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安徽铜陵桂山铜铅锌矿床是铜陵矿集区沙滩脚矿田内近年来新发现的以铜矿为主,伴生铅锌矿的中小型多金属矿床,该矿床的矿体主要赋存于三叠系南陵湖组灰岩与青山花岗闪长斑岩体接触带附近及花岗闪长斑岩体内。本文在对该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基础上,对代表性(岩)矿石进行碳、氢、氧、硫、铅同位素研究分析,据此约束该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成果显示, 桂山铜铅锌矿床中方解石样品中δ13CV-PDB 值为−3.2‰~2.0‰ 间,δ18OV-SMOW 为8.3‰~15.2‰ 间,石英流体包裹体水的δDV-SMOW 为−112.6‰~−6.8‰,δ18OV-SMOW 为10.5‰~14.7‰,矿石中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为−0.9‰~4.1‰,具塔式分布特征,矿石铅中的206Pb /204Pb 比值为18.409~18.585,207Pb /204Pb 比值为15.588~15.703,208Pb /204Pb 比值为38.483~38.843,以上指示了桂山铜铅锌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分异成矿流体的岩浆可能来源于地幔,且伴有上地壳物质混入的特点。岩浆-地幔的溶解作用,伴有地层中碳质的混入。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老湾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详细分析河南省老湾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该矿床流体包裹体和氢、氧、硫、铅同位素,结果表明该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的富CO2的K+-Na+ -Cl--SO 2-4体系。氧、氢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δ18O值变化于-5.25‰~+5.37‰,δD变化于-67‰~-76‰,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0.1‰~+5.3‰,平均值为+3.98‰,显示深源硫的特征;Pb同位素组成显示铅主要来源于地幔,有少量地壳铅的加入。综合研究表明,老湾金矿床为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  相似文献   

3.
河南栾川三道沟铅锌银矿床是豫西铅锌银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床成矿作用划分为早、中、晚3个成矿阶段,即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铅锌银硫化物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各成矿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液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含CO2包裹体3种类型。成矿早、中、晚阶段成矿温度依次降低,分别为260~360 ℃、200~320 ℃、160~260 ℃,成矿流体盐度先升高后降低,分别为4%~10%、6%~12%、4%~8%,密度为0.58~1.06 g/cm3,平均0.86 g/cm3,即成矿流体为高-中温、低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早阶段δD=-67.5‰~-75.1‰,δ18O水=6.4‰~11.1‰;成矿中阶段δD=-106.8‰,δ18O水=5.0‰;成矿晚阶段δD=-86.4‰~ -100‰,δ18O水=-0.7‰~2.2‰,综合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或变质水,成矿中-晚阶段有大气降水的加入。初步认为三道沟铅锌银矿床属于中温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是燕山期岩浆期后含矿热液充填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桃源铅锌矿床是辽东青城子矿集区中部新发现的一个中型铅锌矿床,矿体赋存于古元古界辽河群大石桥组,受地层和断裂控制明显。目前缺乏针对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研究,导致对矿床成因认识不清。本文在详细野外调研和室内镜下观察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桃源铅锌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桃源铅锌矿床中硫化物的δ34S值区间为3.5‰~8.9‰,平均为5.5‰,显示了具有幔源硫的特征;铅同位素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为17.969~18.309(均值为18.076)、15.572~15.669(均值为15.617)和38.222~38.371(均值为38.312),μ值变化范围为9.46~9.62(均值为9.55),绝大多数低于地壳正常值。在铅同位素判别图解上位于上地壳与地幔铅同位素演化线之间,显示了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桃源铅锌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组成与青城子铅锌-金银矿集区和印支期岩体类似,成矿热液来自深部岩浆,与辽河群围岩的硫、铅同位素分布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初步认为桃源铅锌矿床是与深部岩浆流体活动有关的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5.
圆珠顶斑岩型铜钼矿床位于钦杭成矿带西南端,是该成矿带近年来发现的又一大型铜钼矿床。文中通过对圆珠顶矿床地质特征的详细剖析并结合H、O、S、Pb等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对圆珠顶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研究结果表明:矿石金属硫化物δ34S 值分布于-4.3‰~3.9‰,硫主要来源于岩浆岩;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为正常普通铅;不同成矿阶段H、O同位素组成变化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指示大气降水与含矿岩浆热液混合是金属矿物从成矿流体中沉淀的重要因素。结合成矿动力学背景研究,认为圆珠顶矿床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矿床成因是由于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地壳与地幔物质混合。  相似文献   

6.
西藏则不吓铅锌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北缘西部,矿体主要赋存于古近系林子宗群典中组火山碎屑岩中。在分析成矿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该矿床矿石硫、铅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则不吓铅锌矿床金属硫化物样品的δ34S值变化于-0.6‰~2.7‰之间,变化范围较窄,具有明显的塔式分布特征,显示硫来源较单一,具有岩浆硫的特征,可能与区内花岗斑岩及深部相关的隐伏岩体有关。矿石铅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同位素比值十分稳定,变化范围较小,具正常铅特征;根据铅同位素μ值(9.61~10.0)和构造演化模式图投图结果,反映该矿床矿石铅主要来自于上地壳物质。结合区域成岩成矿事件和矿区地质特征,认为该矿床成矿物质很可能来源于印亚大陆主碰撞时期上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中酸性岩浆。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甲乌拉大型Pb-Zn-Ag矿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蒙古甲乌拉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为近年来发现的大型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床矿体分布完全受到断裂构造的控制,金属矿物组成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毒砂、辉钼矿及磁铁矿等。文中重点分析了矿床的硫、氢、氧、碳和铅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金属硫化物δ34S集中为1.37‰~4.10‰,平均为3.10‰(n=13),极差为2.73‰;石英和方解石δ18Owater的变化范围较大(-18.96‰~+1.08‰) (n=9),均值为-11.36‰;δDV SMOW的变化范围比较集中(-133.6‰~-103.4‰) (n=9);27件样品的铅同位素组成为:206Pb/204Pb=18.228 3~18.758 7、207Pb/204Pb=15.457~15.880和208Pb/204Pb=37.841~39.049,矿床的铅组成基本为正常的放射性成因铅;方解石δ13CV PDB变化范围为-5.2‰~-8.4‰,平均为-6.8‰(n=2)。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及方解石的碳同位素均指示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深部的岩浆活动;石英和方解石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流体为主,成矿晚期加入了大量加热补给的大气降水;铅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中铅的来源主要为幔源,矿床形成过程中混入少量的壳源铅。矿床稳定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的岩浆热液,特别与燕山晚期的火山次火山热液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在流体演化过程中大气降水的加入对矿床成矿元素的聚集和沉淀也起到有利作用。成矿作用的发生是在一种总硫浓度比较低、中等氧化环境、相对开放的非平衡体系中进行的。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一种岩石圈大规模快速减薄的过程。甲乌拉大型Pb Zn Ag矿床的成因类型属于火山次火山热液脉状银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8.
江西冷水坑矿田是武夷山地区重要的银铅锌集中区之一。无论是世界上少有的斑岩型银铅锌矿床还是火山沉积 热液改造矿床都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意义。该矿田的黄铁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等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为-380‰~694‰,平均为187‰。大约为-411‰的δ13C值与峰值约为2‰的δ34S值的很窄分布表明成矿流体中的碳和硫来源于深部岩浆,并不排除地层提供一部分硫和碳的可能性。硫化物矿石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7771~17867、15564~15685和38235~38652。地层中火山岩、火山岩沉积岩以及变质岩石的 206Pb/204Pb比值为17899~18220,与矿石铅既有联系又有分离。然而,矿石和花岗斑岩的长石铅中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是相近的,它们在208Pb/204Pb 206Pb/204Pb和207Pb/204Pb 206Pb/204Pb图上落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铅同位素混合线两个端员分别为上地壳和地幔。这些证据都强烈地支持了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斑岩岩浆系统,地层对于成矿流体和物质的贡献不可或缺。冷水坑是一个典型的与次火山岩有关的岩浆热液成因的Ag Pb Zn矿田,成矿作用均发生于中国东部燕山中期陆内环境。  相似文献   

9.
甘肃阳山金矿带构造岩浆演化与金矿成矿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甘肃阳山金矿带位于西秦岭南部,结合同位素测年资料发现阳山金矿区在侏罗纪早期、白垩纪早期及第三纪早期曾发生3期岩浆活动;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矿石中石英的流体包裹体δD值为-75‰~-56‰,δ18OH2O为3.7‰~12.2‰,矿脉中黄铁矿及辉锑矿的δ34S为-2.2‰~-0.7‰,表明阳山金矿成矿热液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作用;构造变形分析显示该区在三叠纪曾发生韧性变形,在侏罗纪早期产生韧-脆性变形;侏罗纪晚期以后区内构造转为脆性,早期以逆冲推覆构造为主,晚期主要为脆性伸展活动。结合该区地质构造演化史认为本区的3期岩浆活动与区域伸展作用有关,而与岩浆侵入有关的多期岩浆热液活动是促成阳山金矿床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白乃庙铜矿床位于中亚造山带温都尔庙加里东增生带铜多金属成矿带,矿床包括南、北两个矿带,南矿带矿体产于白乃庙组绿片岩中,北矿带矿体主要产于加里东期花岗闪长斑岩体内。成矿作用大致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黄铁矿,石英-黄铜矿、辉钼矿,石英、方解石-方铅矿、闪锌矿组合为标志。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石英流体包裹体中的δ18OH2O值在-3.2‰~5.5‰之间,δD变化范围为-94.2‰~-69‰,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δD基本不变,δ18OH2O逐渐降低;热液方解石的δ13CPDB为-5.4‰~-2.4‰,δ18OSMOW为-3.1‰~10.9‰,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δ13CPDB基本不变,δ18OSMOW逐渐降低;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范围为-0.6‰~-6‰,显示出幔源硫的特征。碳、氢、氧、硫同位素显示南、北矿带不同成矿阶段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系统,且南、北矿带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南矿带流体显示有更多大气降水和壳源物质的加入。结合矿床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在加里东期古洋壳经俯冲作用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闪长岩岩浆,并沿着裂隙上升到浅部,带来成矿物质,对原始矿源层的成矿物质进行活化富集,在白乃庙岛弧带形成白乃庙斑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11.
良山钼矿是近年来赣中地区新发现的钼矿,浅部矿体主要赋存于南华系浅变质岩系的构造裂隙中,矿石类型以含辉钼矿石英脉为主。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结果表明:含辉钼矿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呈星散状随机或成群分布,其形态多样,大小集中在2~15 μm,包裹体的类型主要有纯液相包裹体、富气相两相包裹体、富液相两相包裹体和含液体CO2三相包裹体4类,其中以富液相两相包裹体最为发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36~298 ℃,盐度为1.22%~10.11%NaCleqv,密度为0.78~0.99 g/cm3,成矿流体属中-低温、低盐度、较低密度流体;成矿压力估算为13~70 MPa,形成深度为0.5~2.6 km。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包裹体中气液相成分以H2O为主,气相中还有少量的CO2和CO。H、O、S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的δD值介于-61‰~-57.9‰,δ18OH2O值介于-3.32‰~-0.52‰,具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成矿热液中的δ34S值介于-1.8‰~+1.9‰,具有岩浆硫的特征。综合成矿地质特征及相关分析,认为成矿流体可能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有关,属于岩浆热液流体,混合作用及钾化作用是促进金属富集沉淀成矿的主要因素,推测矿床属于岩浆热液充填石英脉型钼矿。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维宝铅锌矿床位于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西段,铅锌矿体受地层及岩性控制,多呈层状、似层状赋存于蓟县纪狼牙山组中下部条带状绿帘石(透辉石)矽卡岩中,矿石类型主要为绿帘石-透辉石矽卡岩型铅锌(铜)矿石。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绿帘石、方解石、绿泥石、石榴子石等。金属硫化物电子探针分析表明,闪锌矿中Fe质量分数为2.206%~2.679%,贫Ga、Ge、Cd,Zn/Cd为143~150,方铅矿中Ag质量分数较低(0.163%~0.210%),具有与岩浆热液有关的金属硫化物特征。流体包裹体以富气相两相包裹体和富液相两相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平均值分别为268.2和273.1 ℃,含有CO2、CH4、N2、H2等成分,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岩浆流体,具中温、高盐度、低密度的特征,成矿过程中发生了不混溶作用。金属硫化物的δ34SV-CDT为0.49‰~2.41‰,主要来源于岩浆;金属硫化物的206Pb/204Pb为18.254~18.336,207Pb/204Pb为15.556~15.664,208Pb/204Pb为38.060~38.367,主要来源于区内深源岩浆活动,有少量地壳铅的混染。综合分析认为维宝铅锌矿床为与印支期岩浆作用有关的层控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赣中大王山钨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及地质特征, 笔者对主成矿期石英和硫化矿物进行了流体包裹体、H-O-S 同位素研究。 结合野外矿体产出形态, 可以将研究区划分出3 期成矿作用, 早期以矿囊状为特征, 与围岩无明显的蚀变现象, 主成矿期为大脉状, 与围岩发生云英岩化, 成矿晚期可见含矿石英晶洞。 主成矿期包裹体岩相学和显微测温结果显示: 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二相包裹体、富气相包裹体、CO2三相包裹体和气-液-固三相包裹体 ; 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180 ℃ ~280 ℃(峰值为190 ℃ ~210 ℃), 盐度为7.86% ~20.22% NaCleqv (峰值为11%~17% NaCleqv ), 结合前人对赣中石英脉型黑钨矿中的黑钨矿测温结果, 推测大王山形成于中温、中高盐度;石英包裹体δDV-SMOW 值介于- 93.1‰~-72.5‰, δ18OH2O 值介于0.9‰~3.4‰, 石英包裹体的温度-盐度关系图显示成矿流体混入了低温、低盐度的流体相;δ34S 值介于-1.3‰~+1.9‰之间, 表明成矿物质硫源主要来自深源岩浆。 结合前人研究显示, 黑钨矿较石英早结晶, 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 大气降水参与成矿, 硫源与深部岩浆有关。 赋矿碱长花岗岩中见有W-Mo 多金属矿囊和细晶岩、伟晶岩脉, 其成岩时间和成矿时间一致。 指示了大王山钨多金属与围岩碱长花岗岩具有一定的亲源性, 并且岩浆-流体液态不混溶作用是导致W-Mo 多金属矿沉淀的主因。  相似文献   

14.
At the Kingking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Compostela Valley, south-eastern Mindanao, Philippines, bornite pods occur in the brecciated parts in the biotite diorite porphyry, together with the volcanic rock and diorite fragments without associated stockworks of quartz veinlets. These pods are generally elongated in shape and measure several centimeters across their longest axes. They are composed of bornite and chalcopyrite with traces of calaverite. The δ34S of bornite and subordinate chalcopyrite of bornite pods ranging from −2.2‰ to +0.1‰ are similar to the δ34S of sulfides associated with quartz veinlets such as bornite and chalcopyrite ranging from −4.7‰ to ±0.0‰. This suggests that the ultimate source of sulfur is identical for bornite pods and sulfides associated with quartz veinlets. Bornite pods are associated with volcanic rock and dioritic fragments in the brecciated portion of the biotite diorite porphyry. It was observed that some dioritic fragments contain quartz veinlets, which may indicate an earlier episode of mineralization. Fragments of the earlier dioritic intrusive rocks and the volcanic rocks, together with the sulfide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biotite diorite porphyry magma. A molten sulfide is possible for the composition between bornite and intermediate solid solution at ∼800°C. The sulfides from the earlier dioritic intrusive rocks in the molten state were segregated and then eventually coalesce to form the bornite pods in the brecciated section of the biotite diorite porphyry.  相似文献   

15.
新疆阿尔泰巴特巴克布拉克铁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巴特巴克布拉克铁矿床赋存于上志留-下泥盆统康布铁堡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 近矿围岩为石榴子石矽卡岩、角闪斜长变粒岩和浅粒岩。矿体总体顺层分布, 呈似层状、透镜状及不规则状, 空间上与矽卡岩密切相关。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 矽卡岩阶段形成的石榴子石中发育纯气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含子矿物包裹体及熔融包裹体; 退化蚀变阶段发育液体包裹体和少量气体包裹体; 石英-硫化物阶段主要发育液体包裹体、含液体CO2的三相包裹体及少量纯气体包裹体、气体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变化为217 ℃~499 ℃, 在255 ℃出现峰值, 盐度(NaCleq)变化为8.68%~22.65%; 退化蚀变阶段均一温度变化为181 ℃~432 ℃, 在225 ℃出现峰值, 盐度变化为12.85%~22.65%; 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变化为140 ℃~482 ℃, 在155 ℃出现峰值, 盐度变化为0.18%~42.40%。石榴子石、石英和方解石的 δ18 OSMOW 变化为1.8‰~7.1‰, δ18ΟΗ2Ο为 -4.79‰~4.57‰, δDSMOW 为 -128‰~-84‰, 表明矽卡岩阶段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 混合少量大气降水; 石英-硫化物阶段大气降水所占比例明显增加。方解石δ13 CV-PDB 变化为 -3.2‰~-2.0‰, 表明流体中的碳来自深部或地幔。  相似文献   

16.
陕西旬阳泗人沟铅锌矿床位于南秦岭褶皱系之大羊山复向斜南翼,赋存在上志留统水洞沟组第二岩性段的粉砂质千枚岩中。矿体受控于层间破碎带和劈理带,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石矿物以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和黄铜矿为主;矿石结构主要为它形-半自形粒状集合体结构、交代结构和固溶体分离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条带状、浸染状和细脉状。激光剥蚀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原位S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样品的δ34S值主要介于0.17‰~2.03‰之间,具有塔式分布特征,反映硫主要源于地幔和深部地壳,也有少量地层硫参与。9件矿石硫化物样品的206Pb/204Pb值为17.198~18.213,平均17.845;207Pb/204Pb值为15.564~15.627,平均15.610; 208Pb/204Pb值为37.982~38.471,平均38.206;反映铅同位素总体较稳定,变化范围较小,铅同位素主要源于上地壳,也有少量地幔铅参与。综合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认为泗人沟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属于后生热液充填交代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