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常用的古地貌恢复方法侧重于利用地层厚度反映古地貌形态,而忽略沉积前由于盆地差异沉降导致地层厚度反映古地貌的不准确性。笔者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前古地貌恢复为例,提出一种沉积趋势校正的新方法。百口泉组沉积前为一种陆缘剥蚀区—过渡区—沉积区背景下的冲积扇—扇三角洲陆—湖相逐渐过渡的沉积体系,以地层厚度反映的古地貌形态能较好地刻画湖盆水下部分,较难合理地刻画陆上的古地貌特征。结合研究区资料情况,优选残余厚度法和地震层拉平法开展古地貌恢复工作。首先获取三叠系百口泉组地层真厚度,经过压实、古水深校正之后,对陆上部分的古地貌进行沉积趋势校正。校正后的古地貌较前人研究结果更加合理,对准噶尔陆相坳陷盆地的复杂源-汇沉积体系分析的指导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2.
哈密坳陷上二叠统──三叠系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地质、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资料对吐哈盆地哈密坳陷上二叠统-三叠系的层序地层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把上二叠统-三叠系划分为两个层序,每个层序发育LST,TST和HST等3个体系域。论述了哈密坳陷上三叠统-三叠系的沉积格局及其演化,确定出两套生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3.
李伟  吴智平  周瑶琪 《地质论评》2005,51(5):507-516
在采用各种地层剥蚀量的计算方法对济阳坳陷中生代各主要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及地震资料,对中生代各主要构造层的原始地层厚度进行了恢复。以此为切入点,对济阳坳陷区中生代盆地原型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其划分为5期盆地原型:早-中三叠世为一大型内陆坳陷盆地;晚三叠世整体挤压抬升剥蚀;早-中侏罗世为弱挤压背景下的山间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受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盆地;晚白垩世为断陷后的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4.
邵炳松 《地质与勘探》2021,57(3):572-583
应用大地电磁测深(MT)法对济源-开封坳陷西南部深部地层结构和隐伏断裂进行探测研究,共布设了4条MT剖面,获得了84个测深点。通过对大地电磁测深数据的处理、分析和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内6 km以浅的二维地电结构模型。结合以往地震和区域地质资料,地层由上至下依次划分为第四系-新近系、古近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下古生界-元古界。推断了老鸦陈断裂F1与推断断裂F2的位置、产状,其中F1断裂西侧缺失古近系沉积,二者可能对新生代地层沉积厚度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认为研究区内有利热储层位应为新近系馆陶组及断裂交汇处附近的三叠系地层。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北部石炭系—二叠系残留地层为近年来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为明确古潜山储集层沉积相带与砂体展布规律,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依据测井曲线、沉积构造、岩性特征及沉积序列等资料,对济阳坳陷北部石炭系—二叠系古潜山区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现:(1 )古潜山区石炭系—二叠系残留地层厚度变化很大,石千...  相似文献   

6.
在最新二维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重要不整合面进行了研究,共识别出了4个重要不整合面;利用声波时差法和构造横剖面法,恢复了两期重要不整合面的剥蚀厚度;同时根据重磁资料及精细地震解释,对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断裂特征作出了初步的研究,分析了主要断裂的形成期次及活动时间。最终,结合地层的分布特征及钻井资料,将北黄海盆地东部坳陷的构造演化史分为5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二叠系下乌尔禾组逐层超覆,后期受强烈冲断作用而抬升,并遭受强烈剥蚀。恢复其地层古厚度不仅能够重建该区埋藏演化史,也是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重要基础。然而,研究区勘探程度低,传统剥蚀厚度计算方法受限。针对实际地质条件与现有资料,文中利用地震地层趋势法和沉积层序分析法,在准确圈定剥蚀边界的基础上,根据邻层厚度比值法和参考层厚度变化率法,计算出下乌尔禾组三段剥蚀厚度。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下乌尔禾组三段关键时期的沉积演化特征,建立了研究区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确定了扇三角洲前缘储集相带展布范围,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地区中生代地层剥蚀量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首先利用地震层速度法、镜质组反射率法、声波时差法、地质外推法、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等确定渤海湾盆地区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的剥蚀量,恢复了其原始地层厚度,分析了中生代不同时期地层的分布状态,盆地性质和展部特点。认为渤海湾盆地区,三叠系沉积时期为大型内陆盆地,末期抬升遭受剥蚀。侏罗系和白垩系沉积时期为北西向展布的扭张型小盆地。进入新生代后,形成了一个受NNE、NE向断层控制的半地堑式复合盆地,叠置于中生代盆地之上。不同时代的地层由于不同的叠合方式形成了中坳新坳、中坳新隆、中隆新坳、中隆新隆4种叠合单元类型,不同类型的叠合单元经历了不同的沉降史,具有不同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
沉积岩中的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蕴含了大量的地质信息,对沉积环境水文变化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因此成为研究沉积期古气候、古环境的有效手段。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开展工作较少,不能满足于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需要。本研究以冀中坳陷石炭-二叠纪古环境恢复为研究目标,对采集自该坳陷东北部3口钻井的19个岩心样品开展详细的微量元素的测定。通过系统的研究,筛选出对沉积介质环境较为敏感的微量元素指标及/或特征元素比值,包括Sr、Ba、U、Th、Co、Ni、Cu、Cr及Sr/Ba、Ni/Co、U/Th、Ce/Ce*、Sr/Cu等指标,分析其在不同层序、不同体系域的变化特征,并讨论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纪地层中Sr/Ba比值是0. 2~0. 73,U/Th的测量范围为0. 14~0. 22,Ni/Co比值在地层中的变化范围是0. 53~3. 03,属于富氧、微咸水的古水体环境; Sr/Cu比值在4. 12~14. 01之间,古气候背景则呈现出由石炭纪的温湿气候向二叠纪干热环境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有效厚度拟合定量恢复原始地层超覆点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超覆点的迁移是层序地层分析和海平面变化曲线编制的重要依据。受构造抬升、海平面下降或二者共同作用影响,地层超覆点在沉积后常被剥蚀。如何恢复其原始沉积时的位置,至今尚无定量方法提出。基于地层厚度自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心依次增大,或先增大、后减小的分布特点,采用指数与线性相结合的分段函数模型,利用未剥蚀区地层厚度数据拟合外推恢复原始地层超覆点位置。该方法适用于被动大陆边缘、大型三角洲沉积区及坳陷型盆地,应用于巽他陆架晚新生代地层分析,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影响薄互层地震反射波特征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楔状模型,两层,多层介质等厚或不等厚模型和实际井中反射系数序列的频谱分析,和对用不同主频不同类型,不同衰减系数子波的合成记录剖面的波形分析以及合成记录的频谱分析,初步认为,薄互层的单层时间厚度,子结构厚度是决定反射波特征,频谱特征的基础,薄互层的互层数,入射子波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目前的常规地震勘探中,薄互层地震反射波多以时间不可分辨的面貌出现,因此为了得到特定薄互层结构的可分辨的最佳图像,  相似文献   

12.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煤层厚度解释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C++语言基于Windows操作环境开发了适用于煤田地震资料解释的煤层厚度辅助解释系统。该系统采用人工神经网络非线性反演方法对煤层厚度变化进行解释,对煤层厚度和地震属性参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给出了定量描述,具有较高的解释精度。理论模型和实际资料试算结果表明:利用该系统进行煤层厚度解释,得到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尹凤娟  刘洪福  张子福 《地层学杂志》2002,26(4):259-263,271,T002
哈密坳陷早三叠世古生物记录甚少。从哈参 2井 80 1.5 m- 16 39.5 m井段的泥岩中发现了较为丰富的孢粉化石 ,并可划分为两个组合 :L imatulasporites- Cyclogranisporites- Alisporites组合和 L imatulasporites- L undbladis-pora- Taeniaesporites组合。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对比 ,两组合的地质时代应属早三叠世 ,这为哈密坳陷确立下三叠统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14.
依托“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项目工程,对晋城某矿南翼大巷东南区5m×5m×1ms的三维地震数据体,采用三维地震属性参数预测煤层厚度及其变化规律:沿3煤层、15煤层10ms时窗提取地震属性42种,根据钻孔资料,计算出煤厚与地震属性相关系数;从中优选出相关系数大于0.35的地震属性,其中3煤层9个、15煤层10个;然后进行地震属性互相关分析,优选出与3煤、15煤层厚度相关系数较大的4种属性,建立预测煤厚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选取3煤层12个、15煤层4个实测数据作为学习训练和测试样本,以钻孔地震属性作为学习样本,对网络进行训练,最终获得全区煤层厚度。经与预留钻孔成果资料对比,预测精度较高,结果可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解释煤层厚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解释煤层厚度的方法,为直接利用煤田地震资料确定煤层厚度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利用煤层厚度与煤层反射波动力学特征参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用人工神经网络进行定量描述,便可根据地震资料求出煤层厚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计算涟源凹陷的剥蚀量,恢复其构造演化,采用了涟源凹陷各地层平均镜质体反射率和刘家塘组的.Ro值分析了涟源凹陷的平面展布.结果表明,涟源凹陷在中晚泥盆世的沉降速度最快;晚泥盆世-石炭纪沉降速度相对减慢;在二叠纪-三叠纪沉降速度进一步减慢;在早三叠世晚期涟源凹陷发生了大面积的抬升,并伴随有东南-西北向的强烈挤压,出现角度不整合;晚三叠世时地层重新开始沉积.区内地层是不均匀抬升,凹陷边缘较凹陷内部抬升量大;在凹陷内部,背斜区地层破坏极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利用小波变换提高煤层厚度的分辨能力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作者在本文中根据地震子波的特点,将Morlet小波予以改造,并用于地震资料的处理,在小波处理后的高尺度地震剖面地分辨煤层顶,底板反射波,对于煤层厚度的解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修改后的小波和小波变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东濮凹陷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估算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判断能否运用声波时差法进行地层剥蚀厚度估算的标准应该是依据抬升剥蚀前地层的压实效应是否被后来的沉积地层所改造;在适当的条件下,声波时差法也可能适用于地层沉积厚度过补偿的情况.综合利用镜质体反射率和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对东濮凹陷单井的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了计算.通过对多口井的东营组残余地层厚度与地层剥蚀厚度之间的关系分析,绘制了东濮凹陷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等值线图.结果表明,构造部位不同,东营组地层剥蚀厚度也不同:从凸起(或边缘隆起)-斜坡-凹陷中心,地层剥蚀厚度顺次减小;洼陷中心及斜坡部位,新近纪以来沉积过补偿厚度较大,沙四上亚段-沙三中亚段烃源岩自新近纪以来发生了二次生烃过程,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的油气就近发生聚集,并得以有效地保存,预示着东濮凹陷环洼斜坡深层仍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