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洪水灾害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气候变化背景下包括洪水在内的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气候变化对洪水灾害的影响既是全面理解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内容,也是减轻洪水灾害风险的实际需要。从气象水文和灾害风险两大领域综述了气候变化对洪水灾害影响的研究进展,从反映洪水灾害系统的雨情、水情和灾情角度,全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对极端降水、极端径流和洪水损失的变化及归因研究,梳理了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方面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加强数据积累,完善气候模式与水文模型的耦合,加强承灾体脆弱性及其变化的评估,综合洪水致灾过程与灾情结果的分析,推动气象水文与灾害风险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深入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洋型冰川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认识不同类型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有重要意义.根据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和数字高程等数据提取了青藏高原东南部雀儿山地区1987—2016年期间多年的冰川边界,并对其变化过程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7—2016年雀儿山地区冰川...  相似文献   

3.
高亚洲地区冰崩灾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胡文涛  姚檀栋  余武生  杨威  高杨 《冰川冻土》2018,40(6):1141-1152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冰崩灾害极有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新常态。特别是在高亚洲地区,冰崩灾害事件严重威胁"亚洲水塔"的命运和"第三极"的生态安全。因此,研究冰崩灾害事件对于保障"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和保护"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产与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梳理历史上有记录的几次冰崩灾害事件,系统介绍冰崩的发生过程;再从冰崩体的物质组成、冰崩体的运动特征、冰崩发生的可能原因以及冰崩的影响等方面总结了冰崩的研究内容;重点阐述了冰崩的研究方法;最后讨论了当前冰崩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从冰崩研究方法等角度展望了未来冰崩灾害事件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深水源—汇系统对多尺度气候变化的过程响应与反馈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源—汇系统对多尺度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是当前深水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新动向.通过梳理外陆架—深水盆地沉积物搬运分散系统(深水源—汇系统)对从构造尺度到人类尺度气候变化的过程响应,揭示了两种(迟滞和瞬态)深水源—汇系统的过程响应与反馈机制.迟滞响应深水源—汇系统的过渡区较宽、响应尺度较大(Teq≥104年),有利形成条件为...  相似文献   

5.
新疆冰川、积雪对气候变化的响应(II):灾害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地区冰川、积雪广泛分布,在其融水补给河川径流的同时,也常伴有冰川洪水、融雪洪水、冰湖突发洪水、冰川泥石流、冰雪崩和风吹雪等冰雪灾害发生,这些灾害对当地居民居住地以及重要国防干线的安全运营形成较大威胁.冰川、积雪变化直接影响到冰雪灾害发生的程度与影响范围,新疆的冰川洪水和冰湖突发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塔里木河流域的喀喇昆仑山、昆仑山以及天山南坡西部一带,融雪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和天山北坡一带,冰川泥石流、冰雪崩灾害主要发生在帕米尔高原、天山西段和西昆仑山地区,风吹雪主要在天山中、西段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尤其是新疆从1987年开始的气候由暖干向暖湿的转型,冰川退缩加剧,融水量增大,冰川洪水和冰川泥石流灾害随着冰川融水径流的增加而增多;而融雪洪水、雪崩和风吹雪随着气候变化引起的冬季积雪增加和气温升高,其灾害强度在增强;冰崩灾害随着气温升高引起的高山冰体崩解而呈增加趋势.在新疆地区,冰雪灾害主要表现为冰雪洪水,已观测到近十几年来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冰雪洪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有增加的趋势,塔里木河流域的冰湖溃决洪水和冰川洪水及北疆春季的冰凌和融雪洪水已对当地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危害,新疆的水资源安全、灾害等问题日益凸显.预计未来,随着气候增温引起的冰雪融水径流的增加,相关的冰雪灾害增多,因而增加了冰雪灾害的危险程度,并可能形成若干新的灾害点.面对气候变化诱发的众多冰川、积雪灾害,目前还缺乏对灾害监测、预测预警方面的适应对策.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速的趋势下,冰雪灾害应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加强气候变化对冰雪灾害的影响评估和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使科学技术在减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灾害风险科学发展与科技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期召开的一系列国际灾害风险会议讨论的灾害风险科学关键前沿问题进行了分析。针对正在制定的国际减轻灾害风险后兵库战略框架(HFA2),就未来灾害风险科学发展与科技减灾趋势做了综合研判,提出加深对灾害系统复杂性的认识,即从灾害系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认识灾害系统的复杂性,从全球变化的区域特征与成因机制认识气候变化风险的复杂性,从区域发展水平与模式认识巨灾风险的复杂性。提出从灾害系统的复杂性厘定科技减轻灾害风险的战略与对策,即建立一体化的综合风险防御范式,建立多空间尺度的综合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多功能的巨灾风险防范金融体系,建立多利益相关者防范灾害风险的凝聚力模式,建立风险信息服务与对策仿真模拟综合集成平台。  相似文献   

7.
兰成渝成品油管道是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礼县—广元段基岩山区线路上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均较为发育,对管道安全运行存在着潜在的威胁。基于多源遥感检测信息,以该段线路泥石流为例,建立了泥石流灾害的遥感解译标志,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分析了降雨作用下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并对管道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进行了评价,从而实现了管道泥石流灾害的快速预警。  相似文献   

8.
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区灾害地质体改造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区地质环境复杂 ,建设用地严重不足。如何在治理的基础上对滑坡等灾害地质体开发利用是一项风险极大 ,但具非常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论述了预应力锚拉桩在库区大型滑坡防治中的应用成果 ,这种方法不仅能有效地控制滑坡体的稳定性 ,同时 ,也能根据移民工程要求提供适宜的建设用地 ;介绍了注浆方法对库区分布较广的以崩塌、滑坡、岩溶成因为主的崩滑堆积体的改造问题 ,它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移民迁建区地基与边坡处理的工程造价 ,也为库区灾害地质体的改造提供了范例 ;弃渣是库区极为突出的环境地质问题 ,不仅危害长江 ,也对移民迁建区构成严重威胁 ,本文介绍了巫山新城等利用加筋土技术处理弃渣 ,并大大增加建设用地的实例 ,由于该挡墙高达 5 6 m,超出了一般意义下的加筋土挡墙范畴 (通常不超过 2 0 m) ,因此出现了前缘筋带断裂和面板脱落问题 ,本文介绍了应用锚管注浆技术进行面板修复的设计 ,为复杂地质条件地区高加筋挡土墙的安全修建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亚行移民监督政策的介绍并就其在山东黄河亚行贷款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亚行移民监督政策在山东黄河亚行贷款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为今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移民政策的执行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0.
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加深理解全球环境变化对可更新资源保障能力和灾害发生频率、强度和时空格局的影响。近年来发生在世界各国的巨灾造成了严重的灾情,如2008年中国南方的冰冻雨雪灾害,2007年孟加拉国的台风灾害,2005年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等。加强对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研究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此,在CNC IHDP的领导下,CNC IHDP RG工作组向IHDP提出了开展全球环境变化与综合风险防范研究的建议。经过2年多的努力,作为IHDP新一轮国际性核心科学计划——综合风险防范(IHDP IRG)已经得到IHDP SC的认可,即将于2009年4月在德国波恩IHDP科学大会期间正式宣布启动。该核心计划为从事风险研究、管理和具体实践方面的全球顶级专家和组织搭建交流平台,并引导未来国际综合风险防范研究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科学、技术与管理问题入手,通过案例对比,从多学科角度,对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以推动全球综合减灾实践的深入发展。CNC IHDP RG作为这一核心科学计划的倡议、发起和主要组织者,通过该计划的成功实施,不但可以在国际上充分展现我国综合灾害风险研究领域的成果,更将有助于大幅度提升中国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1.
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自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的日益加深,全球各区域的自然灾害成灾次数、经济损失和受灾人口明显增多,自然灾害灾情不断上升,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风险、脆弱性、恢复力和适应性相关的灾害综合管理和减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已被学术界、经济与社会界予以高度重视。在国际减灾十年(IDNDR)活动、国际减灾战略(ISDR)的相继实施的大背景下,国内外学者兴起了研究灾害脆弱性和恢复力的新一轮热潮。目前国内外对承灾体脆弱性的研究较多,但对于灾害恢复力的恢复力研究才刚刚起步,虽然承灾体的恢复力建设近年来也逐渐被认识到是减灾行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20世纪70年代开始,恢复力这一概念首先从力学被引入生态领域,目前,它已经成为生态、灾害和气候变化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对象。对恢复力的概念发展和国内外目前的研究动态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论述了灾害恢复力的科学价值和重要性,分析了灾害脆弱性与灾害恢复力的关系,总结了恢复力评估的主要方法、特点和难点,并在此基础上对灾害恢复力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并建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区域滑坡泥石流灾害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9  
根据数年来的调查观测研究和工作实践,提出了滑坡泥石流灾害的预警分类体系,包括按物理参量划分的空间、时间与强度预警和按诱发因素参量划分的气象、地震与人类活动预警以及多参数、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预警。初步创建了区域性滑坡泥石流灾害暴发的两种预警理论方法,一种是基于临界过程降雨量判据图的预警方法;另一种是基于GIS的地质环境空间分析预警理论方法,通过计算预警区的滑坡泥石流灾害"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来实现。阐述了滑坡泥石流灾害预警的技术和行政工作程序,指出建立临界过程降雨量判据与地质环境空间分析相耦合的滑坡泥石流灾害预警理论方法是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陕南移民搬迁由于搬迁人口多、时间长、搬迁类型复杂而受到社会和学术界广泛关注。通过对七堰移民搬迁社区的实证调研,认为政府的主导作用、生态环境压力和搬迁农户的预期是七堰移民搬迁社区的成功经验,构建"迁移—集聚"的城镇化模式是陕南移民搬迁社区的发展选择。  相似文献   

14.
由于未来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相互耦合作用,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尤其是沿海超大城市所面临的复合洪水风险持续上升.基于稳健决策方法,评估未来潜在适应措施的表现性能及经济效益,提出适应风险的实施路径,可有效管理极端灾害事件,降低灾害风险,增强城市韧性.首先分析了国际上处理深度不确定性的稳健决策方法理论基础,其次评述了被广泛应用于灾害风险领域的稳健决策、多 目标稳健决策、动态适应性规划、适应对策路径、动态适应性对策路径及实物期权分析6种稳健决策方法,并进行系统对比分析.最后,提出未来可综合稳健决策和适应对策路径的优点,也可使用多目标稳健决策解决多目标问题、权衡多目标决策.此外,实物期权分析可量化适应措施的决策投资时机.这些稳健决策方法都为解决深度不确定性、降低灾害风险、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策略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15.
山地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山地冰川和极地冰盖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冰川运动速度的变化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之一。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是中国西部山地冰川的代表, 本文以1981-2007年27a的运动速度资料与1982年以来的季节运动速度资料为基础, 结合冰川物质平衡、气温、降水等资料分析冰川运动速度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 27a来1号冰川运动速度下降趋势明显, 冬、夏季节运动速度波动较大, 但夏季运动速度较大。气候变化通过冰川物质平衡的改变作用于冰川运动速度, 物质平衡的持续亏损最终导致了冰川运动速度的持续降低。夏季的高温与降水对冰川运动速度具有加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理清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揭示响应度的空间变化规律,是开展冰川变化预估及其对社会经济影响程度量化研究的基础。使用1958-2010年西部地区150个气象站点的夏季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中国第一、二次冰川编目数据,通过夏季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值定量反映气候变化,以冰川面积变化率表征冰川变化,借助GIS技术平台,采用参照对比方法,从宏观层面研究了中国西部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依据等分分类法(Equal Interval),将响应程度分为极低度响应、低度响应、中度响应、高度响应、极高度响应5级。结果表明:中国冰川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式与程度不同,对夏季平均气温变化表现为正响应,而对年降水量变化主要表现为负响应,冰川分布区年降水量增加带来的冰川积累量增多不足以抵消因温度升高而增加的消融量,升温是中国西部冰川快速退缩的主导性因素。就整体而言,冰川变化对夏季平均气温变化的响应程度相对较低,但局部地区冰川变化对温度变化高度敏感,响应程度高与极高。不同类型冰川的变化对夏季平均气温变化的响应程度亦不同,海洋型冰川的变化以中高度响应为主,极大陆型冰川的变化主要呈现极低、低响应程度,而大陆型冰川变化的响应程度呈两级化。  相似文献   

17.
北方针叶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方针叶林地处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增温剧烈,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区之一.据预测,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北方针叶林将向北迁移,且可能完全移出我国,从而将对气候系统及全球碳收支产生重要的反馈作用.因此,北方针叶林在气候变化与全球碳收支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气候变化的影响及碳循环研究方面综述了北方针叶林近年来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未来北方针叶林拟重点加强的研究领域,为深入理解北方针叶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制定适宜的气候变化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冯家山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效果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中奇 《地下水》2012,(3):161-162
通过对冯家山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评估,并在大量的调查结果基础之上采用累积曲线的方法,对库区移民在后扶政策实施前后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后扶政策实施后,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高,两极分化的现象正在减弱,后扶政策实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在气候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多灾种巨灾风险不断增加.综合风险防范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在系统梳理世界综合减灾与风险防范行动经验的基础上,客观审视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实际国情出发,提出构建中国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五维"范式,即:理论建构引领实践探索、统筹谋划健全"一案三制"、综合思维优化管理模式、有的放矢制定应对策略和多措并举提升防范能力.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多灾种巨灾风险形势,需不断加强风险形成机制及其多维影响研究和风险普查、评估与监测预警工作,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法律保障和应急预案体系,打造政府主导、社会共治管理模式,依托现代科技实现风险管理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转型,为扎实提升我国综合灾害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有机统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全方位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陆型山地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以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唐古拉山冬克玛底冰川和祁连山“七一”冰川为例,着重探讨青藏高原冰川变化的能量机制.得到了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冰川平衡线对气候因子波动的响应值,并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冰川物质平衡过程的影响.文中所选取的3条冰川中,以1号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最为强烈,而“七一”冰川以其独特的能量交换特征,对气候因子波动的响应相当迟缓,从而在全球山地冰川普遍缩小规模的背景下,该冰川处于相对较为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