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北方近57年气温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通过分析中国北方近57年来气温时空变化特征,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理论,对中国北方气温变化进行定量化分析,阐述其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近57年来中国北方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升温趋势最快的是东北地区(0.25℃/10a),最慢的是西北东区(0.12℃/10a)。各区年均、1月、7月气温的增温趋势呈非对称性,年均气温的升高主要得益于1月气温的贡献,7月各区升温趋势普遍较慢;中国北方年均气温变化存在突变现象,东北区是在1994年(a=0.05),华北区是在1997年(a=0.05),西北西和西北东分别为在1996年和1997年(a=0.05);年均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东北区分别以21a、6a、11a为第一、第二、第三主周期,华北区气温周期为22a,西北西区周期为12a,西北东区第一、第二、第三主周期分别为15a、8a、5.5a;中国北方各区气温变化一致性较强,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各区之间相关关系存在差异,东北和华北年均气温相关系数达到0.79(a=0.01),1月东北区和西北西区相关系数为0.19,7月东北区和西北东区的相关系数为0.26,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论柴达木盆地在我国综合自然区划中的从属关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柴达木盆地的从属问题,一直是人们注意的问题之一。归纳起来,区划工作者对此问题持有三种主张:一、以黄秉维的区划方案为代表的一方面,主张划入青藏高原;二、任美锷、杨级章和徐俊鸣、易绍桢主张划入蒙新(或称西北)区;三、冯绳武不仅把这个盆地,而且把其四周山地一起划入西北区。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柴达木盆地的从属问题,一直是人们注意的问题之一。归纳起来,区划工作者对此问题持有三种主张:一、以黄秉维的区划方案为代表的一方面,主张划入青藏高原;二、任美锷、杨级章和徐俊鸣、易绍桢主张划入蒙新(或称西北)区;三、冯绳武不仅把这个盆地,而且把其四周山地一起划入西北区。  相似文献   

4.
祭文姬,名琰。公元195年:“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生二子”(《后汉书·列女传》)。曹操平息了北方战乱之后,派使者接回蔡文姬,距今1791年。蔡文姬去而复归有社会和她个人两方面的原因。文姬归汉,首先受到了曹操政治态度的支配。曹操是当时中国北方的执政者,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他实行屯田,发展农业;外定武功,内修文学,下求贤令,  相似文献   

5.
赛里木湖,又称三台海子,位于我国北天山西段,因地处准噶尔盆地通往伊犁谷地的交通要道上,为大家所熟知。我国历史上对于赛里木湖早有记载,《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邱处机于1221年10月8日(阳历)路过三台村附近的赛里木湖。邱处机在一首诗中,把这个地方称为“天池”。且说。“大池方圆二百里,雪峰环之,倒影池中,名之曰天池”。清朝嘉庆四年间洪亮吉经过赛里木湖时,也曾作了一篇“净海赞”来赞美赛里木湖的风景,称此地为“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二十世纪以来,更有不少中外旅行家或考察者到过这里,并多有记述。可见,赛里木湖早已为人们所注意。  相似文献   

6.
基于“三生”理念的指导,以西北五省的29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研究对象,建立一套城市生产—生活—生态旅游竞争力模型,利用ESDA方法测算旅游“三生”竞争力的空间集聚程度、自然间断点分级聚类展示旅游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格局,同时结合相关性分析与AHP赋权解剖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城市旅游“三生”竞争力整体趋弱,空间分布离散,局部地区聚集效应低,其中国内旅游消费、公厕个数和降水量是城市旅游“三生”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最终,29个城市依据实证结果可划分为生产型、生活型和生态型旅游城市,在西北五省共同组建4个“三生”旅游圈,为区域旅游发展提供新型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7.
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拥兵自立,战争频仍,造成分裂、割据,“民人相食,州里萧条”的悲惨局面。因此广大人民迫切地要求国家统一。 曹操“揽申、商之法术”,在政治上主张统一,以“强兵足食”为“定国之术”;在经济上执行“耕战政策”,“修耕植以蓄军资”,积极恢复和发展经济。为统一全国奠定物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名》2012,(6):30-33
华丽堂皇之形貌宏伟壮观之气势神圣雅致之精华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与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因初唐才子王勃作《滕王阁序》让其在三楼中最早扬名天下,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  相似文献   

9.
西北地级城市的行业分工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相似系数、灰色关联度以及相对专门化指数和相对多样化指数,对西北地级城市的行业结构相似程度、关联程度和相对专门化行业进行研究,并将其与中原、关中、山东半岛三城市群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以上3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更加客观地测度行业分工的状况,得出西北城市行业分工有以下特点:(1)西北地级城市行业结构的差别很大,其行业结构的相似性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2)西北地级城市的专门化程度较高,但这些城市之间的专门化程度差别较大,且其相对专门化行业大多为采掘业与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等较低层次的行业,同时在西北城市中核心城市拥有相对较高的多样化程度。  相似文献   

10.
选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1982-2006年历年夏季每半月合成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资料和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Ch-INDV参数化关系式,计算了我国110°E以西/35°N以北区域内84个气象站历年夏季各月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值和地面感热通量序列,并将其与ERA-40再分析感热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随后,通过数理统计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布的基本特征和异常变化的演变规律及其东、西部地面感热年际变化的差异。主要结论为:(1)我国西北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通量实际计算值与ERA-40再分析感热资料相比,两者在值的大小、分布形势和年际变化趋势上均较一致,但感热实际计算值的空间分布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各气象站所在区域的局地特征。(2)对西北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EOF分析表明,第一模态反映了全场一致的空间变化,第二和第三模态在干旱区东部和西部区具有不同的南北反向或东西反向的空间变化。第一和第二主分量有较明显的年代际或更长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第三主分量的年际变化较明显。(3)西北干旱区东部和西部夏季地面感热输送具有相反的年际变化趋势,干旱区东部呈逐年增加的趋...  相似文献   

11.
潘春辉  何玉红 《地理学报》2013,(8):1157-1158
2006年,程龙《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简称《西北战区》)出版,该书旨在探讨宋夏战争中北宋西北战区的粮食补给地理问题。时隔6年,作者再次推出《北宋粮食筹措与边防:以华北战区为例》(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简称《华北战区》)。作者将观察区域从西北转向华北,研究宋辽对峙期间的粮食补给地理。韩茂莉评价说"这是作者在历史军事地理研  相似文献   

12.
西北干旱灾害影响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51-2000年中国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降水资料,1951—1994年主要农作物旱灾面积和粮食减产资料,建立了干旱等级指标、农业旱灾指标、因旱粮食减产指标体系,分析了西北干旱灾害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和农业旱灾呈增加趋势,以20世纪70、90年代最严重,农业旱灾以重大旱灾事件为主,其空间变化以西北东部干旱灾害严重。采用谐波和功率谱方法分析西北干旱周期,建立了拟合预测回归模型,并对西北干旱灾害进行影响预测,表明21世纪前十年西北干旱灾害有减缓趋势。  相似文献   

13.
“章华台”之名最早见于《左传》、《国语》,当时称“章华之台”,为楚灵王所修。三国吴韦昭(公元204—273年)注:“章华,地名”。但没有指在什么地方。西晋杜预(公元222—284年)明确指出“台在今华容城内”(《左传·昭公七年》注)。华容为汉县,隶南郡。属荆州刺  相似文献   

14.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当时袁绍率兵20万南下,曹操率兵4万在官渡相拒。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展开战略决战。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耀亮了中牟县官渡桥村这一地名,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干旱区与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61-2006年西北干旱区139站和东部季风区378站夏季平均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系数、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比分析了两个区域夏季气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气温变幅分布,并对产生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受气候变暖大背景的影响,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夏季气温变化均为波动式上升趋势,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受夏季风影响不同,导致西北干旱区(0.24℃/10 a)的升温趋明显高于季风区(0.11℃/10 a),同时明显高于相同纬度区域的季风区(0.15℃/10 a)气温变化趋势。两个区域气温变幅空间变化分布上都存在明显的升温区域和气温变化相对较弱的区域,季风区在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到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变化不明显,黄河中下游以北的华北、东北地区有相对较明显的升温趋势;西北干旱区以明显的升温为主,尤其是以青海西部至蒙古高原西部形成的一带状区域为主要明显升温区,其最大升温率达到0.93℃/10 a,变化相对较弱的区域主要位于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生态建设Y型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过综合研究分析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现状,将中国西部分为西北、青藏高原和西南三个区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西部生态建设Y型战略:将中国西部12省(区、市)分为西北、青藏高原和西南三个区域,其分界线形如一个大的Y字,因此称之为中国西部生态建设的Y型战略.三大区域由于各自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其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不同,其生态建设的战略重点也各有侧重.西北区域的核心任务是加快生态治理,要特别突出对沙化土地的生态治理;青藏高原区域的核心任务是加强生态保护,要特别突出对水土植被资源、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的保护;西南区域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森林经营水平,要特别突出对现有林分的改造提升,提高林地生产力,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三大区域的生态建设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包容.西北区域以生态治理为核心,但也存在生态保护和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的问题;青藏高原区域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但也存在生态治理和提高森林经营水平的问题;西南区域以提高森林经营水平为核心,但也存在生态治理和生态保护的问题.从战略背景、战略构思、战略任务、战略措施四个方面初步研究分析了Y型战略框架,对我国生态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库姆塔格沙漠风沙活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库姆塔格沙漠面积虽然较小,但其风沙地貌类型复杂,包含格状沙丘、复合型沙垄、金字塔沙丘以及"羽毛状"沙丘,其中"羽毛状沙丘"是该沙漠独特的沙丘类型,"羽毛状"沙漠也成了库姆塔格沙漠的代名词。以往对该沙漠风沙地貌的研究局限于遥感影像的判读或者理论分析,很少有实测数据的支持。近期对该沙漠的综合考察对该沙漠的风沙地貌有了新的认识。以建立在库姆塔格沙漠4个方位的5个气象站(测风站)的实测资料为基础,对库姆塔格沙漠近地层风况、风沙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库姆塔格沙漠近地层风向复杂,总体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风向的区域:沙漠西北和北面为两组风向,而东南和南边为三组风向。(2)库姆塔格沙漠风沙活动强烈,沙漠绝大部分区域属于中风能环境外,南部部分地区都属于低风能环境。(3)该区域的风沙地貌类型和近地层风向特征与合成输沙势方向吻合,年合成输沙势方向在沙漠的西北和北面为西南方向,在多坝沟地区,输沙方向为西北方向,在沙漠南面为东北方向。风向变率在0.3~0.8之间,属于中比率,风况特征属于钝双峰风况或锐双峰风况。年输沙量在0.53~1.14 t/m2之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国际航测与地学学院自然资源系使用 HP45微型计算机在地学数据处理使用中所积累的经验;并通过对三组主要程序的剖析,说明该设备在地学数据处理中的各种可能应用。系统描述该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一台内存为187kb(千比特)的 HP845B台式计算机(具有图形显示功能),两台使用0.5Mb(兆比特)软盘的磁盘驱动器,1台 HP9872A 绘图机,以及1台H9874A 数字化器。其中台式计算机具有2个磁带驱动器,可与小型磁带机(分别为216和832比特)联用。  相似文献   

19.
毛乌素沙地西北部植被覆盖对沙丘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乌素沙地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沙漠化虽整体呈逆转状态,但西北部仍存在沙丘活化现象,风沙活动强烈,对下风向植被恢复和农牧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利用Google Earth卫星影像对2002—2015年毛乌素沙地西北部裸露沙丘和植被覆盖沙丘进行监测,分析了植被覆盖与沙丘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毛乌素沙地西北部存在较严重的风沙活动,沙丘移动速度为0.38~6.05 m·a~(-1),其中植被覆盖沙丘平均移动速度为2.29 m·a~(-1),裸露沙丘平均移动速度为4.59 m·a~(-1),沙丘平均移动方向为122.5°,与当地合成输沙方向基本一致。(2)沙丘移动速度与高度呈负相关,但相关系数比前人报告的低,这与沙丘表面覆盖植被的时空变化密切相关。(3)植被覆盖对沙丘形态变化具有明显的影响,盖度增加使沙丘形态趋于饼状,从而逐渐被固定。(4)风况、地表盐渍化和公路两旁的固沙措施等也影响了沙丘的移动速度。  相似文献   

20.
清光绪十二年(1884)新疆正式建省。大约隔了20年,以当时的藩台王树楠为首,编出了一部《新疆图志》,内容都是建省以后的事,这部书于宣统三年(1911)刊印。书中有一段自迪化(乌鲁木齐)至精河三台沿途的天然植被(以乔灌木为主)景观,颇为详尽,可以窥测当时天然植被与农、牧业和居民点之间的交错关系。百年后的今天,这一带面貌大变:人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