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太湖第四纪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义华 《江苏地质》2000,24(2):87-90
依据江苏太湖223’钻孔岩心的古地磁极性和沉积相分析,结合对比本区其他钻孔岩心资料,简要根据了江苏太湖第四纪沉积环境,早更新世时期,太湖区域曾是山间洪积扇与炭酸盐湖的沉积环境,中更新世时期,太湖平原为河湖交替的沉积环境。晚更新世时期,太湖平源三次遭受海水入侵,以致河湖喾环境曾三度变为潮坪沉积环境。全新世以来,太湖区域显现今日景观。  相似文献   

2.
       太湖冲击成因假说作为众多太湖成因说之一,于20 多年前被提出至2009 年的再次复兴,颇受争议。本文从冲击的关 键证据之一石英变形特征入手,以新的实证研究重新审视前人的工作,并对太湖冲击假说展开探讨。主要通过光学显微镜 观察太湖地区泥盆系砂岩中石英受应力而致的不均匀消光、碎裂、变形纹等变形特征;利用费氏台测量石英变形纹的定向 特征,研究薄片中大量的人字形微裂隙现象;同时对比分析了九江地区同类砂岩及太湖地区菱铁矿结核体中石英碎屑的变 形特征。研究显示太湖地区砂岩中发育的石英变形纹并非典型的击变页理纹(PDF), 石英变形特征主要为较低应力下的变 形特征,其成因具有多解性。因此太湖冲击成因假说以及太湖的形成机制值得多角度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太湖水域氮、磷环境容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小琴 《江苏地质》2008,32(3):249-253
最近20年来,太湖水质不断恶化,富营养问题日益严重。有效治理太湖当前污染的前提,是查明太湖的污染因子、途径及环境容量。本次研究从生态地质的角度,以太湖水体中水生植物的组成、生态效应分析为依据、以东太湖输出Ⅲ类水为目标,估算太湖水体的N、P环境容量,对太湖水体环境容量问题作初步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东太湖平原地质灾害初探东太湖平原,位于江苏省东南,北枕长江,南接浙江,东临上海,西傍太湖,面积8000km2,隶属苏州政区六市(县)。在江苏地貌区划中归属太湖平原阳澄淀泖湖沼积平原亚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微倾,低洼平坦,海拔2~3m,原始坡降万分之一。...  相似文献   

5.
《浙江地质》2013,(6):F0002-F0002
位于长兴县东南端,与湖州太湖度假区相毗邻,东临太湖,西依弁山,规划面积23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6.
太湖生态环境演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湖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水域面积为2338km2,平均水深1.9m,最大水深不足2.6m,为一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太湖流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河湖水力关系复杂。其主要补给径流来自西南部的天目山区及西部的宜溧河流域。每年夏天,大部分入湖洪水通过位于东太湖的太浦河及东北部的望虞河分别排入黄浦江与长江,由于出入湖河道的特殊位置,使得太湖南部的换水周期较短而北部较长。近几十年来,太湖由于污染而逐步呈现富营养化特征,污染物主要来自北部的无锡市和常州市,通过河道排入太湖北部的五里湖与梅梁湾,因此上述两地的水质较南部差。在东太湖,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很大,亦呈现出富营养化特征,并殃及该地区的供水,加之该地区为太湖主要的泄洪通道,因此泥沙淤积严重,而且水生植物生长旺盛,呈现出明显的沼泽化趋势;在太湖四周地区,由于湖泊围垦和水利工程建设,其污染净化能力将降低,从而加速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太湖所面临这些问题,有待于强化湖泊科学管理来解决。  相似文献   

7.
太湖生态环境演化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42,自引:10,他引:32  
太湖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水域面积为2338km2,平均水深1.9m,最大水深不足2.6m,为一典型的大型浅水湖泊。太湖流域地势平坦,河网密布,河湖水力关系复杂。其主要补给径流来自西南部的天目山区及西部的宜溧河流域。每年夏天,大部分入湖洪水通过位于东太湖的太浦河及东北部的望虞河分别排入黄浦江与长江,由于出入湖河道的特殊位置,使得太湖南部的换水周期较短而北部较长。近几十年来,太湖由于污染而逐步呈现富营养化特征,污染物主要来自北部的无锡市和常州市,通过河道排入太湖北部的五里湖与梅梁湾,因此上述两地的水质较南部差。在东太湖,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很大,亦呈现出富营养化特征,并殃及该地区的供水,加之该地区为太湖主要的泄洪通道,因此泥沙淤积严重,而且水生植物生长旺盛,呈现出明显的沼泽化趋势;在太湖四周地区,由于湖泊围垦和水利工程建设,其污染净化能力将降低,从而加速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太湖所面临这些问题,有待于强化湖泊科学管理来解决。  相似文献   

8.
在长江三角洲的腹地 ,有中国第三大淡水湖———太湖。太湖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 ,她是中华内陆湖泊中的第一大岛———西山岛。这里风景秀丽 ,有“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之美誉。 1983年 ,太湖西山被列为国家第一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也是国家级环太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就是正在建设中的“江苏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太湖西山国家地质公园 ,是以地质构造运动、水动力作用、地质地貌景观为主 ,以自然生态、人文景观为辅 ;以构造与地层古生物遗迹、岩溶地貌、湖蚀地貌为特色 ;集科研…  相似文献   

9.
1999年梅雨期太湖暴雨洪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锁宝  马蕴芬等 《水文》2001,21(4):56-59
1999年梅雨期,太湖流域遭受了特大暴雨袭击,太湖出现超历史高水位,部分地区受淹,防污形势十分严峻,利用太湖地区实测雨量,水位,蒸发及环太湖巡测流量资料,分析了1999年梅雨期太湖洪水特征,进出水量及进退水速度等,对进一步合理运用太湖地区水利工程,反思和完善庆湖流域防洪规划及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太湖流域降雨与太湖水位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杭惠  刘曙光  季同德 《水文》2021,41(1):85-89,41
太湖流域快速城镇化、水利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基于1981~2018年太湖流域日降雨、太湖水位实测资料,分析了流域降雨与太湖水位涨幅关系,旨在揭示变化环境下该地区降雨与水位关系的变化特征及可能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00年以来太湖水位抬高趋势明显,但同等时段降雨量条件下对应的太湖水位涨幅有所...  相似文献   

11.
太湖水体后向散射特性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太湖水体后向散射系数的光学特性,利用太湖实测数据和半分析方法与光学闭合(Optical Closure)原理,对太湖水体的后向散射系数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对其光学特性和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悬浮物浓度的差异,使得太湖水体后向散射系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后向散射主要由无机悬浮物引起,浮游藻类对后向散射系数的贡献较小;由于悬浮物来源不同,使得悬浮物粒径分布、形状以及组成成分不同,导致太湖水体单位后向散射系数存在一定变化;以550 nm作为参考波段对太湖后向散射系数进行参数化,得出该波段后向散射系数与悬浮物浓度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其指数在1.32~2.8之间变化,平均值为2.09.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007~2010年环太湖水文巡测及降水调查,进行了湖体总氮平衡分析,在充分调查现有与规划的各类型污染源总量控制工程措施的基础上,量化出具有空间分布的流域总氮污染削减率,利用构建的太湖流域及湖体水环境数学模型模拟污染削减后的太湖湖体总氮浓度场,并提出水质可控目标。结果表明:太湖出入水量共127.8亿m3,其中通过降水进入太湖的水量为24.9亿m3,占入湖总水量的19.5%;全年总氮收支量达到4.47万t,其中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太湖的总氮量为0.70万t,占入湖总通量的15.5%,可见干湿沉降进入太湖的污染物不容忽视,其变化趋势与太湖地区降水特征相关性较好。同时通过模型推算,定出2015年太湖湖体不同功能区总氮的可控目标,整个湖体平均值约为2.3mg/L,为太湖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太湖湖体总氮平衡及水质可控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胡开明  逄勇  王华 《水科学进展》2012,23(4):555-562
通过对2007~2010年环太湖水文巡测及降水调查,进行了湖体总氮平衡分析,在充分调查现有与规划的各类型污染源总量控制工程措施的基础上,量化出具有空间分布的流域总氮污染削减率,利用构建的太湖流域及湖体水环境数学模型模拟污染削减后的太湖湖体总氮浓度场,并提出水质可控目标。结果表明:太湖出入水量共127.8亿 m3,其中通过降水进入太湖的水量为24.9亿 m3,占入湖总水量的19.5%;全年总氮收支量达到4.47万t,其中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太湖的总氮量为0.70万t,占入湖总通量的15.5%,可见干湿沉降进入太湖的污染物不容忽视,其变化趋势与太湖地区降水特征相关性较好。同时通过模型推算,定出2015年太湖湖体不同功能区总氮的可控目标,整个湖体平均值约为2.3 mg/L,为太湖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测定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通过对太湖地区水域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抽样测试,描述了太湖水域重金属(Ag、As、Cd、Cr、Cu、Hg、Ni、Pb、Zn等)元素的污染状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北部明显高于东部,来自太湖北岸城镇和工业区的未处理工业及生活污水,对太湖北部水域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远高于以养殖业为主的东太湖及湖心水域。  相似文献   

15.
波流作用下太湖水体悬浮物输运实验及模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室内外实验和数学模型对波浪和湖流共同作用下太湖水体悬浮物输运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太湖日平均风速在2~8m/s时,水体悬浮物再悬浮通量与平均风速符合正相关关系;太湖悬浮物沉降属于絮凝沉降.悬浮物浓度较低时,其沉降速率与浓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而浓度较高时,沉降速率随浓度升高而增大.悬浮物浓度和沉降速率符合Logistic函数;将太湖湖流模型和波浪模型耦合,有效地反映了太湖的水动力过程;在太湖悬浮物模型中,引入底泥起悬条件,将底泥的起悬量与沉降量分开处理,有效地模拟了太湖悬浮物的输运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太湖悬浮物沿岸区域受湖流的影响较大,湖心区域受波浪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最近有些报刊报道:“中外科学家确认太湖为陨石撞击而成”.“在中国自然科学界最权威的学术刊物《科学通报》上发表,使中国学者提出的太湖陨击成因说得到最终确认.”笔者认  相似文献   

17.
太湖沉积物重金属及营养盐污染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通过太湖MS沉积岩芯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对太湖沉积物污染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讨论。根据化学元素的聚类分析结果、变化趋势,并与太湖流域经济发展进程对比,认为太湖沉积物铅、锌、锰、镍污染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砷、汞污染分别开始于30年代和40年代,随着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加重,沉积物表层磁化率明显升高;总磷自40年代以来含量不断增加,总氮、总有机碳含量增加开始于70年代末期,表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太湖沉积物重金属及营养盐污染历史与该区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黄志诚  刘冠邦 《沉积学报》2014,32(3):503-509
太湖现代沉积物中发育大量各种形态的菱铁矿结核和褐铁矿结核。前者的矿物组成以菱铁矿为主,后者以针铁矿及纤铁矿为主,结核中混有陆源碎屑、黏土和大量各种水生植物碎片、细胞、花粉、植物蛋白石、少量动物介壳碎片以及大量细菌,表明铁质结核的形成与生物有关。菱铁矿结核形成于太湖现代沉积泥层较下部的封闭还原环境中,不同形状的菱铁矿结核的14C测年证明其形成于不同年代。褐铁矿结核形成于沉积泥层上部的氧化环境中,细菌起了关键作用。二者均为沉积成岩作用的产物。
  太湖的形成机制一直存在广泛争议,其中“陨石撞击说”最受关注。王鹤年等(2009)把前述的菱铁矿结核、褐铁矿结核、甚至黄土层中的钙结核当成“冲击坑溅射物”,并将之作为太湖形成于陨石撞击的确凿证据。陨石撞击地球是一种近乎瞬间的冲击变质作用,其相应的特征产物有:柯石英、斯石英,矿物中的变形页理和撞击玻璃(撞击岩)。迄今为止,在太湖及周边地区还没有发现石英的高压矿物相。观察到的石英砂岩中的石英变形纹是较低应力作用的产物,在沉积岩中常见,与冲击变质作用无关。太湖湖底平坦,水深不超过3 m,沉积层仅厚2 m,与陨石撞击造成的陨石坑地形特征不符。从沉积学的角度来看太湖形成的“洪水淹没说”更有说服力,不仅符合沉积物特征和沉积物年龄,也有考古学遗迹和史料的佐证。  相似文献   

19.
太湖水域“湖泛”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桂华  马倩 《水科学进展》2009,20(3):438-442
针对2007年和2008年太湖贡湖和无锡宜兴近岸水域及近年来太湖北部湾区域发生的"湖泛"现象,通过实测监测和历史资料分析,揭示出太湖湖体污染负荷高、水体藻类死亡,太湖的流泥分布,风场、气温、水位等要素的组合,是"湖泛"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为进一步研究"湖泛"机理和防治提供了科学基础和途径。  相似文献   

20.
太湖石极品─冠云峰冠云峰是苏州留园中的一块太湖石,为宋徽宗时“花石纲”遗物,瘦、皱、透、漏,形神兼备,堪称极品。(朱道尊)太湖石极品─冠云峰@朱道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