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对劳动地域分工的条件因素和动力机制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地域系统中自然要素和非自然要素普遍的地域性差异是地域分工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条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各种自然要素对劳动地域分工的作用日趋减小,而非自然要素尤其是技术的作用将不断加大。由地域分工所产生的绝对利益、比较利益、规模利益、乘数效益等各种经济利益是劳动地域分工的直接动力和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
比较利益学说与农业地域分工和区域资源开发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既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又要坚持以比较利益为原刚指导地域分工和合理开发利用地域资源优势,使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方向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地区生产优势相一致,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工业地域分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从专业化部门的数量和发展水平以及专业化部门地区分布和组合两方面揭示珠江三角洲工业地域分工的基本特点。指出新形势下虽然不少县市存在专业化部门多而不精,工业结构趋同的问题,但珠江三角洲地域分工格局已开始形成。文章还讨论了形成工业地域分工特点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地域分工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系统地论述了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该理论在区域开发规划中5个方面的作用。作者认为,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指导区域开发规划的最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5.
分析湖北省经济结构的演变与现状,探讨区域经济地域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原则、湖北省地域经济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6.
地域分工与区位优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域分工和区位优势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它形成了区域开发或城市规划工作必须遵循的依据。本文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对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到俄林和巴朗斯基的地域分工学说作了历史性回顾;然后,提出了区域和城镇区位优势表现的完整体系,包括以下四对即有形和无形优势、绝对和相对优势、局部和全局优势以及空间和时间优势;文章结尾探讨了地域分异的外在因素和内在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7.
黄英  沈飞 《干旱区地理》1996,19(1):90-92
本文通过应用区域经济学的原理并结合国家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以及新疆的地域经济现状和优势,进行了新疆地域开发模式选择的探讨和总体布局的论证,提出了新疆地域开发的点、轴、开发区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兰州市地域结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杨永春  曾尊固 《地理科学》2002,22(4):468-475
兰州市是西北干旱地区典型的河谷盆地型城市,通过分析了兰州市域地域结构的特征,模式以及市区的结节地域和均质地域,讨论城市地域结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兰州市域地域结构呈现带状分散多中心组团结构形态,而且各功能区的均质度,紧凑度都比较低,城市结节地域结构虽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但仍遵循六边性构造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全球在地化与在地全球化的双向过程使地域分工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进而对城市化空间格局产生深刻影响.新的地域分工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从国内的区域尺度分工跃迁至全球尺度的地域分工,二是由过去的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转向在同一产品内部根据价值链划分进行分工合作的产品内分工,三是伴随国际和国内地域分工演进而产生的新的地域关系.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化空间格局的内涵也不再只是停留在城镇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上,也包括了城镇人口的集聚形态、城市间的联系与层级架构、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演化等内容.地域分工演进不仅促进了城市化空间格局的演变,还催生了新的城市化空间形态.地域分工对城市化空间格局的作用首先在于"地域分工-区际贸易-空间集聚-新的地域分工"的闭合循环,这是城市化空间格局演变的一般过程,并在基础条件、市场发育、制度安排、技术进步等核心要素的驱动下得以运行,在全球化等背景驱动要素的作用下改变其速度、形态与结构.文章运用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对全国、城市区域、都市区等三个不同层面上的城市化空间差异进行了逻辑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中外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地域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在经济发达国家已有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近几年来在我国开始兴起并迅速发展。本文尝试从一体化经营起步和发展的背景入手,从农业专业化区域、产业链的空间配置、农产品和农业经营要素流通三方面分析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空间组织形式,进而对发达国家和我国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地域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提出讨论农业专业化区域、生产的社会化和内部化、农产品加工运销体系,贸工农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1.
国土规划的理论开拓:关于地域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心镇  林亚真 《地理学报》1989,44(3):262-271
地域结构是指某一区域范围之内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等结构的空间总合。地域结构可分解为若干子系统。国土规划都是以一定的区域单元进行的,所以要注意研究地域结构特征及其演化机制,地域结构的开放性及其形成发展的阶段性与合理性。通过地域内各种结构的对应变换关系及其基本特点的研究,可以为国土规划的宏观布局调整、确定规划区域经济规模与发展方向、拟定符合经济运行机制的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分析大同市地域结构现状,地域结构水平的基础上,采用聚类定量,逻辑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构筑了大同市区域发展的中心-外围地域结构,指出大同市在“九五”到2010年期间里,生产力布局应该采取强化中心,层次推进,延展轴链,驱动叶同的“风轮式”发展战略,塑造“一心,两面,四条链”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东北亚与东南亚的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地域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从世界经济地域体系的角度,讨论了东北亚与东南亚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应用变异系数、地理联系率、区位熵等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980年以来地级市尺度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地域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联动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粮食生产经历了一个"上升一平稳一下降"的波动过程:地域差异增大,尤其是1995年后,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发生明显的空间分异;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苏北地区在全省粮食生产地域分工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江苏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域.最后,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发展区域经济,是实业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也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人析湛江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探讨地域开发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振兴湛江经济。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回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人类生态学、社会物理学、城市经济学和地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对国外城市地域结构的理论与模式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分析,总结了我国城市地域结构研究的现有成果,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与内容。  相似文献   

17.
经贸科学理论的孕育和形成需要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域温床,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在全球不同地域范围内的此消彼长,地域温床不停地发生空间转移,从而导致经贸科学理论中心的全球地域转移。通过研究得出四个结论:①创新环境是决定经贸科学理论形成的地域温床;②经贸科学理论中心存在清晰的自西向东全球空间转移路径;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经贸科学理论的阶级性在削弱、理性在成长;④经贸科学理论中心的地域转移总是发生在社会生产力大变革的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对外资企业调查的角度出发,力图分析影响外商在华投资地域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在探讨外商投资地域特征的基础上,从三个层次研究了外资在华分布的不平衡性对我国经济发展格局起了再次塑造作用。以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为契机,对我国未来利用外资发展区域经济提供了科学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孙军 《地理科学》2003,23(3):293-297
从地区发展及区域政策,分析了目前中国区域政策中政策绩效差和市场失灵两难境地的主导因素,通过对人及其背后地域属性的二元相互关系分析,认为人作为活跃的经济要素,与地域的对应性应该弱化,提出今后区域政策的政策目标应该是引导人群间分配的相对公平,使各地区在生态、景观、文化上保持丰富性和多样性,而不是徒劳地将地区作为政策对象或片面强调缩小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20.
三峡地域文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种变动不居的,人与环境不断发生交互关系的有生命的机体。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不仅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也深刻影响到文化的地域特征。三峡区域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培育和塑造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而这些特征的形成,均有一定的地理背景。从孕育、滋养文化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入手,探讨三峡地域文化的特征、内容及其开发方略,是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