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8 毫秒
1.
克拉玛依干旱生态农业区土壤质地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土壤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而地统计学方法已经被证明是研究土壤空间分布的最有力工具,质地作为一项重要的土壤物理特征,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在农业中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克拉玛依干旱生态农业区0~30 cm、30~60 cm、60~100 cm土层进行了土壤质地的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研究区范围内,不同粒径土壤颗粒组成特点类似,均以粉粒平均含量最高,通体土壤颗粒的变异性都很强,尤以砂粒最为突出。研究区内除底层粉粒外,变异半方差模型都为球状模型,各土层土壤颗粒都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结构性,空间相关距在6~9 km左右。基于半方差模型,用普通克里格法对研究区0~30 cm土层不同粒径土壤颗粒进行插值,表明土壤颗粒的分布情况和研究区地质地貌的分布特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基于区域变量理论,在GPS和GIS技术支持下,通过地统计学的半变异函数和Kriging空间插值,以岳普湖绿洲为例,定量分析塔里木河源流区绿洲不同层次土壤盐分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0~30cm、30~60cm和60~100cm土壤盐分半方差函数的理论分布模型属于指数模型,100~200cm属于球状模型。不同土层之间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具有明显的差异,由表层至深层,土壤盐分的自相关范围逐渐增大。土壤盐分的空间格局分析表明,在水平方向上,研究区各层土壤盐分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分布在人类活动强烈、靠近河渠水源和地势较为低洼区域;在垂直方向上,土壤表层盐分含量最高,向深层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3.
太湖流域典型地区土壤磷素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43,自引:8,他引:35  
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半方差函数为基本工具,分析了太湖流域典型地区土壤耕层全磷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并运用块段克立格法进行线性无偏最优插值,制作了土壤耕层全磷含量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全磷含量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和良好的结构性,其自相关距离在11km左右;土壤磷素含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斑块状特点,沿江平田区、地势低洼的圩田及低平田区磷素的含量相对较高,应作为农业面源磷污染的重点监控对象。  相似文献   

4.
苏中平原南部土壤有机质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江苏省中部平原南部选取一个30 km×45 km方形区域为研究区,按照套合采样方法,采集178个耕作层土样,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和机械组成,运用地统计学和GIS技术研究苏中平原区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特征,利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探讨区域内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统计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8.51±7.80 g/kg,变异系数为27.31%,属中等变异强度;地统计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构变异占主导作用,各向异性显著,在39°和219°方向上变异程度最剧烈,土壤有机质含量自东北向西南呈递减趋势。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空间变异主要受土壤质地、成土母质、地形等因素影响,其中土壤质地是空间变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喀斯特山地植烟土壤中微量元素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地统计学对黔南喀斯特山地植烟土壤有效态钙、镁、铜、锌等元素进行空间变异和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黔南植烟土壤交换性钙、有效铜和有效锌属中等强度变异,交换性镁属强变异。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铜和有效锌的半方差函数均为指数模型。交换性镁、有效铜和有效锌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交换性钙空间相关性较弱。黔南州植烟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铜和有效锌总体含量较为丰富,土壤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铜和有效锌缺乏的面积分别只占统计面积的1.22%、0.46%、0.21%和0.25%。土壤类型和土壤p H是影响黔南植烟土壤有效态中微量元素含量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绿洲内部土壤盐渍化问题,以新疆三工河流域农业绿洲为研究区,运用遥感、GIS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0~20 cm土层盐分动态特征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流域空间上土壤盐分的理论变异函数拟合符合指数模型,F检验达到极显著水平。Kriging差值及其与同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叠加运算表明,整个绿洲区南部阜康灌区耕地土壤盐化面积及盐渍化作用小于北部绿洲阜北灌区,耕地土壤盐分具有显著的局地地带性分布特征,随绿洲耕地南北方向距离的增加土壤盐渍化作用增强。另外南部绿洲耕地农业灌溉具有明显的脱盐作用,随时间尺度的延长,盐渍化作用减弱;而北部绿洲土壤盐渍化作用加强,表现为积盐作用。绿洲受盐害作用的区域主要为北部(阜北灌区)绿洲,通过空间概率模型预测,在长时间范围内,土壤盐渍化依旧是制约北部绿洲耕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通过联合运用变异函数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空间概率分析方法的优势,有效识别了三工河流域农业绿洲空间土壤盐渍化的变化特征与变化趋势,对于认识流域空间单元土壤盐分的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土壤碳、氮的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牟晓杰  孙志高  刘兴土 《地理科学》2012,(12):1521-1529
2009年5月,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黄河口滨岸潮滩湿地土壤碳、氮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潮滩湿地土壤的TC、TN和C/N含量具有明显的水平变异性,自表层向下均呈显著降低趋势,总体表现为TN>C/N>TC。潮滩湿地土壤不同土层TN和C/N含量的水平分布空间结构明显,分别符合不同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且具有强烈/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性均以向低潮滩延伸且受潮汐涨落影响较大的方向为最大,自然结构因素在引起TN和C/N空间异质性中的贡献占优,随机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潮滩湿地土壤不同土层TN和C/N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表层土壤的TN含量向低潮滩延伸方向形成明显斑块低值区,边缘则形成斑块高值区,而不同土层的C/N以及亚表层的TN则与之相反。研究发现,微地貌特征和潮汐微域物理扰动强度是导致空间异质性的重要随机因素,而水盐条件、土壤类型和潮汐物理扰动是重要结构因素。湿地有机质来源以陆源为主,且越靠近海的方向,潮滩湿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受陆源的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8.
地统计学方法在土壤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地统计学目前在土壤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成为认识土壤特征的一个重要工具.地统计学的空间变异函数和克里格插值等方法是土壤性状分析的主要手段,空间变异函数主要用于描述土壤理化性状空间变异特性,不同的插值方法可优化田间试验设计和田间采样方案,克里格插值方法则特别适用于未测量点土壤属性值的估测等.近年插值方法又被广泛应用于确定区域土壤环境容量和土壤质量标准,随机模拟则用于对土壤特性进行不确定性估计等.因而,地统计学方法对我国大量土壤学资料的整合与分析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太湖流域典型地区土壤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37,自引:5,他引:32  
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 ,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太湖流域典型地区耕层土壤全氮的空间变异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利用BlockKriging法绘制了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土壤全氮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 ,自相关距离在 16km左右。在 4 0km步长变化范围内 ,土壤全氮的空间变异表现为明显的各向同性特征 ,超出此范围 ,各向异性趋向明显。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 ,土壤全氮含量在江阴和宜兴境内要高于锡山和武进境内 ,且高值斑块区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圩田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统计学的甘肃臭草群落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水分是植被格局形成和演变的主要因素,土壤水分的空间异质性对于认识干旱区草原植物对环境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对祁连山北坡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yi)退化草地土壤表层含水量的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臭草型退化草地浅层(0 ~30 cm)土壤水分符合正态分布,土壤含水量沿垂直方向逐渐增大,介于9.56% ~11.21%.各层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97% (0~10 cm)、8.8% (10~20 cm)和14.09% (20~30 cm),均属弱变异;0~ 30 cm土壤含水量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其中34.92%~42.71%的空间异质性是由空间自相关部分引起的,主要体现在16.87 ~ 69.14 m尺度上.在0~ 10 cm土层,引起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主要因素是植被覆盖度的不同,而在10 ~ 30 cm土层,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主要是根系分布的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的 空间变异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邱扬  傅伯杰  王军  陈利项 《地理学报》2002,57(5):587-594
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壤物理性质在景观尺度上的空间变异以质地、容重和饱和含水量最小,稳定入渗率最大,团稳性与粘结力居中,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诸项物理性质都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质地以林地的砂粒含量显著偏低但粉粒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休闲地的粉粒含量显著较低;容重以林地显著偏大,耕地较小;饱和含水量以灌木地较大,林地显著偏低,土壤团稳性以林地显著偏高,耕地显著偏低;土壤粘结力以灌木地,林地,荒地和休闲地显著较强,耕地显著较弱;稳定入渗率以灌木地显著较高,间作地显著较低,就坡形来说,垂直与水平凹形坡的砂粒含量都显著较低而粉粒含量比较高,相反直形坡的砂粒比较高而粉粒含量显著较低;饱和含水量与稳定入渗率都是以垂直直形坡较高,垂直凹形坡则较低,就坡向而言,偏东坡的土壤粘结力显著低于偏西坡;偏北坡土壤质地比偏南坡粘性强,但稳定入渗率低,稳定入渗率还随坡度的增大而增高,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砂粒含量与稳定入渗率增高,而粘粒含量与团稳性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近郊区土壤镍的空间结构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通过对北京市近郊区349处土壤的取样调查,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北京市土壤中镍的空问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显示,镍的空间结构性较好,具有明显的可迁性特点,块金效应所占的比例较大;实验变异函数可用指数模型拟合,利用所得模型进行克立格插值得到土壤镍含量的分布图,发现北京市土壤中,镍的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西北低而东南高的趋势。与北京市土壤镍含量的背景值进行对比,全市土壤并不存在非常严重的镍污染,其空间分布主要受成土母质制约;但是人类活动、风向、河流等人文和自然条件对镍的空间结构和分布格局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工河流域下游绿洲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是反映特定地区环境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GIS技术,通过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冲积平原型绿洲土壤表层微量元素B、Mn、Zn、Fe及Cu等有效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微量元素B、Mn、Zn、Fe和Cu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相关范围在520~3 970 m内变化,其中Zn和Fe的自相关性尺度相对较大,而B的自相关性尺度最小。②土壤微量元素均具有各向异性,其中在0°方向上变异最大。整体来看,研究区土壤有效B、Fe和Cu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而有效Mn和Zn各向异性相对较弱。③采用Kriging和IDW两种插值方法分析研究区土壤微量元素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土壤微量元素呈现出明显的片状和斑块状分布特点。研究区中西部有效B含量较高,有效Mn、Zn、Fe和Cu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14.
Site-specific nutrient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promot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rubber trees in order to obtain high yields of natural rubber. Making effective nutrient management decisions for rubber trees depend on knowing the spatial variations of soil fertility properties in advance. In this study the Kriging geostatistical method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total nitrogen (TN), organic matter (OM), available phosphorus (AP) and available potassium (AK) in a typical hilly rubber tree plantation in Hainan, China.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soils was small for the TN and OM and had medium variability for the AP and AK variables. Anisotropic semivariograms of all soil properties revealed that elevation and building contour ledge can profoundly affect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properties in the plantation, except for the AK variable. Soil samples had to be collected in alignm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elevation and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building contour ledges, which was needed to obtain more reliable information within the study area in the rubber tree plantation. In formulating a sample scheme for AK, the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the soil’s parent material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influence factor in the study field. The Kriging method used to guide the soil sampling for spatial variability dertermination of soil properties was about 2-5 time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classic statistical method.  相似文献   

15.
16.
1951—2010年中国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温度状况对于研究气候变迁、地球物质能量循环以及土壤性质演变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国家尺度上土壤温度状况的长期序列和空间变化缺少研究。因此,本文基于土壤温度内插法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使用1951—2010年中国880个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研究了中国土壤温度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中国60年来土壤温度变化整体趋势为东北地区升温,西南地区少部分地区降温;② 中国土壤温度状况可划分为冷性土壤温度状况(东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内蒙古东部)、温性土壤温度状况(新疆南部、内蒙古和山西南部以及山东)和热性土壤温度状况(华中、华东、华南以及西南的云南、贵州和四川);③ 经纬度和气温与土壤温度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其中气温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④ 中国60年来整体呈现温性土壤向北迁移(约46.5 km)、冷性土壤向南迁移(约43.4 km)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地理学、土壤学等相关领域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并为土壤系统分类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