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哥伦布拉普查区位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苏拉特盆地内。研究表明:普查区主要含煤地层为侏罗纪Taroom组及Juandah组,含煤11层,可采10层,其中2_(-1)、4、8号煤为主要可采煤层。除了依据煤层自身特征、标志层、层间距特征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地球物理特征、煤质和岩矿鉴定等综合手段对各煤层进行了对比,加深了对研究区地质特征的认识,为研究区煤炭资源的勘查与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红阳煤田的岩煤层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岩相旋回法、标志层法和煤岩层组合特征等多种方法,对红阳煤田的岩煤层进行综合对比,认为该煤系沉积稳定,标志层明显,易于辨认及对比,岩性、岩相变化有一定规律可循,具有比较明显的旋回结构,煤层层位在旋回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滨海平原型沉积。  相似文献   

3.
黔北煤田南部化觉背斜地区地质构造简单,含煤地层为晚二叠系龙潭组,其含煤性稳定,区内可对比煤层8层(M5-M12),煤层结构简单,厚度较稳定-稳定,为薄-中厚无烟煤层。本文通过标志层、层间距、测井曲线、煤层自身特征等对比,各煤层的对比标志明显,依据充分,对比可靠,可作为区域煤矿地质勘查及开发利用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李殿华 《中国煤田地质》2007,19(Z2):157-160
东胜煤田乌兰希里区延安组含煤地层煤层层数多、厚度变化大,间距又不稳定,煤层分岔合并比较频繁,煤岩层对比较困难.采用层间距及其发展趋势法、标志层法、煤层自身特征及测井曲线法进行对比,对各煤组及主要煤层对比可靠程度进行了总结,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宁夏王洼煤矿补充勘探区延安组第二含煤段中8号煤组厚度大、结构复杂,在详细叙述8煤组各分煤层特征基础上.根据标志层特征、层间距特征及地球物理特征对各分煤层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显示,8煤层为煤组主体煤层,厚度变化小,属稳定煤层;8—2煤层为局部可采不稳定煤层;8—3煤层为有可采见煤点但不连成片的不可采煤层;勘探区西部边界外由于地处鄂尔盆地盆地边缘存在无煤区。  相似文献   

6.
魏润相 《陕西地质》2011,29(2):96-99
在煤炭地质勘查中,对各勘查工程所揭露的各煤层进行编号,通常采用煤层层间距,岩、煤层自身特征其及组合关系、标志层、生物化石、测井地球物理特征、地震物性特征等要素进行综合对比。其中煤层层间距对比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有效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7.
东光煤矿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含煤层数多,煤层厚度变化大。根据矿区地质资料及测井成果,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测井曲线特征对比法、煤质分析等方法对煤层进行综合对比。准确判定了该区可采煤层6煤、14煤、16煤、21煤、23煤、27煤及其相应标志层B3、B4、B6、辅1、辅2、B7、B9,的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煤层厚度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8.
利用阳谷茌平煤田内的聊城勘查区、阿城镇勘查区、阳谷勘查区、博平勘查区的钻孔资料及地质成果,主要从煤层组合关系、标志层方面对煤田内各勘查区的煤层进行横向比对。山西组发育2-5层煤,3煤发育稳定,厚度较大,易于对比;太原组发育13-17层煤,根据沉积旋回性及赋煤特征分为上组煤、中组煤和下组煤,太原组有3层全区发育稳定的灰岩层,可作为该煤系地层的标志层。同时结合煤层间距及相邻岩层的岩性组合关系,找出各勘查区煤层的对应关系,并提出了统一编号的方案,为该煤田的煤炭资源储量的核实统计及地质综合研究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广西晚二叠世主要煤层(K1、K7、K8煤层)的一些特征。根据标志层、层间距、古生物化石、煤岩煤质以及煤系沉积旋回等特征,探讨了上述三个煤层的对比途径,指出标志层、煤岩煤质是煤层对比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常红梅 《江苏地质》2007,31(4):315-318
岩、煤层对比是煤田地质勘探工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综合运用岩性段旋回法、测井曲线法、层间距法、标志层法、煤层特征法等对程村井田岩、煤层进行了对比,探讨了针对不同层段采用不同方法组合能取得较好效果,对指导豫北地区岩、煤层对比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煤岩层对比工作贯穿于整个煤炭地质勘查与矿井生产阶段的全过程,针对近距离、多煤层且构造复杂的矿井生产阶段煤岩层对比困难的问题,以贵州盘县煤田火烧铺煤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质勘查资料的分析,结合地面瓦斯勘查钻孔、井下地质调查、瓦斯参数测试工程从地质勘查阶段已经建立的煤岩层对比标志层中提取适应于矿井生产阶段的标志层;结合矿井生产过程中井筒、巷道、工作面及其两巷道、切眼等井巷工程生产揭露资料的宏/微观煤岩、煤质化验、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煤层的光学特征等资料,提炼矿井生产过程中基于开采技术条件的煤岩层对比的标志;综合地质勘查与矿井生产阶段重新构建矿井生产阶段煤岩层综合对比标准体系。研究表明:地质勘查阶段构建的煤岩层对比标志层在矿井生产阶段岩性组合、地球物理测井曲线,高位标志性岩层以及古生物化石层基本上失去了指导意义,而煤层结构、伪顶或低位直接顶板古生物化石层、岩性标志层仍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实践生产;矿井生产阶段大量的地层倾角数据、宏/微观煤岩组分特征、煤层夹矸岩性,尤其是可见光、热红外等光学特征,煤层瓦斯含量、压力参数,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参数等是煤岩层对比的良好标志层;构建的煤岩层综合对比技术体系可以有效地指导煤矿巷道高效掘进、工作面快速回采并识别断层发育特征。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指导煤矿井下生产工作而且可以为构造复杂区的煤矿井下工作面智能化开采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为煤矿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提供地质保障技术。   相似文献   

12.
五凤井田龙潭组含煤层数多,厚度变化较大,根据井田钻孔地质资料,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结合物性特征及煤质特征等对井田主要可采煤层进行对比。该井田6号煤位于龙潭组顶部,上距龙潭组顶部灰岩标志层6m,±常分叉为6上、6中、6下三层,6中煤层平均厚度〉2m,为全区最厚,且唯一可采煤层,对比可靠;26号煤位于龙潭组中段底部,结构简单,无夹石,其直接顶板为高伽马异常,与上下相邻煤层区别明显;33号煤位于龙潭组下段,是井田内唯一一层大可部分可采的高硫煤,易于对比。  相似文献   

13.
煤中微量元素特征在煤层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吉林省珲春煤田的含煤地层为古新统一渐新统珲春组,因其煤层层数多、煤层薄,标志层少且不稳定等,使煤层对比困难。但利用 Ge、V、Mn、Ni 4种元素在各煤层中的分布特征对比煤层,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刘家田井田含煤地层龙潭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含煤23~33层,可采煤层11层。含煤地层分上、中、下三段,上、中段视电阻率、自然伽马及伽马伽马曲线除了在煤层上呈异常反映外,其余地层测井曲线特征不明显;12、17号煤层视电阻率和伽马伽马曲线呈高幅值箱状反映,自然伽马曲线呈低幅值反映;视电阻率曲线在17号至24号煤层之间存在厚层高异常反映。下段自然伽马曲线有4~7处高幅值异常反映特征。在上、中、下段测井曲线特征对比基础上,利用标志层、煤组特征等对比法进行了煤层对比,大大提高了对比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淮南朱集西井田二叠系含煤地层可划分为7个含煤段,下石盒子组为第二含煤段共含煤10层,其中4-1、402、5-1、7—8煤层为可采煤层。根据井田大量地质资料,采用标志层法、古生物法结合物性特征、煤质特征对第二含煤段可采煤层进行划分对比。4煤组中4-1、4-2均为较稳定的中厚煤层,距4-1,煤层下约13m的铝质泥岩是对比本煤组的主要依据;5煤组中5-1,煤下1m左右常见0.5m薄煤层,在39线以西常合并为一层,以此为特征区别于其他煤组:7-2为较稳定煤层,其视电阻率曲线特征呈单峰形态,长源距伽马曲线顶部靠下有一小台阶,本煤组距8煤层15m左右,间距较稳定,也可作为对比标志层;8煤层顶板富含植物化石,以常见较完整的椭圆斜羽叶及栉羊齿富集为特征,8煤层视电阻率幅值为第二含煤段最高,长源距伽马曲线常呈不对称状态,顶部曲线幅值常低于底板而明显区别于其他煤层。  相似文献   

16.
煤层中高岭石粘土岩夹矸的成因及其在煤层对比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队在滇东地区对晚二迭世含煤沉积的矿区进行勘探已有15年的历史。在进入该区的头几年,由于煤层多、煤层间距小,煤系地层纵向上岩性、岩相标志性不明显,运用一般煤层对比方法很难准确对比煤层。1965年,由于对广泛发育于不同煤层中高岭石粘土岩夹矸的宏观特征进行仔细的比较,取得了较多的资料,初步建立了以高岭石粘士岩宏观标志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7.
大城勘查区含煤地层煤层层数多,厚度、间距变化大,煤层分叉现象较普遍,煤岩层对比是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通过对比大城勘查区120余孔自然伽马测井资料,对其特殊层段辅以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层间距变化规律以及标志层岩性与物性对应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基岩顶部、煤系底部自然伽马异常分界明显;6煤组具有"塔松"异常形态特征反映;5煤层"剑指"形态与8煤组"凹状"形态特征显著等。根据自然伽马曲线的典型特征对本区的煤岩层位进行了对比,确定了煤系基底、基岩界面的基本形态,厘清了5煤、6煤8煤9煤等层位的关系。特别是在局部层位发育不全、煤层归位较困难时,通过形态特征跟踪,较为准确的识别了层位及其分叉合并关系。  相似文献   

18.
河南晚石炭世含煤地层中的风暴异地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河南省晚石炭世含煤地层中,存在着因风暴作用强烈侵蚀滨海泥炭沼泽,而后通过风暴回流把泥炭物质和植物遗体长距离搬运到浅海环境再沉积的风暴异地煤。这种异地煤的直接顶底板是具有风暴沉积特征的浅海碳酸盐岩.煤破碎成粉砂级—泥级,煤层原生结构已完全看不到,煤层下部为含有大量海相动物化石的滞积层,中部为具有类似丘状层理的波状层,上部为水平纹层,其层序特征几乎可与煤层直接顶底板浅海碳酸盐风暴岩类比。研究这种异地煤的沉积背景和形成机制以及这种煤层所反映出的煤质特征、煤岩特征、沉积特征、层序及层序类型特征,不仅可以开拓出一种新型异地成煤类型而扩大煤地质学的研究领域,而且有助于研究古气候、古水深和煤岩层对比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利用自然伽马(HC)、人工伽马(HGG)、视电阻率(KLW)和自然电位(DZW)等测井参数对不同岩性地层的响应特征,结合岩心鉴定,煤样测试等资料,对柴达尔井田含煤岩系进行识别和对比。通过对40余孔测井资料分析,总结出该区识别不同岩、煤层的测井曲线典型特征及类型,并以此对该井田的侏罗系陆相含煤地层进行岩、煤层层序划分与对比。在该井田共划分了十三个标志层和七个粒序旋回,并认为发育于不同区段的M0和M1煤层是两个不同时期沉积体系产物。  相似文献   

20.
煤质指标在煤层对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春学 《中国煤田地质》1999,11(2):18-18,49
在多煤层地区,常常因各种成因标志不明显或变化大而使煤层对比十分困难。在煤层宏观特征尚不足以准确对比时,又引进了测井曲线、微体古生物、煤岩显微特征、煤质化学分析指标、煤中微量元素含量等项,以加确多煤层、煤层分岔频繁地区的煤层对比。煤质化验分析是每个见煤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