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永清 《地球》2010,(3):76-79
伊斯坦布尔 如今人口逼近1300万的这个城市始建于公元前660年,当时称拜占庭。公元32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从罗马迁都于此,改名君士坦丁堡。1453年土耳其人作为奥斯曼帝国首都后,始称伊斯坦布尔。  相似文献   

2.
1996年8月14日土耳其发生5.6级地震据安纳托利亚通讯社报道,星期三(996年8月14日——译注)土耳其中部发生一次里氏5.6级地震,位于伊斯坦布尔以东600km处的阿马西亚省Ogmaagac村有35人受伤。这次地震发生在星期三清晨,整个土耳其中...  相似文献   

3.
正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是一个拥有1 500万人口的大都市,其附近存在一个高风险的地质构造-北安纳托利亚断层,这是一条长1 200 km的断裂带,位于土耳其东部和爱琴海北部之间,分隔了欧亚大陆和安纳托利亚构造板块。自20世纪初以来,其地震活动已造成2万多人死亡。在伊斯坦布尔南部,该断层的马尔马拉段曾发生过一次大地震(Mw7)。在由德国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6,(10)
正随着中国湖北神农架在今年7月的召开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神农架由此成为我国第五十处世界遗产地,也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第二个摘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证的人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这三重桂冠的遗产地。第三个世界级头衔2016年7月17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相似文献   

5.
20 0 2年 2月 3日 ,土耳其西南部的阿菲永省发生了 2次强烈地震 ,造成了严重破坏 ,至少使 45人丧生 ,2 0 0多人受伤 ,1 0 0幢建筑物倒塌。据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地震研究中心测定 ,第一次地震发生在 2月 3日当地时间上午 9时1 1分 ,震级为里氏 6.0。第二次地震发生在 2小时之后 ,震级为 5.3。这 2次地震的震中均在阿菲永省的博尔瓦丁镇。据报道 ,这 2次地震后 ,至少发生了 7次余震。据法国斯特拉斯堡地球科学观测中心测定 ,2月 3日首先发生的是里氏 5.6级地震 ,2小时后发生的才是里氏 6.0级地震。据中国华北遥测地震台网测定 :地震发生时间为 2…  相似文献   

6.
《多学科探讨地震预报》专辑作为《地震预报研究论丛》的第二卷(作为第一卷的《地震预报研究中的地空技术》专辑已在本刊1980年第8期〈总第20期〉封三上作了简介),是1980年3月31日至4月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北安纳托利亚断层带地震预报研究国际讨论会”的论文集,由著名地质学家和地震学家伊西卡拉(A.MeteIsikara),福格尔(A.Vogel)和索伊萨尔(Hüseyin Soysal)联合主编,并由韦格(Vieweg)出版社1980年出版。全集约为700页,附有许多插图,价格约90美元。现根据该出版社对该书的宣传材料编译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文中介绍了日本阪神地震、美国北里奇地震、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地震、中美洲萨尔瓦多地震、台湾集-集地震以及我国四川的汶川地震中一些加筋挡土墙加筋边坡的震后调查。结果表明,看似柔弱的土工合成材料,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同时也介绍了用EPS(聚苯乙烯板块)作为填料的优异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在全球推动地震预报、地震前兆以及地震孕育过程等研究的深入,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IASPEI)在1988年下半年发起征集、推荐和评选优秀地震前兆震例的活动。在1989年8月下旬召开的第二十五届IASPEI大会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专家小组对由各国科学家荐举的前兆震例,进行首次初步评选,并将列表向全世界公布。此项活动将在“国际减灾十年”活动(1990—2000)的前五年内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几乎每年都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地震:使数千人或几万人丧生,财产损失几十亿。地震似乎是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其实不然,全世界的科学家们都在探索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使人们及时从震区撤离,把损失限制到最低程度。柏林弗里大学的地球物理系参与了对土耳其一个特殊易震区的地震早期预报计划。这项计划是由伊斯坦布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实施,它得到了以沃格尔(Andreas Vogel)教授为首的西柏林的资助。  相似文献   

10.
A.  Hubert-Ferrari  A.  Barka  E.  Jacques  S.  S.  Nalbant  B.  Meyer  R.  Armijo  P.  Tapponnier  G.  C.  P.  King  万永革 《世界地震译丛》2001,(3)
1999年8月17日,在北安纳托利亚断层上伊斯坦布尔以东100 km的伊兹米特市附近发生了7.4级的破坏性大地震。这个1600 km长的板块边界(Barka,1992,1999)以平均为2~3cm/a的速率滑动(Reilinger,et al,1997;Hubert,1998;hrmijo,et al,1999),历史上为多次破坏性地震的发生地点(Ambraseys,1970;Ambraseys and Finkel,1991)。仅20世纪沿此断层就破裂了900 km的长度(Ambraseys,1970)。利用地震产生的应力变化的模型(King,et al,1994),结合活动断层分布图分析,预测的1999年伊兹米特地震的震中区确实是大地震发生的可能位置(Nalbant,et al,1998;stein,et al,1997)。本文展示证据说明,1999年的地震本身显著改变了先前地震断层相互作用产生的应力分布(Nalbant,et al,1998;stein,et al,1997)。我们的新应力模型考虑了此地区自1700年后发生的震级大于6的所有地震(Ambraseys,et al,1991),以及由GPS数...  相似文献   

11.
利用IGS发布的总电子含量(TEC)数据,采用从点到面的滑动标准差法,分析了伊朗和巴基斯坦两次强震前的TEC变化,发现两次强震前都出现TEC异常,表现为:(1)4月16日震前14日和16日出现TEC减少异常;(2)9月24日震前的19日、20日和21日出现TEC增大异常;(3)从平面分析上看两次地震前都出现了一定区域的TEC异常,异常程度从异常中心到外逐渐减弱,但异常中心不一定在震中位置。  相似文献   

12.
李飞  杜学彬  董淼 《地震学报》2017,39(4):565-578
基于江苏省新沂台和山东省马陵山台同(近)场地观测的地磁场、地电场和分量应变观测数据,详细分析了两台站地电场日变化的波形、变幅、相位和优势周期成分以及日变幅的季节效应和台址电性条件对其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电场日变化的机理.结果显示:① 两台站地电场日变化主要为两次起伏变化,主相起伏集中在当地午前午后时段,且起伏波形与磁场日变化的起伏波形大致相同,存在相位差,但主相起伏时段与磁场对时间的偏导曲线上的日变化起伏时段大致对应;地电场变化与磁场正交分量的变化显著相关,且与同方向的分量应变显著相关;地电场日变化波形与分量应变日变波形有很大差异;② 两台站地电场、地磁场日变化的优势周期为12 h,8 h,24 h,最显著周期为12 h,其中12 h和24 h周期成分是应变分量的优势周期;③ 两台站同方向地电场日变化的波形高度相似,但同台正交分量之间的日变幅有方向性差异;朔望月时段的日变幅大于上下弦月时段,日变幅有夏季大于冬季的季节效应;台址电导率越低,日变幅越大.地电场日变化既表现为广域性特征,又表现为局部性特征.地电场日变化机理分析认为,地电场日变化是由月日潮汐力和太阳风引起的电离层活动所导致,同时还受到季节、台址电性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甘肃省嘉峪关台地磁场观测资料,研究嘉峪关台、瓜州台磁静日地电场日变化的时频特征波;由地电场分钟值观测数据的时序叠加残差方法,研究嘉峪关、瓜州山的地电暴变化。结果表明:(1)两台地电场静日变化以两次起伏变化为主,无相位差,但两台之间日变幅差异较大;(2)地电场分量变化与地磁场正交分量变化显著相关;地电场与地磁场日变波形不同,极值时间有差异。2个台存在很明显的高频成分,在去除了高频变化后,其优势周期也相同,从大到小依次为12 h、8 h、24 h。地磁场H分量因存在磁暴影响,故高频变化较多,在去除了磁暴影响后,其优势周期从大到小依次为24 h、12 h、8 h;(3)当电磁暴扰动剧烈时,两台可以较清晰地记录到地电暴的完整变化。在发生电磁暴时,地电场与地磁场的相关性明显降低,且不同台、不同测向之间的变化幅度也不尽相同。两台东分量E_Y暴日的日变幅较静日明显增大,磁暴期间Y分量变化率与地电场东分量E_Y观测数据显著相关,由此说明:两台日变幅的不同与台站台址电导率有关,太阳风引起的电离层活动是引起了地电场日变化主因。引起电暴的原因可能不同于引起日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两台之间及不同测向之间的浅、深层电阻率和地质构造等诸多因素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张佑一 《地球》2011,(6):10-11
4月25日至5月12日不到20天内,环保部连下两份《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直指存在违法行为的两条铁路:秦皇岛客专项目和铁路胶济线增建四线工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经纬链地电场日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中国大陆两条经度链和两条纬度链上共37个地电场台站的观测数据,研究了地电场日变化的时/频域特征,结果认为,绝大多数台站的日变化表现为两次起伏的半日波,紧临午前午后出现;按FFT振幅谱由大到小,其主要周期成分依次为12.4/12、8、24 h等,与潮汐调和分量周期一致;纬度效应主要表现为沿经度链的日变化幅度与纬度高/低有关,日变化相位差与当地时差吻合;Loyd季节的J季节日变化幅度最大、E季节其次、D季节最小.讨论了产生日变化主要周期成分的可能原因,认为月日引潮力引起的地面涡旋电流强度变化和太阳风引起的空间电磁活动共同产生了地电日变化的半日波周期成分.  相似文献   

16.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中物理学协会(IASPEI)第25届大会于1989年8月21日-9月1日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的国文文化中心(Atatyurk Cultural Center)举行。这次大会组织了15个专题讨论会,包括:IASPEI的科学领域;活动陆缘的细结构和过程;俯冲块体动力与地球深部;大地动力过程:定量模型与新的地球物理约束;岩石圈中不连续界面的物理学与岩石学性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及其它造山带的地震构造;震源模拟;用数字地震图确定震源参数;地震预报下前兆现象;板缘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定;大地震场地地面运动的估计;在二维和三维结构中地震波场的计算与解释;地震波的散射与衰减;地热模拟的正演与反演技术;地热与其它参数的关系。及9个研讨会,包括,走时表与地震定位问题;区域资料中心;发展中国家的仪器与数据分析;岩石圈的综合编图;地壳形变;地震危险性评定技术;地震统计与时间可变 的危险性;国际地震观测期(3年);非洲地震学与有关科学。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一次1988年12月7日苏联斯皮塔-克地震的学术报告会。在这次大会上宣读的论文近600篇,另约有150篇论文以张贴图文的方式进行了展览公式。各国注册的地震学家以美国最多,有62人。日本次之,44人。再其次是西德、英国。我国与会人数有20人,其中有国家地震局派出的一个由12人组成的代表团。下面将分别概述有关的专题讨论会和研讨会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地磁日变分析方法相结合以从较强干扰背景中提取相对较弱地震地磁信息的一种新思路.具体以1998年日本岩手县北部6.1级地震为例,选用三个地磁观测台资料进行研究.利用调和分析方法得到了各台基于多次谐波拟合的地磁日变曲线,在此基础上对各台的地磁日变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距震中最近地磁台的日变形态在地震前大约两周出现了明显的异常,而其他两个距离震中相对较远的观测台日变形态基本正常.最后,将主成分分析方法应用于上述拟合地磁日变结果,得到了各主成分及其所占能量比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在地震前两周左右第二主成分所占能量比显著增加,而且距离震中最近的台站的上述变化明显高于另两个较远的台站.上述结果表明地震前两周左右检测到的地磁日变异常可能与震中附近地下电阻率的变化或孕震过程中产生的电磁信号存在一定关系,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地震电磁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零讯     
零讯1996年3月我国台湾省发生两次强烈地震1996年3月5日和6日在台湾花莲东部海域发生两次强烈地震,台湾全岛普遍有感,但地震只造成轻微破坏。1震源参数1·1发震时间这两次地震分别发生在1996年3月5日北京时间22时52分和3月6日01时32分。...  相似文献   

19.
王正尚  康英 《华南地震》1998,18(1):125-129
对1997年9月23日和26日两次三水有感地震的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这两次地震具有震前和震后地震活动水平低、面波发育和低震级高烈度等特性;震区的主压应力为北北西方向,两震的受力方向基本一致,但断层面解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文昌县蓬莱区南和村水井两次出现翻滚、冒泡现象。第一次发生在1983年10月5日上午8时,井水有两处翻滚、冒泡,持续5天,9日结束。第二次发生在1986年5月22日下午2时,井水有7处翻滚、冒泡,至26日结束,持续时间为5天。南和村水井位于民生岭西北角半山腰的夹缝里。原是一口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古井。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