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利用几种不同空间位置空间天气观测数据对2006年12月系列太阳耀斑近地空间天气效应进行多方位分析,结果表明,该系列耀斑都伴随不同程度日冕物质抛射CME和高速太阳风,首轮耀斑产生超过600 km/s高速太阳风,12月6日通过L1点并持续到12月12日,12月14日次轮耀斑产生900 km/s太阳风高速流,该股高速太阳风引发12月15日地磁场特大磁暴。ACE数据显示,12月6、14、15日IMF南向分量长时间超过5 nT,14~15日有4 h以上超过10 nT,NOAA SEC发布的全球地磁综合KP指数15日超过8。磁暴期间华南地区30 min平均TEC最大值波动幅度达到10TECU或20%,表明发生了较大电离层暴。  相似文献   

2.
地磁钩扰的全球响应特征研究与初步统计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磁钩扰是太阳耀斑效应的直观表现之一,其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太阳爆发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过程,并能为空间天气建模和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山东大学威海地磁台和Intermagnet地磁链与子午工程的地磁观测数据,联合GOES卫星及数字测高仪等的数据,研究了一个由M5.6级太阳耀斑引发的地磁钩扰事件的全球响应特征.研究发现:地磁钩扰特征呈现出南北半球与午前/午后的差异,且地磁响应相对于太阳耀斑存在约3 min的滞后现象,而夜侧无明显扰动;利用位于日侧的50余个地磁台站的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地磁钩扰幅度呈现正态分布,且在当地时正午附近达到峰值;利用地磁数据反演出钩扰发生时电离层的电流体系Ss和宁静日电流Sq,并用该电流体系解释了此事件中地磁数据的变化特征.另外,本文初步统计了1996-2015年的地磁钩扰事件数以及相关的太阳耀斑事件数,分析后发现X级耀斑引发地磁钩扰的可能性最大,达42%,由M级耀斑引发的地磁钩扰事件数最多,A、B、C级等小耀斑引发地磁钩扰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3.
利用297个耀斑-行星际激波-地磁扰动事件,统计研究了耀斑-行星际激波等离子体结构与相应磁扰结构间的关系,新的发现是:当激波面后的磁场南、北分量不大时,激波等离子体结构决定着相应磁扰的基本结构形态,特别是等离子体热状态与相应磁扰的恢复相关系十分密切.由本文定义的激波能量传输指数--FS指数对相应地磁扰动能给出较好的描述.推论:除磁重联这类能量传输机制外,对于行星际磁场南、北分量较小时,还可能存在以等离子体过程为基础的决定磁扰变化结构的太阳风-磁层能量传输机制,应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坐标系——耀斑-日球电流片坐标系,对1966—1982年间由耀斑-激波所引起的277个耀斑-地磁扰动事件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是:1.耀斑-地磁扰动事件在该坐标系中相对日球电流片的随机分布呈高斯分布,极大值在电流片附近;2.当地球和耀斑位于日球电流片同侧时,地磁扰动事件频次远高于异侧;3.地磁扰动强弱在该坐标系中的分布,亦呈现了同侧高于异侧,且极大值多在日球电流片附近;4.耀斑-激波能流密度ρ_2V_2~3及其跃变量ρ_2V_2~3-ρ_1V_1~3在该坐标系中具有十分类似于相应磁扰水平的分布,其离散程度后者略大于前者. 根据本文的结果可以看出,对耀斑-地磁扰动研究来说,近太阳日球电流片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特征面,它对耀斑-地磁扰动的产生和强弱水平有重要影响,使太阳耀斑活动与地磁活动效应之间的对应关系变得复杂化了.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坐标系--耀斑-日球电流片坐标系,对1966-1982年间由耀斑-激波所引起的277个耀斑-地磁扰动事件进行了分析.初步结果是:1.耀斑-地磁扰动事件在该坐标系中相对日球电流片的随机分布呈高斯分布,极大值在电流片附近;2.当地球和耀斑位于日球电流片同侧时,地磁扰动事件频次远高于异侧;3.地磁扰动强弱在该坐标系中的分布,亦呈现了同侧高于异侧,且极大值多在日球电流片附近;4.耀斑-激波能流密度ρ2V23及其跃变量ρ2V231V13在该坐标系中具有十分类似于相应磁扰水平的分布,其离散程度后者略大于前者. 根据本文的结果可以看出,对耀斑-地磁扰动研究来说,近太阳日球电流片的存在是一个重要的特征面,它对耀斑-地磁扰动的产生和强弱水平有重要影响,使太阳耀斑活动与地磁活动效应之间的对应关系变得复杂化了.  相似文献   

6.
太阳耀斑引起的地磁扰动与行星际参量的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耀斑发生前后的地磁指数与行星际参数之间的相关。结果论证了不同强度的K_p指数日频次是一种能很好反映行星际扰动特征的地磁指数。K_p=4.5级的中等扰动和K_p≥6级的强扰动和强烈扰动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它们分别主要是由太阳风速和行星际磁场总强度增强所引起的从统计效应而言,A_p、AE和D_(st)指数对不同强度的扰动的响应是不相同的,AE和D_(st)指数对行星际参量的相关不如K_p和A_p指数的相关性好,利用地磁指数进行日地相关统计研究时必须注意到这种差别。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討了耀斑日面位置与磁扰关系的不对称性。經分析研究,得到(βγ+γ+βf)型活动区耀斑的磁扰效应有明显的南北不对称性,但(βp+β)型活动区耀斑却无此南北不对称效应。在太阳南半球,不論那种磁場类型活动区,发生在西边的耀斑要比东西或中心子午线附近耀斑的影响强,而在北半球只有(βp+β)型活动区耀斑才有这种东西不对称性效应。在最近三个太阳黑子周內,这些不对称是經常存在的,而在春秋季表現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南极长城站和北京台1986年1-3月的地磁日变化、磁暴、磁亚暴以及太阳耀斑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不仅获知两地日变化一致和差别的条件,大磁暴和磁亚暴发展过程的全球一致性,而且获得太阳耀斑效应在背阳面也有所反映的有意义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统计了第22 太阳活动周期间(1991 ~1995 年) 发生的25 个太阳质子事件与太阳耀斑及日冕物质抛射(CME) 事件的关系  统计结果表明, 所有的太阳质子事件都与耀斑发生相关, 除2 个质子事件(19941020 和19951020 日发生的太阳质子事件) 与CME发生无关, 其余质子事件也都与CME 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 与质子事件相关的耀斑有16 个是双带耀斑, 其中包括与CME无关的2 个事件的耀斑, 占总数的64 %   上述统计结果证实了无论是太阳耀斑, 还是物质抛射, 它们对太阳质子事件的发生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JJI甚低频台站信号对太阳耀斑事件的响应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耀斑发生时,日地空间的X射线通量会随之增大,进而影响到地球电离层的电子密度分布,导致地球-电离层波导状态发生改变,因此接收到的甚低频(VLF,Very Low Frequency)信号会表现出对应的扰动现象.2017年9月8日,位于湖北省内武汉和随州两站点的VLF接收机分别监测到与X射线太阳耀斑相关的来自日本宫崎县(130°49′E,32°04′N)的JJI甚低频台站信号(22.2 kHz)的振幅异常事件.分析当日的数据发现JJI信号的振幅对不同的太阳耀斑出现不同的响应类型,而且对于同一个耀斑,两地的信号响应类型不尽相同.通过统计2017—2019年间与太阳耀斑相关的JJI信号振幅扰动事件,发现两接收站点的JJI信号响应类型都与耀斑强度及其发生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且呈现出四种响应类型,即两次上升下降型、先上升后下降型、下降型和上升型,但是四种响应类型的事件占比不同.拟合结果表明信号的扰动幅度与X射线通量的积分成正相关,但是两站点的线性拟合斜率存在差异.JJI信号到武汉和随州均属于近似沿纬度方向的短距离传播,且两接收站点相距较近,因此两传播路径大致相似.研究两路径上JJI信号对太阳耀斑响应的差异性有助于理解VLF信号的传播以及探索其在太阳活动监测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Geomagnetic disturbances in the Canadian region are compared with their solar and heliospheric sources during the decline phase of solar activity, when recurrent solar wind streams from low-latitude coronal holes were clearly defined. A linear correlation analysis has been performed using the following data: the daily and hourly indices of geomagnetic activity, solar wind velocity, and coronal hole area. The obtain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rather low between the coronal hole areas and geomagnetic activity (0.17–0.48),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coronal hole areas and the solar wind velocity (0.40–0.65), and rather high between the solar wind velocity and geomagnetic activity (0.50–0.70). It has been indicated that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values can be considerably increased (by tens of percent in the first case and about twice in the second case) if variations in the studied parameters related to changes in the ionosphere (different illumination during a year) and variations in the heliolatitudinal shift of the coordinate system between the Earth, the Sun, and a spacecraft are more accurately taken into account.  相似文献   

12.
The average annual values of the electric field and parameters of the solar wind and IMF from our time to 1868 have been estimated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relation between the aa index of geomagnetic activity and the interplanetary medium parameters. This estim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relative variation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were observed in the electric field (25 ± 3%), the IMF vector component transverse with respect to the velocity (16 ± 3%), and the solar wind plasma velocity (9 ± 1%, 37 ± 4 km/s). The modulus of the IMF vector radial component increased by 9.0 ± 2.5% during this period.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地磁場扰动的原因,至今仍是地球物理学者与天体物理学者所共同关切的問題.有許多理由說明太阳是使地磁产生扰动的主要根源.一般說来,在任何时期內,太阳活动愈強,地磁活动也愈強.然而,即使是在太阳活动最弱的年份,地磁場也可能产生不小的扰动.既然在太阳活动低年,作为太阳活动标誌的黑子数很少,那么,使地磁产生扰动的根源又是什么呢?对于这个問題,20多年以前提出了所謂M区来做答案.  相似文献   

14.
用1978年和1982年36个磁暴期间的太阳风、行星际磁场(IMF)和地磁资料,分析和检验已有的两类太阳风-磁层能量耦合函数.结果表明:Akasofu提出的耦合函数ε能大致地预报亚暴和磁暴的发生。ε开始起重要作用时即出现亚暴;电离层能耗达到饱和值是发生磁暴的标志。ε与磁层体系能耗之间有接近于对数量的线性关系.用1978-1986年的资料,分析环电流和极光区电离层能耗在121个太阳自转周内的分布表明,日面上可能存在相对持久的活动区域  相似文献   

15.
We consider a model that couples the magnetic field fluctuations in the heliosphere with random shifts of force line footpoints on the Sun. This model generalizes the Giacalone (2001) model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large-scale inhomogeneity of the solar wind velocity. This generalization aims to explain a number of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MF directions, such as the change in the asymmetr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MF directions as a function of heliographic latitude and the solar cycle phase and the correlation of azimuthal angles and inclinations of the IMF; the sign of this correlation changes during the solar magnetic cycl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have shown that the gradients of the solar wind speed can actually explain these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IMF directions, at least qualitatively.  相似文献   

16.
The period of interplanetary, geomagnetic and solar disturbances of September 7–15, 2005, is characterized by two sharp increases of solar wind velocity to 1000 km/s and great Dst variation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140 nT). The time variations of theoretical and experimental geomagnetic thresholds observed during this strong geomagnetic storm, their connection with solar wind parameters and the Dst index, and the features of latitudinal behavior of geomagnetic thresholds at particular times of the storm were studied. The theoretical geomagnetic thresholds were calculated with cosmic ray particle tracing in the magnetic field of the disturbed magnetosphere described by Ts01 model. The experimental geomagnetic thresholds were specified by spectrographic global survey according to the data of cosmic ray registration by the global station network.  相似文献   

17.
行星际扰动和地磁活动对GEO相对论电子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8—2010年小时平均的GOES卫星数据,对地球同步轨道(GEO)相对论电子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相对论电子通量(Fe)增强事件的发展过程,探讨了利于相对论电子通量增强的太阳风和地磁活动条件.主要结论如下:(1)GEO相对论电子通量即使是峰值,也具有明显的地方时特性,最大电子通量出现在磁正午时.午/夜电子通量比率随着太阳风速度(Vsw)增加而增大;在Dst-50nT时相对论电子具有规则的地方时变化.在太阳活动下降相,电子通量与各参数的相关性较好,与其相关性最好的Vsw、Kp指数以及三次根号下的太阳风密度(N)分别出现在电子通量前39~57h、57~80h和12~24h.(2)强(日平均电子通量峰值Femax≥104 pfu)相对论电子事件,在距离太阳活动谷年前两年左右和春秋分期间发生率最高,较弱(104Femax≥103 pfu)事件无此特点;大部分强相对论电子事件中,电子通量在磁暴主相开始增加,较弱事件中则在恢复相开始回升.(3)太阳风密度变化对相对论电子事件的发展具有重要指示作用.电子通量在太阳风密度极大值后0~1天达到极小值,太阳风密度极小值后0~2天达到极大值.(4)90%以上相对论电子事件是在磁暴及高速太阳风的条件下发生的,与其伴随的行星际参数和地磁活动指数极值满足以下条件:Vswmax516km/s,Dstmin-31nT,Nmin2.8cm-3,Nmax14.1cm-3,Bzmin-2.9nT,AEmax698nT.(5)磁暴过程中,Dstmin后日平均电子通量大于103 pfu的发生概率为53%左右,强/弱相对论电子事件占总数比例分别为36%/64%左右,磁暴强度对其无影响.磁暴过程中的Vsw、N和AE指数大小对于能否引起相对论电子增强起着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最小二乘非参数辨识,在线性时不变假设下,对由太阳风变化引起的地磁场扰动进行了研究.用这种方法得到的脉冲响应函数给出了地磁层对太阳风变化响应的宏观外部描述,同时还得到了较好的地磁扰动预报结果.本文不仅对单输入单输出系统(SISO系统)进行了分析,而且也对多输入单输出系统(MISO系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作为太阳风引起的地磁扰动的系统辨识一文的姊妹篇,本文利用参数系统辨识方法,对太阳风-磁层耦合系统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根据地磁扰动机制的理论研究,地磁扰动被认为是太阳风能量耦合进入磁层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磁层内能量的输运和耗散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太阳风-磁层系统的非线性情况进行了讨论,建立了Dst指数与太阳风参量的非线性函数关系,给出了由此得到的地磁扰动计算结果.同时还利用1967年2月3-12日和1980年12月16-23日的两次事件,对已得到的函数关系进行了验证和讨论.验证结果不仅对模型的合理性、普适性做了很好的说明,也表明这种非线性函数关系作为定量的地磁预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