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工业化进程中闽台耕地变化及转用效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区域对比分析被国际地理学联合会LUCC工作组列为2000—2004年期间的三大研究目标之一,闽台因其区域自然背景及历史文化的相似性和经济发展时序递差性成为区域对比研究的理想对象之一。利用闽台相关统计资料分析显示,台湾经济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而福建经济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发展阶段。在工业化进程中福建耕地表现出持续下降的变化特点,而台湾耕地是先增后减,总体下降的趋势,但台湾水田变化为持续下降。闽台人均耕地变化速率相当,但每一农业劳动力占有耕地数量差距甚大。从发展过程看,闽台耕地转用的利用效率均得到了迅速提高,但闽台就工业化发展的同一阶段比较,福建耕地转用的利用效率明显低于台湾。最后文章分析了闽台不同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政策与土地管理法规对耕地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分析江汉平原2000—2004年农地城市流转时空特征,根据农地城市流转的综合变动系数,将江汉平原农地城市流转类型划分为剧变型、缓变型、相对稳定型和稳定型,并研究农地城市流转类型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地城市流转类型也不同;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如果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同,农地城市流转类型也不同;各市、县的产业非农化、就业非农化及农地城市流转耦合系数与农地城市流转综合变动系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这对判断农地城市流转类型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AsTER卫星影像中提取城镇建成区空间信息,采用城镇用地规模代替人口规模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对闽台两地城镇土地利用规模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位序-规模法则能很好地描述福建省和台湾省城镇用地规模分布特征.(2)相比于全国和其他区域的研究而言,闽台两地城镇体系较简单、总体规模小,而且主要集聚分布在闽东南地区及台湾西部地区.(3)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的福建省,未来城镇用地规模特别是中心城市规模将会迅速增长.  相似文献   

4.
湖南现阶段产业结构高度的考察与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晖 《热带地理》2000,20(2):93-97
从国际、国内以及邻省的横纵比较,研究了湖南省产业结构的高度,其基本结论是:(1)湖南省现阶段产业结构高度大致相当于我国90年代初期水平,与发达国家工业化加速阶段初期相似,产业结构高度在邻省中处于中等水平。(2)从工业化进程来看,湖南省工业化进程至少落后全国平均水平10年以上,但考虑到湖南的工业比重及其重型结构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湖南应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与邻省竞争激烈,经济发展水平在邻省  相似文献   

5.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闽台城镇建设 用地分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空间自相关是一种重要的空间统计方法, 用来检验某种地理现象或某一属性值的整体分 布状况, 判断此现象或属性值在空间上是否有聚集特性存在。本文利用2002 年ASTER 影像数据 作为遥感数据源提取闽台建设用地信息, 闽台建设用地密度的分布呈现出沿台湾海峡呈对称集 聚分布的态势。通过建设用地密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显示闽台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整体上呈显著 的空间正相关, 集聚现象明显; 而在局部上则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 建设用地高密度区主 要集聚分布在闽东南沿海的闽江口、厦门湾和泉州湾三大城镇密集区及台湾西部的台北、台中和 高雄三大都会区。这种空间相关关系的探讨对于认识闽台人口和社会经济的空间分布及福建省 建设用地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对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合理配置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推动技术进步、满足社会需求。有利于部门协调发展等方面综合分析,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产业结构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产业结构变动活跃,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受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影响,近些年本区产业结构变动幅度较大。农业产值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稳定下降,二、三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如焦作市产业构成中,农业产值所占比重1988年比1980年下降12.5个百分点,同期工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8.1个百分点,建、运、商合计上升4.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变动明显。在发展速度上,二、三产业远大于第一产业。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由于增加能源要素投入,人类的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极大提高,推动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升级与提高区域能源效率密切联系,产业结构状况与能源效率共同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发展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从空间角度探讨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利用GDP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和相关能源利用统计数据,结合数学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以中国大陆31个省区相关数据为样本,分析得出中国大陆31省区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提高贡献的空间差异较大;产业结构合理且经济基础较好省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省区以及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初期的中国中西部欠发达省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明显;而经济基础薄弱尚未形成主导产业的省区与形成较为合理低端产业结构的省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能源效率提高的贡献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7  
张文忠  王传胜  吕昕  樊杰 《地理学报》2003,58(5):677-685
在分析珠江三角洲1990~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土地利用的综合变动系数将珠江三角洲划分为4种土地变化类型,即剧变型、缓变型、相对稳定型和稳定型,并总结了不同变化类型的特征。进一步研究了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与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关系,结果显示,处于不同工业化、城市化阶段的县市,其土地利用变化也明显不同,且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状态具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最后对产业非农化、城市化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系数进行了研究,发现各市县的产业非农化、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系数,与土地利用的综合变动系数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按照产业非农化、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耦合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判断土地变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9.
国外港口物流发展与闽台港口物流对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福建与台湾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高雄-厦门、高雄-福州海上试航和“两门两马”小三通直航发展态势,指出两岸试航的局限性和港口物流直航的必然性。综合分析鹿特丹、新加坡、安特卫普、釜山、汉堡等世界著名港口物流发展经验,提出对闽台两岸港口物流对接具有可供借鉴经验。针对闽台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问题提出了两岸港口资源整合,建立台海港口群;完善集疏运体系,促进港口物流对接;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构建环台湾海峡临港工业走廊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宋迎昌 《地理研究》1989,8(1):100-100
本文论述了我国传统区域工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的宏观-微观经济机制。借鉴区域工业结构演化规律,认为工业化初期,区域具有发展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产业的优势;工业化中期,区域具有发展资本密集产业的优势;后期,区域具有发展技术密集产业的优势。各区域根据工业化不同阶段(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层次的工业结构,同一工业化阶段(或相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在同一层次工业结构基础上,根据各自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差异,选择不同的主导产业,达样就会形成层次分明、纵横交错的区域工业结构网络体系。为了深化以上一般理论问题,作者将云南作为一个案例进行了突证研究。作者认为目前云南具有发展以烟、糖、茶为主的食品工业优势,现状工业结构极不合理,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最后作者采用多目标线性规划方法定量地研究了云南工业结构合理化问题,其结果与定性研究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Comparative study of LUCC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provinces could be a good case for study because of their geographical proximities and historical, cultural similarities. Fujian and Taiwan had gone through and currently are in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Taiwan is in the stage of post-industrialization and Fujian is in the intermediat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By using the official statistics, changes of built-land in Fujian and Taiwan were analyzed in detai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two provinces seemed to hav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t-land changes, i.e.,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and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forming a pattern with the economic layout of two sides acting in cooperation with eath other. If comparing different industrialized areas in Fujian with industrialized stages in Taiwan, it is clear that these two provinces seemed to hav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of synthesized index of built-land change (Lc), i.e., which is from stabilization or comparative stabilization at the initial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to high ex-pansion at the intermediate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n followed by low consumption at later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but the Lc of the initial and the later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Taiwan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Fujian. The results from comparison on relevant indexes have show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ing rate of Fujian is actu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built-land in Taiwan, but its using efficiency of regional built-land is also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aiwan in the intermediate and later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Fujian. The major driving forces of the built-land changes in both provinces were analyzed in Causal Models of Path Analysis, and its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built-land changes of the two provinc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ountermeasur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built-land in Fujian put forward in this article is to strengthen its intension and tap the latent power.  相似文献   

12.
Comparative study of LUCC between Fujian and Taiwan provinces could be a good case for study because of their geographical proximities and historical, cultural similarities. Fujian and Taiwan had gone through and currently are in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Taiwan is in the stage of post-industrialization and Fujian is in the intermediate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By using the official statistics, changes of built-land in Fujian and Taiwan were analyzed in detail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se two provinces seemed to hav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t-land changes, i.e.,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and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forming a pattern with the economic layout of two sides acting in cooperation with eath other. If comparing different industrialized areas in Fujian with industrialized stages in Taiwan, it is clear that these two provinces seemed to have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of synthesized index of built-land change (Lc), i.e., which is from stabilization or comparative stabilization at the initial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to high ex- pansion at the intermediate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n followed by low consumption at later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but the Lc of the initial and the later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Taiwan were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Fujian. The results from comparison on relevant indexes have show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hanging rate of Fujian is actu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built-land in Taiwan, but its using efficiency of regional built-land is also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aiwan in the intermediate and later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Fujian. The major driving forces of the built-land changes in both provinces were analyzed in Causal Models of Path Analysis, and its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difference in built-land changes of the two provinc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ountermeasur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built-land in Fujian put forward in this article is to strengthen its intension and tap the latent power.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基于闽台互动的产业与空间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陈修颖  顾朝林 《地理科学》2003,23(4):414-421
在经济转型条件下,福建省产业和空间结构调整的依据需建立在三个层面上:一是从全球产业大转型中寻求机遇,确立自身发展的整体战略;二是从台海关系这一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局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以此为依据重构空间结构;三是从地方空间层面寻求自身的优势,在协调好区域间分工关系的前提下,寻求省域产业和空间结构与上述两个层次的有机耦合。在这三个层面上,台海关系是控制产业与空间结构调整的核心。台海关系加速朝良性发展的新形势以及福建省的独特区位优势决定了福建的产业和空间结构调整必须建立在闽台互动基础之上。高效农业、电子、汽车和石化等重点产业的选择和流动空间—承转空间—地方空间—辐射空间等有机秩序空间系统的建立可以促进闽台产业、空间互动,并最终实现闽台一体化、构建台海经济区的国家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基因图谱”视角下闽台石器时代文化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彬  刘莎 《地理科学》2012,(5):584-590
聚落是识别区域文化景观同一性的重要指标。中国闽台石器时代文化因受区域环境的影响,呈现出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特征。借用"文化基因"的概念,运用GIS技术对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空间特征、文化特质和历史渊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闽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产生时间上具有继承性;在空间扩散、迁移及居住地空间选择上,闽台石器文化遗址都呈现了山岗、沿河流阶地和滨海分布模式,并经历了由点经线到面的扩散和迁移过程;在器具、技术工艺和作物类型等方面亦存在着广泛的相似性和共同性。石器遗址文化表明闽台具有相同的文化根基。  相似文献   

15.
苏州市耕地面积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基于1972—2005年苏州市统计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苏州市初级生产阶段和工业化阶段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总人口的增加是导致苏州市初级生产阶段和工业化阶段耕地面积减少的最主要驱动因子;而产业结构升级在苏州市初级生产阶段对耕地面积减少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工业化阶段则减缓了经济发展对耕地占用的压力;城市化率的提高在工业化阶段对耕地面积减少起到了减缓作用。在工业化阶段,苏州市不同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王茂春 《热带地理》1997,17(2):212-216
我国目前在政治上被分割成4个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明显。1997年香港的回归,给海峡两岸的统一带来了新的机遇。应该利用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海峡两岸联系中的特殊作用和台港粤闽的传统联系,通过发展粤闽两省的经济,缩小台港粤闽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密切台港粤闽的经济联系,先行实现两岸经济一体化,最终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7.
漳浦县基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ECFA等政策机遇,依托大型石化项目和闽台特色农业项目合作的快速工业化,推进其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也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政策、资金、基础设施完善和发展等机遇及旅游环境质量下降的潜在风险。"十二五"期间,快速工业化背景下,漳浦县旅游业发展应继续深化滨海火山旅游和闽台特色农业文化旅游两大特色,根据"点-轴"理论和增长极理论,结合县域功能区和空间布局调整,建立"一心两带"的功能分区和"两中心四区"的空间布局,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福州——福建的省会城市,是祖国大陆离台湾省最近的省会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地区,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本研究选取1978—2009年代表福州市经济总量水平、经济结构、制度水平、创新水平与医疗水平等方面的部分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熵值法和最优分割法进行发展阶段划分.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福州市的经济发展可分5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1年,即恢复阶段;第二阶段为1982--1984年,即经济调整阶段;第三阶段为1985--1992年,即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第四阶段为1993--2004年,即调整改革与平稳增长阶段;第五阶段为2005年以后,这一阶段为向更高一级工业化阶段迈进和经济腾飞阶段.  相似文献   

19.
福州市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州——福建的省会城市,是祖国大陆离台湾省最近的省会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地区,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本研究选取1978—2009年代表福州市经济总量水平、经济结构、制度水平、创新水平与医疗水平等方面的部分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熵值法和最优分割法进行发展阶段划分.从分析结果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