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黄土高原粮食生产潜势与高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黄土高原地区粮食发展历史经济和十多年来科技攻关实践及生产潜力的调查和试验证明,该区域在资源潜力的技术潜力上有能力达到粮食自给。据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在长武站试验。1993年在正常降水的情况下,小麦产量4944kg/hm^2,玉米产量9478.5kg/hm^2,两料产量达14422.5kg/hm^2(961.5kg/亩),创区历史最高记录。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黄土高原粮食生产连续上了几个台阶,其中选  相似文献   

2.
赤泥硅肥在玉米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约占全国粮食总产的20%,施肥在玉米增产诸因素中能起到25%~30%的作用,通过试验,玉米施用硅肥后提高抗青枯病能力,施肥量为750kg/hm^2时,在玉米上的增产效果达到14%~23.4%,投入产出比为1:10~20。  相似文献   

3.
我国西南地区的水供应和粮食生产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程根伟 《山地学报》2000,18(5):408-414
我国西南地区天然水源非常丰沛,总的可利用量达9400亿m^3/a,但工程调节能力较低,实际用水量仅为资源蕴藏的10%。农业灌溉是其主要耗水方式。西南五省(市、区)耕地约16700万亩(约1113万hm^2),有效灌溉面积占其中的42%,人均有效灌面积仅0.4亩(约0.0448hm^2)。今后粮食生产的潜力在于进一步发展水利工程,提高有效灌溉面积。在未来的10年可增加灌面近1500余万亩,约可增加粮  相似文献   

4.
滇东北地势南高北低,大致以境内五莲峰和乌蒙山余脉北侧海拔≥2500m的山系为界:北部倾向四川盆地,南部属云贵高原主体。区内气候特征:1.在垂直分异上,年均温直减率0.45-0.77℃/hm,海拔340-2400m处年降水量垂直递增率20-50mm/hm;2.在地域分异上,南部比北部的年均温高5.0℃,年均温纬减率高0.69℃/°N,年降水量低54.2mm。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沙区飞播杨柴固沙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鄂尔多斯沙区飞播杨柴固沙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飞播技术以及飞播植被管理和利用的措施。结果是:①鄂尔多斯沙区飞播杨柴固沙技术是选择适宜的沙地类型;确定适宜与杨柴混播植物及播量是,杨柴6.75kg/hm2+籽蒿3.0kg/hm2+沙打旺(草木栖)1.5kg/hm2,适宜播期是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②播后管理措施是及时防治鼠、兔、虫、病害,播区围封管护,对杨柴幼苗设置防蚀沙障,幼苗、根蘖苗移稠补稀,适时平茬更新。③飞播杨柴植被合理利用是选择缓起伏沙地建立采种地,作为打草场一年刈割1次为宜,杨柴枝叶加工后是舍饲家畜的饲料,播区植被盖度60%时,可在冬春季放牧利用。  相似文献   

6.
安渊  石海娟 《中国沙漠》1997,17(3):308-312
通过对库布齐沙地草场补播改良技术的研究,确定出适宜的补播牧草种类及播前种子处理技术,适时的补播时间,正确的补播地形和适宜的补播机器。改良后的沙地草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土壤养分提高,植被盖度和产草量随着补播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补播第3年,植被盖度达到78%,干草产量5250kg/hm2,分别比补播前提高3倍和7倍,流沙移动得到控制。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可喜的经济效益,草场载畜量由0.5~0.75个羊单位/hm2提高到2个羊单位/hm2,草地年收入纯增246元,比补播前提高2倍。  相似文献   

7.
黄淮海平原水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及其调控对策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吴凯  许越先 《地理学报》1997,52(2):114-122
本文简要介绍了黄淮海平原水资源开发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本区人均、公顷平均水资源量均仅及全国平均值的29%;耕地灌溉率每增加1%,粮食单产增加94.28kg/hm2,总产增加20.50×108kg。文中阐述了四大类型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水资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诸如山前平原区的水污染与浅层地下水超采,海河低平原区饮水型氟中毒、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黄淮平原区的渍害和滨海平原区的黄河断流和海水入侵等。针对上述水环境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可供有关省(市)、地(市)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降尘粒度特征和沉积速率   总被引:15,自引:9,他引:15  
消洪浪  张继贤 《中国沙漠》1997,17(2):127-132
从多年降尘实测资料入手,分析了粉尘粒度特征、沉积速率和时变过程。提出了气象要素相关估测模型.确定0.25mm为本区粉尘沉积粒径上限。周围沙漠是粉尘沉积细砂部分的尘源,粉砂和粘土部分沉积来自一个较大的时空范围,二者几乎各占降尘量的1/2。研究区年平均粉尘沉积速率4358kg/hm2,每年5月的季风转期具有年内最大沉积速率。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丘陵山区面积多达3.5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0%。在农耕地中,坡耕地面积达4900万亩,这些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分布范围广,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据统计,全省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超过10万亩的有58个市县,其中坡耕地面积100万亩以上的有克山、拜泉、海伦、望奎、巴彦、龙江、讷河、宾县、五常九县。全省多年调查分析,平均每年每亩坡耕地因水土流失危害,少收粮食50—80斤。如果按3000万亩流失严重坡耕地每亩少收80斤、1900万亩一般流失坡耕地每亩少收50斤算,每年  相似文献   

10.
柯林斯冰帽两支冰芯层位记录证实了该冰帽主冰穹顶部(海拔约700m)属暖渗浸带,小冰穹顶部(海拔约250m)属渗浸带。雪、冰的层位分布和密度变化包含了一定的测年信息。主冰穹顶冰芯密度-深度曲线在表层呈现韵律性变化,与层位记录中的融化冻结现象相对应,据此粗略划分年层,断定当地年积累雪层厚度为3-3.5m,折合水当量1650-1925kg/m2a,年平均积累速率约为2.0m/a(冰当量)。主冰穹顶成冰深度为38-39m,此深度以上密度自上而下缓慢增加,但以下由于含水层的出现,密度迅速升高,在5-6m区间达到900kg/m3。小冰穹冰芯除表层外,密度基本在800-900kg/m3之间,冰芯中雪冰互层,存在污化面,40m以下发现很厚的火山灰沉积物。小冰穹平均年积累率约为0.7m/a(冰当量),成冰深度7-8m,成冰年限为1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1.
用林木生物量回归方程,求得川西南干热河谷五年生赤桉纯林中乔木层生物量13133.9kg/ha(年平均生长量8079.7kg/ha),草本层生物量552.0kg/ha(枯落物现存量591.6kg/ha);赤桉与山毛豆混交林林分生物量27186.9kg/ha,其中赤桉生物量16494.3kg/ha(年平均生长量6620.2kg/ha),灌木层生物量10363.6kg/ha,草本层生物量329.0kg/ha(枯落物现存量1264.3kg/ha).混交林中赤桉生长好于纯林中赤桉的生长。林分营养元素含量不同植物差别很大,同种植物各器官也有所差别.各器官中营养元素含量顺序一般为:ca>N>Mg>K>P,P是林地土壤缺乏的元素。  相似文献   

12.
灰色预测理论在沙漠化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国定  姚发芬 《中国沙漠》1995,15(4):353-356
本文在农牧交错带沙漠化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数据库中的部分内容,以榆林县为例,用灰色系统的理论及GM(1,1)预测模型,分别对该县的人口及沙漠化土地进行预测研究,研究结果为;到2000年,榆林县人口为44.03万人,比1975年净增人口18.05万人,占1975年总人口的69.49%,人口密度达62.39人/km ̄2,比1977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提出的20人/km ̄2,为干旱地带的人口对土地压力的临界值高42.39人/km ̄2;榆林县重度、中度、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20.6965万ha,15.0126ha和10.7105万ha。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比1975年减少约19万ha,中度沙漠化土面积比1975年增加约4.8万ha,轻度沙漠化土地面积比1975年增加5.6万ha,总的趋势是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13.
陡坡耕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一种农林复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陡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双重压国。以垄沟网格式耕作与秸杆覆盖相结合的土地保护性措施为基础,利用垄沟微域生态环境差异构建垄上粮食、沟内林果的农林复合种植模式,沟内林果实施矮密丰旱管理。该模式水土保持作用强大,土壤侵蚀量仅为0.3T/hm^2,削减径流95%,间套种植粮食与其他作物较常规种植增产15%,增收46%,发挥了较好的立体农业生态经济效益。本模式还可通过逐渐减小农作物的  相似文献   

14.
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与区域持续发展   总被引:35,自引:7,他引:35  
辽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在、类型多、景观结构复杂多样,在该区经济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在建立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分类系统基础上,对该区湿地资源现状与分布特征进行研究,该区现有湿地314857hm^2,占全市总面积的79.5%。其中天然湿地159919hm^2,占总湿地面积的50.8%,人工湿地154838hm^2,占总湿地面积的49.2%,多年来的区域资源开发活动,使该区湿地面积和景观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湿地生态功能变受到严重影响和威胁,本文结合区域湿地资源与景观结构的动态变化状况,系统分析了区域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及受影响状况,并进一步提出区域资源开发与湿地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助作物生长计算机模型与模型数学的方法对江苏省丹阳市两种种植制度的气候,土壤生产潜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的小麦/玉米-晚稻种植制度的气候潜力比小麦-单季稻高3000kg/ha左右。玉米的气候产量受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影响较大。当土壤排水良好时,小麦的气候产量受降水量的影响较小。占丹阳市水稻土类80%面积的三种水稻土属的自然生产潜力在种植小麦-单季稻两熟时基本上为13510.5kg/ha…  相似文献   

16.
青海高寒区土地荒漠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杨红文  张登山 《中国沙漠》1997,17(2):185-188
青海是我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危害严重地区之一。本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使土地荒漠化加剧,对人民生产生活、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危害。根据4次全省荒漠化土地的普查资料,以及对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和青海湖盆地3个主要荒漠化土地分布区的研究,认为青海高寒区的荒漠化土地年平均扩大13.4万hm2,年增速率为2.2%,已成为青海非常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最后对荒漠化防治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王献溥 《自然资源》1996,1(3):36-42
海南已建保护区78处,总面积266×10^4hm^2其中陆地68个,面积14×10^4hm^2,占全省陆地面积4.28%。可以说,对保护区已给予了应有的重视,保护区网也已形成,这是一个很也不起的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保护区的管理水平仍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亟极待加强。  相似文献   

18.
凌起  曾尊固 《热带地理》1998,18(1):53-58
闽乐南区域是中国主要蔗糖产区之一,1986年其甘蔗种植面积为7.33×10^4hm^2,蔗糖产量为51.2×10^4t,之后连年滑坡,1995年其甘蔗种植面积仅为3.15×10^4mh^2,蔗糖产量16.2×10^4t。调查分析了闽乐南区域甘蔗生产的历史及现状,认为其连年滑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包括粮食和甘蔗争地矛盾、甘蔗生产和收购政策变化、种蔗收入比其他现金作物低、农户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等。根据消  相似文献   

19.
区内共有20个小区,面积30.63万km_2.本区地跨8省区.区内有14个小区泥石流自然危险度级别为C级(面积11.91万km ̄2),6个小区泥石流自然危险度级别属D级(面积18.72万km ̄2).本区有4座县城受泥石流威胁或危害,除此之外泥石流危害程度一般较轻.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氮素流失规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张兴昌  邵明安 《地理学报》2000,55(5):617-626
以8.27km^2纸坊沟流域和1:400比例流域模型为研究对象,研究小流域土壤氮素随径流流失规律。结果表明:在模拟降雨下,当流域植被覆盖度分别为60%、40%、20%和0时,流域模型土壤铵态氮流失量分别为87.08、44.31、25.16和13.71kg/km^2,硝态氮为85.50、74.05、63.95和56.23kg/km^2,全氮为0.81、1.18、1.98和7.51t/km^2;在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