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预报可行性的科学与实践问题讨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肇诚  张炜 《地震学报》2016,38(4):564-579
唐山地震40周年之际, 回顾我国地震预测预报探索的科学实践历程, 总结其进展, 讨论遇到的科学与实践问题, 展望未来, 这是最好的纪念. 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是短临预报, 震前是否有前兆, 是否可以观测到, 是否可应用于预测地震并取得减灾实效, 这都是地震预报探索需要阐明的问题, 即地震预报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主要对地震前兆及其物理基础、 地震能否预测的争论以及观测的重要性等一些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进行讨论,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 地震是有前兆的, 且前兆很复杂, 在充分研究前兆的基础上地震预报是可能的; 此外, 地震预测预报探索需从可行性研究进入更高的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2.
中、短、临地震预报的主要依据是地震前兆。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地震前兆清理研究的结果肯定了我国大陆地震是有前兆的,前兆是多样的,并有了部分成功预报的震例。这标志着,我国地震预报二十年的探索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从科学和实践上都论证了这一工作的可行性,下一步应转入深入的研究及实用化的探索。但是,清理的结果还表明,地震前兆是复杂的,现阶段欲取得任何重大进展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国家地震局提出了攻关研究的任务。这些都意味着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的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需要研讨  相似文献   

3.
地震预报研究近二十年来有明显的进展,但强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仍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科学难题。逐步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仍然是如何正确地观测、识别和解释地震前兆的问题。提取有一定物理基础有一定重现率的短临前兆标志,乃至建立各类地震异常短临前兆标志体系,是目前国际地震预报致力探索的重大科研课题。较完善的短临前兆标志体系目前在国际上并没有先例;即使是适用性较强的地区性体系也未见到。基于目前观测成果,短临地震异常微观前兆标志体系是由众多单项前兆组成,它包括形变、应变、地下水、地磁、地电等多种观测方法。研究地震…  相似文献   

4.
共和地震前长波辐射短期异常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简述应用卫星长波辐射资料研究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报的方法原理。报道1994年以来共和中强地震的OLR地震前兆及短期地震预报的情况。对OLR地震前兆的特征及短期地震预报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地震预报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观测研究是其基本研究途径;对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议,解决的办法是通过观测预测实践;地震前兆和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突破它的主要途径也是通过观测与预测科学实践。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已取得了200余次5级以上地震的震例实测资料,既经历了1966—1976年的7级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6.
中强地震前兆的综合判定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近两年来地震观测资料和综合预报的清理,不少单位和个人对中强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前兆特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新的认识。如,中强地震前兆也具有多样性,但其异常种类和数量、异常时间和空间展布范围相对7级以上的强震少得多,也小得多;中强地震的前兆趋势异常并不丰富,有的很不明显;甚至有人认为中强地震孕育特征与7级以上强震有本质区别,很难划分其孕育阶段,如此等等。清理结果表明,在一般的观测台网条件下,捕捉到的中强地震前兆往往是短暂的、个别的、零散的,甚至是微弱的,很难出现人们期待的所谓“配套”、“完整”的前兆异常。这就是中强地震预报的困难所在。  相似文献   

7.
关于地震前兆研究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民 《地震》1993,(2):72-73,76
地震前兆的探测研究是地震预报的基础,也是研究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成因理论的最基本的实际科学资料.在我国,开展大规模地震前兆的探索已走过将近30年路程,归纳起来有下述基本特点. 1.地震前兆的多学科综合探索和观测、研究、预报三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前言 利用地震前兆进行地震预报,特别是近期地震预报,以达到直接减轻灾害的目的,这是近代地震预报科学探索的基本思路。六十年代以来,中、日、苏、美等国均加强了这方面的努力。二十多年的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它集中反映在科研问题的深入及研究与  相似文献   

9.
地震前兆含义,科学问题与研究途径的研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肇诚  王贵宣 《地震》1997,17(4):429-439
地震前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地震预报、有关科学问题和探索途径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景有各种评价。文章认为由于一些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尽管对中缅边境1995年7月连7.3级地震作出了成功预报,经验性预报有一定的局限性,文中讨论了广义地震前兆和狭义地震前兆,广义地震前兆包含二类前兆:场兆和源兆;而狭义前兆仅指后者。大陆震例前兆的系统研究证实了广义地震前兆的存在,然而  相似文献   

10.
前言     
地震科学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 ,地震预报的根本突破取决于地震观测技术、观测方法及科学水平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因而 ,要想提高地震预报的水平和能力 ,首先要提高观测技术系统的现代化水平。地震前兆是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着密切联系的科学事实的总称 ,对这些科学事实及其与地震联系的研究是前兆研究的基本内容。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就是用以获取地震孕育、发展、发生全过程中前兆异常信息的技术系统 ,它对地震前兆信息的观测是地震预报和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辽宁省地震前兆观测技术系统是七十年代建立起来的 ,基本都是观测精度较低…  相似文献   

11.
新疆天山地震带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和预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仲琼 《内陆地震》1993,7(2):128-135
概述了新疆天山地震带地下流体地震预报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分布与地震活动间有成生联系。在中强地震震例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总结了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的综合异常特征,并对预报判据、指标和综合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朱令人 《内陆地震》1993,7(2):90-105
新疆的地震预报是1970年开始的。二十多年来在“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多路探索、多兵种联合作战”、“走综合预报之路”的方针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建设了43个地震台站,投入189套仪器,建成了遍布全疆的地震无线通讯网,开展了历史地震调查和地震烈度区划工作,建立健全了地震会商预报制度,进行了多方面的地震预报研究。实际地震预报统计分析表明,扣除自然发震概率之后,趋势预报的成功率约0.3,短临预报的成功率约0.1。在前兆台网控制范围内取得了一些震例,说明地震确实是有前兆的,但又是非常复杂的。地震预报作为科学难题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作者简要地讨论了地震观测的间接性和地震异常的离散性、难以区别的地震异常和地壳变动异常、建立在复杂现象基础上的地震前兆以及地震的混沌性对地震预报的影响等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近年来多次强震的总结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印象——地震前兆特征的个性很强,例如,同样发生在华北地区的海城地震和唐山地震,其前兆特征差异甚大。1982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讨论会上,我们不无意外地发现,凡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十年以上、有较多观测点的国家,对如何搞地震预报具有相近的思路,其中包括对强震前兆基本特  相似文献   

14.
对地震前兆异常的一些再思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李献智 《地震》1998,18(2):163-170
通过研究地震远场前兆异常、超长期(8~20a)前兆异常和前兆异常判别上的差异,进一步揭示远场前兆异常的意义、前兆异常曲线的内涵和地震间的相互关联及地震预报的复杂性。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前兆异常的实质和深化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5.
1970年以来,内蒙古地区连续发生了1976年和林格尔6.2、巴音木仁6.2、1979年五原6.0、1996年包头6.4级等地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所在的鄂尔多斯地块北缘已经成为华北北部地区中强地震新的主体活动区域,回顾40多年内蒙古自治区中强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经历,收获更多的是教训和遗憾。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地震的孕育、发展、发生是有规律可寻的,内蒙古40多年的地震预测实践表明,地震是有前兆的,坚持经验预报和物理预报两条腿走路,经验预报具有现实的必然性、必要性以及内在的科学价值,坚定地震预报的理想和信念,坚持不懈地探索,地震预报这一世界科学难题最终将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6.
地倾斜变化作为一种地震前兆现象,在国内外已被人们广泛重视,因此,观测和研究地震前地倾斜的变化,在地震预报探索中有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地震系统进行地倾斜观测和研究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新疆也有15个台站曾先后开展过此项观测,获得了大量的资料,也曾试用于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但是,实践证明震前的地倾斜变化是十分复杂的,影响因素很多。 本文试图以实际记录到的若干震前地倾斜信息,研究新疆地区倾斜前兆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郝建国和中国石油大学张云福合著《地震静电预测学》一书 ,2 0 0 1年底由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近年来研究地震前兆现象、探索地震预报途径的少有佳作。地震预测是举世公认的科学难题。早在上个世纪 5 0年代 ,我国就把地震预测研究列入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经过近 5 0年努力 ,我国地震学家在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人们最为关注的短期和临震预报研究方面 ,对地震前兆现象的观测和认识不断加深。但是 ,至今集当代各国地震学家的共同努力 ,还未能找到一个满足充要条件的地震前兆。究…  相似文献   

18.
正众所周知,地球科学是强烈依赖于观测的科学,毫无疑问,地球科学领域里的新发现强烈地依赖于观测技术的进步。尽管世界一直在争论着地震是否有前兆,但在中国,为寻求"地震前兆"的监测与地震预报研究的探索却已经持续了40多年,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地震监测体系。流体地震前兆监测是地震前兆监测体系中的4大学科技术之一。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始地震监测预报探索的50年以来,地下流体监测技术经历了从人工手测(点测采样频率1次/日)、机械模拟观  相似文献   

19.
刘永廷  杨欣 《内陆地震》1994,8(3):280-284
中强地震前库尔勒台地震波振幅比变化特征刘永廷,杨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乌鲁木齐)0前言前兆观测的间接性和离散性是地震预报这一建造与观测基础上的科学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根本问题之一‘’。把地震观测深入至地下是从事地震预报研究的科技人员梦寐以求的愿...  相似文献   

20.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七─—地震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及综合预报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我国在地震前兆观测及其预报探索继“六五”地震前兆清理攻关、“七五”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以后,选择了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难点即地震短临预报阶段的前兆标志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