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4 毫秒
1.
根据福建省境内1972年以来两次精密水准复测资料,利用速率面拟合法研究福建省现今地壳垂直运动的特征,并结合本区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性探讨这种运动的地球物理意义。资料分析表明,本区内新华夏系构造带是强震活动的主要场所,强震活动地点则又受到与这些新华夏系构造交汇的次一级的东西向构造、北西向构造和环状构造活动的制约;在主要构造断块的交接带上则表现为较显著的地壳垂直运动的差异性,差异活动较强烈的地区与本区地震活动的分布特征有着良好的一致性,且地震均落在地壳垂直运动速率变化较大的地区或其邻近海域  相似文献   

2.
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大地测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短边GPS点阵、短基线标石阵和精密激光测距 ,在与鲜水河断裂带的断层破裂带垂直的剖面上和构造盆地内进行构造大地测量 ,获得了断层软弱带和断层蠕变带上的最佳形变分布。综合利用相关地学成果和理论 ,揭示了构造形变所隐含的动力学信息 ,识别了断层应变带、塑性流变带和主断面在地面的分布范围。用外围GPS远场联测成果探讨了该断裂带的驱动力机制 ,匡正了其“左旋”运动和现今活动速度的含义。最后 ,评估了该断裂的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二十多年来大面积水准及跨断层短水准测量资料,首次系统讨论了山西断陷带的总体垂直形变特征及其与地震之间的关系。认为在活动构造带内,垂直差异运动过程中状态的变化是地震孕育,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甘宁青地区现今构造形变异常与地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对甘宁青地区大地垂直形变,断层形变和GPS水平形变测量资料的处理分析。结合地质构造和有形变资料积累以来本区域多次中,强地震活动,对本区现今构造形变异常与中强以上地震蕴育的一些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1)甘宁青监测区主要断裂附近构造形变相对强烈;垂直差异运动强度和变形态势随时间演变,水平运动变形呈明显的挤压走滑特征。(2)本区构造形变与地震蕴育的主控应力来自青藏块体持续NE向挤压运动;构造形变和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演化密切相关。(3)区域构造块体边界地带出现的异常隆起与高梯度形变带及显著的断层形变异常,是蕴育中,强震的标志,但地震并不一定发生在幅度最大的部位,而往往发生在断层形变异常呈现“趋势积累-加速-转折”变化特征的地段及附近,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强震危险性进行了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5.
陕甘宁青地区的地形变特征与强震活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分析了陕甘宁青地区的地壳形变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壳形变特征存在时空差异性。不同地区地形变活动强弱与其至主要边界断裂带的距离存在相关性,主要边界断裂带附近地区相对活动强烈,远处则减弱。(2)不同时期各断层地形变活动强弱不同,既和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有关,又与地震活动关系密切;断层垂直形变的逆继承性构造运动的活动时期远小于继承性构造运动的活动时期,且不同区域地壳构造运动发生转折的时间不尽相同,同时断层形变前兆异常亦存在时空差异性。(3)多场地、大范围的断层活动异常可能与强震活动相呼应。  相似文献   

6.
天山地区断层垂直形变与现今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天山地区跨断层定点垂直形变测量资料,对断层现场今活动的动态过程及空间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天山地区断层现今活动具有时不空不均一性。时间上具有准同步转折及阶段性特点,各阶段的活动速率和方式不同。空间上,断层活动具有区域差异性,秋立塔格断层活动速率最高,北轮台-辛格尔断层活动速率最低。讨论了断层活动与地震的关系,认为2000年底准同步转折与2001年11月喀拉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7.
北祁连-河西地区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 1972~ 2 0 0 0年北祁连 -河西地区的垂直形变观测资料 ,分析研究了该区垂直形变场的演化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得到如下结论 :1本区构造运动近 30年来的演化过程为逆继承性运动 -继承性运动增强 -持续继承性运动 -逆继承性运动 -继承性运动这样一个“旋回”过程 ,继承性运动是构造运动的总趋势 ;2垂直形变场演化与地震活动强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但地震活动强弱明显“滞后”于地壳运动 ;31995~ 2 0 0 0年构造运动恢复继承性运动 ,且山区与盆地的差异性运动较 1989~ 1995年有所增强 ,表明本区构造应力场有强化趋势 ,未来几年祁连构造带中东段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天马台跨断层垂直形变和地震前兆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天马台跨断层定点垂直形变测量资料,对断层现今活动的动态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天马台断层现今活动具有时空不均一性;时间上具有准同步转折及阶段性特点,各阶段的活动速率和方式不同;空间上,断层活动具有位置差异性。E-W测段活动速率最高,S-W测段活动速率最低。讨论了断层活动与地震关系,认为5次准同步转折均与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9.
临清拗陷东部自中生代以来经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特征极为复杂,整体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在对研究区地震资料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分析临清拗陷东部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发育特征及形成原因,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临清拗陷东部的横向变换构造带划分为三级,主要发育在边界断层的上盘,是造成研究区南北分块的原因;盆地基底结构先存构造、不均匀的伸展作用,以及主要断层沿走向的分段活动,控制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形成;横向变换构造带的发育影响和控制油气聚集,这些区带具备良好的油气聚集条件,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区域.  相似文献   

10.
对1996年丽江7.0级和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的形变场动态演化过程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①两次强震前形变场均存在大范围垂直差异运动增强以及与构造相关的形变高梯度带(区);②震前数年(或更长)垂直形变场的趋势改变,并出现形变局部化。结合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研究了这两次地震前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孕震形变的异常特征,认为与构造相关的强烈差异运动是孕震应变能积累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南北地震带北段南端近十五年来大面积垂直形变观测资料及跨断层短水准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处理。认为本地区七十年代以来以继承性构造运动为主。八十年代以来有加强的趋势;孕震区附近存在高梯度形变带,且高梯度带在断裂带附近发生偏转;形变速率等值线在其偏转处的切线几乎与断裂线正交。随着观测点的震中距及观测点与发震构造的位置关系不同,断层形变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另外,还对地壳形变与莫霍面深度及地壳应力场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区断裂带的现代形变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断层形变观测揭示华北地区西部的速率大于东部。华北地区(特别是西部)的断层活动主要具有正断性质,但华北东部的逆断活动比例高于西部。断层应变累积率在包头6.4级和张北6.2级地震前明显增大,可能与地震孕育有关。呼和浩特-大同地带、渤海湾地区、莱州湾-沂水地段和太原盆地是现今压应变速率相对较大的地区,有一定的应力积累。水平应变反映出郯庐断裂带、河套-张家口-蓬莱隐伏断裂带等有明显的分段性,各段的活动及应变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秦巴造山带是夹持在华北古陆与扬子古陆之间的印支期陆内造山带。其内部自北而南可分为北秦岭变质-构造-岩浆岩构造带、中秦岭褶皱构造带及南秦岭伸展-滑脱构造带等三大不同构造面貌及演化过程、不同物质建造差异的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14.
???????????????????????????????????????????α?????????????????????, ?о????????????????崹????????????????????????????α???????????????????????????????????????????????仯????ε?ò?????????????????????????????????????, ?????????????б??;????????????????????е???????????е???????е????????;????????????????1.00??2.00 mm/a??  相似文献   

15.
汶川地震前GPS资料反映的应变率场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大陆东西向应变率场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块体西部(92°E以西)东西向拉张区和青藏块体东部(92°E以东)东西向挤压区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流动受到了华北 华南地块的阻挡,形成了空间跨度约900 km的压缩区,3期应变率场结果均显示南北地震带中段位于东西向压应变率高值区。川滇地区应变率场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地块东向运动的增强导致了汶川地震震源区面应变率的集中;在东西向挤压高值区逐渐向东迁移的过程中,龙门山断裂带的东西向挤压变形逐渐增强;旋转率场动态演化结果表明,2004—2007年龙门山南段的逆时针旋转变形强度有所减弱,龙门山断裂带中北部的顺时针旋转变形有所增强;主应变率分布特征由散乱到一致的演化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闭锁状态伴随着挤压和右旋剪切作用的增强达到了极高点。  相似文献   

16.
商丹断裂带是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与中秦岭海西造山带的分界断裂,由韧性剪切应变带、逆冲推覆构造带、地堑断陷带及其所夹持的岩块、岩片、构造岩、褶曲等多种地质体组合成复杂的断裂带。其演化历史至少经历晋宁期俯冲、加里东期碰撞、海西—印支期陆内俯冲、燕山期滑脱推覆和喜山期地堑断陷的复杂演化过程而形成今日所见的复杂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17.
商丹断裂带是北秦岭加里东造山带与中秦岭海西造山带的分界断裂,在空间上由韧性剪切带、逆冲推覆构造带、断陷-走滑地堑断裂带及其所夹持的岩块、岩片、褶皱所组成的大型复杂断裂带。其演化历史至少经历晋宁期海沟俯冲;加里东期陆内俯冲-碰撞;海西—印支期陆内俯冲;燕山期的逆冲-推覆和喜山期断块-走滑的复杂演化过程,而形成今日所见的复杂断裂构造。  相似文献   

18.
根据华北地区GPS观测数据计算了华北活动块体的运动速度和应变率,以及块体边界带的活动速率和应变率,研究了华北块体的运动和应变率特征,以及边界断裂带的应力作用特征。形变揭示出华北亚板块从西向东运动方向由东向偏转为南东向,NE NNE向断裂带呈现右旋,NWW EW向断裂带呈现左旋。各个次级块体的主压应变应力轴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异。边界断裂带现今应变应力状态页不相同,郯庐断裂带北段和山西断陷带以压性为主,具有应变能积累显示,但是应变率相对较小,应变能积累缓慢。  相似文献   

19.
???????????????????????????????????????????????????????????????????????????????????о??????????????1999??2009???GPS????????о???????????????????????????????????????????α?????????????????????????????????150 km????????????????????????????滪???????????????仯???????????????????????????????????????????????-??????????????????????????Σ???????????????????????????б??Σ??????“???????”?????????????????α????????????????????????????????С??????α????????????????????????????????????????б???????????????????????????EW??????????????????????????????????????????к????????е?????????????????????????????????????????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高斯距离加权格网法计算应变率的原理和特征,研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并用于华北地区现今地壳应变特征研究。基于华北地区1999~2009年的GPS观测结果,研究了确定高斯平滑半径的原则和方法,并给出华北地区地壳形变多个应变率物理量的分布。结果表明,基于150 km高斯平滑半径计算水平速度梯度能够较好地分辨华北地区的应变率空间变化特征,首都圈地区地壳以张渤带上的左旋剪切为主,其中唐山-秦皇岛地区同时存在南北向的拉张变形;山西带整体表现为沿断裂的右旋剪切变形,同时兼具“南挤北张”特性;郯庐断裂带整体形变特征不显著,在南北两端局部区域存在较小的剪切形变;鄂尔多斯块体内部比较稳定,北缘以拉张和左旋剪切变形为主,西缘表现为左旋剪切以及EW向的挤压特征,南缘的秦岭块体南北两侧分别具有左旋剪切和右旋剪切的特性,东西两侧分别表现为正断拉张与逆断挤压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