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前的问卷调查方法不关注空间地理信息,向决策者提供的信息多数为简单的统计分析结果,不能充分挖掘问卷中隐含的信息。该文提出了空间移动问卷调查方法,将每个"问卷"样本看做融"空间、时间、属性"于一体的"空间对象",通过引入GIS地图,将所有问卷样本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并通过空间数据探索分析进一步揭示问卷属性信息背后潜藏的与社会、经济、人文等诸多因素相关的空间地理特征信息,也可针对问卷中的属性信息进行深入空间化研究。以空间问卷调查系统为例,以Android操作系统为平台,在客户端、用户操作流程、功能模块方面进行了构架。初步应用表明,该系统不仅丰富了问卷调查的内容,也为问卷调查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空间可视化提供了重要参考,但在系统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方面仍需强化。  相似文献   

2.
现有模型对影像数据中的地理对象进行多尺度表达很困难,鉴于全球剖分模型在对地理对象表达时所具备的全球唯一性、层次性、多尺度性、编码具有地学含义等特点,提出了面向地理对象多尺度表达的剖分编码方法,目的是对地理对象赋予统一的剖分编码,使编码具有地学含义和多尺度特性.实验证明,面向地理对象多尺度表达的剖分编码方法可以满足地理对象多尺度剖分化表达的需要,为新一代GIS解决地理信息"尺度鸿沟"问题,向用户提供"连续"、"自适应"的表达尺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空间数据挖掘的地理案例推理方法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云艳  温伟  曹锋 《地理研究》2009,28(5):1285-1296
从空间数据挖掘的角度谈地理案例推理方法,认为地理案例推理是面向问题的一种空间数据挖掘方法。针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基于地理案例的空间数据挖掘具体算法介绍。首先在明确地理案例具体定义的基础上,给出了面向问题的空间数据挖掘地理案例界定和组织方法;其次,鉴于地理空间的自然地带性和区域分异性规律的影响,深入探讨了地理案例自身或其间所可能存在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关系,并给出了采用粗糙集方法进行地理案例内蕴空间关系的定量挖掘方法;第三,针对地理案例表达时考虑的空间特征和空间关系的不同,给出了三种状况下的空间相似性计算模型;最后,以土地利用这一典型的地学现象为例,给出具体实例,一方面进行土地利用问题的定量分析与推测;另一方面,通过实例展示地理案例推理方法在地学问题求解以及空间数据定量分析上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4.
地学数据集成的理论基础与集成体系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地球空间数据 (简称地学数据 )来源的拓宽、更新手段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使数据集成或集成使用的研究和实用化成为必需。简单地理解 ,地学数据集成是指不同来源、不同性状数据在相同环境下的使用。地学数据是对地理现象和过程及过程时空特征认知基础上的表达 ,地学数据集成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地理现象和过程的空间和时间统一性、地学过程时空过程的连续性、地学现象和过程的层次性、地学数据认知的一致性、依赖于元数据的地学数据的透明性、数据内容和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等 ;在此基础上 ,作者在论文中描述了基于地学知识和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地学数据集成概念模型和过程 ,并对地学数据集成过程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地理信息网络共享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地学信息对地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目前互联网上地学信息共享的现状探讨了地理信息网络共享的意义,对基于元数据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地学数据共享的两种机制做了综述,认为地学元数据的可视化查询检索和网络数据融合服务是地理信息网络共享的重要发展方向,最后探讨了将来地理信息网络共享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6.
地理格网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地理格网系统起源于早期的制图研究,并发展成为表达复杂地理现象、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数据、模拟地理系统功能与行为的基本方法。地理格网系统的组成包括格元、格边和格点,格元代表了区域面状特征,格点确定了格元的基本位置和点状特征,格边用于度量格元间的通量关系。在现代地球测量技术驱动下,地理格网系统的功能从传统的地图定位框架与地理现象表达,进一步拓展出多源地理空间数据融合、地理综合分析等新功能。研究椭球空间下的地理格网系统构建模型、误差分布、地学计算等是地理格网系统研究的前沿和基础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7.
区域地理要素的空间属性是区域地理要素的本质表现,它与区域地理要素的其它属性相互影响,可以为区域地理要素的整体认知提供认知起点及空间视角的解释,为要素间关系的认知提供空间线索,有助于形成认知地图和区域综合认知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区域地理要素空间属性的认知意义,通过抽象化、简单化、形象化、生活化等手段,提升学生区域地理要素空间属性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8.
基于地学信息的土壤属性高精度曲面建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史文娇  刘纪远  杜正平  岳天祥 《地理学报》2011,66(11):1574-1581
目前土壤属性的曲面建模面临两大问题,一是缺乏足够多的采样点进行模拟,二是采样点的土壤属性与环境变量间存在非线性关系。高精度曲面建模(HASM)方法在如何融合地学信息对土壤属性进行空间插值,尚需深入研究。本文提出高精度曲面建模与地学信息相结合的土壤属性空间插值方法(High accuracy surface modeling for soil properties, HASM-SP),分别基于研究区的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和母岩类型,模拟了江西省典型红壤丘陵区土壤的速效磷(AP)、锂(Li)、pH、碱解氮(AN)、全钾(K) 和铬(Cr) 6 种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将HASM-SP与普通克立格(OK)、OK与地学信息相结合的方法(OK-Geo) 和分层克立格(SK) 相对比,结果表明:结合地学信息可以使插值方法(HASM-SP和OK-Geo) 模拟结果的平均误差更趋近于0;相对于其他3 种方法,HASM-SP具有较小的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从模拟的空间分布图上来看,HASM-SP获得了由于地学要素类型突变导致的土壤属性空间变异的细节信息。因此,基于地学信息的土壤属性高精度曲面建模方法(HASM-SP) 与传统插值方法相比,不仅提高了土壤属性空间分布的模拟精度,还能更好地刻画突变边界处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使土壤属性分布图更好地符合地学规律和实际情况。HASM-SP的提出对于丰富土壤属性的高精度曲面建模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土壤管理、精准农业的实施以及区域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CSG-BR三维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对象的CSG-BR三维数据模型构建方法.将地理实体按照CSG-BR三维模型的要求进行抽象、分解和组织,并把最小地理实体的几何特征、属性信息等相关信息进行对象封装,用边界表示法和结构实体几何表示法组织地理空间对象信息,建立各对象之间的语义关系.利用VRML对OCSG-BR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实现了复杂三维空间数据及其相互间复杂关系的集成组织和管理,为对象化三维模型构建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针对ArcGIS软件复杂钻孔三维精细地质模型自动构建研究存在的不足,该文在简要分析MultiPatch三维空间数据模型和深入研究复杂钻孔三维空间精确定位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ArcGIS Engine的复杂钻孔三维精细地质模型自动构建工作流程,并从空间精确定位、属性精细表达两个层面对钻孔三维精细地质模型构建算法进行了设计与实现.经软件功能研发及实际应用检验表明,该研究能够有效实现复杂钻孔精细地质属性特征的三维空间精确定位及多尺度精细表达,为应用ArcGIS Engine自动构建复杂钻孔三维精细地质模型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途径,也可为基于ArcGIS Engine的复杂地质体三维可视化建模及精细地质属性表达研究提供应用借鉴.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GIS中视频数据管理的功能较单一、检索方法单调的现状,通过分析、整合空间数据、视频数据,设计了一个地理立体视频数据模型(GeoSVDM),它包括视频、空间几何、专题属性、语义标注以及线性参照等要素,基于面向对象方法,抽象了视频帧及其位置、视域、视频片段及其轨迹等组件对象及其逻辑关系,并应用UML定义了模型结构。该模型通过建立视频对象与地理实体间的空间位置参照及语义参照关系,支持可视化、检索以及量测等多个应用功能,实现了地理立体视频对象数据组织与检索表达。试验表明,GeoSVDM具有功能丰富、集成化以及松耦合、灵活可扩展等优点,适合于地理立体视频的管理,并为GIS中应用可定位媒体提供了基础数据模型。  相似文献   

12.
任国平  刘黎明  李洪庆  季翔  赵旭 《地理科学》2021,41(8):1469-1478
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采用数据包络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地理探测器和层次聚类模型分析该区184个行政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空间差异及地理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 基于熵权集结交叉的“投入?产出”效率模型对村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结果更具可信度和精确性,2018年行政村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空间上呈由东向西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脆弱性均值为0.583;② 地理因素对经济发达村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异仍旧具有重要影响。距上海市中心距离、距淀山湖距离、距青浦区中心距离和水域面积成为影响该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4种主导地理因素,其地理影响力呈现系统结构空间差异和种类属性替代及程度转化;③ 依据地理因素影响力聚类分析将该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地理因素空间耦合模式分为10种,多地理因素耦合模式是主要决定类型,呈现中部多因素主导和两侧单因素主导并存的多元环状地域决定格局;针对不同类型提出调控区域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的可行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地理信息可视化中的二元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雪培  李满春  徐建刚 《地理研究》2008,27(5):1087-1096
作为一种方法论的探索,以二元分析为基本方法,初步探讨和形成了地理信息可视化二元概念模型 ,力求构建一个简单的、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地理信息可视化理论框架。文章首先从地理学、语言学、哲学等方面阐述了二元方法论的理论基础,然后以符号语言学为范式,从地理信息可视化的所指与能指两个方面展开,阐述地理信息可视化二元方法论的主要内容;最后得出结论。研究表明:①地理信息具有二元性,它包括时间与空间二元 、瞬时与历时二元、空间几何与空间属性二元、定性与定量二元;②地图设计也具有二元性,它们是地图整体样式与个体符号二元、符号外观与内在二元、形状与尺寸二元、色彩与纹理二元。  相似文献   

14.
地学数据特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军  周成虎 《地理科学》1999,19(2):158-162
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地学数据的使用大为扩展,但关于地学数据的一些基本认识,如地学数据概念,地学数据的基本特征等并没有达成共识,在分析地学数据概念和来源的基础上,对地学数据的基本特征,如多尺度特征,分布式特征,空间拓扑特征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5.
数字高程模型(DEM)在表达地貌形态、认知地表过程、揭示地学机理等研究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是重要的地理空间数据模型,广泛地应用于地学分析与建模中。但是,传统DEM具有属性单一的天然缺陷,难以支撑面向地学过程与机理挖掘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亟待在传统DEM的基础上实现其数据模型的增值,服务于新地貌学研究范式和新对地观测技术背景下的数字地形建模与分析。立足于以上问题,本文构建了DEM增值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DEM增值的概念、内涵、内容、类别、不同增值类别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此理论框架的研究意义和应用范畴。提出了DEM增值的构建方法,包含:① 强调地上地下一体化、时间空间相耦合的DEM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增值方法;② 重视地下、地表和地上物质构成,形态属性耦合的物质属性和形态属性增值方法;③ 顾及自然过程、人工作用的地物对象、地貌形态的地物要素和形体要素增值方法。最后,分别以数字阶地模型、数字坡地模型和数字流域模型为例,阐释DEM在面向地貌学本源问题时的不同增值方法及应用场景。期望通过对DEM进行维度、属性和要素3个层面的增值,实现现代对地观测技术背景下数字高程模型表达方法的突破,并支撑知识驱动的数字地貌问题分析。  相似文献   

16.
沈新荣 《地理教学》2014,(13):18-20
一、相关概念介绍"可视化教学"是指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来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过程。利用"可视化教学资源",如实物、模型、图像、视频、软件等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有利于增强地理事物的直观效果,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加深其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地理事物的特征、差异及成因,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访问控制的任务是在为用户提供最大资源共享的基础上,防止用户对信息的越权篡改和滥用,以保证信息的安全,它是解决当前日益突出的地理空间数据共享与安全矛盾的关键。针对现有地理空间数据文件访问控制存在控制形式单一、缺少合适地理空间数据文件特征的访问控制理论模型支撑的问题,结合地理空间数据的多尺度特征与属性特征,通过扩展元属性、引入加解密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模型——GDF-ABAC模型。该模型支持多种粒度的访问控制,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与可扩展性。最后,研究基于GDF-ABAC模型,实现了Shapefile格式数据的要素级细粒度访问控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区域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和视角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区域认知视角出发,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为例,立足区域“时空统一体”“人地关系”“地理过程”三个维度,构建以“空间幅—时间轴—事件链”为逻辑框架的区域地理教学模式。研究以“空间幅”确定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多尺度的地理特征,结合“时间轴”划定地理现象的空间格局与演变过程特征,通过研究区域发展的重大事件的时空关联特征解析“事件链”形成机制及其对“人地关系”变化的响应特征,以期强化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对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为研究对象,借助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地理学会会员的空间分布及地域差异,进而分析了影响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理学会会员空间分布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地域集中性。会员分布最多的是北京市,最少的是海南省,并呈现"南多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东中西三大地带差异明显,表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阶梯分布,华中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会员分布最为集中,青藏地区会员分布最少。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经济因素、人口分布状况及教育资源呈现明显的正相关,自然地理环境也间接影响了会员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0.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互联网+”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并利用QAP方法探究中国“互联网+”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的空间关联呈现显著网络特征,可划分为“净溢出”“经纪人”“主受益”以及“双向溢出”四大类型板块,并且板块内部具有较明显的“等级”属性。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市场发展、对外开放对“互联网+”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存在正向影响。地理距离对“互联网+”空间关联网络存在抑制作用,随着地理距离的不断增大,“互联网+”的知识溢出和流动效应逐步衰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