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云质岩储集层是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一套成因特殊的、富含油气的碳酸盐岩储集层。在分析乌—夏地区二叠系构造、沉积及火山活动等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根据风城组云质岩岩心宏观产状,将云质岩分为4种类型:波纹层状云质岩、团块状云质岩、丝絮状云质岩和星散状云质岩。镜下波纹层状云质岩晶粒细小,晶形差;团块状云质岩、丝絮状云质岩、星散状云质岩中白云石晶体以粉—细晶为主,普遍发育雾心亮边、环带交代残余结构。C、O同位素及微量元素等地化分析表明:白云岩化的成岩流体来自二叠系风城组半封闭湖湾的咸化沉积地层水以及下伏二叠系佳木河组、石炭系上涌的海相卤水。包裹体测温表明,蚀变方解石的形成温度为60~70℃,白云石的形成温度为85~105℃,白云石形成晚于蚀变方解石。波纹层状云质岩是准同生成因;团块状云质岩、丝絮状云质岩、星散状云质岩是后期成岩交代成因,交代的原岩是火山物质(凝灰岩)。成岩交代云质岩的成因机理是:火山凝灰物质中的火山玻璃容易发生水解蚀变,产物为蒙脱石、长石和石英;蒙脱石转化为伊利石、长石水解蚀变均可析出大量的Ca2+,结合CO2或CO32-形成蚀变产物方解石;方解石在富Mg2+流体交代下发生强烈白云岩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岩芯、薄片、测录井以及测试分析等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研究了渤海湾盆地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沙三上亚段(Es3上)I油组发育的混积岩特征,分析了其沉积环境,探讨了其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沙三上亚段I油组混积岩分为(含)陆源碎屑质—碳酸盐岩和(含)碳酸盐质—陆源碎屑岩两大类,以灰(云)质砂岩、砂质泥晶云岩为主,(含)陆源碎屑质—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工区中部和北部,(含)碳酸盐质—陆源碎屑岩分布于西部和南部;混积成因类型以原地混合和相源混合为主,相源混合出现于Es3上I油组早中期,原地混合出现于Es3上I油组早期;少量母源混合出现于Es3上I油组晚期。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沙三上亚段I油组沉积环境主要位于滨浅湖,可划分为砂质混积滩坝沉积、碳酸盐岩混积滩坝沉积以及滨浅湖泥混积3种沉积微相类型。综合分析湖平面变化、构造演化、古地貌等对混合沉积的控制作用,建立了湖平面先稳定上升后下降的混积岩沉积模式:随着湖平面的缓慢上升,混合沉积呈增多趋势,以相源混合和原地混合为主;当湖平面到达一定高度时,纯碳酸盐岩增多,混合沉积减少,以相源混合为主;后期,湖平面下降,可能形成母源混合沉积。  相似文献   

3.
广西红水河中下游澄江地区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南岩溶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中广西红水河中下游澄江地区地下水数据为基础,对该地区26件样品的水化学类型、化学成分含量特征、成分间相关特征以及化学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Ca-HCO3型或Ca·Mg-HCO3型;地下水中测试指标背景含量均未超过Ⅲ类水标准;大部分测试指标在该地区地下水中分布较均匀,只有Zn、Se和Hg在局部富集,分布不均匀;该地区地下水中元素含量与pH值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而总硬度、HCO-3、Ca2+、Mg2+、K+、Na+、SO2-4、NO-3、I-等元素间则显示出一定的相关关系,地下水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HCO-3、Ca2+、Mg2+;该地区地下水中元素含量空间上具有片状分布特点,主要受地质背景、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所制约。  相似文献   

4.
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发育一套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矿物组成的混合沉积物, 近年来在其中发现大量油气显示。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和岩石热解等方法, 综合研究了云质岩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和成藏主控因素等。研究认为, 云质岩储集层孔隙度高、渗透率低, 属于低渗透-致密储集层, 溶蚀作用或构造作用产生铸模孔和构造溶蚀缝, 形成云质岩的“甜点”区; 高碳酸盐含量烃源岩和低渗透-致密储集层呈互层式展布, 烃源岩成熟度低, 生烃超压不发育, 与优质烃源岩(TOC>2%)相邻储集层溶蚀孔隙发育, 从而降低油气充注阻力, 最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延长组碎屑岩储层油气成藏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文章在大量钻井岩心、薄片鉴定、测试分析及试油成果资料等系统分析基础上,研究了镇北地区延长组长4+5储层及成藏特征,揭示了成藏差异性,建立了成藏模式,分析了主控因素及富集规律。结果表明:盆地西南部发育了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西部发育三角洲平原亚相,东部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东部储集砂岩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西部高;储层孔隙度8%~15%,渗透率0.1×10-3μm2~1.0×10-3μm2,储层整体为低孔、低渗储层,局部发育高孔高渗区,东部储层物性优于西部;认为优质烃源岩、生烃异常高压、有利沉积相、优质储层分布是油气富集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盆地西南部长4+5主要发育了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两种油藏类型,东部为岩性油藏,西部发则以构造-岩性油藏为主,东、西部成藏特征差异性明显;东部烃源岩厚度大且生烃增压形成的异常压力值高,可形成连续性好、规模较大的油藏,而西部所形成的油藏规模小。  相似文献   

6.
已有研究表明,松辽盆地西斜坡姚家组沉积初期古湖盆大面积暴露地表,形成的姚一段区域性假整合面成为后期油气向西运移的通道,因此,研究姚家组上部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油气的勘探开发意义重大。通过重矿物分布和小层砂岩百分含量分析,揭示了松辽盆地西斜坡地区姚家组SⅡ+Ⅲ砂组沉积时期受齐齐哈尔和英台双向物源控制。根据古构造层、古地貌形态、水体能量的控制因素分析,结合研究区49口岩心井资料和202口钻测井资料,阐明了西斜坡地区姚家组SⅡ+Ⅲ砂组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远砂坝、河口坝、砂坪、泥坪和混合坪7种微相类型,并总结出SⅡ+Ⅲ4、SⅡ+Ⅲ3、SⅡ+Ⅲ2、SⅡ+Ⅲ14个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区姚家组SⅡ+Ⅲ砂组在南北向物源控制下发育的7种微相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为最有利的砂体储集类型;湖水冲刷环境下形成的砂坪和混合坪很可能成为后期湖区勘探的潜在目标。  相似文献   

7.
陈倩  钟金先  李长顺 《现代地质》2012,26(3):607-613
通过对四川盆地大量浅层风化带裂隙水水化学数据的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结合盆地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和研究了浅层风化带裂隙水化学成分分布特征及形成作用。结果表明:区内浅层风化带裂隙水中主要阴阳离子为HCO3-和Ca2+,HCO3-、Ca2+、Mg2+在地下水中含量相对稳定,尤其是HCO3-绝对含量较大,相对含量差别不大;Na++K+、SO42-、Cl-在地下水中含量变化较大,是随环境因素变化的敏感因子;水化学成分特征的形成受大气降水和含水系统中岩石矿物成分的影响;总溶解固体值TDS<1 g/L的淡水在区内大面积分布,TDS值总体呈现出由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的递增关系,表明溶滤作用由盆地周围向盆地中心的递增特点,但局部地区TDS值受大气降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为研究内蒙古额济纳平原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于2020年8月采集水样87组,氢氧同位素样品69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离子比例分析、水文地球化学模拟等方法,分析额济纳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及北部白垩系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探讨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规律。【研究结果】结果表明:(1)该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以SO4-Na型为主。地下水中阴离子以SO42-为主,其次为Cl-;阳离子以Na+为主,Ca2+与Mg2+浓度差异不大。(2)研究区地下水SO42-、Cl-、TDS、总硬度、Na+和Mg2+浓度具有第四系承压水>第四系潜水>白垩系承压水的特点。(3)第四系潜水离子组分主要受溶滤作用、混合作用控制,局部地区受蒸发作用影响显著;第四系承压水离子组分主要受溶滤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控制;平原北部白垩系承压水...  相似文献   

9.
济南岩体是山东省中部典型的中生代地质体,其周边裂隙岩溶水发育,查明济南岩体周边裂隙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主要离子来源,对裂隙岩溶水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济南岩体周边裂隙岩溶水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地层岩性、裂隙岩溶发育特征、主要离子含量及变化特征、水化学类型等,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Gibbs图解、主要离子比例分析、Mg/Ca摩尔比分析等方法推断离子来源。研究发现:区内裂隙岩溶水中Ca2+、Mg2+、Na+、SO42-、Cl-、TDS含量,从岩体南、东、西3侧至齐河—天桥一带,再到桃园—鸭旺口一带,为逐渐增加的趋势,HCO3-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水化学类型有5种,存在由岩体南侧HCO3-Ca型,至东、西2侧的HCO3-Ca·Mg型,到齐河—天桥一带的SO4-Ca型,再到桃园—鸭旺口一带的SO4·Cl—Na·Ca型不断溶滤的...  相似文献   

10.
运用地层水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地层水离子浓度、矿化度、离子组合等特征进行综合研究,从而揭示其类型、演化过程和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水以Cl、( Na++ K+)离子为主,SO42-及Ca2+离子次之,具较高矿化度;地层水为盐水和卤水,主要为CaCl2型和Na2SO4型;Piper三线图解表明,未发生淡水混入作用,整体为交替停滞的缺氧还原环境。研究区延安组地层水矿化度高、离子浓度组合特征反映地层具较强的还原环境,有利于油藏保存;为原生沉积水,在演化过程中受到了蒸发浓缩作用、水—岩作用及生物作用的共同影响;地层水分布受前侏罗纪古地貌的影响较强,不同古地貌单元地层水的化学性质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1.
渤海莱州湾凹陷南部古近系沙三下亚段广泛发育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通过对井壁取心、测井及综合化验资料的分析,对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发育模式及控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研究区既发育同一岩层内的混合沉积,又发育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的互层混合沉积。混合沉积形成于两大物源注入背景下的湖泊滨岸环境,可进一步分为泥坪、砂质滩坝、浅滩和半深湖等混合沉积亚相,主要体现为波浪和湖流作用的双重影响。沙三下亚段整体呈现出水退式发育的特点,主要发育湖侵域和高位域,湖侵域主要发育半深湖混合沉积和浅滩混合沉积,高位域主要发育砂质滩坝混合沉积。混合沉积物受古地貌、古气候、古物源和湖平面变化的控制,优势储集亚相为砂质滩坝混合沉积亚相和浅滩混合沉积亚相。该研究成果不仅为莱州湾凹陷南部古近系优质动用储量研究提供了指导,而且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白云石化是碳酸盐典型的成岩作用类型之一,中-下奥陶统鹰山组浅海碳酸盐岩是塔河地区重要的含油气储层,普遍发育多种类型的白云石化作用。本文针对塔河地区鹰山组灰岩中沿缝合线分布这一特定类型的白云石化进行了研究。岩石学基础上的阴极发光分析、86Sr/87Sr比值以及δ13C-δ18O 的研究表明,这种类型的白云石化发育于相对还原的浅埋藏成岩环境,孔隙中的残留海水是主要的白云石化流体来源,碳酸盐矿物(主要是高镁方解石)稳定化过程中释放的Mg2+ 可能是白云石化主要的物质来源,而埋藏过程中逐渐升高的温度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白云石化的发生。成岩流体及Mg2+ 有限的供给量限制了白云石化作用的整体规模。显微结构与岩石物性分析表明,该类白云石化对储层物性参数的绝对贡献相对有限,但可能成为小规模油气运移以及深部热流体活动的潜在通道。  相似文献   

13.
高媛  王国芝  李娜 《古地理学报》2019,21(4):647-66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风城组内的云质岩、硅质岩是致密油藏重要的储集岩,目前对云质岩和与之伴生的硅质岩成因存在较大争议。通过岩心观察和对硅质岩的主量、微量、稀土及硅同位素的综合研究,以期揭示硅质岩的成因。研究表明,风城组中的硅质岩SiO2含量变化范围为55.15%~85.61%,为不纯的云质硅质岩,其内含有较多热水沉积矿物和碱湖沉积成因的盐类矿物。云质硅质岩主要围绕热液喷口分布,它们常与白云岩呈纹层状、条带状互层。云质硅质岩中硼异常富集,硼含量介于90×10^-6~10000×10^-6之间,平均680×10^-6,与盐类矿物硅硼钠石有关,反映了碱湖沉积成因;Sr/Ba值均大于1,Th/U值多在0.62~2.06之间,Sm/Nd值多在0.20~0.24之间。云质硅质岩的稀土配分显示出Eu负异常、Ce负异常或弱正异常及轻稀土相对重稀土富集的特征。δ^30Si值介于0.39‰~1.88‰之间,其δ^30Si和微量元素特征不反映典型热水成因。云质硅质岩的地质产状和地球化学特征共同表明,风二段和风三段云质硅质岩主要为热水和碱湖的混合沉积成因。硅质岩形成受喷口的位置、热水喷流期和各喷口喷流热水的温度等多方面因素的控制,硅质岩形成时存在多个喷口,在相对封闭的高盐度—碱性还原环境下的热水喷流期,热水与碱湖湖水混合,混合水沉积形成硅质、盐类矿物及白云石,最终形成含盐的云质硅质岩;热水喷流间歇期形成碱湖成因的含盐云质岩。  相似文献   

14.
江汉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内陆盐湖盆地,位于其中部的潜江凹陷发育盐间细粒沉积,近期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为研究其沉积特征及其对页岩含油性的控制,本文基于岩心和多种测试方法将盐间细粒沉积划分出8种岩相,分别是含灰泥质云岩、云质混合细粒岩、泥质混合细粒岩、灰质混合细粒岩、灰质泥岩/泥岩、云质泥岩、硫酸盐质混合细粒岩和云质/泥质钙芒硝岩。岩相组合有A和B两种:A类岩相组合为含灰泥质云岩、云质混合细粒岩和泥质混合细粒岩,夹少量灰质混合细粒岩、云质泥岩、硫酸盐质混合细粒岩和云质/泥质钙芒硝岩;B类岩相组合为云质泥岩、硫酸盐质混合细粒岩、云质/泥质钙芒硝岩,夹少量灰质泥岩/泥岩和泥质混合细粒岩。A类岩相组合富集碳酸盐质矿物且有机质含量高,岩心上表现为灰黑色泥质岩(泥质混合细粒岩和灰质混合细粒岩)与黄褐色云质岩(含灰泥质云岩和云质混合细粒岩)频繁更替,其中夹有白色硫酸盐质岩,呈透镜体状或层状产出,说明当时环境的盐度较低,镜下纹层大部分呈较为连续的微波状或水平状。其沉积特征反映了A类岩相组合的形成环境为还原性较好、盐度较低的深水区。B类岩相组合硫酸盐矿物含量和有机质含量较低,岩心上表现为白色高硫酸盐质岩夹有黑色泥质层或黄褐色云质层,镜下观察为呈菱形片状钙芒硝,常见穿插双晶,可见明显的粒序变化,云质含量高的薄片镜下为无纹层特征。其沉积特征反映了B类岩相组合形成环境为还原性较弱、盐度较高的较浅水域。本研究将V/(V+Ni)、(S1+S2)/TOC、Sr/Ba和Ga/C31H指数等地化参数与岩相特征相结合,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观点,并且补充说明了A类岩相组合形成于气候湿润的环境,而B类岩相组合形成环境较为干旱,且将盐间沉积划分为B、A、B三个阶段,对其进行了沉积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三阶段气候干旱且水深较浅,湖水析出大量盐类,主要发育B类岩相组合,且硫酸盐矿物的增加使硫酸盐还原菌氧化有机质,不利于有机质富集;第二阶段降雨增加,大量淡水注入致使水体淡化且深度变深,这时水体分层性较好,还原性较强,发育A类岩相组合,有机质的保存条件好。由此可见,矿物组分上为灰泥质或云质含量高且岩心具有水平层理、镜下纹层特征明显的岩相,以及湿润气候下的还原性较强、盐度适宜且水体分层性好的深水环境等沉积特征,有助于形成含油性较好的页岩。因此,低TOC含量的B类岩相组合不是油气富集的主要岩相,富集的硫酸盐矿物会稀释有机质浓度,岩相所处的高盐度环境也会减缓微生物活动;而高TOC含量的A类岩相组合为油气富集的主要岩相,频繁的降雨稀释水体盐度,为可以产生有机质的浮游微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且所含云质纹层矿物间孔隙发育,有利于烃类的存储,所以成为该区内的优质烃源岩,是油气勘探开发的有利岩相。  相似文献   

15.
通过野外露头、钻测井、三维地震及区域地质调查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发现,川东及其周缘地区下寒武统龙王庙组岩石类型以碳酸盐岩(粉晶白云岩、颗粒白云岩、泥晶灰岩和颗粒灰岩)为主,局部发育大套蒸发岩(膏岩和云质膏岩)及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混合沉积;识别出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蒸发台地相和混积台地相4种沉积相类型,以局限台地相最为发育;川东及其周缘地区龙王庙组各沉积相带呈北东—南西向展布,混积台地相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蒸发台地相集中发育在研究区西部华蓥山断裂东侧,局限台地相分布于混积台地相以东到盆地东边界以西的地区,开阔台地相分布于局限台地相以东到广海的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6.
独山锑矿田位于扬子古陆西南缘与雪峰山隆起的嵌接部,是华南锑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厘清该矿田锑矿的成因,在总结区域上典型锑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石英Rb-Sr定年、流体包裹体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并结合前人的氢、氧、硫、铅同位素研究结果,从成矿时代、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探讨了成矿作用。分析测试得到石英Rb-Sr等时线年龄为(189±3.2)Ma,表明成矿时代为燕山期;成矿流体属H2O-Ca2+-Mg2+-SO42-(F-,Cl-)-CO2体系,具有低温、中低盐度、中低密度、弱酸性、还原-弱氧化等特征,主要为来自深部岩浆水、在后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特征,下寒武统和上震旦统地层可为成矿提供部分物源。研究表明该区矿床应为与岩浆热液有关的充填型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7.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古近系沙四段混合沉积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赵会民 《沉积学报》2012,30(2):283-290
雷家地区古近系沙四段广泛发育湖相碳酸盐与陆源碎屑混合沉积。通过对研究区混合沉积的区域地质背景、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等分析,认为该区混合沉积特征为结构混合和互层混合,其中结构混合(狭义的混积岩)在不同构造部位混积岩岩石成分不同,西部以内源型混合沉积为主,中东部以陆源型混合沉积为主,局部为火山岩型混积岩。混合沉积作用类型包括渐变式混合沉积和复合式混合沉积Ⅰ类,局部发育突变式混合沉积。最后,分析本区白云岩的成因,进而探讨形成混合沉积的地质条件和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东天山阿拉塔格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位于中天山地块南缘大黑山地区的阿拉塔格花岗岩体,岩性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似斑状花岗岩组成,岩石具有高硅(w(SiO2)为66.29%~77.47%)、富碱(w(Na2O+K2O)为6.75%~9.93%)、高铝(w(Al2O3)为10.97%~14.40%)、低Sr(w(Sr)为(28.78~153.00)×10-6,平均为99.23×10-6)、低Ti(w(TiO2)为0.09%~0.77%)的特征。岩石的A/CNK值为1.19~1.50,为钙碱性过铝质岩石;岩石Eu亏损(δEu=0.19~0.51)、LREE富集(LREE/HREE= 6.80~8.45,(La/Yb)N= 6.06~9.03),明显富集Rb、Th、K、Hf(Zr)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岩石的Ba含量较低,并具有明显的Sr负异常。结合区域地质特征,通过岩石的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综合分析,认为该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且为壳幔混源的岩浆多期次侵位的复合岩体。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ransportation of various kinds of elements occurred in wall rocks (Quaternary andesites) during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ccompanied by the Hishikari epithermal gold mineralization. For example, K2O and MgO contents of wall rocks decrease away from the gold-quartz veins, while (CaO+Na2O) content increases, and SiO2 content is variable near the veins.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zoning and bulk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in wall rocks suggest that the mixing of hydrothermal solution and acidic groundwater took place an important role as the cause for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nd bulk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solved silica concentration and temperature of hydrothermal solution mixed with groundwater is obtained based on precipitation kinetics-fluid flow–mixing model, and the computed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SiO2 minerals (quartz and cristobalite) in th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zones. This comparison suggests that the most reasonable flow rate of fluids migrating through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zones, and A/M (A: surface area of rocks interacting with fluid, M: mass of fluid) are estimated to be ca. 10-4.2 m/sec, and ca. 0.10 m2/kg, respectively. The mixing of two fluids (hydrothermal solution and acidic groundwater) can also explain δ18O zoning in the altered country rocks,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zoning from K-feldspar through K-mica to kaolinite from the center (veins) to margin, and deposition of gold.  相似文献   

20.
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是陆表海重要的沉积现象,反映了其沉积特征。鄂尔多斯东北部大牛地气田本溪组和太原组是典型的陆表海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层系。结合区域地质研究,建立了陆表海碎屑岩—碳酸盐岩混积层系的沉积相模式。根据华北晚古生代聚煤盆地的地质背景和沉积演化过程,认为大牛地气田本溪组、太原组是陆表海碎屑滨岸—碳酸盐岩台地混积体系和海岸平原沉积体系:本溪组下段为碎屑滨岸相局限浅海亚相,上段为碳酸盐岩台地相和碎屑滨岸相;太原组下段为三角洲相和碎屑滨岸相→碎屑滨岸相;中段为盆控型泥炭沼泽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和碎屑滨岸相;上段为三角洲相和碎屑滨岸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和碎屑滨岸相→三角洲相和碎屑滨岸相→碳酸盐岩台地相和碎屑滨岸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