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位于东准噶尔北缘的希勒库都克铜钼矿床是一个以钼为主的斑岩型矿床,形成于早石炭世。希勒库都克铜钼矿床硫化物δ34S值介于+0.4‰~+7.6‰之间,平均为+4.1‰,其中黄铁矿δ34S值为+0.4‰~+7.6‰(平均+4.2‰)、辉钼矿δ34S值为+3.2‰~+4.7‰(平均+4.2‰)、黄铜矿δ34S值为+1.6‰~+2.5‰(平均+2.1‰),均显示出岩浆硫的组成特征。硫化物稀土元素特征与含矿斑岩类似,暗示成矿物质可能来源于含矿斑岩;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及H-O同位素特征也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热液。而含矿斑岩高的正εNd(t)值、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表明含矿岩浆可能主要来自于地幔源区。综合研究区硫化物硫同位素、稀土元素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本文认为希勒库都克铜钼矿床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幔源区,且含矿岩浆可能经历了地壳深部壳幔物质混合均一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辽宁小佟家堡子金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矿区出露地层为元古宇辽河群大石桥组大理岩和盖县组片岩,断裂构造控制着矿体的产出。矿石类型包括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围岩蚀变类型有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成矿过程划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依次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金主要沉淀于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小佟家堡子矿床发育富液两相包裹体、富气两相包裹体、含CO_2包裹体和纯CO_2包裹体。成矿早阶段石英中仅见富液两相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311~408℃之间,盐度介于5.9%~14.3%NaCl eqv之间;成矿中阶段石英中发育富液两相包裹体、富气两相包裹体、含CO_2包裹体和纯CO_2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268~376℃之间,盐度介于4.1%~13.0%NaCl eqv之间;成矿晚阶段石英中仅见富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201~254℃之间,盐度介于1.6%~7.6%NaCl eqv之间。成矿流体具中温、低盐度、富CO_2的特征,属于H_2O-NaCl±CO_2体系。流体不混溶作用是金沉淀的主要机制。成矿流体的δ~(18)OW值为0.3‰~2.3‰,δD_W值为-99.8‰~-96.2‰,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混合部分变质水和大气降水。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4.6‰~+12.9‰。金属硫化物的铅同位素比值变化较小,~(206)Pb/~(204)Pb=17.671~18.361,~(207)Pb/~(204)Pb=15.569~15.659,~(208)Pb/~(204)Pb=37.695~37.937。S-Pb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辽河群变质岩和晚三叠世岩浆岩。黄铁矿中流体包裹体3He/4He值为0.27~0.53 Ra,地幔流体参与成矿作用的比例为2.9%~5.8%,地壳流体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查个勒铅锌钼铜矿床位于念青唐古拉铅锌银铁铜成矿带西段南缘,为查明其成矿物质来源及矿床成因,对该矿床开展了系统的H、O、S、Pb同位素研究,并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中-东段典型铅锌(铜钼)矿床进行对比。查个勒矿床石英H、O同位素(δD值介于-189‰~-157‰之间,δ~(18)O_(H_2O)值介于-2.2‰~2.9‰之间)指示其成矿流体主要由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组成。矿区北部铅锌矿体硫化物δ~(34)S值为-5.6‰~-0.8‰,均值为-3.7‰,显示岩浆硫和地层硫混合的特征。矿区南部(铜)钼矿体硫化物δ~(34)S值为1.1‰~2.6‰,均值为1.8‰,显示岩浆硫的特征。矿石硫化物和花岗斑岩全岩~(208)Pb/~(204)Pb,~(207)Pb/~(204)Pb,~(206)Pb/~(204)Pb的比值分别为38.988~39.269、39.002~39.559,15.657~15.747、15.643~15.664,18.614~18.688、18.663~19.058。矿石硫化物与花岗斑岩的Pb同位素特征相似,均表现出上地壳Pb源的特征,推测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上地壳岩浆源。查个勒矿床H、O、S、Pb同位素特征与中-东段典型铅锌(铜钼)矿床相似,表明念青唐古拉成矿带铅锌(铜钼)矿床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一致。作者认为查个勒矿床是一个受岩浆和构造共同控制的斑岩型(铜)钼+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铅锌矿床,在念青唐古拉成矿带,自西向东分布有多处斑岩型(铜)钼矿+矽卡岩型-热液脉型(铜)铅锌矿矿集区。  相似文献   

4.
新疆东天山红石金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示踪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红石金矿床是新疆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矿带中的代表性矿床之一,本文对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红石金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中低密度的富 CO_2流体。石英氢同位素组成δD_(SMOW)为-104‰~-63‰,石英氧同位素组成δ~(18)O_(石英)为13.8‰~15.5‰、δ~(18)O_水为-1.7‰~6.1‰。方解石碳同位素组成δ~(13)C_(PDB)为-3.5‰~-2.7‰,方解石氧同位素组成δ~(18)_(PDB)为-28.9‰~-26.5‰、δ~(18)O_(SMOW)为1.1‰~3.5‰。H、O、C 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红石金矿床成矿流体主要起源于深部,后期混合有大气水。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δ~(34)S 为-11.5‰~3.8‰,集中于0.4‰~3.8‰,平均值为1.73‰,指示了成矿物质中的硫具有接近陨石硫的深源特征。红石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可概括为富含成矿元素的深源流体在区域剪切构造作用下沿剪切系统不断向上运移,逐渐与浅部流体混合并与围岩发生交代蚀变作用,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成矿元素最终在剪切扩容空间中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老里湾银铅锌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华熊地块崤山断隆区,是近年来在崤山东部浅覆盖区新发现的一处大型矿床。老里湾矿床的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主要呈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脉状赋存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体内的NW向和NNW向断裂破碎带中,亦有少量的矿体产于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岩内的断裂中。根据矿物共生组合、矿石组构及脉体穿插关系,将老里湾银铅锌矿床的成矿过程划分为3个成矿阶段,即:(1)绢云母+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阶段(早阶段);(2)重晶石+闪锌矿+方铅矿+银矿物±碳酸盐±石英阶段(中阶段);(3)闪锌矿+方铅矿+银矿物阶段(晚阶段)。文章对花岗斑岩的石英斑晶和热液阶段重晶石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石英斑晶中主要发育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S型)、富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WL型)及少量的富气两相水溶液包裹体(WG型);重晶石中主要发育WL型包裹体。花岗斑岩的石英斑晶中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介于338~586℃,平均494℃;盐度w(Na Cleq)介于11.0%~70.2%,密度为0.87~1.27 g/cm~3,属于高温、高盐度的H_2O-Na Cl体系。成矿中阶段的重晶石中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8~401℃,平均254℃;盐度w(Na Cleq)为1.6%~8.1%,密度0.59~0.95g/cm~3,属于中温、低盐度的H_2O-Na Cl体系。成矿中阶段重晶石中流体的δ~(18)O水值介于5.9‰~8.4‰,δDV-SMOW值介于-89.7‰~-65.5‰,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重晶石的δ~(13)CPDB变化于-22.9‰~-12.5‰,具有花岗质岩浆演化形成的流体特征。矿石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1.9‰~5.9‰,平均3.5‰,具有深源硫的特征;成矿阶段重晶石的δ~(34)S值介于9.2‰~11.1‰,平均10.2‰。重晶石的δ34S值大于硫化物的δ~(34)S值,是同位素分馏造成的。矿床金属硫化物的Pb同位素组成较为集中,~(206)Pb/~(204)Pb介于17.262~17.430;~(207)Pb/~(204)Pb介于15.444~15.501;~(208)Pb/~(204)Pb介于37.774~38.050。S-Pb同位素组成表明老里湾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区内的早白垩世花岗质岩浆。崤山东部发育斑岩型钼铅锌银成矿系统,老里湾银铅锌矿床属于该成矿系统的浅部脉状矿化端员。初始中低盐度流体的降温是老里湾银铅锌矿床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岔路口超大型斑岩钼矿床位于大兴安岭北部,是目前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钼矿床,矿体赋存于中酸性杂岩体及侏罗系火山-沉积岩内,其中花岗斑岩、石英斑岩、细粒花岗岩与钼矿化关系密切.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岔路口矿床主要发育富液两相包裹体、富气两相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花岗斑岩石英斑晶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230 ~ 440℃和470~510℃两个温度区间,盐度分别介于0.7% ~ 53.7% NaCl eqv和6.2%~61.3% NaCl eqv两个区间;成矿早阶段钾长石-石英-磁铁矿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320~440℃、盐度介于4.2% ~ 52.3%NaCl eqv;成矿中阶段石英-辉钼矿脉和角砾岩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260~410℃、盐度介于0.4%~52.3% NaCleqv;成矿晚阶段石英-萤石-方铅矿-闪锌矿脉中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集中在170~320℃、盐度介于0.5% ~ 11.1% NaCleqv.成矿流体具高温、高盐度及高氧逸度的特征,总体上属于富F的H2O-NaCl±CO2体系.成矿流体的δ 18Ow值为-4.5‰~3.2‰,δDw值为-138‰~-122‰,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雨水的混合流体.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介于-1.9‰~+3.6‰,均值为+1.6‰,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源岩浆.多期次的流体沸腾作用是该矿床的主要成矿机制.  相似文献   

7.
张晗  王宗起 《地质学报》2018,92(3):575-586
硼同位素由于其稳定性,可以作为很好的源区示踪工具。本次采用LA-MC-ICP-MS方法对铜矿峪变斑岩型铜钼矿床绢英岩化带中的电气石硼同位素进行了原位测试。获得δ11 B值为-21.1‰~1.1‰,数据分布显示为相对富轻硼的(-16‰~-14‰)和相对富重硼的(-1.5‰~1.5‰)两个峰值。结合前人硼同位素储库比对分析,铜矿峪铜钼矿床显示了大陆热液系统的硼同位素组成特征。铜矿峪铜钼矿床富轻硼的峰值特征很可能由火山岩围岩提供。相对富重硼峰值很可能是铜矿峪成矿花岗闪长斑岩和花岗闪长岩提供。铜矿峪铜钼矿床的电气石硼同位素特征相对于其他斑岩型铜矿床及IOCG矿床明显更富集轻硼,显示了该矿床成矿中有大量陆壳的硼加入。  相似文献   

8.
得耳布尔矿床是产于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地块内的大型铅锌银矿床,本文通过对闪锌矿、石英进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激光拉曼和氢氧同位素测试以研究其成矿流体特征与来源。结果显示主成矿期闪锌矿及团块状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213~260℃,盐度为3.05%~9.6%NaCleq;成矿晚期脉状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75~210℃之间,盐度3.53%~7.15%NaCl_(eq)。红外激光拉曼结果显示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H_2O及CO_2,含极少量CH_4。石英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主成矿期δD_水值为-153.8‰~-149‰,δ~(18)O_水值为-0.77‰~2.38‰;成矿晚期δD_水值为-154‰~-141.4‰,δ~(18)O_水值为-2.27‰~-0.47‰。矿床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演化大气降水的混合。额尔古纳地块内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特征较为接近,主要为中低温低盐度NaCl-H_2O-CO_2±CH_4成矿流体;流体来源一致,推测为演化的大气降水与岩浆水的混合。  相似文献   

9.
陈家坝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近年来在陕西勉(县)-略(阳)-宁(强)铜金镍矿化集中区新发现的铜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了查明陈家坝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笔者开展了系统的C、H、O、S和Sr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陈家坝矿区的围岩的δ~(13)CPDB值范围-0.93‰~1.44‰,平均值为0.35‰,δ~(18)OV-SMOW值范围14.14‰~27.49‰,平均22.1‰,为沉积成因海相碳酸盐岩。脉石矿物白云石的δ~(13)CPDB范围在-0.53‰~-0.89‰,δ~(18)OV-SMOW值范围12.12‰~13.23‰,指示成矿流体中的CO_2主要来自岩浆水,少量CO_2来源于围岩海相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成矿流体中δD值范围-91‰~-72‰,δ~(18)OH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成矿流体与围2岩的水-岩反应是导致该区铜铅锌2矿床中白云石和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矿物沉淀结晶的主要机制。矿石金属硫化物δ34S值范围4.88‰~8.90‰,平均值为7.37‰,介于岩浆硫与海水硫之间,且与矿集区内典型的徐家沟铜矿床矿石矿物δ34S变化区间重叠,表明硫主要来自于岩浆硫,部分硫来自海水硫酸盐。矿石中黄铁矿的初始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比值为0.72,高于赋矿围岩锶同位素比值,接近大陆地壳的87Sr/86Sr比值(0.719),指示了成矿流体流经了雪花太坪组地层,并与其中具有高87Sr/86Sr比值的白云岩进行水岩反应及同位素交换。  相似文献   

10.
小土尔根铜矿位于新疆阿尔泰地区诺尔特Au-Pb-Zn(-W-Mo)成矿带北部,成矿条件有利。在详细的野外考察基础上,作者系统分析了矿区的流体包裹体类型、流体成分,结合H-O、Cu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对其成矿流体特征及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该矿流体包裹体类型比较简单,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少量纯液相包裹体,偶见含子晶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成矿流体为H_2O-Na Cl-CO_2-CH_4体系。成矿流体温度介于188~421℃,盐度介于0.71%~15.53%Na Cl_(eqv),主要集中于8.0%~12.0%Na Cl_(eqv),为中?高温、中?低盐度成矿流体。H、O同位素(δD_(SMOW)值介于-72‰~-122‰,δ~(18)O_(fluid)值介于3.7‰~8.1‰)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大气降水混入的比例略有增大。黄铜矿的δ~(65)Cu值介于-0.12‰~0.93‰,落入花岗岩δ~(65)Cu值分布范围,且分馏特征与花岗岩相似,说明成矿元素Cu来自花岗岩岩浆。结合前人成果,作者认为小土尔根铜矿应为诺尔特地区首例还原性斑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11.
卡拉塔格矿集区梅岭铜(金)矿床位于新疆吐哈盆地南缘的古生代卡拉塔格隆起带中,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大南湖-头苏泉晚古生代岛弧带中段的火山盆地中,赋存于一套基性-中性-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和次火山岩中,矿体由细脉浸染状(M1)和热液脉状(M2)的铜矿体组成。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矿床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的测温分析、成分分析及包裹体水的氢、氧同位素分析。研究发现,梅岭矿床中原生流体包裹体类型多为气液两相包裹体,个体较小,气相分数较小;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7~238℃,w(Na Cleq)为2.4%~9.3%,为中-低温、中-低盐度流体;成矿压力为6.8~60.6 MPa,成矿深度约为0.2~2.0 km。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O为主,其次为CO2,并含有少量CH4、CO等还原性气体;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K+、Na+为主,阴离子以Cl-和SO2-4占主导地位,成矿流体属H2O-Na Cl体系。成矿流体的δ18O水值为-5.75‰~-2.61‰,δD值为-135.6‰~-117.2‰,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及大气降水的混合水。流体包裹体的研究成果和矿床地质特征显示,梅岭铜(金)矿床属于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梅岭铜锌(金)矿床成矿流体研究为矿床成因提供了成矿流体特征方面的证据,为该区成矿系统的综合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杨治  邓宇峰  袁峰  李跃  林涛  张顺林  张家嘉 《岩石学报》2019,35(12):3875-3893
安徽省蚌埠五河地区河口和荣渡金矿床是华北地台东南缘蚌埠台隆和五河台坳邻接区域的两个金矿床。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河口和荣渡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Re-Os同位素以及H-O-S同位素特征,来厘定其形成时代、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过程。河口及荣渡金矿床矿体主要呈细脉浸染状、脉状和网脉状赋存于古太古代西堌堆地层中,成矿过程可划分为4个阶段:(1)石英脉阶段(早阶段);(2)石英-黄铁矿阶段(早阶段);(3)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中阶段);(4)碳酸盐阶段(晚阶段);其中,中阶段为金的主要矿化时期。河口和荣渡金矿床早阶段(石英脉和石英-黄铁矿阶段)的石英内发育富液两相包裹体(WL型)、富气两相包裹体(WG)以及少量的含子晶的气液固三相包裹体(S型),均一温度为322~412℃,盐度介于5. 56%~15. 67%NaCleqv之间,属于高温中低盐度流体体系;中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阶段)石英内发育有富液两相包裹体(WL型)、富气两相包裹体(WG),均一温度为257~357℃,盐度介于3. 06%~7. 45%NaCleqv之间,属于中高温低盐度流体体系。从成矿早阶段到主成矿阶段流体的盐度和温度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降低,推测矿化过程可能是由流体温度和盐度的降低引起的。成矿阶段石英中流体水的δ~(18)O值介于5. 01‰~7. 90‰之间,δD_(V-SMOW)值介于-89‰~-65‰之间,表明两个矿床的成矿流体为主要为岩浆水。河口金矿床矿石中的黄铁矿δ~(34)S值介于3. 89‰~9. 65‰之间,荣渡金矿床方铅矿δ~(34)S值为0. 76‰,表明河口及荣渡金矿床δ~(34)S值具有岩浆硫的特征,后期由于岩浆去气作用或地层硫的参与使矿石中的δ~(34)S值升高。因此,这两个金矿床可能是与岩浆热液有关的热液石英脉型金矿床。对荣渡金矿床矿石的黄铁矿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确定金矿床形成于134±19Ma,结合前人对该地区所做的岩浆岩定年工作,推测荣渡金矿床的成矿可能与区内130Ma左右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施珂  杨晓勇  杜建国  万秋  蔡杨  陈林杰 《岩石学报》2019,35(12):3734-3748
杨冲里金矿床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内舒家店矿区新发现的新类型金矿床(破碎带蚀变岩型),矿体主要赋存于二长闪长岩与志留纪地层接触带外围的碎裂岩中。流体包裹体测温显示该矿床均一温度范围在220. 1~445. 3℃(平均值为328. 3℃),盐度介于0. 18%~8. 00%NaCleqv之间(平均值为2. 52%NaCleqv),属于中高温-低盐度-低密度成矿流体。激光拉曼包裹体成分分析显示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为CO_2和H_2O,而液相成分主要为H_2O,可能含极少量的CO_2。H、O同位素测试结果表明成矿流体的δD值为-85‰~-50‰,δ~(18)O_水值为0. 76‰~3. 76‰,落于岩浆热液与大气降水之间,受大气降水作用影响明显。矿区内出露两个侵入岩体,岩性分别为辉石闪长岩与二长闪长岩,前人的年代学研究及两者之间的穿插关系表明,辉石闪长岩的侵位时间略早于二长闪长岩;区内两个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显示,杨冲里金矿与舒家店铜矿的流体包裹体具备相似的温度,但盐度相对较低,根据不混溶流体成矿机制,杨冲里金矿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是成矿物质淀积的主要形成因素。结合前人对于矿区内S、Pb等同位素的研究,我们认为杨冲里金矿与舒家店铜矿为同一区域的两次成矿事件,杨冲里金矿为该成矿系统的末端成矿。  相似文献   

14.
阿日特克山铜钼矿床位于柴北缘中北段,为近年来新发现的隐伏斑岩型矿床,矿体产出于海西晚期—印支期花岗闪长(斑)岩和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接触部位。为探讨该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机制,本文对矿床野外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及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不同类型矿脉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将热液成矿期次划分为成矿早期石英阶段、成矿期辉钼矿-多金属硫化物-石英阶段和成矿晚期石英-方解石阶段。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阿日特克山铜钼矿床流体包裹体以Ⅰ型(富液相L+V两相水溶液包裹体)、Ⅱ型(富气相L+V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和Ⅲ型(含子矿物三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显微测温及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流体体系为中高温、中低盐度、中高密度的NaCl-H2O体系,至成矿晚期,流体性质变化为低温、低盐度、高密度流体,矿床形成深度为0.40~4.00 km。氢氧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显示,δDV-SMOW值为-92.9‰~-78.4‰,δ18OH2O值为-7.4‰~2.0‰,表明成矿流体以混合流体为主,随着成矿流体的演化,有更多的大气降水不断混入。矿石中金属硫化物δ34S值处于9.4‰~11.7‰之间,平均值为10.2‰,表现出明显的地层硫特征,为岩浆热液与围岩地层相互作用所致。综上认为,阿日特克山铜钼矿床为矽卡岩型-斑岩型矿床,形成于海西晚期—印支期俯冲碰撞构造环境,混合成矿流体强烈的不混溶作用为斑岩型铜钼矿床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石湖地区金、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太行山中北段,产出于太古界阜平群变质岩系,燕山期麻棚岩体的周边。本文以石湖地区代表性矿床为例,根据多金属矿床黄铁矿流体包裹体中He、Ar同位素及与黄铁矿共生的石英流体包裹体中C、H、O同位素组成,探讨了石湖地区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分析结果表明石湖地区金、银多金属矿床黄铁矿流体包裹体中3He/4He介于0.43~2.40 Ra,40Ar/36Ar介于477~879,显示出本区金、银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为地幔流体与地壳流体混合的产物。石英包裹体中δDV-SMOW介于-62‰~-105‰,δ18OV-SMOW介于9.6‰~13.8‰,表明成矿流体为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合;δ13CPDB介于-3.5‰~-5.0‰,表明矿区成矿热液来自地幔。氢、氧、碳同位素体系与氦、氩同位素体系的示踪具有一致性,均显示出石湖地区金、银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为地幔流体与地壳流体混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斯弄多银铅锌(金)矿床位于拉萨地体隆格尔—工布江达弧背断隆带南侧上,是冈底斯北缘Pb-Zn-Ag成矿带中段上发现的首例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体赋存在林子宗群火山岩中,受火山活动形成的近南北向次级断裂控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伊利石-绢云母-玉髓-碧玉±铁锰碳酸盐(Ⅰ),石英-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Ⅱ),方铅矿-闪锌矿-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银矿物±碳酸盐(Ⅲ),辉银矿-硫砷铜银矿-方铅矿±深红银矿±自然银±闪锌矿±黄铜矿(Ⅳ),以及石英±碳酸盐±绢云母(Ⅴ)等五个阶段。本次选取了34件Ⅲ阶段和12件V阶段样品进行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包裹体的气相及离子色谱和Si-H-O同位素研究,探讨了斯弄多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来源和成矿沉淀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斯弄多矿床主成矿期石英和闪锌矿中发育纯液相型(PL)、富液相水溶液型(WL)和富气相水溶液型(WG)三种类型的包裹体,后期无矿石英脉中仅发育PL和WL两种类型。其中Ⅲ阶段石英均一温度为185.6~290.7℃,盐度介于1.57%~5.71%,密度为0.76~0.92 g/cm~3;闪锌矿均一温度为197.2~280.8℃,盐度介于1.22%~5.71%,密度为0.75~0.99 g/cm~3;Ⅴ阶段石英均一温度147.6~218.7℃,盐度介于2.07%~8.94%;密度为0.88~0.98 g/cm~3。成矿流体均具有低温、低压、低密度的特点。Ⅲ阶段石英包裹体中气相成分主要以H_2O和CO_2为主;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Ca~(2+)、K~+为主,阴离子以SO_4~(2–)、Cl~–和F~–为主。Ⅱ阶段成矿流体的δ~(30)Si分布范围为–0.2‰~0.1‰,δD值介于–151‰~–177‰,计算获得的δ~(18)O H_2O值介于–5.02‰~–0.63‰。Si-H-O同位素结果表明,斯弄多矿床成矿流体主要为大气降水;包裹体中大量CO_2和SO_4~(2–)、F~–等酸性气体和离子成分表明流体中仍保留微弱岩浆水的特征。斯弄多矿床Ⅲ阶段流体为不混溶流体,流体沸腾、气体逃逸、热液隐爆是金属物质快速沉淀富集成矿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争光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是多宝山矿集区内的一个重要矿床。文章通过流体包裹体和C_H_O_He_Ar同位素的系统研究,对该矿床成矿流体和矿床成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矿床成矿作用可划分为4个主要阶段:石英_黄铁矿阶段(成矿前阶段)、石英_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主成矿阶段)、方解石_(石英)_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主成矿阶段)和方解石阶段(成矿后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争光金矿床主要发育富液相流体包裹体。石英_黄铁矿阶段、方解石_(石英)_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方解石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介于116~243℃(集中于150~170℃)、129~294℃(集中于140~160℃)和130~155℃(集中于130~150℃);w(NaCleq)分别介于0.9%~10.1%、1.2%~13.8%和2.7%~8.7%。成矿流体具有低温、低盐度、相对还原的特征,属H_2O_Na Cl体系。石英_黄铁矿阶段成矿流体的δD和δ18O分别为-127‰~-110‰和-5.9‰~0.6‰,蚀变围岩的δD值和δ18O值分别为-118‰~-108‰和6.3‰~7.9‰。方解石_(石英)_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方解石阶段方解石的δ~(13)C分别为-5.3‰~-2.0‰和-2.9‰~-2.2‰,δ18O分别为7.7‰~9.3‰和9.9‰~13.5‰。黄铁矿流体包裹体的~3He/~4He、~(40)Ar/~(36)Ar和~(40)Ar*/4He比值分别为1.75~3.06 Ra、683~1295和0.30~0.63。综合流体包裹体特征和稳定同位素组成,认为成矿早阶段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与围岩发生水_岩反应后的演化水。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成矿流体变为大气降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水,但仍以大气降水为主导。成矿流体与贫H_2S的流体混合和硫化物沉淀的共同作用可能是该矿床金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祁进平  张静  唐国军 《岩石学报》2005,21(5):1365-1372
前人运用 CMF 模式(碰撞造山成岩成矿与流体作用模式)推断熊耳地体金银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其南侧中晚元古代地层(官道口群和栾川群)的陆内俯冲变质脱水作用,并推测该套地层富放射成因铅和锶,δ~(13)C 和δ~(18)O 值较高。为检验该推论和 CMF 模式正确与否,作者对该套地层开展了研究,本文报道了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13件岩石样品δ~(18)O 值变化于9.1‰~16.7‰,平均13.3‰;4件δ~(13)C_(CaCO_3)值为-2.8‰~0.8‰,平均-0.9‰,计算表明,该套地层在320~373℃(熊耳地体多数矿床早阶段成矿温度范围)变质脱水所形成流体的δ~(18)O值为2.6‰~14.6‰,与推测结果一致,覆盖了熊耳地体已有早阶段成矿流体的δ~(18)O值(5.1‰~12.6‰),计算的中晚元古代地层变质流体的δ~(13)C_(CO_2)随介于-0.7‰~4‰,也与熊耳地体成矿流体的δ~(13)C_(CO_2)值(-2.1‰~4‰,成矿早阶段一般δ~(13)C_(CO_2)>0)一致。如此以来,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前人的推论和 CMF 模式的科学性与实用性,CMF 模式可以用于指导熊耳地体或类似构造环境的矿床勘查和地质研究。  相似文献   

19.
北祁连山西段西柳沟铅锌矿稳定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柳沟铅锌矿位于北祁连山西段以钨、钼、铜、铅、锌等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之西端。为探讨其成矿流体的来源,选择了该矿床主成矿期的9 件矿石样品,挑选其单矿物,并对保存于石英中的原生包裹体做了D, O 同位素分析,分析显示成矿流体的δDV-SMOW 值为-47‰ ~ -72‰;成矿期石英矿物的δ18O 介于11.9‰ ~ 14.1‰之间,与石英平衡的热液水的δ18OH2O‰值为-0.79‰ ~ 3.64‰之间(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值为190℃);矿体石英包裹体δ13CV-PDB‰值介于-6‰ ~ -4.2‰之间。成矿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26℃ ~ 384℃,集中于140℃ ~ 200℃ ;盐度ω (NaCleq)为1.05% ~ 9.86%,多数为1.74%~ 6.45%。研究表明:西柳沟铅锌矿是浅成的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主要是以岩浆水为主,大气降水为辅。  相似文献   

20.
甘肃阳山金矿碳氢氧同位素与成矿流体来源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甘肃文县阳山金矿的探明黄金储量已达308t,平均品位4.74g/t,是我国地质勘查储量最大的金矿床。该矿床产于西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同碰撞形成的类卡林型金矿床,矿体受EW向韧脆性剪切带控制,赋矿围岩为泥盆系碳质千枚岩-板岩-碳酸盐-硅质岩和侵入其中的花岗斑岩脉。热液石英的流体包裹体之δ~(13)C_(CO_2)(PDB)值为-2.5‰~-5.6‰,δ~(87)C_(CH_4(PDB))值为-23.1‰~-32.6‰,说明成矿流体来源于碳酸盐地层或相似岩石建造的变质或/和改造脱水作用。该结论尚被流体氢氧同位素研究结果所证明,成矿早阶段和主阶段流体的δ~(18)O_W值介于9.5‰~15.3‰,δD_W值为-86‰~-73‰。两件矿化晚阶段流体的δ~(18)O_W氧分别为2.7‰和6.8‰,表明有强烈的大气降水热液混入。总体而言,成矿流体系统从早到晚、从深到浅,由变质热液演变为大气降水热液。特别补充说明,上述研究结果和认识与我们根据流体包裹体和矿床地质研究得出的结论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