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泾阳南塬黄土滑坡运动形式具流态特征,以泾阳南塬西段L5致滑层黄土和东段L9致滑层黄土为研究对象,从非饱和黄土角度出发,开展了控制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增湿常剪试验,在获取黄土增湿变形过程曲线的基础上,讨论了黄土流态破坏过程中的水土边界特征;并进一步从细微观角度揭示了黄土流态破坏前后的结构孔隙差异与含水率的关系,提出了黄土流态破坏临界条件和力学机制。研究表明,黄土具流态变形特征,其增湿变形曲线中存在发生流态破坏的临界含水率,提出了"自适应第一稳定场"和"被适应第二稳定场"的概念,微细观尺度下在临界点前后的土体孔隙突变结果揭示了该变形模式的合理性;流态变形的基本条件是与土体孔隙的分布及其颗粒大小相关的,非饱和高含水率状态下,含水率(吸应力)的微小改变可引起土体较大的应变增量;基于水力特征曲线模型闭型方程,提出了流态变形的力学机制,以期为流态破坏型黄土滑坡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离石黄土对Cr3+的去除及对Cr3+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离石黄土中的黄土及黏土层和重金属铬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等温吸附实验及Tessier法形态提取实验,分析了Cr3 在离石黄土中的存在形态,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了离石黄土对Cr3 的去除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黄土及黏土层对Cr5 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吸附率超过98%.当初始质量浓度ρ0<100 mg/L时,其等温吸附曲线属Henry型.形态提取研究发现:黄土及黏土层对Cr3 的吸附形态以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两者的总和都在95%以上,有机质结合态较少且相对稳定.受黄土及黏土层化学成分差异的影响,它们对Cr3 的去除在形态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黄土中Cr3 的形态分布: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可溶态>可交换态;黏土层中Cr3 的形态分布: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可溶态>可交换态.  相似文献   

3.
黄土覆盖区由于较难采到基岩风化的水系沉积物,区域化探反映效果往往不理想,因此在我国很多黄土覆盖区域未开展区域化探工作。本文在河南崤山中河堤银铅锌多金属矿区利用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开展了针对黄土覆盖区的隐伏矿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试验研究,采用的土壤微细粒分离测量和金属活动态提取测量结果表明,两种方法都能较好地指示黄土覆盖区下伏多金属矿(化)体异常,同时金属活动态提取方法进一步增强了成矿元素对矿体的异常指示,因而两种方法均可作为黄土覆盖区寻找隐伏多金属矿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12块马兰黄土样品的分析,获得了其微量元素Zn,Cu、Mn、Co、Ni的常见含量范围和自然背景值。它们在马兰黄土中的组合特征具有明显的同步变化趋势,而且组成比例稳定。上述各元素在黄河中游马兰黄土中的含量均自西北而东南增加。虽然它们在马兰黄土中的含量正常,但由于马兰黄土的介质环境不利于各元素的活化,活性较小,有效态含量较低。黄土性土壤中的情况与其黄土母质相似。  相似文献   

5.
能否用齐次正态随机场模型来模拟土体性质的空间分布特性,其关键在于土性随机场模型是否具有平稳性和各态历经性。国内大多数研究都是在假定土性随机场模型是平稳随机场的条件下研究应用Vanmarcke 模型的。关于黄土的土性参数的空间特性研究亦是如此,未对其土性剖面随机场的平稳性及各态历经性进行检验。本文以西安市曲江某项目29个钻孔的双桥静力触探(CPT)数据为研究样本,首先讨论了关于原始数据的齐次化处理,即趋势分量的消除方法。然后对该场地黄土土性剖面随机场的平稳性及各态历经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西安黄土梁洼地貌上的Q3黄土层、Q3古土壤层和Q2黄土层其土性随机场模型具平稳性和各态历经性。故Vanmarcke 随机场模型适用于模拟西安黄土土性剖面。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黄山黄土粒度特征及其对成因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传义  李长安  康春国  常国瑞 《地球科学》2015,40(12):1945-1954
哈尔滨黄山黄土是东北地区黄土沉积的典型代表,其成因研究是恢复东北地区古气候和古环境的基础.为探讨松嫩平原地区中更新世晚期黄土成因问题,对具代表性的哈尔滨黄山黄土剖面进行系统、高分辨率的粒度和磁化率特征分析,并与哈尔滨现代沙尘沉降物、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古土壤、现代河流沉积物及大连市滨海黄土粒度特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黄山黄土粉砂级(10~50 μm)颗粒和黏土颗粒(<5 μm)的平均含量分别是43.86%(主众数粒组)和23.40%(次众数粒组);各粒度参数的平均值为:分选系数标准偏差σ=1.83、平均粒径Mz=6.25φ、中值粒径Md=5.89φ、偏度SK=0.21、峰态KG=0.86、中值粒径Kd=2.01;粒度频率曲线以双峰态分布为主,且主峰突出;岩性三角投影图、粒度象(C-M图、L-M图、A-M图)投影图及粒度参数(Mz-σ、Mz-SK、Mz-KG)散点投影图与风成沉积物基本一致,但与河流沉积物差异明显;判别函数Y<0.基于以上粒度特征分析表明哈尔滨黄山黄土为典型的风成成因.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荒山黄土位于欧亚黄土带的最东端,毗邻亚洲大陆干旱带的东部边缘,对它的成因机制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层次理解松嫩平原地貌-气候-粉尘堆积的耦合关系。然而,目前荒山黄土成因还存在认识上的不统一。我们通过野外观察及对哈尔滨荒山钻井岩芯进行粒度、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和磁化率分析,进而探讨荒山黄土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荒山黄土的粒度组成以粗粉砂级(16~63μm)为主,粒度参数特征(平均粒径、中值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和峰态)、粒度像特征(C-M、A-M和L-M)、判别式函数及Kd值对荒山黄土风成成因的指示不明显; L1-L5黄土的元素地球化学组成也没有与受流水改造的L5次生黄土和黄土-古土壤序列下伏的河湖相沉积(荒山组)区分开;荒山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化率呈现出周期性高低变化的特征,与黄土高原典型风成黄土剖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合野外观察,荒山黄土具有均一沉积和垂直节理发育等风成黄土典型特征。本文运用整合的方法确定哈尔滨荒山黄土为风积成因。黄土的粒度和地球化学指标作为黄土成因机制的替代性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应当结合野外观察和磁化率等其他替代性指标共同使用,才能够从中提取正确的成因机制信息。  相似文献   

8.
石碑塬滑坡黄土液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碑塬滑坡是1920年海原地震触发的大型黄土流滑,认识其破坏特征与发生机制对于黄土边坡长距离液化失稳机制的研究非常重要。对石碑塬黄土滑坡的调查和研究表明,饱和黄土或高含水率黄土具有很高的液化势和流态破坏势,在强震作用下,饱和黄土易发生液化或流滑。对石碑塬滑坡的7组原状黄土样品进行振动三轴剪切试验,并结合其微观特征分析,探讨了循环振动荷载作用下的饱和黄土孔隙水压力-应变增长模型,分析了振动液化过程中液化应力比与黄土粒度组成、土体微观结构参数及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黏粒含量越低,振动作用下饱和黄土孔隙水压力响应越快,液化应力比越低;黄土孔隙比越大,孔隙结构分形维数越大,液化应力比越低,振动液化后黄土孔隙分形维数降低,结构较液化之前更为致密;饱和度对黄土粒间胶结物质的赋存状态及黄土结构强度影响很大,同一土体饱和度越高,溶滤于孔隙水中的离子浓度越高,土体粒间接触点(或胶结点)越容易发生断裂,使得黄土结构强度降低,液化应力比降低。  相似文献   

9.
豫西申家窑金矿及其邻区大部分被第四系黄土覆盖。高精度磁法、甚低频电磁法和CO2、Rn气测量法等方法,可有效地探测黄土覆盖下的控矿构造破碎带。金属活动态测量可以确定构造破碎带中矿致异常的部位。这些轻便的物化探方法的有机组合使用,可为此类地貌地质条件下的金矿勘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豫西申家窑金矿及其邻区大部分被第四系黄土覆盖。高精度磁法、甚低频电磁法和CO2、Rn气测量法等方法,可有效地探测黄土覆盖下的控矿构造破碎带。金属活动态测量可以确定构造破碎带中矿致异常的部位。这些轻便的物化探方法的有机组合使用,可为此类地貌地质条件下的金矿勘查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对杏山黄土堆积的粒度分析,发现其粒度特征为:①颗粒分选差,主要由粒径φ值>7.61(0.005 mm)的颗粒组成,平均粒径φ值为7.61~8.26(0.005 mm~0.003 mm);②粒级构成:砂44.75%,粉砂31%,黏土24.25%;③频率曲线以单峰态为主,主要为正偏。结合剖面中其它沉积物的特征,推断该剖面黄土在中、晚更新世冰期时堆积,又于间冰期时在水和风的交替作用下形成现在的状态,即为沙丘成因。这一结论为研究本区黄土堆积的成因和本区第四纪气候的变化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借助于先进的多功能大型高速高压环剪试验机,针对陕西泾阳南塬滑坡中的饱和黄土、干燥黄土在快速大剪切位移条件下的力学响应特性进行了环剪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与干燥状态黄土相比,泾阳南塬黄土在饱和条件下抗剪强度指标降低。2)在连续快速剪切条件下,泾阳南塬滑坡饱和与干燥黄土均表现出应变软化特征,饱和黄土比干燥黄土的软化特征更加显著。3)在相同法向应力条件下,剪切速率对饱和和干燥黄土峰值强度均有显著影响,但两种状态下土体峰值强度随剪切速率变化特征不同。饱和黄土峰值强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增大,而干燥黄土峰值强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4)在不同含水状态下,泾阳南塬滑坡黄土剪切力学特性变化规律具有不同的产生机理。其中,干燥黄土抗剪强度在连续剪切过程中主要受黏土颗粒间摩擦(阻)力、颗粒运移与定向排列以及剪切面形态的控制。与干燥黄土相比,饱和黄土峰值抗剪强度变化主要受土黏聚力的控制并受水的影响;土体内水的作用能够加剧其应变软化程度并可形成光滑平整的剪切面形态,进而对其峰后剪切应力变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袁方  谢远云  迟云平 《中国地质》2018,45(6):1177-1187
本文对哈尔滨尘暴事件(2011年5月11日)的干沉降和湿沉降粉尘进行了粒度、REE和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同时,为了限制尘暴粉尘的源区,还对东北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进行了表土采样。结果显示,干沉降粉尘呈双峰态粒度分布,众数值分别为3.6 μm和28 μm,而湿沉降呈单峰态粒度分布,众数值为6 μm。哈尔滨尘暴事件粉尘的粒度分布模式可与黄土高原黄土、红黏土及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长距离搬运粉尘相对比。这些尘暴粉尘来自遥远的源区。干沉降和湿沉降粉尘表现出相同的REE模式和Sr-Nd同位素组成,它们来自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现代尘暴事件的干沉降与湿沉降粉尘相同的物质来源暗示了黄土高原黄土的细颗粒和粗颗粒组分有相同的风尘源区。  相似文献   

14.
氯化钠的掺入对冻土基本热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应用稳定态的比较法,测定了不同总含水量,不同土中溶液浓度的冻结兰州砂土、兰州黄土的导热系数,同时应用量法测定了土骨架和纯氯化钠在同一负温下的比热,并据此计算了土的导温系数。结果显示,在同一负温下各种土质的比热均随含盐量的增加而增大,兰州砂土的导热系数和导温系数随含盐量的增大而降低,而兰州黄土的这两个参数随含盐量从零开始增加,首先增大,在土中溶液切浓度约为5%时,达到最大值,接着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5.
一、黄土 (一)划分为新黄土、老黄土是合适的。老黄土即Q_1和Q_2黄土,新黄土即Q_3和Q_4黄土,二者间有明显不整合面,且二者的工程地质特性差异明显,新黄土密度低、有孔洞,一般具湿陷性,多有垂直节理。老黄土较致密,不具湿陷性,成层性明显,具构造节理。 (二)老黄土有构造节理是它有别于新黄土的一个重要地质特征。孙广忠认为,老黄土中的构造节理亦  相似文献   

16.
张宗祜 《地质论评》1963,21(1):12-14
黄土分类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我们对黄土类沉积的特征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在黄土研究的基本方向方面给我们以启示。数十年来,国内外黄土问题的讨论和研究中曾有过对黄土的分类概念。例如,最早被普遍引用的“原生黄土”、“次生黄土”、“风成黄土”、“水成黄土”,以及以后陆续出现在文献中的“石质黄土”、“砂黄土”、“老黄土”、“新黄土”等等。这些名称确立的原则各有不  相似文献   

17.
饱和黄土稳态强度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永习  张得煊  罗春泳  陈军 《岩土力学》2010,31(5):1486-1490
饱和黄土的稳态强度(残余强度)是黄土边坡是否发生流滑的关键因素,为了评价饱和黄土的残余强度就需要很好地了解饱和黄土的不排水剪切性能。通过对重塑黄土的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研究了饱和黄土的稳态强度特性。试验研究发现饱和黄土有两种典型的不排水剪切特性:稳态特性和准稳态特性,且大多数情况下饱和黄土总表现为稳态特性,只有疏松的黄土表现出准稳态特性。根据试验结果得出了黄土的稳态线与稳态强度线,用来分析黄土边坡的流滑机理。同时证明了饱和黄土稳态线的存在性和惟一性;探讨了描述黄土稳态性质的参数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物理含义;比较了饱和黄土与砂土稳态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考虑结构性的原状黄土应力-应变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堪良  王沛  张慧莉 《岩土力学》2013,34(7):1893-1898
土体的结构是其强度、变形的内在决定因素,黄土的结构性由黄土颗粒之间的联结结构强度和摩擦结构强度所决定。由此,提出了黄土静力结构性参数即联结结构静力强度势参数m? 1、摩擦结构静力强度势参数m? 2以及结构静力强度势参数m? 。这些结构性参数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既能反映黄土的综合结构性,又能分别反映黄土联结结构性和摩擦结构性。分析了静三轴应力条件下黄土的应力-应变特性以及黄土静力结构性参数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考虑黄土结构性的原状黄土应力-应变关系式,从而可以由结构性最弱的饱和重塑黄土的应力-应变曲线,通过结构参数模拟得到考虑结构性的原状黄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利用考虑结构性的原状黄土应力-应变关系式可整理计算出原状黄土的强度指标c、初始切线模量Ei、破坏比Rf、应力水平S以及切线弹性模量Et等参数,可应用于静荷载作用下黄土应力-应变有限元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9.
黄土剖面系由相互叠复的黄土-古土壤层组成。黄土地层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完整的黄土剖面包括有早更新世的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的离石黄土上部和下部、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最近研究表明,在马兰黄土之上还有全新世黄土存在。  相似文献   

20.
中国黄土分布范围之广、厚度之大和地层之完整均为世界其它各地所罕见,因此早就为国内外学者所注意。特别是1949年之后,广泛地开展了黄土、黄土地质环境和黄土工程性质的研究。近几年来作者利用扫描电镜对中国各地黄土的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探索黄土湿陷的原因、微结构特征和区域性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国黄土和黄土微结构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