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吉林省中,新生代黑色页岩(油页岩)中Ag,U,Co,Ni等元素含量偏高,黑色页岩(油页岩)中古生物组合丰富,有机碳含量很高(>2%)。研究了吉林省中、新生代黑色页岩(油页岩)中稀、贵金属元素富集特征,初步探讨了其富集机理,为吉林省中,新生代含金属的黑色页岩(油页岩)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黑色页岩中的金和铂族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王祥珍 《地层学杂志》1989,13(4):296-300
<正> 徐州贾汪地区的奥陶系有一层厚约10m、以土黄色为主的页片状岩石,1930年李四光命名为“贾汪页岩”。1932年谢家荣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1973年和1976年,江苏省第五地质队和江苏省区调队在贾汪地区填图时,实测了贾汪寨山剖面,将“贾汪页岩”的含义扩大为“贾汪组”,时代划分意见不同。1975年河北、山西区调队等把与“贾汪页岩”相当的层段划为下马家沟组一段。1982年张文堂称“贾汪页岩”为“贾汪段”,置于纸坊庄组顶部。1984年梁宗伟把鲁中相应层位划归东黄山组(O_1d)底部。本文试图从  相似文献   

4.
黑色页岩的经济潜景:萨斯喀彻温地区的Bakken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碳质陆源火山岩层中常产有大型金矿床,目前对研究黑色页岩层的含金性给予很大的注意。本文研究了西伯利亚地台元古代盆地中金矿田碳质陆源岩石内金的分布和含铜的碳质陆源建造内岩石的金分布,还收集了地球上其他地区有关碳质生成物的本底含金性。在此基础上,发现具有不同矿化黑色页岩建造的地球化学差异,以及地壳不同构造单元内同类型碳质岩石中金含量的时代变异性。  相似文献   

6.
略论西藏斯匹提页岩的地层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Wilde  P 刘家军 《世界地质》1993,12(4):74-79
沉积岩中元素的富集取决于每个元素的化学性质。这些元素是风化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石化作用和低级变质作用的产物。但是人们认为,不活泼的碎屑物质组分具有初始火成源的特征。这一认识对研究黑色页岩的物质来源有很大帮助。为了确定低钙质(CaCO_3<1%)海相黑色页岩中碎屑花岗质和火山物质的来源,采用研究火成岩的典型微量元素判别图来检验那些表面上化学性质不活泼(即不受成岩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和低级变质作用的影响)微量元素的富集。通过对寒武纪至侏罗纪完整的地层剖面中约200个黑色页岩样品的中子活化分析获得叮化学分析数据。La—Th—Sc三角图解能鉴别出微量元素来自上地壳、陆壳,或是洋壳(Taylor和Mclennan,1985)。所有低钙质黑色页岩样品都集中在上地壳的区域内。人们普遍用Th—Hf—Co三角图来鉴别它们是来自上地壳还是整个陆壳,或是洋壳。在黑色页岩形成的环境中,由于Co元素对氧化还原很敏感,故在三角图解中,用一个不活泼的化学元素(如Rb)替代Co是必要的。取代以后,所有黑色页岩样品均集中在上地壳的区域内。为了确定花岗质组分的来源(Pearce等,1984),样品在Ta—Yb图解和Rb—(Yb+Ta)图解上的投点都集中在边缘分离火山弧花岗岩(VAG)、同碰撞花岗岩(Syn—COLG)与板块内花岗岩(WPG)三者的交界处。大部分样品落于火山弧花岗岩域内,无洋脊花岗岩(ORG)出现。Wood等(1979)的Th—Hf/3—Ta三角图解证实了海相黑色页岩中少量的微量元素来自玄武岩。黑色页岩的投影点很集中,且集中在高Th含量区域,但落于各种玄武岩区域之外,说明黑色页岩来自大陆壳。  相似文献   

8.
含矿黑色页岩的有机岩石学——现状和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关于黑色页岩矿床成因的一组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三元  李田港 《国外铀金地质》1997,14(3):233-234,246
本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黑色页岩与金属成矿关系的各个侧面。通过评述有关黑色页岩的9篇文章,对黑色页岩的形成环境,成岩方式及对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金矿床,如密西西比河谷型硫化物矿床,南非兰德铀金矿床的成因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雷文智  陈冬霞  张芮  刘子驿  张少敏 《地球科学》2021,46(10):3657-3672
川中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湖相页岩非均质性强,有利岩性组合的研究对目标层段的选取较为关键.通过对21口井的岩心观察与描述、有机质含量与主微量元素测定等,划分了岩性段及组合类型,并探讨了各组合类型特征.结果表明:大二亚段页岩层系主要发育泥质介壳灰岩、灰黑色页岩、含介壳页岩3类岩性,针对其生物介壳发育的特征,识别出特殊的介壳层岩性段;进一步总结出4类岩性段类型,A块状介壳灰岩段、B页岩与介壳层互层段、C页岩夹介壳层段、D纯页岩段.4类岩性段的古环境特征差异反映了不同的页岩油潜力,半潮湿-潮湿的古气候、较高的古生产力、合适的沉积速率,以及缺氧还原、半咸水-淡水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富集与保存,由此综合优选出有利岩性段类型为C页岩夹介壳层段,D纯页岩段次之.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paper, the test results of mineral component and swelling behavior of the shale at An Zhou Coal Mine, D.P.R.Korea are introduc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hale has properties of high unit weight, low porosity and high content of hydrophilic clay mineral. With such properties, it will have large swell and high swelling force to the support of the project. Therefore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effective measure to prevent unstable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may be reducing disturbance and changes of water content.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achievement in cooperation research between the colleagues of our institute and Institute of Rock Mechanics Academia Korea.  相似文献   

12.
13.
黑色页岩成矿作用——IGCP254项活动及最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2月在巴黎,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常委会第15次会议顺利地通过了254项“黑色页岩成矿作用”(1987—1991)的立项决议。1987年10月在捷克斯洛伐克Jesenik成立了以J.Pa(?)ava为主席的执行机构,包括美国、苏联、澳大利亚、芬兰、法国、联邦德国、匈牙利、波兰、委内瑞拉、中国和印度等在内的各国工作小组。目前,已有24个国家的300多位科研人员参加了IGCP项工作。 该项目的最终目标首先是揭示黑色页岩建造的各种特征,包括恢复古环境和古地理条件、古构造位置及地球化学特征等。各个  相似文献   

14.
页岩气储集空间与储层矿物特征关系密切,以四川盆地东缘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矿物组成、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等测试结果,结合低温氮气吸附法和高分辨率成像技术,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页岩孔容预测方程,并分析孔隙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龙马溪组中部和底部页岩组分含量差异较大,生物成因的自生石英发育是龙马溪组底部石英含量高的主要原因;页岩纳米级孔隙以2~5 nm为主,对孔容贡献率介于64.2%~70.1%;建立的页岩组分含量与孔容的预测模型高度显著。脆性矿物孔、黏土矿物片间孔及其粒内孔是富黏土矿物页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孔隙呈微缝状,小于2 nm孔隙不发育;有机质含量是富有机质页岩孔容大小的主控因素,有机质孔的面孔率介于8.8%~12.5%;有机质含量及成熟度是小于2 nm微孔发育的主控因素,大于50 nm孔隙的发育则受控于黏土矿物、石英及长石含量。   相似文献   

15.
页岩油气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和研究的热点,但其潜力评价一直是难点。该文以中国和北美的四套典型页岩为例,包括北美湖相Green River组、内陆海相Niobrara组、中国环境来评价相龙马溪组和济阳坳陷湖相页岩,发现页岩沉积环境与其油气潜力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可通过分析发现这四套页岩的沉积环境都具有页岩沉积环境评价其页岩油气潜力。通过微量元素、生物标志化合物、扫描电镜、X-CT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发现这四套页岩都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和较高的生产力,且具有差异性。内陆海相Niobrara组页岩具有弱还原的沉积环境,在四套页岩中有机碳含量较低,呈块状沉积构造,裂缝与微裂缝较少,储集空间相对有限。焦石坝海相龙马溪组页岩为还原的沉积环境,岩石以富含有机质的硅质岩为主,可观察到大量的大孔隙与少量的微裂缝。Green River页岩和济阳坳陷页岩形成于陆相咸化的强还原沉积环境,有机碳含量高,页岩以纹层状结构为主,岩石组成脆性矿物含量高,含有大量的裂缝。可见,具有强还原沉积环境的页岩通常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17.
对怀俄明州保德河盆地莫里页岩的一组生油岩样品进行了固态^13C核磁共振(NMR)测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用CP/MAS^13CNMR测量来监测由埋深引起的干酪根碳结构的变化。NMR测量样品的现今埋深为3000 ̄11500英尺。由于总有机碳含量主要为(1 ̄2)wt%,在^13C NMR测量中使用了大容量的样品旋转器。用HCl清洗样品能提高^13C谱图的质量。干酪根的芳香度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加,在深度超过  相似文献   

18.
19.
20.
One of the new directions in the field of Cretaceous research is to elucid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sedimentary transition from the Cretaceous black shales to oceanic red beds. A chemical sequential extract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se two types of rocks from southern Tibet to investigate the burial records of reactive ir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carbonate-associated iron and pyrite are relatively enriched in the black shales, but depleted or absent in red beds. The main feature of the reactive iron in the red beds is relative enrichment of iron oxides (largely hematite), which occurred during syn-depostion or early diagenesis. The ratio between iron oxides and the total iron indicates an oxygen-enriched environment for red bed deposition.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active iron burial records and proxies of paleo-productivity suggests that paleo-productivity decreases when the ratio between iron oxides and the total iron increases in the red beds. This phenomenon could imply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ne redox and productivity might be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sedimentary transition from Cretaceous black shale to oceanic red bed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