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介绍了国际主要地学机构(NASA、USGS、NOAA、NERC、BGS)、主要组织(ICSU、EU、OECD、UNESCO)、国际主要基金机构(NSF、ESF)21世纪初10~20年有关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发展战略的目标、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内容与优先研究领域。这些机构与组织的地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战略,反映了国际上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对把握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发展方向、明确我国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战略重点和优先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依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分析了过去20年国际地学(geosciences)、环境/生态学(environment/ec ology)领域著名科学家的国别和机构分布状况,分析了国际地学、环境/生态学过去10年成果产出最多、论文被引频次最多、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前10个研究机构,反映了过去10年国际地学、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影响力。最后,简要分析了国际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科学的优先研究领域与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赵波  张志强  郑军卫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2):1371-1375
对科研成果产出的定量科学评价,可以了解科研队伍的现状和科研的影响力。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采集了2000—2004年SCI数据库中中国学者发表的地球科学论文,统计分析中国地球科学SCI论文的产出和被引用情况,以了解中国当前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SCI论文发表能力的地球科学研究队伍的现状和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4年中国的国际地学研究论文数量以年均21.87%的速度递增,5年的论文篇均被引频次为2.57。地球科学二级学科领域SCI论文产出数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地质科学、地理科学、空间物理学、环境科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化学。在中国地学研究队伍中,中国科学院系统和教育部系统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论文数量合计占中国国际地学论文总数的83.58%。中国当前具有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和SCI论文发表能力的地球科学研究队伍人数在8 000人左右。  相似文献   

3.
国际及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SCI、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GEOREF等数据库为统计分析源,对1993—2003年国际及中国地球科学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分析了国际地球科学论文产出的主要领域、国家、机构、科学家和期刊,对中国地球科学论文产出的主要领域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论文产出、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和国际1%顶尖论文数量对比反映中国的科学影响力。结果表明,国际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研究论文增长很快,占地球科学相关主题领域论文的比例也比较大,但中国生态学研究论文无论从占国内22个学科论文产出的比例,还是从占全球该领域的比例来说都有较大差距;中国地质科学领域研究重点在地球化学、金属矿产和能源的经济地质学,但在环境地质学领域研究相对较少,而国际上环境地质学研究论文的发展已经大大高于传统的地质学论文。  相似文献   

4.
依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分析了过去20年国际地学领域著名科学家的国别和机构分布状况及国际地学过去10多年成果产出最多、论文被引频次最多、篇均被引频次最高的一些研究机构,从中选出了过去10多年国际地学研究影响力较大的 3个研究机构。对这些机构的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分析了对我国相关机构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把科学家队伍的合理结构和科学家集团的实际工作成绩结合起来,运用层次分析法,分五个方面共20个最低层指标对我国地球科学家集团研究能力进行了分析评估。就20个最低层指标相对于总评价的重要性进行排序,指出了这些指标各自对集团研究能力的影响程度。按部委系统、省市自治区、各地学科研单位和学科。比较了它们的地球科学家集团研究能力总评价值,排出了地球科学科研单位50强及这50个单位的优势学科。对我国地球科学家队伍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科学家队伍的地区布局及有效管理、学科布局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张文佑、臭凤明、刘第庸等同志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首届年会小组会上对地学问题展开了讨论。大家认为需要把其它科学的方法引进地质科学,但这并不能代替地学。大家对把地球物质系统看作中间状态和如何评价灾变论问题进行了讨论。 有的同志认为,地球处于字观、微观之间,可以把地球物质系统看成中间状态,它具有宇观、微观的两重性。中间  相似文献   

7.
2004年6月26~27日,我会地球科学认识论方法论研究分会、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地球科学认识论方法论研讨会。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的6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8.
近5年国际地球科学领域发展态势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静  朱薇薇  王鑫  肖仙桃  刘振锋  王欢  柴新夏 《地质学报》2017,91(12):2881-2888
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以SCI-E数据库2012~2016年地球科学领域各年度居前10%的高被引论文为统计分析源,从国际地球科学研究论文的总体概况、研究的主要国家和机构、研究热点等方面对近年来地球科学发展态势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旨在为相关管理部门了解地球科学研究发展态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学求 《中国地质》2017,44(1):201-202
<正>2016年5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上,国土资源部成功启动了"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该计划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地球化学国际中心实施的重大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大科学计划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科学组织及众多国家地学调查机构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发布时得到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南非、伊朗、土尔其等22个国家的68名科学家代表在倡议书上签字表示支持,目前参与该计划的有60余个国家300余位科学家,初步搭建了大科学计划国际合作网络。  相似文献   

10.
地球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大门类,其发展速度十分惊人。地球科学的迅速发展一方面反映了人类生产的发展对资源和环境方面愈来愈高的要求,一方面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普遍发展为地球科学研究提供的越来越有利的条件。关于技术方法对地球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人们早有认识,而现在更为深刻。当今对地球科学研究影响最大的关键技术,包括空间技术,深部探测技术,高新分析测试技术和数据综合分析技术,均来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为了推动地球科学研究,不但要注意引进各种高新技术,还要注意将这些技术与地学研究相结合,发展和创造适合于地学研究的高新技术,并善于综合应用它们,使它们在地学研究中发挥最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国矿产地数据库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数字国土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是地质调查信息化工作中的基础性数据库。数据库包含了全国29个省(市、区),232类矿种达27 569个矿产地的矿产资源信息。工作范围覆盖了全国,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地矿部系统建国以来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成果。全国矿产地数据库全程包含质量监控,全国汇总过程中又进行了全面的复核、纠错,基本上达到了资料收集齐全、内容准确、数据录入完整准确,数据结构、数据精度都符合有关技术标准,总体质量可靠。全国矿产地数据库是一个矿种齐全、覆盖面广,内容丰富、数据量大且时间跨度大的大型数据库,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科研教学、矿业开发、规划管理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2.
华南多金属矿产空间数据库是区域地质矿产信息的组合。介绍了华南地区区域多金属矿产空间数据库的定位、内容以及数据库结构,就系统中涉及的有关区域多源信息系统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构建了矿产地质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本系统为华南地区矿产资源评价与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平台。  相似文献   

13.
基于支撑全国地质灾害研究和服务地质灾害防治的目的,针对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提出了包括完整性、时效性、准确性、一致性、规范性五个维度为一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下涵盖10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评价权重,并以中部某省地质灾害数据库为例完成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该省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总体情况较好。此次地质灾害数据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融科学性、实用性、探索性为一体,对于提高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质量,开展基于数据挖掘的地质灾害科学研究,提升数据对全国地质灾害防治支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要素综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资源环境安全问题始终是世界各国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基本诉求。考虑到单要素和整体两大分析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要素综合分析方法。根据世界上10个人口超过 1亿以上国家的抽样分析表明,土地、水资源、矿产及生态环境的整体状态是决定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基本所在。与此同时,为了改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 资源环境脆弱状态和提高其稳定程度,第一是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第二是努力推进本国资源环境开发的国际化进程;第三是增大智力投入以提高资源深度化加工;第四是加大本国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5.
Lu Dadao 《地球科学进展》2015,30(10):1075-1080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ajor achievements of geography in China over the past 60 years. It points out that such accomplishments are unmatched by any othe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in the diversity of fields, scale,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solve significant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society. The theoretical progress made in certain important fields also takes a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world in general. The 33rd International Geographical Congress which will be held in Beijing in August 2016 will be a rare opportunity for Chinese geography to display its notable achievements to the world systematically and thoroughly. We should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conference and make it a good opportunity for Chinese geography to comprehensively reach out to and lead the world in the new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相似文献   

16.
程驰  周爱国  周建伟 《地球科学》2013,38(3):641-648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丹霞地貌最早的国家, 随着2010年"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申报, 丹霞地貌作为一个地貌类型的名称已走出国门被世界所承认.在介绍广西桂平白石山丹霞地貌空间分布和景观特色基础上, 对其形成条件和过程进行分析探讨, 指出: (1)白石山丹霞地貌典型集中、类型齐全、景观独特, 具有典型的"顶平、身陡、麓缓"的丹霞地貌特征; (2)白石山丹霞地貌是古近纪山间盆地沉积的红色碎屑岩, 由构造运动盆地隆起、侵蚀、溶蚀作用、流水切割以及重力崩塌等内、外动力作用塑造形成; (3)白石山丹霞地貌具有地层沉积时代新、形态宏伟的特色, 在各丹霞地貌中较为罕见, 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董庆吉  陈建平  丛源 《地质通报》2009,28(203):208-215
矿床品位-吨位模型是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1999年全国矿产储量数据库的资料为依据,在对全国285个硫矿床进行频率直方图、正态及对数正态统计检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类型硫矿床的品位-吨位模型。不同类型的模型分布特征表明,中国硫矿资源的找矿前景良好、潜力巨大,其中热液黄铁矿型硫矿床和黄铁矿沉积型硫矿床是今后主要的找矿类型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甘肃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及其可持续性评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比较生态足迹指数、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SI)、自然资本指数(NCI)等作为衡量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性指标的不足后,选择能值分析及其指标作为定量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方法和指标。通过对甘肃1994—2004年的净能值产出率(NEYR)、能值投入率(RIR)、环境负载率(ELR)和可持续发展能值指数(ESI)等7项指标的计算及趋势分析,并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比较得出:甘肃经济还处于较低水平,开放程度依然有限,能值消费和利用结构也是低层次的,近年工业化步伐虽然加快,但要实现甘肃的可持续发展,仍需重视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进口低能值、高能量的产品而输出高能值的产品和服务,达到自组织最优化状态(能源利用高效率)和系统对外最大功(强势竞争力);甘肃可持续发展指数(ESI)的波动下降与甘肃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无关系。重视经济增长和控制其对环境系统的压力,保持可持续发展指数的平缓降低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对我国油气资源潜力与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油气资源的消费量逐年增加,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位石油消费大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0%,石油资源储量和生产量很难保证现代化需求.因此,21世纪我国挖掘油气资源潜力的对策是:必须采取大力开发天然气生产业,开拓国际原油市场,分享世界石油资源,扩大老油田的资源与提高能源效率并重的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