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元古宙蛇绿岩研究现状及其板块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元古宙蛇绿岩研究简史的基础上,对元古宙蛇绍岩的时空分布特征,岩石组合类型,变质作用程度,大地构造背景及源区地球化学制约等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就元古宙蛇绿岩的板块构造意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元古宙蛇绿岩地质年代学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确定元古宙蛇绿岩形成时代的最佳方法是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元古宙蛇绿岩往往遭受过多期热-构造事件的改造,其地质年代学研究应依据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或Pb-Pb蒸发法的年龄数据,在具体操作上须正确区分岩浆结晶锆石和变质重结晶锆石。Sm-Nd、Rb-Sr及Pb-Pb等时线年龄具有多解性的特点.不宜用于元古宙蛇绿岩的定年,其地质意义的解释应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3.
胶东元古宙变质硅质岩的地球化学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胶东元古宙变质硅质岩为蛇绿岩端员组分一,其SiO2含量大于高于90%,具轻稀土富集型的稀土配分模式,铕,铈异常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岩石中多硅白云母的存在显示其曾经受了中-高压的变质作用,变质硅质岩 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原岩形成于早元古宙的大洋中脊环境,沉积成 岩时的氧化还原条件是变化的,产同蛇绿岩其他端员组分一起发生过深腐冲作用。  相似文献   

4.
岩石化学研究表明,洋后变质超镁铁岩是由变质方辉橄榄岩和变质超镁铁堆积岩组成。变质方辉橄榄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矿物化学特征表明,应为亏损的残余地幔产物。通过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矿物化学及年代学研究,认为洋后变质超镁铁岩可能为华南晚震旦-早古生代的蛇绿岩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系统论述了扩张脊之下的洋壳增生模式、辉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岩浆源区及岩浆过程的反映,总结了辉长岩在洋底环境和俯冲带中的变质作用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并探讨了蛇绿混杂岩带中辉长岩的特点。对典型蛇绿岩的研究表明,在席状岩墙根部区域存在熔体透镜,来自地幔的岩浆在此贮存、分异。蛇绿岩中不同层位辉长岩的成分差异及结构、构造特点反映了该分异过程。辉长岩以及辉长岩中单斜辉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反演岩浆的源区特征和岩浆分异、混合过程。辉长岩发生的洋底变质包括与洋脊附近热液对流相关的绿片岩相-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和与超镁铁岩蛇纹石化相关的异剥钙榴岩化作用。辉长岩在变质过程中不相容元素的活动性与温度、流体性质以及构造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东昆仑造山带不同蛇绿岩带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野外填图和室内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重新进行了厘定,并对本区构造演化进行了探讨,把东昆仑造山带蛇绿岩划分为4个带,从南到北分别为:阿尼玛卿蛇绿岩带、塔妥蛇绿岩带、清水泉蛇绿岩带、乌妥蛇绿岩带,它们在围岩的时代、构造样式及围岩变质程度,地球化学等方面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昆中蛇绿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昆南变质地体与柴达木-中阿尔金地块边界的中昆仑缝合带,沿带断续出露蛇绿杂岩.本次研究涉及布青山蛇绿岩、诺木洪蛇绿岩和阿其克库勒湖西缘蛇绿岩,通过对其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确定其属蛇绿岩类,证明蛇绿杂岩带性质属板块缝合带.  相似文献   

8.
大别山北部镁铁-超镁铁质岩带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大别山北部镁铁- 超镁铁质岩带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两种产状新鲜榴辉岩露头的发现、超高压变质线索及变质蛇绿岩的地球化学证据等。讨论了该带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东昆中蛇绿岩中单斜辉石和角闪石进行了矿物化学研究,并分析了蛇绿岩的形成和演化,认为东昆中蛇绿岩为洋中脊“低压岩浆房”蛇绿岩,形成深度约13km,在蛇绿岩就位过程中经历了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变质压力为10×102MPa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中条山北段元古宙岩浆活动与陆壳生长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勤文  叶德隆 《地质论评》1997,43(3):257-263
中条山北段元古宙未变质和变质的火成岩分属于3大阶段5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综合分析本区火成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和沉积相与变质变形作用的关系后提出,中条山北段元古宙时期不是大陆裂谷,而是古大陆边缘活动带。中基性岩浆活动是该区元古宙地壳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幔源基性岩浆的底侵导致了陆壳的垂向增生,而两期火山活动则导致了陆壳的水平侧向增生。  相似文献   

11.
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羌塘中部高压变质带由榴辉岩、石榴石白云母片岩和蓝片岩等组成,与蛇绿混杂岩、晚古生代浅变质地层岩片等共同构成了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这一构造混杂岩带,是伴随古特提斯洋闭合的深俯冲作用及后期构造作用的产物。通过对其野外地质特征、不同岩石类型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等的研究,确认榴辉岩和石榴石白云母片岩在早期分别经历了各自的形成过程,在榴辉岩形成之后的折返过程中二者共同构成了高压变质带,并且在折返过程中榴辉岩发生蓝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同时导致了带内蓝片岩的形成。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闭合过程中的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240Ma左右,折返过程中的蓝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及蓝片岩的形成应在220~200Ma,高压变质带最终在214Ma之前抬升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12.
北山月牙山蛇绿岩地球化学特征及SHRIMP定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青叶  王忠  刘金宝  王瑾  李大鹏 《现代地质》2012,26(5):1008-1018
北山造山带是天山—兴蒙造山带的关键枢纽地带,该地区蛇绿岩系统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对于探讨中亚造山带的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系统报道了月牙山蛇绿岩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Sr-Nd-Pb-Hf同位素组成及SHRIMP年代学研究成果。蛇绿岩套中斜长花岗岩的精细SHRIMP锆石U-Pb年龄为(536±7)Ma,表明该蛇绿岩形成于早寒武世晚期。月牙山蛇绿岩中蚀变橄榄岩、变基性岩系统的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其应形成于与岛弧无关的构造环境。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表明它应形成于板内深大断裂—初始裂谷演化至陆间有限小洋盆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丹巴地区前震旦纪岩浆岩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巴地区前震旦纪结晶基底中具代表性的格宗和公差等花岗岩体,对其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岩石化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特征的重点研究后,认为它们应主要为区内未出露的成熟度较低的中元古代(距今约1600Ma)的火山-沉积岩,于晚元古代(晋宁期)经深溶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改造重新组合固结而形成,并于喜马拉雅期遭受构造-热事件影响再度活化的壳源型花岗岩.是属扬子克拉通西缘晚元古代造山带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蛇绿岩年代学研究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蛇绿岩年代学在研究造山带构造演化、古洋一陆及板块构造格局恢复中至关重要。同位素测年及化石年代学法是蛇绿岩年代学研究的基本方法。高精度同位素测年首选锆石U-Pb法(包括单颗粒锆石U-Pb法、离子探针SHRIMP U-Pb法)及^40Ar-^39Ar法。同时可辅以Sm-Nd及Rb-Sr等时线法测年;各种测年方法所获结果与化石年代之间应相互比对;与蛇绿岩形成、演化相关的各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对蛇绿岩的形成时代进行约束。测年时必须对所测对象的特征及性质进行详细的研究。同时,对各种测年方法的适用性和应注意的问题有所了解。唯此才能对测年结果的含义及准确性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红石山—百合山—蓬勃山古生代构造带(蛇绿岩带)物质组成和变形特征,利用数字填图方法,在内蒙古北山地区大红山一带,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发现大红山南出露一套变质基底,主要岩石组合为一套海相细碎屑岩夹中基性火山岩及磁铁石英岩组合,以含硅铁建造及变质基性火山岩为特征。该岩石组合无底无顶,变形变质强烈,分不出层序,故称之为小红山岩组。各类中低级变质岩说明变质作用达到了高绿片岩—低角闪岩相。该组北部被上石炭统白山组角度不整合覆盖,南部被早泥盆世、晚石炭世侵入岩侵入。区内出露面积约140 km2,厚约2 890 m。明显有4次变形: 前3次变形为韧性变形,形成了透入性面理S1、大型褶皱、韧性剪切带等构造形迹; 后一次变形以脆性变形为特征,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断层带。小红山岩组多期次变形、变质说明了红石山—百合山—蓬勃山古生代构造带(蛇绿岩带)确实存在,并经历了多期次变形和变质。  相似文献   

16.
东乡瑶圩—余江马荃地区斜长角闪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详细论述了东乡—余江斜长角闪岩的地质特征、岩石特征、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并就其形成构造环境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闽北前寒武纪变质岩的P—T—t轨迹和其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华林  庄建民 《福建地质》1993,12(3):182-194
闻北前寒武纪变质岩是华夏古陆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闽北麻源群和马面山群变质岩详细的变质变形关系的研究和石榴子石环带测定P-T-t轨迹的应用,结合构造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的资料,证实了麻源群变质岩形成于早元古代或更老年代,在早元古代末期遭受过中压、中高温变质,但在晚元古代晋宁期与中元古代形成的马面山群岩石一起经历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表现为早元古代麻源群岩石遭受强烈改造,具有早期地壳再活化特点。麻源群岩石完整的晋宁期变质P-T-t轨迹不支持正常大陆碰撞的假说,它的形成与异常的地幔热流有关,很可能为一种地壳增厚和地幔减薄的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