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原理复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冯锐  武玉霞 《中国地震》2003,19(4):358-376
候风地动仪复原研究的分歧源于工作原理不清,影响到外形复原的合理性和对地动仪科学地位的公正评价。针对百年来悬垂摆和直立杆这两种基本原理的猜测,作者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出发,对验震器的特点、《后汉书》的记载、都柱结构与运动、陇西历史地震、洛阳的烈度以及洛阳地震台的现代地震记录图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候风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悬垂摆,触发地动仪运动的是瑞利面波,共振起到放大作用。长期流行的直立杆原理(曾一度被误称为“倒立摆”)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地壳“轧展效应”与海底扩张及大陆漂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宋贯一 《地震》1992,(1):41-47
作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地幔对流”假说,仍然是当代地球科学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全球性重大课题。近廿多年来,为什么该假说从理论到观测仍得不到肯定的结论,作者认为其原因主要是研究该课题的着眼点有问题。到目前为止,几乎全部有关板块运动驱动力源的研究,都把着眼点集中在地球内部。 作者的思路恰恰相反,从地球外部寻求驱动板块运动的力源,根据地壳“轧展效应”假说,太阳及其地球的运行规律正好组成一个类似一般轧制的“轧机”,地壳像“轧件”一样在“轧制力”(光压)的作用下必将受到“轧制”并在其地壳内部产生应力、应变和应力波。作者分析了地壳“板带”内产生的应力、应变和应力波的传递方向和分布特征,并以此理论从成因机制上解释了如非洲大裂谷的形成。太平洋的海底扩张及其特征、大陆漂移(非洲与南美洲之间距离的增加)等地球科学中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地形变连续观测的资料在国外地学研究中早已受到相当的重视,我国则在近几年才开始受到注意。一些人对水平摆倾斜仪安置在边长只有十几厘米(金属丝水平摆倾斜仪)至多五十几厘米(石英丝水平摆倾斜仪)这样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底板上,认为它记录到的倾斜量只能是代表一个十分局部的地面运动或是仪器底板本身的倾斜。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介五山(广州)台采用“摆杆方位解析确定法”对水平摆工作方位检测与重调的情况。得知摆杆偏离初始平衡的角度达1.75°(东西摆)与0.2°(南北摆),表明以前资料有59.2%是在摆杆偏角超限状况下测得的。经重新调整后,仪器运行状态符合《规范》要求。文章还给出将以往资料归算至南北方向的公式,以利分析及交换资料之用。  相似文献   

5.
介绍一种利用微电机和一只二极管鉴定地震仪极性简易的方法. 微电机又称惯性轮,也就是拉监督信号用的惯性轮.这种方法是在微电机的输出线与三个摆线圈之间串联一只普通二极管.如图1.电路接通后,把放大器开在正常工作位置.然后只拨动一下惯性轮,记录纸上便可得出图2a、b、c三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情  相似文献   

6.
近12000年以来北京地区地球磁场变化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距今12000年以来北京地区地球磁场长期变化由长周期(大于1000年)和短周期(约500年)两部分组成,长周期和短周期分量分别受控于漂移场和稳定场的变化.与日本地区相比,北京地区地球磁场最显著的特征是在距今(5110-4670)±110年之间曾发生短极性漂移事件,这样的短极性地磁事件可能与地球外核流体运动的异常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针对测震台网台站方位角普查校正实际需要和方位角普查工作技术要求,提出测震台网台站方位标志安装、台站新安装地震计方位测定、已运行台站地震计方位角普查校正的操作方法,以及摆墩与摆坑型场地地震仪输出极性的检测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测震台网台站方位角普查校正实际需要和方位角普查工作技术要求,提出测震台网台站方位标志安装、台站新安装地震计方位测定、已运行台站地震计方位角普查校正的操作方法,以及摆墩与摆坑型场地地震仪输出极性的检测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普遍认为海洋涡旋的经向运动遵循气旋涡向极地偏转、反气旋涡向赤道偏转的规律,然而,这一极性主导的传统认知在全球和区域上均存在一定的偏差和误导性.本文深入探索了涡旋经向运动的本质规律,发现涡旋的时空地转性、海表温度的热衰减以及背景流场的拖曳作用是涡旋经向偏转的主要机制,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涡旋经向偏转由极性主导是一个伪命题,得出这一结论是由于涡旋轨迹的归一化拟合存在偏差和不对称性;相反,涡旋经向偏转更多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且不受涡旋极性的影响;(2)地转调整效应对调制涡旋经向偏转起着关键作用,对于空间(时间)上的非地转涡旋,无论涡旋极性如何,均呈现出向极地(赤道)的偏转趋势;(3)影响涡旋经向偏转的物理机制与其运动方向相关,西向运动涡旋主要受到海表温度的热衰减影响,东向涡旋则主要受到背景流场的拖曳作用.深入理解涡旋的经向偏转规律及物理机制,对于实现涡旋轨迹高精度预测,以及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临汾中心地震台“十五”前兆观测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该观测系统工作状态稳定、运转情况良好,产出数据的连续率、完整率等指标达到了规范中≥95%的要求;3套形变观测数据“内精度”达到了国家“Ⅰ”类形变台的标准,对于全球7级以上地震和全国6级左右地震,石英摆倾斜仪能清晰记录到50%以上地震的前驱波现象;在同一地震前垂直摆出现的异常变化与石英摆存在截然不同的异常图像形态,这可能与两仪器自身之间的摆系、工作周期、频率等指标的差异性有关;大地电场有较好的远场异常效应,在青海海西等地震前记录到了明显的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11.
4,DCJ伺服加速度计 DCJ伺服加速度计采用线位移摆,动圈速度换能器。为使输出电压正比于地动加速度,惯性摆本身必须是速度型的,因此,要求ω_0≈ω,D_1>>1。电磁阻尼不可能达到这么大的D_1,只能靠电子反馈来取得,即线圈1输出放大K倍的电压V_0反馈回线圈2来取得。电阻R可调节阻尼大小。线圈3用作标定。在地震力F(s)作用下,惯性质量m(连同线圈)位移x(s),其运动方程是  相似文献   

12.
前言在平原地区,作为半无限空间的地壳表面之上,存在一层松散沉积物(复盖层)。地震波在复盖层中传播,与在地壳内部传播有很多不同。在运动特性方面,对于地震波的震相到时,起到了延迟的作用;在动力特性方面,对于质点振动幅度,起到了放大作用。其表现形式为,在地面观测到的震相到时晚于在井下观测到的震相到时,到时差为△T;在地面观测到的地动振幅大于井下观测到的地动振幅,地面相对于井下的地动振幅放大因子为k_h。△T和k_h都与井下摆的设置深度(摆深)h有关,与地震波传播介质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设防烈度下铁路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的合理减隔震方案,以某主跨为445 m的铁路混凝土拱桥为分析背景,选用SAP2000结构分析软件建立全桥空间动力有限元模型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对比了多级设防烈度下不同参数的摩擦摆支座和“摩擦摆支座+连梁装置”2类减隔震方案用于铁路劲性骨架拱桥的减隔震效率。结果表明:设防烈度较低时,摩擦摆支座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拱桥结构的地震响应,设防烈度高时控制效果有限,考虑行车平顺性,应优先选取半径较大的摩擦摆支座;“摩擦摆支座+连梁装置”方案在强震作用下,结构关键位置内力响应值没有明显增大,同时,伸缩缝位移值明显降低,提升了拱桥结构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实际工程中,推荐使用“摩擦摆支座+连梁装置”方案以提高大跨度上承式铁路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4.
池谷元伺所著《地震前兆》一书 ,将人们所说的地震宏观前兆分为“动物的异常行为”、“异常气象”、“家用电器异常”和“植物异常”,并分别进行了论述。书中所记载的前兆报告事例多半是一些片断 ,不过 ,与近几年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 ( M=7.4,1 999年 8月 )和台湾集集地震 ( M=7.7,1 999年 9月 )有关的资料 ,都是地震后作者亲赴现场实地收集的。作者是想把最近一段时期有关地震的宏观前兆数据(其中也包括 2 0 0 0年 1 0月鸟取县西部 M=7.3地震 )归纳在一起。但是 ,如作者自述的那样 ,他的目的并不是完整无缺地收集宏观前兆数据 ,而是想建立…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地表地震反应的理论计算”一文的实际应用。选取1976年(?)陵地震中位于一个极震区(烈度Ⅸ度)镇安盆地内具有明显震害差异的二个邻近场地作为分析对象,在给定的输入基底运动下计算了各场地的地震反应。其结果:(1)计算得到地表加速度反应的最大值与宏观震害相吻合。由此确信,采用作者导出的表达式计算特定场地土层的地震反应是恰当的。(2)场地土层对输入基底运动有放大或减小作用,对震害和地震动的影响是包含由不同土壤特性组成的整个场地土层的综合作用结果。因此认为,在评定一个特定场地的地震烈度时,必须考虑一定深度范围的土壤情况。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认为,新构造运动基本上可划分为三类:断块运动、拱拗运动,褶皱运动。其形成相应的构造有:断块构造、拱拗构造、褶皱构造。按照作者这一分类,鄂西高原与江汉平原属于典型的拱拗构造(图1)。  相似文献   

17.
输电塔是重要的生命线工程,其在地震灾害下的正常运行对于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针对输电塔结构,提出利用弹簧摆的内共振特性实现非线性能量阱以减小地震响应。其基本原理是将原悬挂质量摆的的摆线改为弹簧,通过设计弹簧刚度使弹簧摆的振动和摆动模态相耦合,进而提高吸振能力。基于拉格朗日方程推导了弹簧摆的运动方程,验证了引发内共振的条件。以某输电塔为工程背景,输入多条实际地震动验证弹簧摆的控制效果。对比传统悬挂质量摆发现,弹簧摆吸振能力更强,减震效果更佳。通过改变地震输入幅值,讨论了地震强度对减震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Cobb Mountain极性事件在黄土中的记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渭南黄土剖面L1 0至S1 3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 ,获得了CobbMountain极性事件转换过程中地球磁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ⅰ )CobbMountain极性事件与地球磁场方向变化相联系的持续时间约 2 2ka ;(ⅱ )从统计意义上讲 ,VGPs主要沿两个经度带移动 ;(ⅲ )CobbMountain极性事件期间地球磁场强度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建议的地面加速度峰值的可靠性问题。 文中使用模糊集合理论的概念和方法,建立了烈度(以平均房屋震害指数为度量标准)与地面运动之间的模糊关系,从而在没有强震记录情况下,可以反推地面运动,适当弥补缺乏仪器记录之不足。  相似文献   

20.
为验证液体黏滞阻尼器(FVD)与摩擦摆支座(FPB)组合在大跨长联减隔震体系梁桥中的应用效果,以一联(50+8×100+50) 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工程背景,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通过输入场地地震安评报告提供的50年超越概率为2%的三条人工模拟地震波,开展单独及组合使用液体黏滞阻尼器和摩擦摆支座的大跨长联梁桥减隔震研究,从能量耗散的角度揭示液体黏滞阻尼器与摩擦摆支座组合在大跨长联减隔震体系梁桥中的联合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大跨长联梁桥仅使用黏滞阻尼器,其长周期特性激发黏滞阻尼器充分发挥耗能,但无法避免对固定墩的地震损伤;仅使用摩擦摆支座隔震在纵(横)向强震下会引起支座位移超限;摩擦摆支座与黏滞阻尼器组合的减震机理为摩擦摆支座提供墩梁间的弱连接,激发墩梁间的相对速度,促进黏滞阻尼器(速度型)充分发挥阻尼耗能作用。另外,组合减震方案中摩擦摆支座为辅助耗能装置,黏滞阻尼器为主要耗能装置,且主控梁体位移;相比仅使用摩擦摆支座隔震,由于黏滞阻尼器激发的阻尼力增强了墩梁间约束,这种组合减隔震可能使结构输入能量增加,从而导致地震反应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