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康山“古油藏”讨论之三——康山“沥青脉”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康山固体可燃脉体产状、脉石矿物性质、构造发展史的综合分析,认为其成因很可能是下寒武统荷塘组中的软沥青和有机质,在加里东运动期间,由于区域应力体系的变化而爆炸运移形成的。康山脉石矿物是沥青和有机质,不是煤和无机物。沥青的源岩为下寒武统荷塘组富有机质的黑色泥岩、硅质泥岩、硅质岩。康山脉中的固体沥青和有机质,当初挤入时应呈塑性流动状态,康山沥青系由石油经热演化而成。  相似文献   

2.
赋存于皖南-浙西的固体碳沥青分为古油藏裂解碳沥青和古油藏破坏次生充填碳沥青两种类型,阐明了两类碳沥青的不同成因机制.重新认定了浙西“康山沥青脉“为碳沥青而不是泥岩.论证了皖南、浙西碳沥青的烃源为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中-上寒武统等.认为加里东运动-广西事件期间是下扬子盆地相区以下寒武统黑页岩为烃源的油藏形成和部分破坏的主要时期.针对南方的油气勘探,提出了只有在晚期成藏中作出贡献的源岩才是“有效烃源岩“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3.
赋存于皖南—浙西的固体碳沥青分为古油藏裂解碳沥青和古油藏破坏次生充填碳沥青两种类型 ,阐明了两类碳沥青的不同成因机制。重新认定了浙西“康山沥青脉”为碳沥青而不是泥岩。论证了皖南、浙西碳沥青的烃源为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中—上寒武统等。认为加里东运动—广西事件期间是下扬子盆地相区以下寒武统黑页岩为烃源的油藏形成和部分破坏的主要时期。针对南方的油气勘探 ,提出了只有在晚期成藏中作出贡献的源岩才是“有效烃源岩”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4.
赋存于皖南—浙西的固体碳沥青分为古油藏裂解碳沥青和古油藏破坏次生充填碳沥青两种类型,阐明了两类碳沥青的不同成因机制。重新认定了浙西“康山沥青脉”为碳沥青而不是泥岩。论证了皖南、浙西碳沥青的烃源为下寒武统、中—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中—上寒武统等。认为加里东运动—广西事件期间是下扬子盆地相区以下寒武统黑页岩为烃源的油藏形成和部分破坏的主要时期。针对南方的油气勘探,提出了只有在晚期成藏中作出贡献的源岩才是“有效烃源岩”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5.
浙西康山可燃有机岩矿脉的实质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对浙江西部康山可燃有机岩矿脉的镜下观察与煤,石油沥青的热模拟产物的对比,稳定碳同位素,生物标志物,微量元素的分析对比,以及大量陆源碎屑物和自生矿的的存在,确定这种可燃有机岩矿脉的实质是腐泥质盆煤-无烟煤,而非石油衍生物,不属于经过运移的石油沥青;综合区域地质条件,矿脉产状和分析数据对比,再次确认其来源为下寒武统荷塘组腐泥煤。  相似文献   

6.
凯里-麻江地区油苗与固体沥青的油源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黔南坳陷典型古油藏、残余油气藏的精细解剖对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质及芳烃色质等技术,对黔东南地区二叠系—寒武系油苗与固体沥青进行了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和油源分析。研究表明,凯里地区虎庄47井原油、洛棉志留系砂岩油苗和麻江地区奥陶系红花园组固体沥青三者同源,主要来自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的优质烃源岩。而麻江地区早二叠世茅口组油苗与虎庄47井原油明显不同,主要源于下二叠统栖霞组的优质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古老层系过成熟页岩有机质孔隙的发育特征,以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页岩为例,采用岩石薄片、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多种技术方法,重点从有机质组成及有机质的赋存方式的角度,开展了有机质孔隙类型的识别,分析了各类孔隙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下寒武统页岩主要发育3种有机质孔隙类型:固体沥青内有机质孔隙、有机质-无机矿物复合体内有机质孔隙及莓状黄铁矿集合体内有机质孔隙;页岩固体沥青内有机质孔隙普遍较发育,但孔径小(30 nm),页岩中天然气大量散失是导致有机质孔隙坍塌萎缩变小的主要原因;有机黏土复合体和莓状黄铁矿集合体形成的稳定抗压结构,有利于有机质孔隙及页岩气的保存。  相似文献   

8.
下扬子区海相地层典型古油藏剖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余杭泰山古油藏出露地层主要有震旦系和寒武系泥岩,砂岩和碳酸盐岩,具有背斜,藻礁等四种油藏类型。没型形成于奥陶纪-志留纪,约在三叠纪前基本完成向气藏和固体沥青的转变。热模拟实验表明,有1/2沥青可再次成烃形成次生气藏。名容地区在60多口井中见油气显示,在三叠系青龙组中获工业油流。  相似文献   

9.
花垣铅锌矿床流体包体中的子矿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湖南西部花垣铅锌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产于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上部藻礁灰岩的大型MVT矿床。矿床的矿石矿物中普遍有流体包裹体存在,其中有子矿物发现。采用 EDX对它们进行研究后在4种主矿物中发现有7种子矿物;闪锌矿、石膏、方解石、重晶石、石盐、黄铁矿和沥青。硫酸盐类矿物在包体中的发现,证明成矿流体中,SO4的含量较高,而且可以是与金属离子共同迁移。  相似文献   

10.
碳酸盐岩层系中以碳酸盐岩矿物为主,其中所含有的少量非碳酸盐岩矿物与沉积过程、成岩过程或陆源碎屑物有关,非碳酸盐岩矿物类型与含量变化为判别沉积与成岩流体环境等提供了相对客观的依据。本文以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深层TS2井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溶洞段及关键界面处的27件岩屑样品的系统矿物分析为例,探讨非碳酸盐矿物对层序界面成岩流体环境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该井下奥陶统鹰山组下段内部界面、上寒武统丘里塔格组顶面处的赤铁矿含量明显较高,表明这两个界面为沉积间断或不整合面;上寒武统丘里塔格组溶洞段砂泥岩充填物与上寒武统顶不整合面上下的矿物组合较一致,表明塔河深层上寒武统白云岩可能经历了大气淡水的成岩流体改造。  相似文献   

11.
庙咀钒矿是近年查明的一个中型钒矿床。钒矿床地处荆紫关—师岗复向斜南翼,矿体赋存于下寒武统水沟口组底部硅质岩和泥岩中,严格受控于地层及岩性。矿石类型主要为黏土岩型及条带状硅质岩型两种,钒主要以离子吸附和类质同象赋存于黏土矿物中。矿床成因为滨海-浅海沉积型层控矿床。  相似文献   

12.
根据储层中沥青的产状、元素组成、固体碳同位素、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芳烃色谱-质谱等,对磨溪地区龙王庙组储层固体沥青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来源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其总体上具有低H/C原子比值、高反射率的特征,是古油藏原油经裂解形成的残留物。储层沥青的正构烷烃分布较为完整,碳数在C16-C31范围,没有受到明显的生物降解作用。其可能的烃源岩发育于还原环境,有机质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为海相泥页岩。固体沥青碳同位素值介于-33.1‰~-35.4‰之间,与下寒武统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同时,其生物标志化合物组成也与下寒武统烃源岩相似,表明其烃源来自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  相似文献   

13.
充分考虑热演化过程中烃源岩干酪根、族组分、固体沥青及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前人碳同位素及芳烃标志物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古油藏各区域储层早期均存在下寒武统黑色泥岩来源,后期来源有较大差别,麻江古背斜以南各地沥青均不同程度与中寒武统都柳江组有关,北凯里液态原油及油苗为五峰组及龙马溪组印支期成藏产物,其保存环境为储层早期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独立封闭系统。在油源识别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地质背景、油气成藏条件及流体活动规律分析,认为黔南坳陷及邻区下寒武统、都柳江组、五峰组及龙马溪组烃源岩的分布控制了该区油气富集规律,黔南海西期断裂系统与加里东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构成不同期次油气运聚的输导系统,海西期形成的一系列正断裂是麻江古油藏成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吐哈盆地煤成烃形成与聚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哈盆地下,中侏罗统水西沟群是一套厚达2000m以上的河治-湖治相煤系地层,其中煤岩及暗色泥岩是已发一油气藏的主要烃源岩。该区煤岩显微组成以镜质组为主,惰质组,壳质组次之。富氢的基质镜质体和木栓质体是煤优烃的主要贡献者,角质体,孢子体等组分也有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5.
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储集条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客观评价湘西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本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高倍扫描电镜、扫描探针显微镜等系统研究了其页岩气储集条件。XRD分析结果表明, 泥页岩中脆性矿物含量为53.8%-98.1%, 平均77.9%,脆性矿物含量丰富,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张家界柑子坪、三岔及其周边地区。高倍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中发育残余原生孔隙、有机质微孔隙、不稳定矿物溶蚀孔、矿物层间微裂隙和构造裂缝,其中构造裂缝、有机质微孔隙和不稳定矿物溶蚀孔是页岩基质孔裂隙的主要组成部分。扫描探针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中蜂窝状的有机质丰富,主要呈分散状和条带状分布,其内部纳米级孔隙发育。Ultrapore-200A氦孔隙仪测试结果显示,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孔隙度较低,为0.6%~11.7%,平均4.6%,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构造裂缝,其次是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和长石含量。ULTRA-PERMTM200渗透率仪测试结果显示,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的渗透率度较低,为 0.002mD~0.06mD,平均0.014mD,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构造裂缝,其次是矿物层间微裂隙。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具有较好的吸附气性能,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有机碳含量,其次是粘土矿物含量。  相似文献   

16.
沥青质砾石被发现于四川省青川县白家镇一带的下寒武统碎屑岩中。黑色的沥青质砾石多呈次圆状或次棱角状,表面光滑但无光泽,与胶结物之间有明显的界线,直径最大可达5cm。推测这些砾石可能来自于被剥蚀的震旦系灯影组。沥青、碳酸盐岩和页岩以砾石的方式沉积于下寒武统.表明在早寒武世筇竹寺期之前川北青川地区已存在有古油藏,前寒武系中可能还有生烃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7.
有机岩石学全岩分析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未熟-低熟烃源岩中显微组分含量平均占全岩体积的4.64%,矿物沥青基质含量相对偏低。显微组分中富含腐泥组,惰质组含量很低,相对发育壳质组和镜质组,具有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与高等植物混合生源的特点。藻类体是歧口凹陷主要的生烃组分,矿物沥青基质是歧口凹陷烃源岩中值得重视的生烃组分。  相似文献   

18.
有机岩石学在油气勘探中应用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飞宇  肖贤明 《地学前缘》1995,2(4):189-196
本文评述了有机岩石学在研究有机成熟度、有机质类型、生烃组分和成烃作用、烃类排出运移和聚集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机成熟度评价中镜质体反射率抑制、固体沥青反射率所反映的热成熟度等问题已基本解决,难点在于下古生界高过成熟烃源岩成熟度评价。沉积有机质显微组分类已基本统一。尚未有明确认识的关键问题是无定形有机质和矿物沥青基质特征和分类,这影响到有机质类型有机岩石学评价准确性。我国石油部门一直采用透射光干酪根显微组分定量评价有机质类型,建立反光下全岩和干酪根光片显微组分鉴定和类型评价标准显得十分迫切。烃源岩生烃组分和成烃作用有机岩石学剖析为沉积盆地有机质演化和烃类形成提供了最直观和准确的认识。对烃类流体包裹体和固体沥青显微特征的分析为油气藏形成演化史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油气藏中沥青垫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沥青垫是油气藏中沥青质相当富集的含油储层带,其沥青质的相对含量为20% ̄60%,而对应的油层中其值不足20%,沥青垫在凝析油气藏和轻质油藏中出现的频率高,常位于非渗透性隔层之上的高孔隙和较高水平渗透率的砂岩储层中,研究表明沥青垫的主要形成机理为:脱沥青作用,重力分离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和油-水相互作用,石油运移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干湿作用下甘肃红层质泥岩加速崩解机制,针对典型的石膏质泥岩,开展浸水及快速崩解试验,并通过与泥质砂岩、页岩和石膏岩的对比,分析了影响岩石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对崩解过程中的矿物夹杂效应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原状石膏质泥岩浸水自然崩解速度较慢,3 h崩解量为0.11,但高温(>163℃)干燥后夹杂的石膏矿物将完全脱水硬化,体积收缩,再次遇水后岩块于2 h内完全崩解。石膏质泥岩的二次循环耐崩解指数Id2为0.80,属于高耐久性岩石,但在干湿过程中有加速崩解的趋势,第5次循环时的相对崩解指数I5达到了0.56。岩石的耐久性受矿物成分和胶结强度影响较大,矿物膨胀驱使岩块崩解的过程中,泥质岩块易发生均匀破碎而砂质岩块易出现非均匀破碎。石膏质泥岩中黏土矿物夹杂密实,干湿作用下易崩解,所夹杂的石膏矿物具有溶蚀性,且溶蚀后崩解液显弱酸性,石膏溶蚀产生的微裂隙和酸性环境下钙质结核的脱落是导致石膏质泥岩加速崩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