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边缘山地的黄土沉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在昆仑山北坡若羌、于田和昆仑山西缘塔什库尔干培内的野外工作,分析研究了新疆黄土的分布规律、形成年代、物质成分、沉积环境和沉积区的环境变化。在新疆境内,黄土分布的海拔高度有由南向北降低的趋势,黄土的年龄各地差别较大,在低海拔的部位还保存有“老黄土”,但在高海拔位置只见“新黄土”、全新世和现代黄土。本区黄土虽然颗粒胃粗,但矿物组成及化学成分和洛川黄土有相似性。在昆仑山北坡高海拔地区现丰的黄土应是在  相似文献   

2.
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新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地球系统科学概念开始出现,同时期全球变化研究迅速展开,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出并获得广泛认同,这些都为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当前,全球山地环境系统研究面临两大问题:山地环境变化和山区发展挑战.国际上围绕山地环境系统研究,逐渐形成若干清晰的主题,包括山地构造地貌和山地气候地貌,山地灾害在山地环境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山地(及流域)环境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山地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与适应等.对于我国山地研究来说,核心科学问题是:我国山地环境系统是如何响应不同时间尺度全球变化和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构筑我国山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和支撑战略?对此核心问题的全面深入研究,将有望使我国山地环境研究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层次,并占据国际山地研究领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为此,我们提出,以我国山地环境大断面研究为抓手,以梯度格局、系统关联和区域差异等为研究切入点,在山地环境系统的格局、干扰、过程、响应和适应研究等方面有所突破,促成我国山地环境系统研究新框架的形成,为世界山地研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山地环境研究发展趋势与前沿领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6,24(5):525-530
对国内外山地环境研究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对国外山地环境研究发展特点和国内山地环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对山地环境概念和山地环境系统特点做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山地环境研究的前沿领域:①山地表层环境过程及其变化的综合模型研究;②山地环境演化动力学研究;③山地环境脆弱性与山地环境保育研究;④山地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对开展这四个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做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田连权  田丁 《山地学报》2007,25(6):753-758
地壳表面演变全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重要阶段,即环境演化、生态演化和人类社会全球化阶段。首次从这一角度分析山地科学研究的内容,确立了环境山地、生态山地和人文山地研究层次性体系,并提出在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宜重视山地层次性研究与开发、山地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协调性发展,使山地成为优势态的人文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5.
黄山山地演化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培华 Diff.  RF 《地理科学》1998,18(5):401-408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北纬30°11′,东径118°11′。山体由花岗岩构成,最高峰莲花峰海拔1864m。1990年列入联合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目录。现已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点之一。本文首先对黄山花岗岩浆侵入和黄山山体的形成年代和过程进行了探讨。对黄山老第三纪和新第三纪古地貌及第四纪中山峡谷地貌的演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深入研究了黄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发育第四纪山地冰川的可能性,对李四光的“冰川遗址”论点的不确凿之处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分析。对由寒冻风化作用,而不是冰川作用形成的奇峰巧石机制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山地城镇迁建选址模型研究——以巫山县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唐先明  周万村 《山地学报》2001,19(2):135-140
根据山地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获取、分析三峡库区综合环境指标如自然、技术、经济、城镇发展的区域状况等的基础上,以巫山县为例,建立了巫山县空间环境数据库,并提出了巫山县县城修建性选址模型。结果证明。好的迁建地多分布于长江及大宁河沿岸,交通条件较优越,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此模型的建立可以为其它三峡库区城市迁建综合环境研究提供合理的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7.
吴良镛 《山地学报》2012,30(4):385-387
为告飨读者,本刊特将吴良镛先生为“第三届山地人居科学国际论坛”而作的报告精选刊出.报告通过吴院士对山地人居环境系统研究的积淀,以及我国当前山地人居环境发展问题,指出,目前山地人居环境建设学术研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应该在借鉴历史的前提下,顺应时代需要,做好科学理论上的储备,在大尺度上创造出新的山地人居环境建设模式,为城市有机分散式的发展形态带来新的创造可能,以避免宝贵的山地资源遭到滥用和破坏.  相似文献   

8.
山地环境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省建设--以福建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建设生态省的理念与要求,对福建山地环境,包括自然力主导作用下的状态特征以及人类活动主导作用下的演变特征,及其与生态省建设的内在关联进行综合评析;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生态省建设框架下福建山地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与宏观生态调控的一些问题与对策,包括一些个案。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泥石流灾害典型区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山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即土地利用状况的剖析,分析了东川区泥石流灾害暴发频率和强度,以及其灾害的兴衰与山地自然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互为耦合作用的关系。当人们加大环境修复力度和合理地利用山地土地资源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泥石流灾害,并达到优化山地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11.
太行山北段迎风坡泥石流及其防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述太行山北段泥石流发育的山地环境和泥石流的活动特点以及泥石流的防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论述太行山北段泥石流发育的山地环境和泥石流的活动特点以及泥石流的防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TM影像的喀斯特山地景观变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针对以往喀斯特山地土地退化研究中对景观整体功能重视不够、缺乏中小尺度上的区域案例研究等问题 ,以 1 :5万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 ,借助GIS技术 ,以景观生态学为主要的理论与方法依托 ,对贵州高原西部喀斯特山地的景观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东部山地泥石流发育的第四纪环境背景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铁飞  何雨  李容全 《山地学报》2000,18(2):104-109
根据中国东部山地古泥石流沉积记录 ,推断在地形条件具备的前提下 ,泥石流形成经过了冰 (缘 )期气候作用下的物质积累和间冰 (缘 )期气候作用下的水动力作用过程 ,二者在时间上具有差异性。按照晚第四纪以来物质与水动力条件的空间波动范围 ,可将中国东部泥石流的形成划分为 3个区 ,北部主要受控于季风降水 ,中部主要受控于物质积累 ,而南部则只与地形切割等因素联系密切。据此提出相应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6.
亚热带山地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亚热带峨眉山、天目山和凤阳山的列样品研究表明,高、低海拔土壤在矿质风化与淋溶、氧化铁富集与转化、粘粒矿物类型及分布等方面均酷为相似,而这些地球化学特性在相同温差水平带的土壤上却有明显区别,由此推算的新构造运动强度与前人研究结构基本一致。这对阐明山地土壤的发生分类及拓宽新构造运动研究方法等有一定参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19.
嵩山地区地貌和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地貌演变、外力地貌过程和人为地貌作用等三方面。论述了嵩山地区的地貌和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20.
山地城市土地覆盖变化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彭征  廖和平  郭月婷  李清 《地理研究》2009,28(3):673-684
针对山地城市复杂的城市地貌和下垫面类型,本文使用TM、DEM、ETM+等遥感影像资料,提取了重庆市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借助TM、MSS等遥感数据的红外波段,反演出1988年和2000年的地表温度。分析了重庆市近十年的土地覆盖变化及其对地表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88~2000年间,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明显,特别是城市土地覆盖面积有显著增加。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会改变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尤其是城市土地的扩展会提高地表温度。对山地、丘陵、平坝、陡坡四种耕地的地表温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山地城市土地覆盖变化引起了植被覆盖度的变化,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又相应地影响了地表温度的变化,植被覆盖度每下降10%,地表温度上升0.49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