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系列难题,海洋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各国围绕海洋权益的矛盾与冲突越来越突出,正成为时代的特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的地缘政治、地缘战略及地缘经济中心也从大西洋地区转移到太平洋地区。本文以太平洋地区东北亚的日本为例,从日本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等概念出发,介绍了日本海洋地缘的基本情况,并论述了日本与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的海洋地缘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2.
南极治理经历了从权力政治到国家中心主义制度合作,再到以南极为中心的制度合作变迁。南极地缘政治存在脆弱的自然生态与国家间安全互动、南极治理所需才能与周边国家影响力、地缘政治知识化进程与国家科学议程三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对北极地区进行更深入和更细致的探索,助力我国参与北极事务和开发利用北极资源,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对北极问题展开研究。文章梳理国内北极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并分别从来源、应用和展望等方面对现有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研究结果表明:国内北极问题研究的理论主要包括渐进决策理论、地缘政治理论和地缘势理论、通权论和“通实力”理论、国际公共品理论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以及多层治理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及多学科交融的新型方法;基于相关理论和方法尚缺乏纵向支撑、系统体系和量化分析的现状,未来北极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为研究体系增强系统性、学科交融、研究理论富于实用性以及研究方法融入更多量化分析。  相似文献   

4.
德国地缘理论中的海权问题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德国并没有忘记建立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中欧帝国,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在战败之后的衰微岁月里发展起来,并成为德国掌权者扩张势力的重要武器。地缘政治学这一术语是由瑞典政治科学家鲁道夫·契伦提出的,他对地缘政治学的定义是: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在他看来,国家的行为类似于一个生物体,它应更多地被看成是一种竞争力量,根据竞争规律。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的内涵在全球竞争新格局下已然发生变化,竞相成为主要大国博弈的战略高地。中国倡导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着海上霸权、地缘政治、战略平衡和利益创造等方面的挑战,需要以海洋强国战略为统领,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海洋文化建设、法规体系、深海科技和强大海军等方面人手,寻求海上丝绸之路经略之道。  相似文献   

6.
周海鸥 《海洋科学》2002,26(1):36-39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在世界地缘政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我们这个向来不愿惹事生非的民族,在世界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下便一天也不得安生。不远的一个例子便可见一斑:为阻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掣肘我构建大中华经济圈,某国又向台湾出售军武,以阻挡我向太平洋和全世界进军的步伐。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我们以海为依托的地缘优势及  相似文献   

7.
为了完成"坚持陆海统筹构建江苏海洋经济优势研究"的课题研究任务,课题组成员调查走访了江苏省及沿海3市与海洋经济有关的部门,获取了第一手的数据和信息,既为江苏海洋经济在"十一五"期间取得的快速发展而高兴,又为江苏海洋经济与兄弟省市存在的明显落差而着急。陆海兼备、滨江临海是江苏典型的地缘优势,也是江苏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放大地缘优势,统筹陆海,联动江海,是实现江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选择。  相似文献   

8.
将海洋地缘环境表达和地图集研制相结合,探讨了海洋地缘环境图集的设计相关问题。明确了海洋地缘环境图集的概念和设计原则。结合《世界海洋地缘环境图集》的研制工作,围绕图集元数据设计、图组构成及结构编排,介绍了图集的总体设计工作;通过建立地缘要素三级分级指标,构建了图集的专题内容体系;以典型地缘要素及其表达方法为例,介绍了图集的表达方法和实践,可为今后海洋地缘环境图集的设计编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海洋灾害的发生同所处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紧密相关,所以海洋防灾减灾信息系统研究需要围绕区域性发展规律开展。本研究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理论的角度,为了避免"信息壁垒、信息孤岛、重复建设",定义了"区域性防灾减灾信息服务体系",解析了6个特征和基础要素并提出了面向集成的以业务流为核心的"5层沙漏"模型。进而,以台湾海峡区域防灾减灾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与应用的案例,论证了其实际应用的意义。最后,结合我国智慧海洋建设,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吴宇晓 《海洋测绘》2020,40(5):78-82
基于北极航道的自然条件、地缘政治因素及当前通航情况,从航海图书、航标导航、海上通信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北极航海保障现状,分析了我国开展北极航海保障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我国在加强北极航海保障能力方面应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建议,为构建和完善我国北极航海保障服务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姜丽 《海洋信息》2007,(3):28-30
里海产生争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苏联的解体,二是里海区域新发现的大规模油气田。受到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以及历史的、地缘的种种原因,里海周边和相关国家开始了激烈的争执。本文在介绍里海独有特性和国家实践后,对国际海洋法渊源进行分析,重点在于波罗的海划界中的经验教训,以期为里海划界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海上丝绸之路及周边国家的风险挑战,开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周边国家的风险评估体系与应急响应机制的初步研究,从海上丝绸之路海区自然地理环境、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国家、地区地缘人文环境和海上丝绸之路海区海洋综合资源等三个方面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海上丝绸之路海区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和决策支持。研究工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供海洋环境保障和决策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海岛大国,由于海岛四面环海水,与陆地相比,其资源和生态系统有其特殊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海岛与大陆领土一样拥有领海和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因此海岛的地缘政治特性突出。文章通过对海岛特性和我国海岛生存现状进行阐述,具体分析我国海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所在,明确海岛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4.
马晓惠 《海洋世界》2011,(11):76-77
凡人注定到不了仙山"蓬莱",因为只有到不了的"蓬莱"才会是那座仙山。这也注定了长岛只能是最接近"蓬莱"的非蓬莱,因为它不是秦始皇的"蓬莱",不是汉武帝的"蓬莱",也不是中国文化中的"蓬莱"。  相似文献   

15.
“美方:把中国作为全球性的重要棋手来对待才可取。把中国拉进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并赋予它所渴望的地位,能收到钝化中国民族雄心的尖利锋芒的效果。在欧亚大陆的远东地区,中国可能将越来越重要。除非美中两国能成功地就地缘战略达成共识,否则美国在亚欧大陆将失去政治立足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北极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欧盟作为北极域外行为体,为保障其在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航道贸易、能源安全与生态环境的潜在利益,出台了一系列北极政策文件。在2008年《欧盟与北极地区》、2012年《欧盟的北极政策:2008年至今的进展及未来的行动》与2016年《欧盟北极政策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欧盟北极政策三大优先发展领域: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为适应北极国际博弈与地缘政治形势变化,欧盟新北极政策将会把关注重点放在“绿色”“平衡”与“合作”,旨在促进北极地区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平衡欧盟内部与外部的利益纷争,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维护北极的和平与稳定。欧盟北极政策的发展演变与未来趋势研判也可为同为北极域外国家的中国深度参与北极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温亭 《海洋世界》2021,(1):44-49
尽管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中国在传统上却是一个陆地国家,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中原王朝从黄河流域向四周扩张,所到之处皆是陆地,历代王朝所注重的亦是陆地地缘政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西方列强到来之前,中国所面临的威胁几乎都来自陆地。故而,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军事上,中国的重点自然而然都会落在陆地一侧。  相似文献   

18.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尤其对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更加引起重视,海洋资源的潜在性不断显露出来,海洋邻国均通过高科技手段在海洋领域受益无穷。文章以日本为例,通过研究日本及其与邻国的海洋地缘经济问题,进一步探讨20世纪末诞生的海洋地缘经济学的意义及贡献,通过与20世纪初产生的海洋地缘政治学的对比,来分析海洋地缘经济学对沿海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桑红 《海洋世界》2008,(4):70-75
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是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有多条国际航线,连接欧洲、美洲、非洲的沿岸国家,货运量居各大洋第一位。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大西洋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世界战略资源及国际重要水上通道最密集的地区,美国、西欧和亚洲国家所需的大部分石油,都必须经过大西洋。世界许多重要的海上战略通道都在大西洋,成为西方大国争夺最激烈的地区。“因此,大西洋成为了许多国家高度重视的超级战略大洋。”  相似文献   

20.
吴永森 《海洋科学》2010,34(3):92-93
<正>"Remote Sensing"即"遥感"一词,最早来自于西文。在西方社会,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词已经被科学家广泛接受、大量使用。但在当时有着特殊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下的中国,外文文献,即便是科技文献也是少之又少。为此,当人们第一次接触到该词时,的确有点"不知所措"。翻阅我国早期的科技论文文献,"Remote Sensing"一词的翻译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叫"远视","遥视",也有叫"远观"者等等,最后,基本上将"Remote Sensing"一词统一称为"遥感"的时间应该大约是在80年代中后期。当然,也伴随着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一起走过了它的童年、青年和壮年。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它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