅游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把旅游环境承载力纳入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这一复合系统中,给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分析了其构成体系,构建了兼顾三个维度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专家打分的结果,运用准主成份等方法进行了权重分析,并以江苏海滨为例,用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江苏海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得出了合理的结果,表明本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了区域人地关系系统基础上构建区域PRED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了4方面改进:(1)基于人地关系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区域PRED系统模型,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和经济各子系统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整合。(2)在自然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林业用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两个重要指标,在环境资源子系统中加入了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并在社会资源了系统中加入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这一指标。(3)提出了加权平方平均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2000-2014 年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4)结合脱钩理论对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得出评价结果更符合资源匹配度较差地区的实际情况;新疆各要素相对资源承载力平均水平由大到小的顺序是:平均自然资源承载力、平均综合承载力、平均环境资源承载力、平均社会资源承载力、平均经济资源承载力。研究期间一直处于富余状态,自然资源优势相对突出,但是环境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劣势也很明显,新疆综合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要素的矛盾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