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东昆仑山和北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两条重要边界山脉,其构造活动特征是理解高原形成与扩展的关键基础。目前研究认为,北祁连山第四纪以来构造抬升活跃,而东昆仑山北坡第四纪以来构造抬升是否活跃还存在争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地貌指标的角度出发,以两地地貌形态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提取形态特征指标:面积-高程积分、山前弯曲度、河流陡峭指数、裂点以及河流纵剖面形态,对东昆仑山北坡和北祁连山北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东昆仑山北坡的面积-高程积分以及河流陡峭指数均小于祁连山北坡,山前弯曲度大于祁连山北坡。两地河流纵剖面形态也有较大差别,具体表现为东昆仑山北坡流域的河流纵剖面形态多为平滑下凹形态且鲜有裂点,而祁连山北坡流域的河流纵剖面形态较平直且裂点较多。且通过对裂点成因的讨论,东昆仑山北坡河流的裂点是由岩石抗侵蚀能力差异导致的,而非构造成因的裂点。所有证据都表明构造活动可能是导致两山脉之间地貌指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此外,两个区域的河流阶地特征和流域侵蚀速率特征也表明,东昆仑山北坡的逆冲断裂现已处于不活跃状态,指示北祁连山是高原东北部正在活动的主要边界。  相似文献   

2.
“上山”找金铜, “下山”找钨锡及其理由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铜和钨锡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矿产资源, 金铜经常伴生, 钨锡经常伴生, 金铜和钨锡通常不在一起.研究表明, 金铜主要与埃达克岩和喜马拉雅型花岗岩有关, 产于加厚的地壳底部, 地表相应的出现高原或山脉; 钨锡主要与南岭型花岗岩有关, 代表减薄的陆壳, 产于平原区, 地势较低.因此, 从找矿的角度来说, 应当“上山”找金铜, “下山”找钨锡.文中识别出中国三叠纪以来可能存在过的7个山脉(华北北部山脉、西秦岭-东昆仑山脉、额尔古纳山脉、松潘-中甸山脉、湘赣山脉、浙闽山脉和哀牢山-羌塘山脉) 和2个高原(中国东部高原和湖南山地) 以及现存的青藏高原, 建议在上述高原和山脉上去找金铜矿, 指出喜马拉雅型花岗岩与金矿的密切关系, 是今后找金矿的一个重要目标.认为钨锡成矿目前仍然以华南为最佳, 但应注意在其他地块寻找钨锡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北平西山几个地质系统的年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杰 《地质论评》1947,12(Z2):197-204
通常所称的西山,是小区域的西山,横亘北平的西北作四西南—东东北的走向,长不逾百里,宽不逾二三十里。这个地理上的山脉的形态和地质构造上的山系的走向,大致相吻合,  相似文献   

4.
造山带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造山期和成山期。造山期地质调查一直是我国区调工作的重点,调查的内容以区内基础地质特征研究为主。而成山期地质调查过去一直被忽视,这也正是当前“扩大区调服务领域”所要探讨的问题。造山带成山期区域地质调查重点是:①造山带隆升的过程与特点;②山脉隆升的环境效应;③造山带现代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笔者结合东昆仑造山带1∶25万冬给措纳湖幅和兴海县幅区调,对成山运动和环境变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东南部特提斯研究是世界地质研究的热点之一,而缅甸及邻区作为滇藏新特提斯在东南亚的延伸地段,研究相对薄弱而分散。因此在特提斯构造域背景下,结合前人研究资料,通过区域对比分析,厘定区内各构造单元的延伸趋势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构造单元划分并论述新特提斯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区域构造-岩石组合的分布发育及时空属性特征,本文将该区划分为7个三级构造单元,自西向东依次为印度大陆东缘、印缅山脉结合带、西缅陆块、太公—密支那结合带、腾冲—毛淡棉陆块、潞西—抹谷结合带和保山-掸泰陆块。三条结合带的前身分别是该区新特提斯印缅山脉洋、太公—密支那洋和潞西—抹谷洋。这三支洋盆在晚三叠世时近同时开启,其形成、演化及闭合后的弧-陆、陆-陆碰撞拼合过程,构成了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环境演化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6.
伸展构造按其在同一构造旋回中出现的次序可划分为同沉积期的伸展构造和沉积后挤压前的伸展构造两个模型。它们在构造特征、可见性、与变质作用关系、在褶皱时的表现四个方面有着较显著的差别。沉积后挤压前伸展构造具有多发性、局限性和旋回性三个特点。这对于研究区域变质作用、构造和山脉形成有鉴和与启迪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京龙潭五通系胴甲类鱼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绪言龙潭是沪宁线上的一个小车站,在南京城东约三十余公里。自从1932年李四光及朱森两教授研究过龙潭及其附近的地质之后,宁镇山脉一带的地层,便进一步地奠定了基础。本文所说的五通系,就是李四光先生的乌桐系,也就是宁镇山脉地质(2)内所述的乌桐砂岩和乌桐石  相似文献   

8.
黄溢流 《地质论评》1959,19(2):93-94
长江北岸江浦的大顶山区与宁镇山脉西段诸山,遥遥相对,它们之间虽只有一江之隔,但是两处的地层岩性却迥然不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朱森、李捷等所著宁镇山脉地质一书。仅在白垩纪及其后各纪地层的论述中,涉及到浦口一带的情况,至于本区白垩纪以前的地层情况则根本没有提到,这显然是由于很难与宁镇山脉系统对比之故。大顶山区的古老  相似文献   

9.
喜马拉雅山脉新生代差异隆升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超  王国灿  王岸  王鹏  任春玲 《地学前缘》2007,14(6):273-281
裂变径迹年龄资料记录的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冷却年龄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在南北方向上,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冷却年龄主要在8 Ma以前,局部为5.0~2.6 Ma,而高喜马拉雅的冷却年龄集中在5 Ma以后,大多数在3 Ma以来;在东西方向上体现在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之间的高喜马拉雅带上,东喜马拉雅的不丹东部区域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数据揭示了8.0~3.0 Ma的冷却剥露的历史;东喜马拉雅的不丹西部区域为7.0~1.4 Ma;中喜马拉雅的尼泊尔地区为5.0~0.2 Ma;西喜马拉雅的印度西北部地区为3.0~1.0 Ma。最年轻的裂变径迹年龄显示出由中间向两侧增大,反映了地质晚近时期东西构造结间的高喜马拉雅山脉的剥露幅度由中间向两边减弱的趋势,揭示了以中喜马拉雅为隆升中心向两边拓展的趋势。综合有关裂变径迹年代学资料表明,喜马拉雅山脉的隆升主要发生在中新世以来,其表现为18~11 Ma、9 Ma以来的两个快速隆升期。喜马拉雅山脉隆升的动力体制可能由早期的挤压隆升—中新世的伸展隆升—上新世以来构造隆升为主,局部气候作用和构造作用耦合的山脉隆升机制。  相似文献   

10.
新疆大地构造轮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鼎璞 《地质论评》1959,19(2):49-59
新疆在自然地理方面,其中部为天山,北部为阿尔泰山,南部为昆仑山。天山与阿尔泰山间为准噶尔盆地,天山与昆仑山和阿尔金山间为塔里木盆地。这三条山脉与两个盆地,按地质背景来说,系三个大地槽与两个地块(见图1)。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秦岭中、新生代板内变形及交接转换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新生代,秦岭是中国大陆中轴隆升的东西向山脉,而太行山为华北地块中部隆升的南北向山脉,两者走向近垂直。为了探讨中-新生代期间同属欧亚板块内部的这两条山脉的隆升历史及其构造应力场转换过程,本文通过对其区域挤压与伸展构造的系统对比分析,结合两带中生代和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的对比,最后得出中—新生代期间这两条近垂直山脉由挤压体制转换为伸展体制的时间约为早白垩世晚期;并通过同时代应力场的转换的分析对比,揭示出其挤压变形与古老造山带形成时导致的板内岩石圈不均一性结构有关;而其伸展变形与中国东部弥散性板内裂解密切相关,因而表现出宽裂谷的特征,但其总体构造格局仍受早期基底构造格局影响。总之,板内差异构造变形受早期基底构造格局控制,同时板内不同块体多方位先存边界对板缘动力作用响应存在巨大差异;在筛除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外,板内自身变形机制可能与板内热—力学结构的不均匀性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是地壳缩短和构造旋转变形十分强烈的部位。本文收集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区域大范围、长时段的最新GPS速度场资料,采用“二维张力样条”方法计算获得区域构造应变场,研究其现今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形特征。结果显示,高应变率区集中在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实皆- 阿帕龙断裂、鲜水河- 小江断裂、东构造结的环形地区和印度东北部及缅甸西部的巴坎- 若开山脉地区,而在跨嘉黎断裂和红河断裂区域并无显著的应变。区域最大剪切应变率主要沿着实皆- 阿帕龙断裂、鲜水河- 小江断裂等构造带分布,区域最大面压缩率发生在阿萨姆东北部一带(N28°~29°、E95. 5°~96. 5°),最高量值为151. 8×10-9 a-1; 反映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最强变形核心部位已经由南迦巴瓦峰地区向其东南方向发生了转移,移至位于阿萨姆东北部地区的喜马拉雅主边界逆冲断裂与阿帕龙断裂的交汇处。综合分析认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在印度板块强烈的楔入挤压作用下,大陆变形以地壳增厚为主,深部以黏塑性为特征的下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的流动驱动着上覆脆性上地壳地块。  相似文献   

13.
盆山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和方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少峰  张国伟 《地学前缘》2005,12(3):101-111
盆地和造山带作为大陆岩石圈表面发育的两个基本构造单元,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在物质上相互转换和在地表形态上相互调整、均衡,两者具有密切的耦合关系。不同时期原始盆山结构、山脉变形样式、盆地充填格架及主要构造带、构造地块展布是盆山关系研究的几何学问题;山盆之间的叠加、转换和迁移历史,山脉基底和盖层剥露过程、折返机制,隆升过程,盆地的沉降方式、沉积记录和物源类型,造山带剥蚀物质的去向,山脉剥蚀量,造山带的增生方式等是盆山关系研究的运动学问题;盆山系统反映出的造山过程、区域动力学背景、深部流变学机制和调整过程及盆山演化动力模拟是盆山关系研究的动力学问题和最终目标。盆山关系研究的内容可初步确定为,不同时期的盆山几何配置关系,盆地层序地层序列与多幕构造控制关系,盆地沉积物物源与山脉剥露过程关系,盆地沉降与山脉隆升关系,地表过程与构造作用关系,盆山系统演化动力学。  相似文献   

14.
怀来形变综合观测台在怀来盆地中部山脉的西麓,位于沙城北约7h,河北省怀米县存瑞乡东壤村。台站地理位置见图1。  相似文献   

15.
东起大别山,西到帕米尔,包括东秦岭、西秦岭、东昆仑、西昆仑造山带在内的4000余公里长的东西向造山带,将中国自然地理及地质分为南北两部分,为强调其居中位置和山脉整体以及统一的名称,可称之为中央造山带。  相似文献   

16.
积雪是重要的淡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显著影响。第三极和北极地区是北半球积雪的主要分布区,但两区域积雪时空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在评估了五种雪水当量产品(GlobSnow V2.1、GlobSnow V3.0、CanSISE、GLDAS-2.0、GLDAS-2.2)精度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最大雪水累积量指标对两区域积雪水资源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81—2010年第三极和北极地区多年平均最大雪水累积总量分别为(46.07±7.44) km3和(1 255.73±81.35) km3,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地区是第三极积雪水资源最丰富的区域,北极积雪水资源大值区则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东部、西西伯利亚、加拿大马更些山脉和巴芬岛东部。两区域最大雪水累积量总体均呈现减少趋势,但在年际变化和波动性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东昆仑区域成矿特征及有关找矿突破问题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昆仑经历了复杂的造山过程和构造、岩浆、沉积作用,金属成矿条件优越。以区域构造和成矿作用特点为基础,区域自北而南可划分为4个构造—成矿带。近年来,国土资源调查等工作在东昆仑地区的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发现了较多新的矿产地。本文分析了东昆仑区域地质、区域地球化学、区域矿产等特征,研究了近年新发现矿床的成矿条件及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东昆仑区域矿产勘查突破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8.
库车新生代前陆褶皱冲断带经历了两期重大的挤压变形事件: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近东西向的逆冲活动及伴生的近北西向左行剪切变换带在全区有统一的变形样式;更新世变形使库车冲断带分为东、西两段.西段(西秋里塔格)山脉高耸,背斜及其核部冲断层延绵长逾百千米,仅见一条近北西向的左行剪切断层;东段发育一组近南北向的右行剪切断层,把东秋里塔格山脉切成若干段,东秋背斜的北翼断层、南翼断层和核部断层在每一段内都有自己的特点.更新世变形还造成冲断带东、西两段的地貌和水系有明显不同.作为油气藏盖层的膏盐层在其东、西两段有不同的层位和厚度,东段膏盐层的层位高且相对较薄,早期形成的油气藏经更新世变形改造后的保存情况逊于西段,据此讨论了东段油气勘探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天山地质构造及演化史   总被引:71,自引:17,他引:71  
天山横跨中苏两国.在我国境内,呈东西方向延展,长逾2000公里.本文研究的范围是中国天山部分.它包括准噶尔盆地以南、塔里木盆地以北的我国境内整个天山山系.以往,按照地质构造学的观点,一般是将柯坪塔格和库鲁克塔格划入塔里木地台,而其它诸山脉则归于天山地槽褶皱系.  相似文献   

20.
茅山山脉方山伸展薄皮构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方山伸展薄皮构造位于茅山山脉中段,方山-丫吉山及野猪塘-竹箦煤矿一带,中部是山脉主体地势高,海拔200-400m,东西两侧低丘,海拔仅100m 左右。该区1935年李毓尧等在茅山地质调查时指出:“野猪塘整个岩层系由东移西移,居方山之东,…,本身因支离破碎,达到极点,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