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对中国北方岩溶水研究方向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北方碳酸盐岩含水层连续沉积厚度大、分布范围广,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是重要的国家级含水层。北方岩溶水集水资源、旅游资源、生态功能等于一体,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在城市供水和能源基地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支撑性作用。近50年来,受大规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人类其它高强度活动影响,北方岩溶水环境问题凸显并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严重制约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国家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的大背景下,如何协调好北方岩溶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水文地质工作行业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国家需求出发,提出北方断流岩溶大泉泉水复流的生态修复、闭坑煤矿酸性“老窑水”对岩溶水的污染防治、深层岩溶水的水和热资源开发利用等应作为未来一段时期北方岩溶水的重点研究方向,同时,对近年来在这几个方面开展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的成果了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王维平  徐玉  何茂强  曹彬 《中国岩溶》2010,29(3):325-330
通过监测和分析济南市市区降水、屋面雨水水质和水量过程,屋顶雨水属微污染类水,经前期雨水弃流和预处理达到一定质量标准,通过管井回灌到裂隙岩溶含水层,可用于饮用水供水和保护地下水环境。已做的示踪试验表明,北方岩溶含水介质多属多重裂隙岩溶通道,因此在人工开采条件下,回灌应关注快、慢速流带来的不同水质变化问题,包括屋面雨水与裂隙岩溶介质的水岩作用。澳大利亚的案例说明,裂隙岩溶含水层对不同污染物有着不同的衰变效果。100多年来Mount Gambier市城区雨洪水经非承压石灰岩含水层径流一直排放到作为城市供水的蓝湖,到目前它对蓝湖水质没有表现出任何可量度的损害。但对于济南市的屋顶雨水回灌裂隙岩溶含水层,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3.
徐州地区裂隙岩溶水资源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飞  刘建立  朱学愚 《中国岩溶》2002,21(4):263-268
本文详细研究了徐州地区裂隙岩溶含水层的水力特征,探讨了环境地质问题的成因。针对徐州地区裂隙岩溶水资源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建立了规划管理模型,为合理开采徐州地区裂隙岩溶含水层提供了科学依据。模拟结果表明,徐州地区的裂隙岩溶含水系统整体上还具有一定的开采潜力,但由于开采强度极度不均,市区已处于超采状态,需要调整开采布局,以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4.
煤炭开采条件下三姑泉域岩溶含水层保护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姑泉域是我国典型的北方岩溶区,同时位于国家规划的晋东大型煤炭基地,煤炭开采与水资源保护之间的问题较为突出。多年来区内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造成了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现象。因此开展北方岩溶区煤炭基地含水层保护评价对水资源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含水层脆弱性、含水层功能和煤炭开采影响力三方面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PH法进行三姑泉域岩溶含水层综合保护评价。针对煤炭基地特征,采用增加了煤炭采空区指标的COP修正模型评价了含水层的脆弱性。含水层功能评价分别从供水能力与生态、大泉维持能力开展;煤炭开采影响力评价从开采活动及煤炭地质结构两方面开展。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需要重点保护的区段为岩溶大泉、水源地及地表渗漏段,其次为岩溶强径流带及煤炭剧烈开采区,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5.
通过总结丰沛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和特征,对该区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及潜在水源地进行分析,计算了华栖隆起区岩溶水可利用资源量,探讨裂隙岩溶水利用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丰沛平原区地下水主采层位为中上更新统孔隙含水层和新近系—下更新统孔隙含水层,已形成丰县城关—孙楼—常店和沛县—龙固2个大型超采漏斗区,总面积超过750 km~2,引发了大面积地面沉降;华栖隆起区为裂隙岩溶水的富水地段,总可采资源量为667.51万m~3/a,可作为潜在水源地进一步开展地下水勘查评价工作;裂隙岩溶水过量开采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后期应对裂隙岩溶水开采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华栖隆起区岩溶水距离城区近,水量大,水质好,开发难度小,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
丰沛平原区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及潜在水源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总结丰沛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和特征,对该区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及潜在水源地进行分析,计算了华栖隆起区岩溶水可利用资源量,探讨裂隙岩溶水利用的可行性。研究表明: 丰沛平原区地下水主采层位为中上更新统孔隙含水层和新近系—下更新统孔隙含水层,已形成丰县城关—孙楼—常店和沛县—龙固2个大型超采漏斗区,总面积超过750 km2,引发了大面积地面沉降; 华栖隆起区为裂隙岩溶水的富水地段,总可采资源量为667.51万m3/a,可作为潜在水源地进一步开展地下水勘查评价工作; 裂隙岩溶水过量开采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后期应对裂隙岩溶水开采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华栖隆起区岩溶水距离城区近,水量大,水质好,开发难度小,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7.
通过总结丰沛平原区水文地质条件和特征,对该区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及潜在水源地进行分析,计算了华栖隆起区岩溶水可利用资源量,探讨裂隙岩溶水利用的可行性。研究表明: 丰沛平原区地下水主采层位为中上更新统孔隙含水层和新近系—下更新统孔隙含水层,已形成丰县城关—孙楼—常店和沛县—龙固2个大型超采漏斗区,总面积超过750 km2,引发了大面积地面沉降; 华栖隆起区为裂隙岩溶水的富水地段,总可采资源量为667.51万m3/a,可作为潜在水源地进一步开展地下水勘查评价工作; 裂隙岩溶水过量开采可能引发地面沉降、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后期应对裂隙岩溶水开采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华栖隆起区岩溶水距离城区近,水量大,水质好,开发难度小,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北方岩溶研究的形势和任务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袁道先 《中国岩溶》2010,29(3):219-228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北方岩溶还出现了许多重大环境地质问题,不仅受到国家的重视,还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国家及各级政府正加大对岩溶研究的投入,北方岩溶研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同时也肩负重大的责任。本文从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求出发,简要阐述了北方岩溶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应当加强对北方岩溶水资源的保护工作,重视对岩溶形态等基础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对岩溶陷落柱、古岩溶与深部岩溶发育规律的研究,加强对已有成果的总结与交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上,一方面要逐步推进岩溶碳汇调查和岩溶地质储碳实验的开展,另一方面要开展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气候与岩溶水及岩溶含水层关系的研究;此外,还应当重视岩溶知识的普及,加强后继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岩溶战略科学家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北京西山泉域岩溶水系统特征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北京西山地区岩溶地下水主要以相对独立的岩溶地下水系统进行循环,其水文地质条件、系统结构模式及其水资源的重要性等,在北方具有代表性。文章主要以北京西山鱼谷洞泉域岩溶水系统、黑龙关泉域岩溶水系统、玉泉山泉域岩溶水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岩溶含水层结构、地下水循环、地质构造等方面,总结出北京西山泉域岩溶水系统特征主要为:双层含水层结构、多个子系统构成且多点排泄、系统内岩溶水转化关系复杂多样、岩溶水富集带及系统边界集中在逆冲断层处。   相似文献   

10.
鲁中南岩溶水资源综合类型及合理调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鲁中南岩溶区是中国北方半干旱温带岩溶区中具有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该区岩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和大面积分散补给而局部富集等特征。岩溶形态以溶蚀裂隙洞穴为主,地下水类型多为裂隙溶洞型。在对该区岩溶水补给,富集,径流及排泄特征的研究基础上,初步将本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划分为两大类型,即地下岩溶水径带变化带水资源类型和排泄带水资源及地下岩溶水资源类型。对该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合理调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开采量调查和校核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开采量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地下水资源评价的精度,进而影响到水资源利用规划。作者在长期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地下水开采量调查尤其是农村地下水开采量的调查和校核方法,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污染预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永丽  姜光辉  郭芳  滕彦国 《水文》2015,35(6):11-18
分析了地下水脆弱性、地下水污染风险和地下水污染预警三者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在归纳总结国内外地下水脆弱性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综述国内外相关地下水污染预警的大量研究成果,基于地下水污染预警等级划分方法,整体上将地下水污染预警方法概括为基于设定临界值的地下水污染预警和基于既定标准的地下水污染预警两大类。最后阐述地下水污染预警研究在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地下水污染预警的评价方法和理论研究应进一步考虑多学科的交叉、与先进技术的耦合以及资料的精确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华北平原沧州地区第四纪地下水中宇宙成因核素3 6Cl进行的测定 ,其浅层咸水的3 6Cl Cl值为5 7× 10 - 1 5,证实了该区浅层地下水的盐化成因主要是蒸发浓缩所造成。该区深层地下水中大气成因的3 6Cl所占的份额为 33%~ 30 %,系由上覆咸水下移所致。  相似文献   

14.
近20a来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动态变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杨玲媛  王根绪 《冰川冻土》2005,27(2):290-296
在研究黑河中游张掖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及对区内地下水进行动态分区的基础上, 总结了区内1981-2001年地下水水位、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1)盆地内部沿冲洪积扇自上而下的 4 个区域内由于赋存条件的差异, 地下水多年动态类型分异显著. 其中, 冲洪积扇中上部 20 世纪 80 年代的10 a内地下水储量累积减少56.47×106m3, 90年代地下水储量累积减少150.83×106m3; 冲洪积扇下部80年代储量减少11.80×106m3, 90年代减少77.50×106m3; 细土平原 20 a 内储量累积减少0.56×106m3; 临高河谷平原近20 a内储量增加了 1.78×106m3; 进入 90 年代后, 各区域变化幅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加. 2)各区域内地下水年内动态类型复杂, 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 在进入 90 年代后年内动态变化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相似文献   

15.
石河子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河子市经过三十多年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市区地下水位一直在持续下降,对目前持续下降的市区地下水的开发状况应如何看待,作者对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提出新的评价底限,意在抛砖引玉,吸引同仁对如何贯彻"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城市建设服务出谋划策.  相似文献   

16.
苟新华  杨耘 《新疆地质》2001,19(3):207-213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区域水文地质,实测水化学资料及前人有关地下水水化学研究成果,总结了市区地下水水化学变化规律,同时对1996-2000年乌鲁木齐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水文地质化学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6-2000年间乌鲁木齐地下水污染面积减少,污染程度减轻,水体质量好转,地下水环境状况有明显改善。这一结果与近年来政府环境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及各部门采取的防止地下水污染措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对"用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方法控制地面沉降"的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我国已有90余个城市和地区相继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长江、黄河、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松辽平原及沿海许多地区,地面沉降正在发生和发展之中,尤其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及以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平原,成为我国两片最大的沉降地区。地面沉降对这些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几十年来,这些地区一直将“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作为控制地面沉降措施之一。该文章认为“调整地下水开采层次”并非一种理想的控沉措施,不仅值得商榷,甚至为应该被否定的控沉措施。依据:①一般情况下,随深度增加,地层的压缩性会渐下;但是开采同量的地下水,其水位下降的速率及幅度深部含水组比浅部含水组要大的多,两者引起的沉降量不会有明显的差别;②从地下水开采资源组成与地面沉降关系分析,含水层深度越深,其中的压密释水量所占的比例也越大,造成的地面沉降也越严重;③地层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固结状态,随深度的增加,也不完全是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8.
李桂然  王玉智 《地下水》2009,31(6):22-23
沧州地处河北省东部,地表水资源比较匮乏,近几年降水量偏少,进入境内的河道径流逐年减少且污染严重。为支撑沧州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只能开采深层地下水,尤其以开采深层地下水第III含水组为主。究竞沧州深层地下水的质量如何,成为各级领导和群众关注的焦点,根据近年来的实测资料,对第III含水组水质进行了系统分析,基本摸清了第III含水组地下水水质现状,更有利于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松嫩平原地下水超采形势分析,掌握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及开发利用状况、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情况,为监测、监督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与污染、保护、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与决策依据。依据近10年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数据,采用超采系数法、地下水位下降速率法,结合地下水资源均衡和地下水水质污染情况,通过数值模拟、数理统计、条件类比、地质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确定地下水超采形势。  相似文献   

20.
张兴国 《吉林地质》1992,11(2):71-78
本文阐述了环境同位素在地下水研究中的作用和饮马河流域水文地质概况。运用稳定同位素D和~(18)O千分偏差值分析了地下水成因、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采用放射性同位素~3H、~(14)C和地下水动力学等方法计算了地下水年龄。通过分析和讨论,对地下水成因和地下水循环周期有了新认识。因此利用环境同位素示踪地下水,对选择供水水源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