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近20年上海市不透水地表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上海市近20年时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运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和距离谱空间分析方法,提取城市不透水地表信息,分析其时空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近20年城市不透水地表迅速增长;不透水地表的平均密度从市中心到郊区随距离增加而梯度递减;不透水地表面积与密度水平存在分区差异。  相似文献   

2.
基于Landsat数据,采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分解法提取陕西省西咸新区2007年和2016年2景影像的不透水地表盖度,利用地表能量平衡法提取同期人为热信息,并探讨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07—2016年间不透水面从294. 93 km~2扩张至362. 62 km~2,由以自然地表与低覆盖度等级占主导逐渐演变为以中、高覆盖度不透水地表盖度等级占主导;②2016年研究区人为热在空间上区域差异显著,高值区集中分布于沣东新城中北部和空港新城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周边,在秦汉新城中部、沣西新城北部和泾河新城部分地区有零星分布;③各土地利用不透水地表盖度均值和人为热均值均呈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体的特点;④不透水盖度与人为热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 97,各地区的人为热值随不透水地表盖度上升速率呈现空港新城沣东新城泾河新城秦汉新城沣西新城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利用Landsat MSS影像和Landsat TM影像,运用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模型提取4期北京地区的不透水地表信息,并结合北京城市用地扩张,分析二者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近30年来,北京城市用地和不透水地表快速扩张,扩张面积和速度逐年增加,到2010年不透水地表占城市用地面积的64.06%;东城区和西城区在1992年后不透水地表增长幅度较小,丰台区、海淀区、朝阳区和石景山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状态。到2010年,西城区不透水地表占城市用地比例最高,达到高度人工化;在3个扩张阶段中,城市用地扩张中的不透水地表面积所占比例逐年降低,绿地面积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尤其是2000—2010年绿地面积剧烈增加,达到了城市用地扩张面积的27.19%。  相似文献   

4.
不透水地表作为城市土地覆盖类型的重要组分,其分布格局与密度大小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会产生相反且决定性的作用,其中对地表的增温效应是城市热岛问题关注的核心内容。本研究通过线性光谱混合分解模型提取城市不透水地表,基于Landsat TM6热红外波段数据的单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并进行两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城市不透水地表与地温空间分布格局呈现高度相似性,其数值都随距城市中心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小,定量分析表明两者具有明显的指数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张少佳  吴凤敏  郑稚棚  余洋  李仕峰 《北京测绘》2021,35(10):1323-1328
以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发布的不透水面数据产品为基础,利用地理国情数据中地表覆盖分类提取的不透水面成果进行重庆地区精度验证,并与兴趣点数据(Point of Interest,POI)、夜间灯光数据进行相关性和空间重叠度分析.结果表明:不透水面产品在重庆地区验证情况较好,不透水面产品与地理国情不透水面耦合性较高,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城市建设状况,全市不透水面产品有71.61%以上位于地理国情不透水面范围内;不透水面产品面积与POI核密度、夜间灯光亮度具有正相关性,但相关系数不高,且空间分布具有一定差异.通过不透水面产品在重庆地区验证分析,能够对未来不透水面提取优化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6.
在前人已有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研制的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模型,对海河流域1980和2008年正常土壤湿度下的地表径流进行模拟计算,分析了近29年来海河流域城镇化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同时也验证了SCS模型应用于较大流域进行地表径流模拟计算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海河流域城市扩张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占用耕地基础上的。因城市扩张导致城市建筑用地大面积增加、耕地大面积减少而引起的流域不透水面积增多是致使流域地表径流深度增加的直接原因。城市地表径流增加与城市扩张变化是有直接关系的:城市扩张速度越快的地区地表径流深度增长也相对较快。同时,植树造林对强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增加具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测绘》2016,(3)
本文以成都市东客站片区基础设施项目为监测对象,基于不同时期影像数据以及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综合运用遥感监测技术、地理国情监测技术、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技术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开展遥感动态监测和地表覆盖变化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成都东客站片区设有32条道路,以"田"字形分布在站房附近;2010年至2012年,耕地、林地大部分转换成草地、道路、构筑物等;2014年草地成为主要地表覆盖类型。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城市扩展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樊淑云  彭文甫  毛欢  潘荟交  周介铭 《测绘科学》2015,40(2):102-108,127
为了揭示成都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变化,该文以成都市多时相、多源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RS与GIS技术提取城市扩展信息,基于空间叠置和缓冲分析技术、运用城市扩展模型对1978年—2010年成都市城市扩展的时空分异特征与城市扩展的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8年—2010年,成都市城市扩展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呈"紧凑型圈层式"扩展模式,中心城区扩展主要方向是西北、西和西南;1978年—2002年和2002年—2010年两时段城市扩展时空差异显著;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是成都市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莫新宇  祝善友  张磊 《地理空间信息》2013,11(1):61-63,81,13
选取苏州作为研究区,分别利用1986年和2004年2个时相的Landsat5 TM影像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进行分类,并采用热红外波段进行地表温度反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下垫面类型与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深入研究了下垫面类型改变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0a苏州市城区大范围扩张,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整体表现为水体、植被向不透水下垫面的高强度转化;城市热岛范围由老城区向四周成倍扩大,热岛强度由3.12°增至4.76°,热岛效应变化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之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CA(cellular automata)和AR(auto-regression)提出模拟人口空间场属性变化的CA-AR模型,以1991~2006年成都市各区、县市的人口统计数据和成都市行政区划图为基础,将行政单元转化为单元网格,分别建立成都市主城区各单元格的CA-AR模型。结果显示,模拟结果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较小,模拟精度较高,模型的显著性水平都比较高,说明CA-AR模型用于模拟人口空间场的人口数量变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基本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本文以2015年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成果和2016年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成果作基础,从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基本社会服务、公共文化体育、公园绿地等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综合分析成都市2015—2016年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演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逐渐变差的特征;2015—2016年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变化范围较大,局部变化明显,变化区域分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区域占全市面积的47.45%,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园绿地设施的增加是导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基本公共服务是21世纪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本文以2015年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成果和2016年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成果作基础,从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基本社会服务、公共文化体育、公园绿地等5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综合分析成都市2015—2016年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演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向四周呈辐射状逐渐变差的特征; 2015—2016年成都市基本公共服务变化范围较大,局部变化明显,变化区域分散,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加区域占全市面积的47.45%,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园绿地设施的增加是导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盘龙江子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盘龙江子流域的城镇化进程及保护水环境,该文模拟预测了该地区不透水表面的时空格局:通过分析流域不透水表面扩张的影响因子,建立了智能体分类体系及行为与决策规则;构建了流域的不透水表面变化模拟模型,模拟出流域2002—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且验证了其模拟精度;在此基础上模拟预测了盘龙江流域2014—2020年间的不透水表面扩张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智能体建模方法较为适合模拟滇池流域盘龙江子流域不透水表面的扩张过程。  相似文献   

14.
马勇刚  李宏 《地理空间信息》2012,10(4):40-41,44
以2001年7月11日LandsatETM7影像和2009年7月16日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V-I-S理论模型,采用归一化光谱分解模型提取了乌鲁木齐市区范围内2个时段的植被、土壤、不透水层3个连续地表参数分量。通过对不透水层不同阈值的划分,提取了2时段的乌鲁木齐市城市发展的空间信息,结果较为满意;通过空间叠加计算方式获取了8年来乌鲁木齐市城市化发展的空间信息和主要拓展方向。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北扩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5.
毕朋峰 《测绘科学》2013,38(3):77-80
本文利用2006年、2010年沈阳市地区TM遥感数据,采用影像IB算法反演地表温度,分析了沈阳市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特征、变化现象以及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沈阳市热岛效应总体呈现由市中心向四周逐渐扩张的空间特征,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存在紧密的负线性相关关系,地表温度与归一建筑指数(NDBI)存在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成都市为研究区,定量分析了各地表特征参数与地表温度之间的线性关系。通过对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归一化水汽指数(NDMI)进行局部区域逐像元分析和总体区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NDVI,NDMI,NDBI与地表温度间都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可用于说明地表温度的动态变化,在3月份,NDMI与地温的相关性更优于NDVI。对传统城市热现象研究中,NDMI与NDBI能够用来以NDVI作为分析地表温度随季节而变化的互补的度量标准。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市地表温度时空变化驱动机制与城市建筑、地表植被、人口、经济等因素的关系问题,文中采用单窗算法计算了城市地表温度,将计算结果与MODIS LST观测结果进行对比;然后使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各因素对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采用算法精度较好,2013年、2018年和2022年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607、1.650和1.858;根据地理探测器,城市建筑是影响城市地表温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2013年、2018年和2022年其影响程度分别为0.476 7、0.597 4和0.480 2。实验发现,单窗算法在城市地表温度计算中,参数获取方便,且精度较高;各因素对城市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呈现相互增强作用,不存在单一起作用的因素;研究结果为城市地表温度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GlobeLand30数据辅助多源数据融合进行城市不透水面自动提取的方法。首先基于波段映射和小波变换的影像融合方法,融合哨兵二号和高分二号影像,获得同时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的融合影像,其具有丰富的光谱特征和空间特征,有利于提升复杂城市区域的不透水面和非不透水面区分能力。然后利用GlobeLand30数据的类别信息自动获取初始分类样本,基于融合影像的丰富光谱信息构建多种植被指数、水体指数和建成区指数,对初始分类样本进行优化。最后利用优化后的训练样本,使用光谱、地物指数等特征训练分类器,实现城市不透水面的自动准确提取。本文以济南市2019年的高分二号和哨兵二号影像为试验数据,在时相、分辨率与影像均不同的GlobeLand30全球地表覆盖数据辅助下获得了总体精度优于92%的不透水面提取结果,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为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研究提供可靠、空间分辨率较高的数据源,该文以气象站气温数据、再分析气温数据以及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反演了近地表气温并进行精度验证。在此基础上,揭示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反演精度与实测值相近,且精度较好。②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呈四周高,中部低,平原区高,丘陵、山区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年际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年内呈周期性单峰变化的趋势。③2001—2016年天山中段近地表气温以不显著增加为主,占显著降低的区域甚少。研究结果证明用多元回归模型可以提高近地表气温的遥感反演精度,为今后近地表气温研究提供空间分辨率较高的数据及其获取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武汉城镇化与热岛效应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增温和城市热岛效应的促进作用尚不十分明确的问题,提出基于遥感技术的城镇化与热岛效应数量关系的构建。结果表明,1987-2013年间,武汉市中城镇化水平(50%~80%ISA)面积增加了14.5倍,高城镇化水平(80%~100%ISA)面积增加了2.8倍,城镇化范围沿着武汉市主城区和主要干道不断扩张;不透水面值与地表温度表现出明显正相关,不透水面值平均增加1%,可使地表温度增温0.06℃~0.19℃,城镇化水平对武汉城市热岛效应作用明显。研究结果为探讨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对策提供了基础,对合理规划和管理城市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