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贡嘎山地区的冰川水文特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曹真堂 《冰川冻土》1995,17(1):73-83
贡嘎山地区气候温和,降水量充沛,冰川消融强烈。冰川融水径流模数为100-145L/(s.km^2),冰川融水径流深高达2000-4500mm.冰川融水径流的年内分配比较均匀,冰川强烈消融期的5-9月,冰川融水径流占冰川区年总径流的80%左右;径流量集中的6-8月,占60%左右,冰川融水径流的年内变化气温的年内变化基本相一致,最大值出现在7月或8月。  相似文献   

2.
杨新元  韩添丁 《冰川冻土》1994,16(2):147-155
乌鲁木齐河源冰川径流采用实测的1号冰川物质平衡、降水等为基本资料进行估算:冰川强烈消融期在7月中旬-8月旬,冰川多年平均径流深度为442mm。相当于冰川每年减薄135mm。用“替代冰川”估算出山口以上冰川总径流量为1.87×10^7m^3,占英雄总径流的8%。  相似文献   

3.
杨新元  韩添丁 《冰川冻土》1996,18(2):189-193
乌鲁木齐河径流主要来源于降水和冰雪融水,近30年来由于夏季气温的回升及降水量减少,导致了冰川减薄。采用相关法对上游大西沟气温、降水及1号冰川物质平衡值进行趋势计算得出,乌鲁木齐河上游冰川区域夏季平均气温回升了0.14℃;而6-8月降水总量减少24mm,7-8月降水总量减少19mm,年降水量减少17mm;近30年来1号冰川平均每减薄140mm水层,90年代初冰川减薄厚度平均每年达181mm水层。根据  相似文献   

4.
贡嘎山贡巴冰川的水文特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贡巴冰川产水量高,冰川融水占流域年径流的60%。纯冰川径流模数110.1kL/s·km~2,年径流深2037.0mm。冰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夏季占56.4%,春季和秋季分别占21.1%和22.5%。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冰川水资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利用本文提出的祁连山冰川融水径流模数的经验公式,估算出该区冰川融水径流为11.56×10~8m~3,占河西地区河川径流总量的12.5%。其时空分布不均匀,西部大于东部,夏季多于春季。  相似文献   

6.
叶尔羌河是塔里木河的主源之一,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北坡,冰川融水是其主要补给.以叶尔羌河流域库鲁克栏杆水文站以上流域国家气象台站的月降水与月气温资料、9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以及1970年代的冰川分布矢量数据为基础,利用冰川度日因子融水径流模型重建了叶尔羌河上游流域平均冰川物质平衡、冰川融水径流序列,分析了叶尔羌河上游流域冰川融水径流变化的特征、趋势及其对河流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06年流域冰川平均年物质平衡为-163.1 mm,累积物质平衡为-7.5 m,平衡线平均海拔为5 395.7 m.1991年之后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呈显著负平衡,平均年物质平衡为-301.2 mm,1991—2006年与1961—1990年相比平衡线平均高度上升了64.2 m.1961—2006年流域年平均冰川融水径流深为807.7 mm,冰川融水对河流径流的补给比重为51.3%;2000年之后冰川融水对河流径流的补给比重增大到63.3%,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冰川融水对河流径流的贡献在2000年后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最盛时的冰川与环境   总被引:40,自引:12,他引:40  
施雅风  郑本兴 《冰川冻土》1997,19(2):97-113
在16-32kaBp的末次冰期最盛时,青藏高原较现代降温7℃左右,降水为现代的03-70%。极地型冰川广泛分布,高原内部平衡线较下降值减至500-300m以内,高原东部,南缘及西缘可能以亚极地型冰川为主,并有小部分温冰川,平衡线下降800m以至100-1200m。初步统计,包括周围高山在内冰川面积在35×10^4km^2左右,为现代冰川的7.5倍,冰储量相当于全海平面变化24.2cm。其时,多年冻  相似文献   

8.
中国冰冻圈水文未来变化及其对干旱区水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受气候变暖持续影响, 中国冰冻圈水文过程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在梳理已有过去冰冻圈融水变化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冰冻圈融水径流未来变化特点, 尤其是对冰川融水拐点及温升2 ℃阈值情况下, 到2050年和21世纪末, 冰川融水的可能变化进行了辨析, 进而研判了冰冻圈水文变化对流域、 重点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 中国未来大部分流域冰川融水径流总体呈现减少趋势, 并呈现冰川径流持续减少、 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峰值和持续增加三种情况; 单条冰川融水可能会出现拐点, 而且拐点是否出现和出现的时间与升温速率和冰川面积大小有关; 在流域尺度上, 冰川覆盖率较大、 大型冰川面积占比较高的流域, 到2050年融水径流持续稳定增加; 冰川规模较小的流域, 冰川径流峰值早已出现; 介于上述两种情况之间的大多数流域, 冰川融水峰值在2020 - 2030年相继出现或变化呈现不显著增加或减少, 相对稳定; RCP情景温升2 ℃阈值下, 到21世纪末, 西北干旱区冰川融水量减少34% ~ 74%。冰冻圈水文变化导致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径流补给量减少、 对水资源的调节作用减弱、 流域径流变化幅度增加、 发生旱涝的风险增加、 春汛提前进而影响用水制度。  相似文献   

9.
试论温室效应对我国西部河川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赖祖铭 《冰川冻土》1997,19(1):10-16
大气中日益增多的温室气体使我国西部地区的气候近三四十年来出现了干暖化趋势,导致河川径流量明显减少。据统计,从5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新疆地区的河种径流量减少了6.4%,西藏东南部的3条大河从60年代到80年代则平均减少了13.2%,其减少量大于新疆,这主要是因为气温升高使冰雪融水增加,新疆的河流受到冰雪融水的补偿,虽然西藏东南部的河注也有冰川存在,甚至冰种覆盖面积远大于新疆一些内陆河流域,但那里  相似文献   

10.
小冰期以来中国季风温冰川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42,自引:23,他引:19  
苏珍  施雅风 《冰川冻土》2000,22(3):223-229
中国的季风温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冰川覆盖面积为 13 203.2 km2,占我国冰川 总面积的22.2%.由于这类冰川的特性、对气候变暖极为敏感自小冰期最盛时(17世纪)以来,温冰 川区平均升温0.8℃,冰川面积减小相当现代面积的30%,为3921.2km2.预估中国季风湿冰川区 2100年的升温值2.1℃,届时冰川面积将减少75%,达9900 km2左右,考虑到降水增加趋势等因 素,实际冰川退缩比例不大于80%,但这已足以说明温冰川的大规模衰退.其后果将对当地水资源 和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消融区排水系统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康尔泗 《冰川冻土》1991,13(3):219-228
  相似文献   

12.
慕士塔格卡尔塔马克冰川水文观测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基于2003年卡尔塔马克冰川强烈消融期连续的气象与水文观测, 对卡尔塔马克冰川消融的影响因素和融水径流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消融期的冰川融水流量与气温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关系, 降水过程会导致气温降低抑制冰川消融. 卡尔塔马克冰川纯冰川融水径流模数为62.4 L·s-1·km-2, 冰川区融水径流深为 463.5 mm. 根据现场降水损失试验, 总损失达 26%, 校正后大本营处2003年降水量为134 mm.  相似文献   

13.
王帅帅  周石硚  郑伟 《冰川冻土》2011,33(5):1146-1152
2007年7—9月,在喜马拉雅山中东段蒙达扛日冰川进行了水文和物质平衡的同步观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蒙达扛日冰川表现为物质负平衡,冰川消融集中在7月和8月中上旬.观测的70 d内,花杆区冰川物质平衡量为-435~-711 mm,日平均值为-6.2~-10.2 mm.d-1,冰川的总物质平衡量为-355 mm.蒙达扛日...  相似文献   

14.
冰川表面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康  刘巧 《冰川冻土》2016,38(6):1666-1678
冰面水文过程是冰川径流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冰川运动与物质平衡具有重要影响。冰川表面在太阳辐射、冰川物理性质、冰面地形和成冰带空间分布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消融,形成以冰面水系为主线,锅穴、冰裂隙、冰面湖等为端点的冰面融水输送与分配体系。深入理解冰面水文过程,掌握冰川表面融水的输送、存储与释放,对于研究短时间尺度的冰川融水径流过程、探索冰川动态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回顾了目前国内外冰面水文过程的研究现状,提出了该领域有待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冰川融水径流是冰川流域物质运移的重要通道, 对其水化学特征和变化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冰川作用区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并为认识和评价冰川消融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提供基础。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着除两极以外最大储量的冰川, 近年来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加速退缩消融。该地区冰川融水径流中各类化学组分的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因此, 通过概述青藏高原冰川融水径流中无机化学组分的含量和时空变化特征, 并总结离子和元素的主要来源及常用的物源追踪手段, 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到: 冰川融水径流中离子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变化特征受冰川消融、 基岩性质、 径流水文特征和其他水体物理化学过程等因子和过程的共同影响。在总结该研究领域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展望, 认为应加强观测和基础数据积累, 厘清无机水化学组分的输移规律, 深入揭示影响水化学组分变化的多因素的协同拮抗作用机制, 评价冰川融水径流水化学的气候环境效应, 为应对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带来的环境变化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6.
李志杰  王宁练  侯姗姗 《冰川冻土》2021,43(5):1267-1276
跃动冰川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冰川,蕴含着巨大的灾害风险,对其开展监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1973年以来的Landsat影像、ASTER立体像对和ITS_LIVE数据产品,监测分析了帕米尔中部North Kyzkurgan冰川在跃动前、跃动中、跃动后的面积、高程、流速变化,揭示了该冰川完整的跃动发生过程。结果表明:North Kyzkurgan冰川是一条典型的跃动冰川,在1973—2011年处于恢复阶;2011—2016年处于跃动阶;2016年之后重新进入恢复阶。North Kyzkurgan冰川所在地区气候寒冷,降雪量丰富,同时该冰川积累区面积比率超过0.8,冰川作用正差近1 000 m,因此冰川补给物质充足。在积蓄区物质积累、不断增厚的情况下,冰川底部达到压力熔点,融水不断增多,在融水的润滑和顶托作用下,最终导致冰川发生跃动。因此,North Kyzkurgan冰川跃动的发生主要与热力学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琼  王欣  雷东钰  殷永胜  魏俊锋  张勇 《冰川冻土》2022,44(3):1041-1052
冰川-冰湖耦合过程是冰冻圈物质与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刻画冰川演化与冰湖发育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完善冰冻圈科学理论体系和认知冰川作用区变化规律、水循环模式和灾害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山地冰川演化和冰湖发育过程,系统归纳了冰川-冰湖相互作用研究进展,剖析了冰川作用与冰湖发育耦合机制及相关模型的应用,并对现有冰川演化与冰湖发育过程耦合机制研究存在的不足与挑战进行解析和总结。冰川-冰湖耦合过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数值模拟的可信度与精度,为评估冰川-冰湖耦合过程影响、建立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和采取适应性措施提供数据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天山南坡台兰河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51,自引:29,他引:22  
应用控制流域的径流及相关降水资料,通过模型重建了台兰河流域平均冰川物质平衡序列.结果显示,1957—2000年流域冰川平均年物质平衡为-287mm,累计冰川物质平衡-12.6m;44a来由于气温升温引起的冰川净消融相当于每年补给河流径流1.24×108m3,占河流年径流量的15%.1982年以后,流域冰川物质平衡一直呈负平衡,1957—1981年平均物质平衡为-168mm·a-1,1982—2000年平均为-445mm·a-1.随着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降水量增加,但冰川对气温的敏感性更大,冰川消融加快,冰川融水量持续增加.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与北大西洋涛动和北极涛动变化一致,其突变年份都在1986—1988年左右.  相似文献   

19.
With the aim of evaluating the influence of glacial meltwater signature on tree‐ring stable isotopes, we analysed δ18O and δ13C in the tree rings of Larix decidua Mill. specimens growing in the area of an ice‐contact lake (Lago Verde, at Miage Glacier, European Alps). Additionally, we analysed δ18O in the glacial meltwater of the lake and of the glacier stream and compared it with the δ18O of precipitation predicted by a spatial model. We found that tree‐ring cellulose of trees fed by glacial meltwaters (LVW site) is significantly more depleted in δ18O than at a control site LVM (?0.91‰) fed only by precipitation, thus reflecting the measured higher depletion of glacial meltwaters with respect to local precipitation. δ13C values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an values between the two sites but an anomalous correlation with summer temperature was found at the LVW site, probably due to the different responses of trees stomatal conductance. Over the 30‐year period of analysis, four years at LVW (1992, 1995, 2003 and 2009) were markedly depleted in δ18O. These years are those when the highest summer temperatures were recorded in the area (the ones during which glacier ablation usually increases and more depleted meltwaters fill the lake), with the exception of 1995 during which high water levels occurred following the year with the second highest summer temperature (1994). Overall, our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ree‐ring δ18O, driven by the glacial meltwater signature in the lake, can be used for detecting past major glacier runoff events. The proposed approach could also be used for quantifying past glacier runoff and for defining past distribution areas of glacial meltwaters in glacier forefields, thus contributing to past environmental reconstructions and to hazard assessment.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used 46 years of recent data, including glacial area, 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data, to examine the glacier melting and its possible socioeconomic effects in the Manas River basin in western China. The average yearly change in the glaciated area in the Manas River basin for the entire study period was 0.41 %, and the glacier mass balance mainly keeps negative in the last 46 years. The negative glacial mass balance observed between 1986 and 2006 was 2.8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for the period 1960–1985. Additionally, the amount of meltwater runoff was 78 % greater in 1986–2006 than in 1960–1985, with a mean depth of 478 mm year?1.Glacier melting and runoff in the Manas River basin during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were higher than at present. Annual meltwater volumes can reach 1 × 108 m3, providing beneficial water resources to downstream areas. However, as the climate becomes warmer, the risk of meltwater flooding will also increase. Our calculations indicate that after the 2030s, the level of flooding risk will increase substantial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