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昆仑地区出露大面积多期次的岩浆岩体,构成一条巨大的岩浆岩带。通过对东昆仑近年来获得的印支期中酸性岩浆岩锆石U-Pb及部分39Ar-40Ar测年结果的分析,东昆仑印支期岩浆岩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2个形成阶段。早期中酸性岩浆岩形成于260-230Ma左右,岩性主要为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晚期中酸性岩浆岩形成于230-195Ma左右,岩性主要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这些广泛分布的中酸性岩浆岩表明东昆仑地区在印支期经历了复杂的岩浆和构造作用过程,早期岩浆岩的形成与东昆仑洋壳大规模俯冲碰撞有关,晚期岩浆岩的形成与东昆仑碰撞后的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柴北缘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古亚洲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的多旋回弧盆造山系;岩浆活动强烈,印支期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新青界山、察汗诺、哈莉哈德山南以及橡皮山等地区,岩浆岩以中酸性岩为主,花岗岩类分异程度高,与稀有金属矿产关系密切,形成于印支期柴北缘活动大陆边缘俯冲碰撞环境。柴北缘地区伟晶岩脉断续出露200余公里,伟晶岩具有集中性、分片性产出特征,其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印支期是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重要时期;厘定出稀有金属主要成矿类型为伟晶岩型、花岗岩型。  相似文献   

3.
经过对四川省古叙煤矿区煤矿的聚煤期及成矿地理环境分析,认为含煤岩系主要由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三大类岩石组成。碎屑岩是分析聚煤盆地沉积相的骨架,泥质岩则直接与成煤环境有关,且在含煤岩系的厚度上占很大的比例,因此对泥质岩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对该地区寻找煤矿资源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正岩石地貌是由特定地貌形体与特定岩性相结合而构成的地貌类型。我国岩石地貌类型众多,从岩浆岩形成的花岗岩地貌、玄武岩地貌到沉积岩形成的石灰岩地貌、砂岩地貌、页岩地貌等;从变质岩体形成的诸如泰山变质杂岩地貌,再到第四纪黄土堆积形成的黄土地貌等,在我国均有典型发育,特别是由沉积岩体形成的造型地貌已成为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1]。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发育历史悠久,在长期的构造运动和造岩作用下,岩性区域差异明显;多期造山活动的叠加,特别是喜马拉雅差异性升降运动的影响,不仅  相似文献   

5.
火镰砭片麻岩、片岩是宁陕区调项目从泥盆系大枫沟岩组内部解体出一套强变质变形非正式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分布于双桥村—火镰砭—狮子坝和铁炉坝—银杏坝一带,呈狭窄的构造透镜体产出,主要为一套中—深变质岩系,原岩恢复属泥质细碎屑岩。笔者从其岩石特征、变质变形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与佛坪热隆区发育的中—上元古界长角坝岩群深变质岩系具明显差异性,确定该片麻岩类归属泥盆系,属构造成因,可能形成于印支期,定位于燕山期挤压构造带,代表主造山期后构造变形活动产物。该套地层重新厘定对南秦岭南缘构造演化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测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陆缘早古生代增生带与滨太平洋造域、大兴安岭燕山期岩浆岩带的叠加部位。通过地质填图及岩石样品分析结果,对测区内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龄进行了探讨。测区早石炭世侵入岩从早至晚由含斑细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向巨斑状粗中粒二长花岗岩、中粒正长花岗岩演化,具成分和结构双重演化的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测区侵入岩为酸性花岗岩,属于过铝质的高钾碱性系列花岗岩,其源岩可能为壳源。锆石U-Pb年龄集中在348-321Ma之间,为晚古生代时期锡林浩特微板块与南戈壁后碰撞阶段伸展体制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马桥地区以覆盖区为主,基岩出露面积相对较少,但局部岩浆岩较发育,以燕山期的中性岩(闪长(玢)岩)为主,而目前淮北地区发现的金属矿床多以矽卡岩型矿床为主,成矿母岩则是燕山期的岩浆岩。本文探讨了马桥地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远景分析。  相似文献   

8.
前古生代变质地层是海南岛金矿重要的矿源层,海西印支期-燕山期酸性侵入岩浆为金矿的形成提供热源和部分成矿物质,构造控制着金矿的空间定位和形态,金矿的典型类型有岩浆热液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  相似文献   

9.
老君山矿集区处于华南褶皱系之滇东南褶皱带上,位于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和印支地块的交汇部位。自古元古代开始经历了漫长的构造岩浆演化,区内大规模岩浆作用主要有两期,加里东期岩浆活动形成了南捞片麻岩、团田及老城坡花岗片麻岩等岩体,为一套过铝质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老君山复式花岗岩体是印支—燕山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年龄为86Ma~90Ma。在印支期以前,成矿作用主要表现为成矿物质的初始富集,印支晚期开始爆发大规模的成矿作用,主要有印支晚期—燕山早期和燕山中晚期两个阶段,围绕老君山岩体矿床类型和成矿元素都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相似文献   

10.
一、分类原则 参照《地矿部工程地质图制图要求》,结合实际资料,将岩(土)体划分为不同的工程地质岩类和岩组,及不同的灾害类型。 1、岩(土)体分类 一级分类:按岩石的成因划分建造类型。 二级分类:按岩石的力学强度和结构类型划分不同的工程地质岩组。 2、灾害地质分类 根据成因分类:(1)自然因素即动力地质问题;(2)人为因素即环境地质问题。 二、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不同类型构造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差异。多阶段风化淋滤、表生期岩溶与埋藏岩溶叠置,造就了潜山良好的储集条件,印支期复背斜构造负反转作用利于低位潜山形成新生古储型油气藏。歧口凹陷斜坡广泛分布,不同类型斜坡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特征,低斜坡源储一体,多形成天然气藏;中斜坡紧邻生油凹陷主体,易形成近源充注;高斜坡油气通过横向运移成藏。断裂活动形成多类型的构造圈闭,砂体发育与油气运聚于一体,使之成为重要的油气富集高产带。  相似文献   

12.
南款—红岭子金多金属矿田位于太行山北段野狐—镰巴岭—东团堡多金属成矿带上,控矿因素主要是阜平幔枝构造逐级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断裂构造和岩浆岩,地层仅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物质基础和物理化学环境;燕山期侵入的中酸性岩体、岩株、岩脉及隐伏和半隐伏的岩枝、岩株的空间展布规律决定了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和主要成矿元素的组合规律;断了构造的类型和性质更是直接控制了矿体的规模、形态、矿化类型等矿床地质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刘俊杰 《西部资源》2013,(4):175-177
大兴安岭根河岩区玛尼吐组火山岩岩石类型主要为流纹质、安山质、流纹英安质、英安质及粗面质几种类型,为高钾钙碱性系列.根据其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浆主要起源于下地壳,是部分下地壳熔融并有幔源物质参与的结果;岩石具火山弧的特点,形成于整体挤、压大陆边缘并靠近板内一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甘肃金塔县北河湾地区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分析,基本查明了北河湾饰面用花岗岩矿床赋存于华力西期中期侵入的中-粗粒花岗闪长岩岩体,矿床类型属于岩浆岩型饰面用花岗岩矿床。矿床控矿条件主要表现在与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岩浆侵入活动为区域矿产的形成提供了热动力条件,加里东、华力西期均有侵入岩产出,以华力西中晚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与区域成矿最为密切,形成了岩浆岩类饰面用矿床。  相似文献   

15.
花岗岩成因类型的不同代表了不同的构造活动带、不同的源岩及岩石形成作用过程的最终产物。在总结概括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论述花岗岩分类方法的不足,并尝试利用花岗岩的Nb/U比值判别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旨为以后判别花岗岩大地构造环境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康定杂岩处于西南扬子地台西缘,以斜长角闪岩、变粒岩、花岗岩、闪长岩、基性脉岩等为主。经历了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的基底形成、新元古代的岩浆活动(主体形成于860Ma~750Ma)、中生代印支-燕山期的岩浆活动以及新生代喜山期的岩浆活动四个阶段,具有结晶基底和褶皱基底双层基底特征,本文认为康定杂岩为变质-岩浆杂岩混合体,是元古宙以来持续的岩浆活动在区域变质和深熔作用以及变形后的产物。康定杂岩形成与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南秦岭宁陕岩体位于五龙岩体群最东部,由老城岩体、胭脂坝岩体及懒板凳岩体构成。岩性主要包括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可将岩浆活动划分为两个期次,早期以中酸性的石英闪长岩-花岗岩闪长岩为主,形成时代约为222Ma~215Ma;晚期为酸性的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形成时间约为210Ma~201Ma。宁陕岩体成岩物质来源具有多样性,宁陕岩体主要源区来自于地壳物质,同时越偏酸性的岩石壳源物质越多,含暗色包体是幔源物质加入的显著证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连州地区开展的四幅1∶5万区调工作的成果,对构造纲要图、叠加褶皱和构造变形的样式分析。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华南地区存在印支期NWW向褶皱与燕山期NNE或NE向褶皱的横跨-斜跨叠加,粤西北-湘东南印支运动构造线为NWW向,而非NNE向,区域挤压应力方向为NNE向,而非NWW向。粤西北连州地区在燕山期NNE向郴—怀岩浆岩断褶带中残留有NWW向印支期构造。  相似文献   

19.
冈底斯带岩浆岩作为地球深部的“探针”,记录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到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整个过程的信息,因此研究这些岩浆岩对帮助我们理解青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位于冈底斯中段的南木林县多角花岗闪长岩,前人对其年代学研究差距较大,从34.6Ma(K-Ar法)到18Ma(锆石全溶U-Pb定年法),因此本文利用SHRIMP对这一花岗闪长岩的锆石开展原位定年,获得其侵位结晶年龄为49.0Ma,属于同碰撞期岩浆岩。同时,结合前人报道的约50Ma的板片断离事件,本文认为多角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20.
1:25万马尔康幅范围内有多个印支期—燕山期侵入岩体,呈大小不一的岩株或岩基产出,侵入三叠系西康群地层,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边部,发育大量的热接触变质岩,受原岩成分的差异和受烘烤时的温度差异影响,形成不同类型的热接触变质岩。热接触变质岩在空间上表现出由接触内带到外带递减的接触变质圈(带),这种规律性的圈(带)呈环带状产出。根据变质矿物共生组合,将角岩化带、斑点板岩带和黑云母角岩带划为绿帘—钠长角岩相;将堇青石角岩带、透辉石—透闪石角岩带和矽线石角岩带划为角闪石角岩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