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类对居住环境及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好房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生态和谐、绿色自然、以人为本的品质需求更加热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安居是人民群众幸福的基点,要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让老百姓住上更好的房子,再从好房子到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  相似文献   

2.
<正>住房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究竟什么样的房子才是“好房子”?在设计师看来,基于居住者的视角,探究住在房子里的人及其家庭的真实需求与感受,才能设计建造出真正的“好房子”。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好房子”大赛北京赛题设计团队希望从居住者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心理感受、幸福体验等切实需要为切入点,真正关注使用者的需求,设计出人民心目中满意的“好房子”,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走向新住宅     
<正>随着国家房地产政策的深度调整,“多快密省”的住宅领域正在迎来一场历史性的变革。这不仅仅是关于房屋的建筑,更是对于居住方式和社区生活品质的全面重新思考。在出生人口逐步减少的当下,住房市场的变动为设计师提供了独特的机遇,让设计师有条件创造更高品质、更多社区共享空间、更优景观绿化的友好社区。通过好的设计,帮助人们摆脱商品住宅的畸形发展,走出居住窘境和价格阴霾,关注人文艺术环境的确立,营造“好房子”,适应新时代,走向新生活。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阶段的发展,今年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当前人民群众对住房和城乡建设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部署了关于“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和“提升住房品质”的重点工作要求,以新时代好房子作为目标指引,构建适应新阶段的新发展格局。什么是好房子及其基本标准、内涵及指标体系,引发行业内广泛关注和讨论。由于住房发展问题在认知和范畴层面的不同,在理解和认识上尚存在着较大分歧。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今年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从好房子到好小区,从好小区到好社区,从好社区到好城区,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为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与全面部署。  相似文献   

6.
无界小镇     
<正>快速的城市化导致用地紧张、资源匮乏,随之而来的是人与人疏离陌生、人与自然割裂、人对科技的过分依赖,这让设计团队思考如何打造特色社区理想模式的“好房子”:“好房子”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居所,而是一个可以集精致空间规划、和谐生态环境、丰富社区活动及便利生活配套于一体的理想居所。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的安全保证问题,认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有效供给不足、回采率低、基础地质工作滞后、国家“财产权益”模糊、忽视循环经济发展等,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房子是人生命中的重要场所,住区环境、住房品质事关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随着城镇化高速发展和人们对居住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如何把房子设计好、建设好、管理好,进而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治理好,是推动住房建设高质量发展、提高百姓生活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建筑行业全产业链共同努力奋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农村“空心化”问题,在我国诟病已久。表象上,“空”了的是人和房子。实质上,宅基地废弃、空置与低效利用是空心村问题的核心。  相似文献   

10.
<正>住房和城乡建设在保障民生稳定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共同富裕宗旨下,我国的城市人居建设目标已经从“住有所居”提升到“住有宜居”,让人民住上“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改善全民居住条件、增加全民幸福感,是一项需要各行各业共同支持、推进的任务。从城市住宅营建视角,可着眼于精细化营造之道。规划层面上,通过复合布局、产城联动,实现以人兴产。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场,大规模的增量城市建设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存量提质和内涵提升。当前,我国的既有建筑存量十分巨大,城市更新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人民群众对于住房的需求已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在此背景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提出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的工作目标,既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住宅建设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更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与供给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12.
楼下见     
<正>在很长时间的居住区设计中,一直摆脱不了规划指标的种种限制,容积率、得房率一直是地产开发的追求目标,导致的结果就是房子越盖越高,住区密度越来越大。居住区本身与城市之间越来越封闭,但邻里关系却越来越淡薄。一系列矛盾愈演愈烈,却没有时间给设计师思考、探索。此次“好房子”设计大赛给设计师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在北京这样一个遍布着高密度住区的城市中,探索居住区规划的本源,如何解决以上矛盾是此次设计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3.
郭纯青  夏日元 《中国岩溶》1993,12(2):173-178
“全球变化”是世界和我国在近年来都是十分重视的研究领域。在某种程度上,它包含了环境变迁的研究内容。从广义上讲,含“全球变化”的岩溶地质信息应分(不受人类影响的)第一环境信息和(受人类影响的)第二环境信息;从信息载体空间展布的位置来分,可为地表与地下岩溶地质信息两大类;而从信息载体的形态与占有空间的规模来分,可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岩溶地质信息等。   相似文献   

14.
烃源岩形成研究一直集中于海相盆地的“生产力模式”和“保存模式”之争, 湖相盆地研究较少.利用二连盆地烃源岩有机碳、碳酸盐碳同位素、热解参数、还原硫等地球化学分析数据, 表征了湖盆古生产力和陆源有机质输入, 研究了有机质供给和保存在烃源岩形成中的控制作用, 发现不同的湖盆中有机质供给和保存对烃源岩形成的控制作用明显不同.有机质供给量大的湖盆原始有机质含量高, 烃源岩形成主要受有机质供给控制, 受有机质保存条件影响小, 即使在含氧的水底也会有部分有机质来不及氧化而富集形成烃源岩; 有机质供给量小的湖盆原始有机质含量低, 氧化环境中大部分有机质被降解难以形成烃源岩, 只有还原环境下有机质才能得到较好的保存, 有机质保存是控制烃源岩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张涛 《河南地质》2014,(2):17-18
北太行南黄河,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和用地空间狭小是焦作市的基本市情。焦作市人均耕地仅有0.8亩,是全省人均拥有土地资源和耕地面积最少、土地供给能力最差的一个市。中原经济区核心示范区建设的需要和该市的资源禀赋都决定了资源约束将长期存在。如何拓展用地空间?统筹城乡发展从哪里切入?焦作市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研究新形势、谋划新对策、拓展新空间,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有效解决了工业化城镇化缺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西北地区矿山开发活动空间分布特点出发,建立多尺度矿山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分析了多尺度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设定不同尺度的评价单元作为研究对象,有效克服了不同尺度矿山环境评价代表性不足和空间分布的奇异性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了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尺度和精度.结果表明:多尺度评价方法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更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特点,是一种具有应用价值的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7.
钱正永 《浙江地质》2008,(11):38-39
近年来,嵊州市正视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供给矛盾日益尖锐并将长期存在的现实,按照“向存量土地要空间、向集约高效要空间”的思路,通过采取闲置土地退出法等“六法”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推进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取得了明显实效。该市的主做法和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开辟城镇化发展新资源,是解决城市病、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高城市韧性的重要途径。本文深入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认为存在冒进式开发与总体供给不足、碎片化利用与协同规划缺位、被动式应对与科技支撑薄弱、无序化管理与法律法规匮乏等若干紧迫问题,明确了“立法为本、规划引领、调查先行、管理智能、科研支撑”的开发利用原则,提出了全面开展城市地下空间调查评价、尽快建立地下空间协同规划体系、加速构建地下空间智慧管理体系、超前布局地下空间科技发展战略、尽早健全城市地下空间法律法规等五个方面的具体对策建议,充分利用中国体制上的优势,集成国际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从而推动我国新时代城市地下空间产业快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和地下空间体系日趋完善,在全球树立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徐金芳 《山东地质》2001,17(3):9-14,20
本文扼要介绍了山东省金矿地质勘查,开发现状及存在的环境问题,为确保山东省黄金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提出要保证黄金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要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保护好环境,以及要高度重视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助于解决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建设新型生态文明城市带来新契机。然而,以岩土体为介质和环境的地下空间,地质环境条件是影响和制约其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为避免地下空间利用产生各种不利后果,本文以成都绕城高速公路以内中心城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等三个方面,系统研究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制约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制约因素有地下水水位、含水层厚度、岩土层透水性、地下水腐蚀性等;工程地质条件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膨胀土和可液化砂土;地面沉降是影响该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通过研究,对正确认识成都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临的环境地质问题,采取恰当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研究区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地质环境条件技术支撑。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