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论证比较,按照隧道围岩主要工程地质特征,围岩岩体结构及结构面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围岩弹性纵波波速,变形系数,泊松比,内摩擦角,软化系数等指标,重新划分和确定了围岩类别,分析了产生围岩类别偏差的原因,以期对同类工程勘察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考虑地应力的洞室围岩块体稳定性分析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下洞室围岩的稳定性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围岩应力状态决定,以前的地下洞室岩稳定性分析,一般仅考虑在自重作用下的稳定性状态。而吻略了地应力地围地应力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所得结论往往偏于保守。  相似文献   

3.
任伟中 《地球科学》1997,22(6):660-664
通过堆砌尺寸为180cm×140cm×15cm的大比尺结构模型,依据两组正交节理的不同倾角和间距、地应力及洞周有无锚杆等不同组合的16种工况进行地下洞室分步开挖模型试验,研究节理对洞室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及锚杆对节理围岩的锚固效应.试验首次应用CCD画像处理法和光学照相法进行位移观测.结果表明,岩体的变形大部分是由节理变形引起的,围岩塌落区完全由开挖自由面与节理的不利组合所控制,围岩变形主要由洞室尺寸、节理倾角及间距、地应力等决定.锚杆能大幅度减少围岩的变形破坏,垂向位移减少更甚,预应力锚杆使围岩变形进一步减小.  相似文献   

4.
公路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其应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以二郎山公路隧道施工过程的工程实践为依据,利用常规围岩变形监控量测和围岩变形跟踪监测系统及二次应力场测试,获取隧道围岩动态综合信息,为围岩分类、大变形预测、岩爆预测、优化二次支护时间及反分析等提供依据,是岩土工程信息化设计、施工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围岩稳定性分级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某轨道交通二期工程中土质围岩岩土为例,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完成对土质围岩稳定性分级影响因素的排序和筛选。通过计算围岩稳定性分级影响因素的相对关联度、绝对关联度和综合关联度,确定出土质围岩稳定性分级影响顺序为:压缩模量〉密度〉饱和度〉孔隙比〉塑性指数〉含水量〉压缩系数〉液性指数。  相似文献   

6.
张应龙  刘增荣 《探矿工程》2004,31(11):56-58
根据地下结构设计理论和岩石屈服的Drucker-Prager准则,考虑到了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采用有限元的分析方法对广西柳州一处公路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开挖方式、开挖顺序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对围岩的开挖过程进行模拟。确定不同开挖方式下隧道围岩的位移、应力状态,以及位移、应力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隧道施工过程中开挖方案的制定、支护时间的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凌子口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勘察资料对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北东约30km处凌子口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隧道所处区域为滇东北拗褶带中心峡谷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层分别为砂岩、白云岩、泥灰岩及钙质泥岩,岩体结构面主要为构造结构面,不良物理地质现象主要为进洞口附近残坡积层中发育的三个小滑坡。对隧道围岩计算得出各类岩体强度应力比均大于6,该隧道围岩能够承受围岩应力的作用,不会产生过大的整体塑性变形,剪切及弯折等变形破坏。但围岩中分离块体存在散块状松动坍塌的可能。本文根据分类评价结论及有关参数,提出了一次支护型式建议。  相似文献   

8.
人工神经网络在隧道围岩稳定性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全面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的基础上,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隧道围岩稳定性识别的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对比表明,模型精度很高,识别结果可靠,且操作简洁方便,能有效地应用于隧道围岩稳定性的识别。  相似文献   

9.
煤矿巷道围岩稳定性动态工程分类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围岩质量计算,柱状图数字化与重组,围岩结构诊断,采动应力作用后围岩结构演化等研究成果,采用“工程要求,基本结构,演化结构、为一级指标,提出了巷道围岩稳定性动态工程分类技术,分类结构的表在技术及分类结果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关于TBM施工隧洞围岩分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针对TBM施工隧洞中的围岩分类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大量TBM施工实例和一些现场及室内岩石力学试验结果,指出TBM施工条件下的隧洞围岩分类应针对围岩的可钻掘性,充分考虑影响TBM掘进效率的主要工程地质因素,提出了在《工程岩体分级标准》围岩稳定性基本分级的基础上,依据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岩石的耐磨性和岩体的完整性将TBM施工条件下的隧洞围岩分为A(好)、B(一般)、C(差)3个级别的围岩分类新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TBM施工段工程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有压或无压输水隧道硐室的围岩稳定性分析是隧道硐室勘察设计技术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下车亭输水隧道硐室的围岩稳定性分析,提示大家在弛下硐室勘察设计中围岩稳定性分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爆破地震与围岩类别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爆破地震是城市岩石地下工程施工的重要灾害之一。对其进行准确的预测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围岩分类因素对围岩类别及爆破地震传播影响的内在关系分析,在对城市地下工程现场围岩分类及爆破地震量测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围岩类别与爆破地震之间的关系,为爆破地震灾害的预测和爆破设计提供了更切实可行的数据。  相似文献   

13.
高速公路隧道围岩质量评价系统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了隧道围岩分类研究现状,分析了高速公路隧道围岩的工程特性,提出了建立高速公路隧道围岩质量评价系统时应遵循的原则,思路,并给出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所建立的系统应用于工程实际,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4.
Chou万禧 《岩土力学》1997,18(A08):74-78
通过巷道周围岩体的应力及国学性质的套筒致裂法测试,进行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和分类。提出了巷道围岩稳定性判据以及巷道围岩分类的原则。介绍了稳定性分析方法在若干煤矿巷道围岩及立井井壁应力测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地下工程围岩分类的神经网络可视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岩分类是地下工程技术基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影响围岩类别的因素有很多,并且具有高度的随机性和模糊性。神经网络方法具有自组织、自学习和高度非线性映射的能力,并且既能考虑定量因素又能考虑定性因素,因此,在围岩分类的应用方面,神经网络具有广泛的前景。文章基于改进的BP神经网络的一般原理,依据有关地下工程围岩的分类标准,选取岩体结构、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岩体结构面、岩石纵波速度作为围岩分类的评价指标,利用MATLAB语言构建了可视化的围岩分类神经网络模型,并收集了大量的工程资料对网络进行训练和检验。结果表明,网络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比较一致。证明神经网络是能够在工程岩体分类方面得到推广应用的。  相似文献   

16.
围岩监控量测技术在浅埋大断面公路隧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安楚公路2、3号隧道围岩监测资料为基础,以进出口边玻和K75+420~K75+430段作为实例,介绍了应用监测技术提供的围岩变形信息来指导施工、确保安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杨林德  丁文其 《岩土力学》1997,18(A08):177-181
响水涧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洞室围岩的稳定性按平面应变问题进行了弹塑性有限元计算,讨论了地下沿室坚硬围岩的破坏机理,提出了相应的破坏判据,据以对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锚杆的加固效果也作了考虑。  相似文献   

18.
某电站地下厂房围岩质量综合分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量现场调查、统计资料基础上,利用国际上通用的RMR分类、Q系统分类及我国的水电围岩分类方案,对某电站地下厂房围岩进行了岩体质量分级。三种围岩分类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围岩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9.
刘成禹  何满潮 《岩土力学》2014,35(4):1101-1109
以龙厦铁路象山特长隧道地质构造发育、埋深大于500 m段围岩压力及围岩变形的现场测试资料为依据,对大埋深隧道地质构造发育段围岩压力的特点、变形压力的形成机制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埋深隧道,结构面或褶曲、逆断层发育,但地下水不发育的地段,即使围岩强度较高,隧道开挖后仍可能出现较大的变形;围岩较大变形主要是由于在自重应力和残余构造应力作用下被挤密的结构面在隧道开挖后因侧向限制消除而张开、扩容引起的,受其影响,初期支护将受到较大的围岩变形压力。上述地段围岩压力具有下列特点:(1)地下水不发育区段的围岩压力比地下水发育区段的大;(2)隧道纵向发育向斜的区段,拱顶至拱腰段围岩压力最大,越趋向于向斜核部,拱顶围岩压力越大;(3)发育褶曲的断面,与褶曲轴线垂直方向的围岩压力较大;(4)发育逆断层的断面,与断层倾向相反侧的围岩压力较大,该侧断层面附近的围岩压力最大,对侧断层面附近的围岩压力最小;(5)下台阶的围岩压力比上台阶的小,两者的相对差随上、下台阶施工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填图,对区域展布的榴辉岩及其围岩进行详细研究,将与榴辉岩共同遭受高压一超高压变质作用的一套共生岩石组合称为榴辉岩带;将其围岩分为同生围岩、共生围岩和后生围岩。同时根据地球化学资料等分析,认为榴辉岩的成分不是单一的,一部分为大陆拉斑玄武岩、另一为基性的火山凝灰岩和泥灰岩。榴辉岩是在“湿”的条件下,即在有气体和流体的参与下,在地壳深部由一种综合效应产生的高压釜机制形成,而不是俯冲至上百公里的地幔深处由静压力形成。榴辉岩的折返过程,由深层次纵向伸展而导致的横向收缩和挤出,并在后期热隆构造体制下及岩浆的上侵作用抬升至地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