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冯学知  李恒宝 《探矿工程》2009,36(10):68-70
三峡库区滑坡治理工程采用锚杆格构、挡土墙、抗滑桩等综合治理方案。为增加滑坡体的稳定性,在抗滑桩的顶部施工超深预应力锚索,增加滑移带的法向应力,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主要介绍了超深预应力锚索施工方法、锚索成孔技术、灌浆施工及张拉施工。  相似文献   

2.
论文对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治处理进行归纳总结,并依据灾害的类型、性质、成因、规模大小、滑体特点提出了不同的治理方法。包括:绕避、加载反压、清方减重、防崩滑挡土墙、抗滑明洞、排水工程、抗滑桩、锚杆加固等。根据工程特点,需要在地质勘探和稳定性分析后对治理方案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3.
L型挡土墙滑裂面确定方法与地震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曦  何思明  樊晓一 《岩土力学》2019,40(10):4011-4020
提出了L型挡土墙两种破坏模式,即长踵板式和短踵板式,且破坏模式受几何参数和物理力学参数影响。研究了两种破坏模式下L型挡土墙滑裂面确定方法和地震稳定性问题,界定了两种破坏模式的临界条件。考虑第二、第三滑裂面产生条件,应用极限分析运动学原理,建立地震荷载作用下L型挡土墙临界状态方程,推导出地震加速度系数表达式。根据极值原理,给出最优解,从而计算得到临界屈服加速度系数及其对应的滑裂面倾角。通过算例分析可知:临界屈服加速度系数小于M-O公式法,长踵板式L型挡土墙滑裂面倾角与坦墙判别公式结果相同,且滑裂面之间的夹角等于90o-φ,即与滑移线场的结论相同。短踵板式L型挡土墙滑裂面夹角近似等于90o-φ。  相似文献   

4.
文畅平 《岩土力学》2013,34(10):2889-2897
基于拟静力法,结合塑性极限分析上限定理和强度折减技术,推导了桩板式挡墙与二级锚杆挡墙支护高边坡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屈服加速度系数的上限解,分别计算了多级支护结构总高度、边坡平台宽度、土的抗剪强度折减系数、桩板墙桩侧土压力分布经验系数、锚杆挡墙倾角、锚杆轴力及倾角等因素下,多级支护边坡的水平屈服加速度系数的临界极限值。根据正交分析法,给出了地震条件下基覆边坡水平屈服加速度系数影响因素的敏感性顺序。研究表明,多级支挡结构高度和锚杆轴力敏感性较大,而锚杆倾角、桩侧土压力分布经验系数和边坡平台宽度的敏感性较小。锚杆倾角、锚杆挡墙倾角、边坡平台宽度、桩板墙抗力及桩侧土压力分布形式的选择等,对水平屈服加速度系数的影响较小。土的抗剪强度参数中,黏聚力对水平屈服加速度系数的影响较小,而内摩擦角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何司忠 《探矿工程》2018,45(4):54-59
北京东坝中路红松园工程由多种建筑形式组成,根据其周边环境及岩土工程条件、地下水情况,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分5个区域采用4种不同的支护形式,2个区域采用土钉墙+预应力锚杆护坡桩方案,另外3个区域分别采用预应力锚杆护坡桩方案、挡土墙+预应力锚杆护坡桩方案、锚杆复合土钉墙方案。本文还介绍了基坑降水及抗浮设计情况以及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6.
李辉  晏鄂川  杨建国  吕坤 《岩土力学》2012,33(5):1593-1600
基于鹤峰乡场镇滑坡地质模型,利用有限差分法FLAC3D分析库水作用下滑坡体和挡墙结构的相互作用,得到了较好的数值模拟结果。研究结果表明:①挡墙墙踵处产生局部拉应力;②剪应变增量沿挡墙和基岩的“薄弱接触面”由墙背向墙面推移式发展(即呈“>”发展模式);③滑坡体和挡墙有共同的变形趋势,上部变形大,下部较小,位移等值线相互平行以及浅层滑坡对挡墙造成“层状破坏”;④滑坡发生浅层滑移,滑坡和挡墙的稳定性降低。提出以位移指标评价库水条件下挡墙的抗滑稳定性和抗倾覆稳定性,并确定挡墙的临界宽度,在此基础上对挡墙结构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滑体和挡墙的稳定性,其结果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工程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结合竖向预应力锚杆加固重力式抗滑挡土墙治理滑坡的工程实例,重点阐述了竖向预应力锚杆+抗滑挡土墙构造及其施工工艺流程,指出竖向预应力锚杆+抗滑挡土墙新型结构在基岩山区滑坡治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杨光忠 《贵州地质》2010,27(4):296-301
本文结合某挡墙滑塌地质灾害的工程实例,通过简单力学分析认为,应将受拉力的锚杆锚索变为可承压的隐地梁,并尽量使其与滑动结构面近直交,通过主动支撑支挡使整个抗滑工程系统更为稳固。通过对挡墙结构的改进,可使其在对山区高速公路、大型场地建设高切方边坡、较陡潜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以及高填方边坡的治理中更能发挥长效作用。  相似文献   

9.
Failure of several gravity retaining walls in residential areas built on reclaimed land, during the October 23, 2004 Chuetsu earthquake in Niigata Prefecture, Japan, determined the authorities to consider the seismic retrofit of the walls in order to mitigate future similar disasters in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ground anchors in improving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uch retaining structures through a sliding block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an anchored gravity retaining wall supporting a dry homogeneous fill slope subject to horizontal ground shaking. Sliding failure along the base of the wall and translational failure along a planar slip surface of the active wedge within the fill material behind the wall were considered in the formulation, whereas the anchor load was taken as a line load acting on the face of the gravity retaining wall. The effects of magnitude and orientation of anchor load on the yield acceleration of the wall-backfill system and seismically induced wall displacements were examined. It was found that for the same anchor orientation, the yield acceleration increases in a quasi-linear manner with increasing the anchor load, whereas an anchor load of a given magnitude acting at various orientations produces essentially identical yield acceler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mputed earthquake-induced permanent displacements of the anchored gravity retaining wall decrease exponentially with increasing magnitude of anchor load. Additionally, the influence of backfill strength properties (e.g.,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on the seismic wall displacement appears to diminish considerably for the anchored gravity retaining wall. A dynamic displacement analysis conducted for the anchored gravity retaining wall subjected to various seismic waveforms scaled to the same peak earthquake acceleration revealed a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alculated permanent wall displacements and the Arias intensity parameter characterizing the input accelerogram.  相似文献   

10.
首先,介绍了基于OpenSees独立开发的一套用于挡土墙-土地震反应相互作用有限元分析计算软件RW_2DPS.据此建立了俯斜式混凝土重力挡土墙-土强震相互作用有限元模型.模型中,引入非线性有限元计算方法,选用多屈服面弹塑性本构模型模拟砂土的动力属性,应用零长度接触单元模拟墙与土体之间的接触特性,且采用一致耗能阻尼边界与速度边界条件.最后,输入随机地震动,进行挡土墙-土强震反应分析,并重点探讨墙背地震土压力和水平地震惯性力沿挡土墙高度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墙背动土压力峰值出现在距挡土墙底约1/3墙高处;挡土墙背加速度具有放大效应,加速度峰值出现在挡土墙顶部;不同地震动作用下,加速度放大系数沿墙高分布规律不同,动土压力沿墙高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采用抗滑桩、挡土板、预应力锚索、被动防护网、主动防护网、截(排)水渠、回填植树等工程措施对兰州市金城关徐家湾不稳定边坡进行综合治理,达到了安全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结合。在分析该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总体思路和治理目的,重点介绍了各项工程措施的设计及施工要点。  相似文献   

12.
为达到该滑坡的综合治理,对其进行详细工程地质勘察、滑坡成因研究和稳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当地建材来源和施工便利,通过治理方案比选,提出抗滑挡墙和抗滑桩相结合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某天然气井场坐落于一填方平台,由于土体填方施工时未达固结,致使该天然气井场3次发生滑坡灾害,并3次进行治理。采用的治理方案依次为地面排水 注浆加固 抗滑桩、抗滑桩 挡土墙加固、微型组合抗滑桩。在阐述该天然气井场填方滑坡特点的基础上,对治理工程及其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河南信息南广场基坑支护工程,分别采用了桩锚支护、微型桩+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墙支护和微型桩复合土钉墙支护体系,具体介绍了护坡桩、预应力锚索、微型桩、预应力锚杆、土钉墙、花管桩设计施工方案以及基坑监测变形异常后采用的应急处理方案,技术成果为类似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桂林  赵飞  张永兴 《岩土力学》2013,34(6):1579-1585
旋转位移假设下,将挡土墙和填土看成一个系统,建立挡土墙在地震作用下的旋转破坏模式,应用极限分析上限法推导了系统外力功率和耗散功率,得到了水平屈服加速度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并采用MATLAB语言进行数值求解,获得了破裂角和水平屈服加速度系数的数值解。计算公式考虑了填土与墙体接触面上的黏聚力、墙和填土的摩擦角、竖向地震加速度系数、填土黏聚力、填土内摩擦角等对水平屈服加速度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填土与墙体接触面上的黏聚力、墙和填土的摩擦角和竖向地震作用对水平屈服加速度系数的影响显著,在实际工程设计中需合理取值以达到安全经济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就目前锚索抗滑桩的研究现状来看,基本上都是将锚索和抗滑桩分开计算,忽略了锚索与抗滑桩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关系。针对这一问题,对锚索-抗滑桩-岩土体相互作用系统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锚索抗滑桩设计计算中,除了应考虑锚索的强度外。还应该考虑锚索的伸长量,使其与桩的变形相协调。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锚索抗滑桩计算理论。本文用该方法进行了工程实例分析,并与其他计算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7.
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是一种锚索从桩顶竖向穿过抗滑桩,直接嵌入基岩以下的新型抗滑桩.本文以某滑坡治理工程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内力,从桩长、锚固力、偏心距几个方面对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桩身结构进行优化研究.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随着桩长的减小,桩身弯矩最大值变...  相似文献   

18.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桩头设计拉力及锁定值的确定是锚索抗滑桩结构设计计算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本文基于采用线弹性Winkle地基梁有限差分法的抗滑桩结构分析计算软件"Analypile",对全桩整体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其内力,避免了将桩身分解为受荷段和锚固段及利用滑面处连续条件求解的复杂过程,该方法对滑坡推力及地基系数取值,可依据实际情况假定为广义形式来模拟土体对抗滑桩的作用工况,能很好地求解预应力锚索作用于抗滑桩或桩身设多道锚索工况下的锚索拉力值,并利用Excel规划求解工具合理选定工程优化目标,建立综合约束条件及其规划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有关桩头预应力锚索设计拉力及锁定值的确定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云南楚大公路 K2 19滑坡 ,主要是由于人工切坡而诱发的岩质滑坡。据滑坡特征 ,经多次分析研究后 ,决定采用以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锚锭板和挡土墙为主 ,护坡和排水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废旧轮胎胎面挡土墙是一种有效利用废旧轮胎的理想途径,但直立的模块式废旧轮胎胎面挡土墙不能承受高强度的地震作用,因而提出格栅条带式加筋的方法提高其抗震性能。根据土-结构动力相似体系,设计格栅条带式加筋废旧轮胎胎面挡土墙振动台试验模型,考虑地震强度、地震波、格栅加筋长度、格栅加筋间距以及墙面坡度的影响,分析胎面墙体与回填料加速度、墙体侧向位移、墙顶表面回填料沉降以及墙背动土压力等地震响应特征,并与无加筋的废旧轮胎胎面挡土墙的振动台模型试验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格栅条带式加筋胎面挡土墙的方式显著改善了无加筋状态的胎面挡土墙的地震响应特征,提高了胎面挡土墙的抗震性能,格栅条带式加筋直立式废旧轮胎胎面挡土墙可以作为理想的墙体进行工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