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住房和城乡建设在保障民生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共同富裕宗旨下,我国的城市人居建设目标已经从“住有所居”提升到“住有宜居”,让人民住上“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改善全民居住条件、增加全民幸福感,是一项需要各行各业共同支持、推进的任务。从城市住宅营建视角,可着眼于精细化营造之道。规划层面上,通过复合布局、产城联动,实现以人兴产。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类对居住环境及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好房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生态和谐、绿色自然、以人为本的品质需求更加热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安居是人民群众幸福的基点,要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让老百姓住上更好的房子,再从好房子到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  相似文献   

3.
建筑设计师的任务是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为城市设计出最好的建筑物和居住环境。一座有创意的标志性建筑和标志性社区就是一张城市的名片,就像巴黎的艾菲尔铁塔、悉尼的歌剧院、华盛顿的白宫和国会大厦、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伦敦的大笨钟一样。[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今年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为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与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5.
<正>住房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究竟什么样的房子才是“好房子”?在设计师看来,基于居住者的视角,探究住在房子里的人及其家庭的真实需求与感受,才能设计建造出真正的“好房子”。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好房子”大赛北京赛题设计团队希望从居住者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心理感受、幸福体验等切实需要为切入点,真正关注使用者的需求,设计出人民心目中满意的“好房子”,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正>“好房子”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居住环境的需要,换言之,做“好房子”唯一的目标应该是让老百姓住得满意。当下,我国住房建设已从总量短缺转为结构性供给不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环境负荷下的低质量供给”,现阶段呈现了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空间环境和设施条件的不足造成邻里交往缺失;二是户型布局和结构限制了户内空间格局的可变性。  相似文献   

7.
无界小镇     
<正>快速的城市化导致用地紧张、资源匮乏,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疏离陌生、人与自然割裂、人对科技的过分依赖,这让设计团队思考如何打造特色社区理想模式的“好房子”:“好房子”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居所,而是一个可以集精致空间规划、和谐生态环境、丰富社区活动及便利生活配套于一体的理想居所。  相似文献   

8.
《辽宁地质》2010,(1):42-43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有一个干净整洁、功能齐全的居住环境,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河南省封丘县部分乡镇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为名,违法占用耕地进行商品房开发,不仅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而且损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当地农民说,这哪是建设新农村,分明是乱占耕地搞商品房开发。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9.
“城中村”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殊国情下,因城市发展引发的一种特殊现象。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农村土地全部被征用,农村集体成员由农民身份转变为居民身份后,仍居住在由原村改造而演变成的居民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城中村”作为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区,它的封闭性、独立性和排他性不仅影响城市的一体化,也成为城市健康和谐发展的痼疾。  相似文献   

10.
《中国勘察设计》2011,(11):89-89
为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改变农村建筑水平较低、居住环境较差的状况,近日,河南省开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向各县区免费发放《新城镇化社区特色民居设计图集》2000余册。据介绍,该图集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遵循“特色突出、设计科学、美观大方、功能齐全、实用舒适、风格多样”的理念,从56个方案中精选出的28个,经专家反复修改、完善后编制而成的。  相似文献   

11.
楼下见     
<正>在很长时间的居住区设计中,一直摆脱不了规划指标的种种限制,容积率、得房率一直是地产开发的追求目标,导致的结果就是房子越盖越高,住区密度越来越大。居住区本身与城市之间越来越封闭,但邻里关系却越来越淡薄。一系列矛盾愈演愈烈,却没有时间给设计师思考、探索。此次“好房子”设计大赛给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在北京这样一个遍布着高密度住区的城市中,探索居住区规划的本源,如何解决以上矛盾是此次设计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2.
为了展现行业优秀女设计师风采,提升勘察设计行业的社会关注度,近日,由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主办的CCDI杯“首届全国勘察设计·最美·女设计师”评选结果揭晓,丁燕等100名女设计师获得“最美”称号。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经济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及其所属环境呈现出全龄化、人文智慧化、生态健康化、空间灵性化的要求,居住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将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在宜居建筑空间的可持续生命中,无论是适用于年轻人的刚需性安居住宅、老年人的适老化养老住宅,亦或是儿童养成的适幼成长空间,在“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中,需要注重城市规划与生态景观设计、建筑绿色空间设计、社区完善的配套设施等方面,强调“有温度”的人文关怀空间与其智慧便捷的空间体验,打造出健康舒适、安全便捷、绿色环保、人文智慧的宜居品质环境,同时要强化公共服务生活圈建设,提升民生福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4.
苏昆方 《山东地质》2008,(10):40-41
近年来,平阴县国土资源局充分发挥部门职能,按照“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服务社会”的工作目标,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95个,建设规模0.90万hm^2,实现新增耕地面积0.24万hm^2;完成旧村改造31个,整治面积573.33hm^2;治理破损山体26座,治理面积205.9万m^2。改善了平阴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有力促进了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下一步,该局要在“开发整理、示范区建设、土地经营、依法行政”4个方面管好用好土地资源,全力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最近,我院一所设计的香榭丽花园在全国住宅设计和智能社区评选中,连获“住宅设计特别奖”和“智能社区综合金奖”,是上海获奖项目中唯一连获两个荣誉称号的项目。 这是一次以“住宅设计”和“智能社区”为选项的“创新风暴,全国热线大夺标”活动,历经四处月的角逐,日前正式揭晓,近80个项目分别入围住宅设计组和智能社区组金奖,其中18个优秀项目以其经典设计和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党的十七大提出“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后,我省各地高度重视,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以合村并点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新农村社区建设已成为我省推进“三化”协调,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但是,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需要及时纠正,以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7.
《山西地质》2012,(4):40-41
柳晓康,字西岑,1965年出生于浙江省永康市,自幼生长于成都和安吉,现居住杭州。别署“食古居”、“归牧移”,师承郑德涵先生。  相似文献   

18.
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续,是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全面考虑满足人的需求,对与影响、建设与运营的经济性以及景观形象的塑造等要求,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遵循社区发展、共享社区的住宅区设计的总体原则以及相应的住宅区规划设计原则,建设文明、适居的居住社区。笔搞好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首先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住宅区设计应符合当地特点二、住考虑功能分区三、住宅区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资源的利用和营造四、住宅区设计应注重交通组织设计应注重设施的完善。用和要应区要作化,计宅的优为设位商境态认区、陆环生者宅五  相似文献   

19.
刘斌 《广西地质》2010,(10):20-21
2010年5月中央发出了“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号召,要求创建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个好”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的“五带头”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勘察设计》2011,(2):26-26
各省、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建交委)及有关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局: 2010年联合国人居署“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评选工作已经结束,由我部推荐申报的广东省梅州市龙丰垃圾填埋场CDM综合治理等6个项目荣获2010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全球百佳范例称号,现予通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