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钟健和董枝明曾在1972年指出中国发现的早三叠世鱼龙Chaohusaurus geishanensis与欧洲的Grippia前肢和头部相似,具有系统关系。但后来中国该时代鱼龙类化石大多前肢特化或不完整,难以进一步对比研究。本文记述了湖北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发现的2件较完整的鱼龙前肢化石新材料,对中国的古老鱼龙类相关信息进行了补充。通过形态学对比,认为湖北被归入Chaohusaurus的早三叠世鱼龙前肢总体特征与同属的Ch.geishanensis接近而与Ch.chaoxianensis有明显差别,而且其以相对较大的个体、间中骨挤压变形以及豌豆骨发育等特征表现出与Grippia、Utatsusaurus、Parvinatator等其他早三叠世鱼龙类前肢的相似性。据此分析推测,早三叠世鱼龙类可能存在两个演化方向。即在二叠纪末大灭绝(EPME)事件后不久,鱼龙类起源并在奥伦尼克期出现分化,一部分个体相对较大、前肢未特化、运动能力较强的鱼龙类实现了跨区交流,另一些个体相对较小、前肢特化、运动能力较弱的鱼龙类则成为地方性(东特提斯区)的独立演化分支。但两者之间的系统发生关系以及Chaohusaurus的单系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揭示。  相似文献   

2.
贵州晚三叠世关岭生物群大型鱼龙化石一新属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陈孝红  程龙 《地质通报》2003,22(4):228-235
根据采自贵州关岭上三叠统小凹组下段两个分别具有完整骨架和呈立体保存的头骨标本,命名和描述为一种大型的长体型的鱼龙Panjiangsaurus epicharis gen.et sp.nov.。这类鱼龙以下颌后部缺齿,荐前椎数约69节,前肢边缘的凹口出现在桡骨、接桡骨和远端腕骨上为特征。Panjiangsaurus外鼻孔的骨片组成与中、晚三叠世Shastasaurus和Cymbaspondylus的外鼻孔相似,肩带和腰带也具有晚三叠世卡尼期Shonisaurus的肩带和腰带的特点,但其挠骨、接桡骨和远端腕骨均发育有凹槽的前肢,可以与晚三叠世诺利期Macgonwani以及早株罗世Stenopterygius的前肢相比较,而具有株罗纪鱼龙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陈粲  陈孝红  程龙  阎春波 《地质学报》2016,90(3):409-420
湖北西部远安县鹰子山、洋坪至南漳县巡检、古井一带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第三段上部厚约30 m的纹层状灰岩中产有湖北鳄类、鳍龙类、鱼龙类等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形成了一个以富产湖北鳄类化石为特点,湖北鳄类、鳍龙类、鱼龙类等多门类海生爬行动物共同繁盛的南漳-远安动物群。由于该动物群中海生爬行动物的生物类型和化石属、种的分异度已近接近中三叠世生物复苏之后所形成的以海生爬行动物繁盛为特征的罗平-盘县生物群,指示海生爬行动物的首次辐射发生在早三叠世晚期,并由此形成了以食物链顶端的海生爬行动物为主而重建的中生代全新的海洋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杨铁汾  赵江天 《地球科学》1994,19(4):421-426,T001
在甘肃合作地区早三叠世地层中发现了钙质超微化石,共属3种,共文描述了2个新属3个新种。它们位于斜坡脚-盆地的深海沉积环境中,与早三叠世早期双壳类Claraia共生,其下部有具早三叠世面貌的孢粉组合。经能谱成成分分析,这些化石为钙质。这些钙质微化石的发现使钙质超微化石的时代分布的可靠记录延至早三叠世。为今后中生代地层的划分对比及钙质超微化石的演化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资料。文中依据所发现的钙质超微化石对沉  相似文献   

5.
南漳-远安动物群是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的早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生物群。关于该动物群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末,至今的研究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并取得重要成果。文章梳理了南漳-远安动物群的研究历程,从动物群的产出层位、海生爬行动物组合特征和生态特征三个方面介绍了南漳-远安动物群近年来取得的进展。这些进展表明,南漳-远安动物群所代表的早三叠世末期海生爬行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已经高度发展,为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生物复苏进程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对促进化石产地和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后,经过早三叠世的缓慢复苏和中三叠世的快速辐射,生物界在晚三叠世进入了顶峰时期。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出露的关岭生物群正与这个顶峰相对应,它标志着海洋生态系统已经彻底从二叠纪末期的大灾难中恢复了过来。关岭生物群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含有保存非常完整精美的海生爬行动物以及鱼、海百合、菊石、双壳等化石,与世界上其他晚三叠世动物群相比,其种类丰富、保存精美、数量多,是一个独特的珍稀生物群。化石海生爬行动物和海百合是这一生物群中的代表生物类别,特别是海生爬行动物,其在古地理上成为连接三叠纪太平洋区和特提斯区的重要环节,而在生物演化上则成为连接三叠纪原始类型和侏罗纪一白垩纪海洋统治者之间的重要过渡环节。最引人关注的化石是可长达10m以上且完整保存的鱼龙骨架以及首次在中国发现报道的海龙和齿龙化石,目前研究已建立了17个种。其中,3种鱼龙(Qianichthyosaurus zhoui,Guizhouichth yosaurus tangae,Guanlingsaurus liangae),3种海龙(Anshunsaurus huangguoshuensis,Xinpusaurus suni,Xinpusaurus kohi),和2种齿龙(Sinocyamodus xinpuensis,Psephochelys polyosteoderma)具有分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欧美研究者一系列的实验都显示三叠纪时期泛大陆存在巨型季风;三叠纪上扬子地区位于特提斯洋北缘,其是否存在巨型季风的影响以及其影响程度如何值得关注。一系列的沉积学记录显示上扬子地区在三叠纪亦受到巨型季风的强烈影响,这主要表现在:1)早三叠世飞仙关期纹层状沉积岩;2)早三叠世飞仙关期普遍存在的风暴岩;3)晚三叠世卡尼期碳酸盐生产力危机;4)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明显的化石木年轮。上扬子地区沉积记录显示,早三叠世早期和晚三叠世卡尼期是三叠纪巨型季风最为剧烈的时期,本文认为P/T界限生物大灭绝引发的Gaia效应和卡尼期特提斯域强烈的构造活动极可能是这两次巨型季风极盛发育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滇东、黔西和桂北不同相区的三叠纪牙形刺生物地层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滇东、黔西和桂北地区在早三叠世早期为一辽阔的古海盆,西靠康滇古陆,南邻马关古陆,北接上扬子海,东有桂林海峡。海水经桂林海峡进入湖广海盆而连接下扬子海。早三叠世以后,古陆不断扩展,海域逐渐缩小,至晚三叠世末全区隆起成陆地。本区下、中三叠统发育,化石丰富,各期相变明显,是国内研究三叠系牙形刺生态和生物地层的理想地  相似文献   

9.
南盘江盆地首次发现早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次在南盘江盆地望谟地区下三叠统罗楼组灰岩中发现了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爬行动物化石层位相伴产出大量菊石、腕足、双壳、牙形石等,其时代属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的Spathian亚期。该发现对于研究早三叠世海洋生态复苏、海生爬行动物类群起源、早期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中海生爬行动物具有较高的丰度和分异度,南漳湖北鳄是其中丰度最高的物种.为了查明南漳湖北鳄的四肢形态学特征及分类学意义,继而探讨四肢的个体发育过程,本文选取了6件保存较为完好的反映不同生长阶段的化石标本,进行了详细形态学描述和相关数据分析.南漳湖北鳄的肱骨粗壮,桡骨和尺骨远端关节面膨大平直,近端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