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中国数字城市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发展和产业化,为解决数字城市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这就导致了智慧城市的提出。数字城市必然走向智能城市,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同于数字城市的新特征。物联网与云计算是智慧城市的战略技术支撑。智慧城市的应用涉及到城市运作的方方面面,其根本目的与任务是让城市更智慧,本质是让作为城市主体的人更智慧。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相关概念、理论进行了初步梳理和剖析。以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认知转变入手,阐述了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特征和意义,并以攀枝花市为实例,在介绍其数字城市框架建设的基础上,讨论并提出了攀枝花建设智慧城市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让城市更智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中国"数字城市"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发展和产业化,为解决"数字城市"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机遇,这就导致了"智慧城市"的提出."数字城市"必然走向"智能城市",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发展,有着不同于"数字城...  相似文献   

4.
从数字城市走向智慧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综述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必要性,详细介绍了我国"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思路、内容、进展、作用及影响;然后,针对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发展变化,论述了当前地理空间框架建设所面临的全新发展机遇、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智慧城市时空信息框架的建设目标与内容,展望了"数字城市"走向智慧城市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5.
从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发展历程出发,提出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探讨了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列举了智慧城市的典型应用,指出了从数字城市发展到智慧城市的必然趋势,并展望智慧城市的挑战和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6.
指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应用,智慧应用是智慧城市的落脚点。分析总结了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相比的3个共同点和5个不同点,提出了智慧应用与数字应用的区别,并指出物联网、云计算、二三维一体化GIS技术、移动GIS技术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4大技术特征。文中还介绍了Supermap两个中心(云服务中心和城市运行管理中心)+n个应用的智慧城市务实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管理和空间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的深入结合,新型智慧城市相关的应用成为地理信息行业领域与社会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主要介绍了智慧城市的背景与概念、理论与技术,阐述了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及数字孪生城市三者的关系,总结了数字孪生城市现状及趋势,并探讨了元宇宙时代的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萌芽期依靠空间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构建数字城市,发展期在数字城市基础上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及时空大数据技术等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期结合新型智慧城市相关技术和实景三维技术等实现数字孪生。展望了跨时代的元宇宙智慧城市,或许会在数字孪生的基础上融合增强现实、扩展现实、脑机接口与体感设备等技术或设备,实现人类生活在两栖世界的美好憧憬。  相似文献   

8.
继数字城市之后,智慧城市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的智能化。智慧城市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机遇和挑战,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为智慧城市的智能化带来可能。本文分析了传统的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阐述了如何进行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建设,展望了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9.
沿着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概念的思路,着重阐述在智慧城市时代地理信息技术发展所遇到的挑战,提出了未来地理信息技术潜在的研究方向和前沿问题,供相关学术和工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总结了其发展历程,剖析了中国建设智慧城市的动力和目标,阐述了智慧城市的支撑技术,并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基础架构,即在数字城市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以实现对现实城市中人和物的自动控制和智能服务。针对无所不在的传感器网对智慧城市的大数据进行了分析,面对智慧城市中大数据将带来的诸多问题和挑战,提出了应对大数据的策略和思路,重点论述了云计算与数据挖掘,并给出了云平台的基础框架,提出了建立智慧城市运营中心的建议,最后展望了智慧城市未来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张新长  李少英  周启鸣  孙颖 《测绘科学》2021,46(3):147-152,168
介绍了数字孪生城市的提出背景以及基本概念,分析了数字孪生城市与智慧城市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构建数字孪生城市的主要支撑技术,最后总结了数字孪生城市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认为,数字孪生技术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得以更广泛的应用还将面临数据、基础知识库、系统融合以及人才问题等方面的挑战,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制度路径和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2.
英文摘要     
《地理空间信息》2011,(6):I0001-I0006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Digital City to Smart City by LI Deren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achievements i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mart ,City based on the wave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cluding smart sensor networks and earth observation networks. This paper probed the inevitable trends and the basic theories of the development from Cyber City to Smart City,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implemented the typical applications of the Smart City and also predicted the wonderful prospect of it. Key words Cyber City,smart sensor network, earth observation network, IOT, Smart City ( Page:1 )  相似文献   

13.
关于数字城市建设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数字城市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的、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不对其建设模式进行科学的谋划,可能会给数字城市建设带来巨大的浪费,引发发展后劲不足等系列问题,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结合了国内外数字城市的建设现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我国数字城市建设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讨,并重点阐述了基于地理空间框架的数字城市建设模式的具体...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规划信息化建设成为促进规划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一代规划信息基础设施——智慧城市规划云平台将成为未来规划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总体架构、业务流程、功能设计3个方面开展智慧城市规划云平台的架构设计,以期为规划信息化建设及相关规划软件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数字城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城市建设中地图数据的显示和表达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已有的地图数据分级显示方法在遇到图层要素数目很大、要素空间分布不均匀等情况时,存在要素过渡不自然、局部聚集等现象,本文提出了基于四叉树编码的要素分级显示过滤技术很好的解决不自然过渡要素显示的问题,与人工地图分级过滤相比,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立足于研究基础地理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提高智慧城市对基础地理数据应用水平,全面和深度应用基础地理数据推动经济社会率先转型升级,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内在要求。通过对基础地理数据组成和应用模式分析满足智慧城市中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应用的需求。同时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统一的数据管理、统一的运维机制保障智慧城市长效运行。  相似文献   

17.
"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信息建库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各省市的数据生产建库大多为摸索试验阶段,暂时还没有一个统一、成熟的技术规范。以1∶1 000基础地形图数据生产为例,详细探讨了大比例尺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标准、数据处理、数据入库、质量检查等一系列数据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与技术。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computerised development control and approval system being developed for the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Control Department, City Hall of Kuala Lumpur, with stress on the GIS architecture developed within the system. The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towards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