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通过实例,介绍了吉南玄武岩覆盖区水化学异常查证的化探工作方法。综合研究已有地质条件,认为吉南沿江村、马鹿沟水化学异常地区成矿地质条件有利。结合微景观特点,在沿江异常区2km2范围内应用汞气测量圈出区内断裂构造带展布方向。岩石剖面、土壤测量显示出构造经历过热液矿化活动,矿化体埋藏较深。根据土壤测量结果优选出验证靶区。钻探验证结果在地表620m以下发现了近30m厚的Au矿化体,Au含量最高1.5g/t.马鹿沟水化学异常区使用水系沉积物测量进行异常追踪,迅速缩小了找矿“靶区”.使用重矿物测量在“靶区”内进一步追踪发现了Au矿化源。在此基础上经大比例尺土壤测量辅以岩石剖面测量,圈出了一个有望找到火山岩型浅成热液金矿床的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2.
东营凹陷流体超压封存箱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中红  查明 《沉积学报》2006,24(4):607-615
东营凹陷古近系由于压实不均衡和生烃作用导致超压的广泛发育,这些发育程度不同的超压体系可以构成不同级别的超压封存箱系统,控制着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东营凹陷超压封存箱中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封存箱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箱缘成岩地带(封隔层),对油气起着封闭作用;烃类的有利释放带,其中超压得到一定程度释放,烃类较大程度上排出,可以称为排烃的高峰带;烃类滞留带,该带中超压未能得到很好释放,烃类也多滞留于其中,为排烃的不利地带。幕式排放是超压封存箱排液的一种重要排液方式,存在“压力幕”和“构造幕”两类方式。“构造幕”的机制是外部构造活动的破坏,其排烃方式主要是沿着断裂面及构造裂缝运移;“压力幕”的机制是超压体系内部“剩余”能量的积累和释放,其排烃方式主要是沿着压裂形成的微裂缝排放。在发生幕式排烃作用的超压体系内,排烃效率、烃指数分别较上下层段明显增大和减小。幕式排烃具有的高能量、快运移的特征,使得其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东营凹陷可以划分为浅层的常压开放性流体动力学系统和中部的超压封存箱流体动力学系统两类流体动力学系统(排除深层滞留系统),分别对应常压开放性它源油气成藏动力学及超压封存箱型自源油气成藏动力学两类不同成藏机制。  相似文献   

3.
大王北洼陷精细油源对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应用饱和烃生物标志化合物、芳烃、碳同位素和轻烃等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多种方法相结合,详细对大王北洼陷3个油田原油进行了油油和油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大王北洼陷原油具有4种成因类型,分别为来源于沙四段、沙三段、沙一段烃源岩的“沙三型原油”、“沙四型原油”、“沙一型原油”和来源于2套或3套烃源岩的“混合型原油”。“沙三型原油”分布于大王北油田和大65油田,而其它类型原油在英雄滩油田均有分布,并且以受沙三段烃源岩影响的“混合型”为主。沙三段烃源岩是大王北洼陷的主力烃源岩,主力油层内的石油主要是由该层烃源岩贡献的。不同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埋藏生烃演化历史和圈闭的发育历史共同影响了原油类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电法勘探中“双极-偶极”装置的某些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球体上ρs与ηs异常及观测信号的理论计算,阐明了“双极-偶极”装置的异常特征以及“双极- 偶极”较“偶极-偶极”装置在增大观测信号、节约电源方面的主要优点.并由计算提出“临界AB/MN值”的概念,为实际工作中双极距AB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广西资源县云头界钨矿异常区多被表土覆盖,局部出露钨矿化。据钨重砂矿物化学性质较稳定,风化剥蚀后迁移距离较近,而异常区表土覆盖不厚的特点,采用次生晕化探方法对云头界钨矿异常区1.4km2开展化探扫面找矿。根据8条化探剖面线共575个样品分析结果,圈出了6个钨异常区,在其中4个钨异常区施工槽探工程,都发现对应的石英脉型钨矿体。这揭示了该区矿体与次生晕异常的分布具有非常一致的对应关系。次生晕化探异常表明,该矿主矿脉沿走向长度超过1km,矿床规模可望达到中型。常规次生晕法在云头界钨矿异常区找矿效果明显,这对华南风化土层覆盖区钨矿找矿工作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洞庭盆地地处湘西古生界边缘,经历了中生代晚白垩世盆地基本成型和新生代断块运动为主的两期构造旋回,为终成于燕山(中生代)延续于喜马拉雅(新生代)的断陷盆地。盆内局部凹陷白垩系之上存在着持续砂泥岩沉积及第四纪河流湖泊相现代沉积,具备了形成一定规模生物气藏的地质条件。2013-2015年笔者通过洞庭盆地浅层沉积物系统地球化学勘探,基本搞清了盆地内渗漏甲烷气体异常的分布状况。根据各指标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发现洞庭盆地北部沅江凹陷北部斜坡、青树嘴-河坝镇一带是洞庭盆地内生物气资源最有可能突破的远景区。为了追索渗漏甲烷气体来源,深化地球化学异常解释评价以及浅层生物气系统研究,2015-2016年在发现的生物气远景区,部署完成5条广域电磁测深和两条汞气测量剖面。本研究旨在通过实测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综合剖面的对比研究,揭示本区第四系构造分布和地球化学异常机制,为洞庭盆地生物气资源远景和气藏靶区的预测划分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勘探第四系生物气资源方法技术的选择提供了建议。勘探成果表明:(1)本区第四系能够满足生物气系统“生储盖”条件,具有生物气资源潜力;(2)沉积物游离烃甲烷地球化学异常是下伏第四系内气体聚集沿断裂带或沉积层向表层渗漏运移所致。酸解烃指标是识别有利于生物气体生储环境的敏感因子之一;(3)洞庭盆地工区西北部,P2剖面南段和P2线北部与P3、P4剖面交汇区域,具有良好的“自生自储”型生物气藏资源远景,是本区勘探生物资源天然气最有希望的靶区;(4)洞庭湖北部工区东部,P6测线南部接近沅江凹陷中心的四季红一带,是本区寻找 “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型气藏的有利地带和资源远景区;(5)浅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勘探,有利于发现与生物气有关的气体渗漏、评价下伏沉积体系特性、缩小地球物理勘探靶区。地球化学与广域电磁剖面测量的结合是勘探生物成因天然气经济快速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7.
化探异常“动态”筛选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冯济舟 《物探与化探》1998,22(2):153-155,167
化探异常“动态”筛选法原理长期的找矿实践证明,化探异常查证是发现贵金属、有色金属等矿床的有效方法。已积累的丰富区域化探扫面资料蕴藏着大量的找矿信息,将这些信息从浩繁的资料中筛选出来,通过异常查证找到矿体就是地质、化探找矿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多年化探找矿中发现,由于区域化探样品多采自地表风化物(土壤、水系沉积物、风成沙等),它们是由基岩、矿体经长期风化、搬运形成,因而影响矿异常产出状况的因素很多,诸如:(1)出露矿体或是隐伏矿体、半隐伏矿体;(2)矿床出露地表的部位(矿体头部、中部或尾部);(3)矿床规模及品位;(4)矿床所处风化剥蚀条件;(5)地球化学景观、地貌景观对异常赋存条件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8.
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综合化探异常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酸解烃、顶空气、吸附丝及甲烷碳同位素方法对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进行了综合油气化探测量,建立了该区这几种方法指标的化探异常模式,在总结已知油气区异常规律的基础上,优化化探方法及指标组合并运用于未知区域,圈定了油气远景靶区。探讨了地表化探异常与石油地质特征的关系,为化探异常的地质解释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运聚成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颂  杨小晏 《世界地质》2012,31(2):365-370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是个断陷湖盆,在油气运聚体系中,断裂可以起到沟通烃源岩的作用,将烃源岩和储层连通在一起; 不整合面造成不同层系的接触与连通,从而为其附近发育的各种圈闭提供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并形成油气藏。涠西南凹陷已发现的油气分布特征总体上呈“断裂沟源、断脊运移、两面控藏、复式聚集、满凹含油”的油气分布格局,形成了一个“一源多储、复式聚集、连片含油”的油气聚集区。  相似文献   

10.
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在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金来 《物探与化探》1988,12(2):123-128
甲烷稳定碳同位素具有示踪作用,它有助于鉴别油气化探异常的成因,提高化探成果的可信度。本文研究了土壤吸附烃气、水中溶解烃气和岩心岩屑吸附烃气的甲烷稳定碳同位素。结果表明,土壤吸附烃气应用δ13C1目前尚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进一步加强研究;水中溶解烃气应用δ13C1效果比较显著;岩心岩屑吸附烃气应用δ13C1不仅有助于油气源岩对比,而且有助于油气化探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德合龙洼铜金矿床区域地质、矿床地质特征,利用钻孔岩心样品分析微量元素分布规律,运用1∶5 000原生晕确定多元素组合异常规律,对矿区进行成矿预测。研究表明,钻孔ZK01-1的前晕元素、中晕元素和尾晕元素均指示出该孔-210m处的强矿化区段,说明其微量元素的分布对成矿作用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从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可知,在矿体的东北部、西北部极有可能存在隐伏矿体,在矿区的东北角和西南部也有可能存在隐伏矿体;因子分析中成矿元素在主因子F3和F1均有较高的因子载荷,说明本区的成矿作用是多阶段多成因的。通过综合研究确定3个找矿预测靶区,为矿山进一步开展找矿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湖金矿在构造上位于华北地台南缘中段,是一个石英脉型大型金矿.本文应用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对该金矿8线周围330m、295m、260m三个中段各微量元素和烃类组分含量变化规律以及矿体周围各元素(组分)异常展布特征经行计算分析总结,得出其原生晕分带序列为:烃类、Hg(矿前缘)→As、Sb(矿头)→Au、Ag、Pb、Cu、Ni、Mo、Bi、W(矿中)→Sn、Zn、Co(矿尾),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该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分带模型,并总结了其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3.
泡塑埋入法找金应用效果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阐明了利用泡塑埋入法找金,从找矿机理和应用效果,均优于土壤测量法。该法能消除“粒金效应”,减少次生晕运移现象,对找隐伏矿体和盲矿体能强化异常,是解决次生晕运移、覆盖厚、找矿难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实际找矿应用中,该法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找矿周期短、效率高、找矿效果好的特点,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找矿效果。该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后,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巧家县东坪铅锌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地台西南缘,是滇东北地区一个典型的铅锌矿床。矿体赋存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呈脉状、似层状,并受断裂构造和Si/Ca面控制,矿石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近矿围岩蚀变有硅化、白云石化、黄铁矿化。硫、铅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的硫源主要是赋矿地层中的海水硫酸盐经热化学还原作用而成,铅来自壳源。岩石原生晕特征显示:成矿过程具有多阶段叠加,早期成矿作用以铅为主,并有微弱的锌矿化,而后受铅矿化强烈的叠加改造作用;钻孔S5ZK001→ZK001→S4ZK001近矿晕元素Pb、Zn组分从南西到北东向呈由浅部到深部的分布规律;钻孔ZK001→ZK701-1→ZK1701→ZK3901亦为由浅部到深部的分布规律;以ZK001为中心,向南东、北东矿体埋深加大,在北东部(S4ZK001)及南东部(ZK3901)深部还具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甘肃寨上金矿南矿带矿体隐伏规律,预测深部找矿远景,基于构造叠加晕找矿方法对该矿床南矿带深部找矿潜力进行探讨。对南矿带32号脉9种金属元素(Au、Ag、As、Bi、Cu、Pb、Sb、W、Zn)的测试数据进行数学地质分析,结果表明Au与As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是找矿的指示元素;As与Sb、Cu与B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6、0.945,可能与它们在热液上升过程中靠近矿体的头部和尾部有关。基于对矿区9种元素的数学统计分析并与中国金矿床原生晕综合轴向(垂向)分带序列对比,得到寨上矿区理想原生晕分带序列为:As-Sb(前缘晕)→Pb-Ag-Au-Zn-W(近矿晕)→Cu-Bi(尾晕);根据改良的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得到各勘探线轴向分带序列,前、尾晕共存等“反分带”现象的出现表明存在多次热液叠加作用。使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到衬值晕分带图,显示矿体向东倾覆,含矿热液应从东南向西北运移,剥蚀程度自东向西加强。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和元素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南矿带构造叠加晕实用模型。根据原生晕找矿特征标志,32号脉东南部67线深处的有利成矿空间指示有矿,并将其定成预测靶位。通过布设钻孔ZK67-0验证了预测靶位的准确性,表明构造叠加晕实用模型在寨上金矿找矿预测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元素成矿能量”理论和方法进行勘查找矿,是国外地球化学找矿领域研究的一种新理论和一种新方法。通过在新疆可可托海矿床进行该方法的试验研究,验证了该方法和已有的“原生晕”、“次生晕”等方法的一致性和对应性,并对该方法试验研究区的已知矿进行了成功、准确的异常圈闭验证,为进行多矿种、大区域的“元素成矿能量”法找矿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钟强  钟明 《中国煤炭地质》2014,(3):64-65,74
在河北省开平向斜核部煤田普查区,由于煤层埋藏较深,地层易缩径、压力异常,给钻探施工带来巨大压力。2011年2月19日,本区ZK9-1号钻孔成功完成地质钻探任务,实际终孔深度1950.68m,为国内目前该区采用Φ50mm钻杆施工煤田取心最深钻孔。从设备选择、钻具选择使用及其抗拉强度扭矩校核,泥浆使用、压力平衡钻进、防斜措施等方面介绍了该孔克服深孔地层压力异常、泥岩蠕变钻孔缩径,一次成孔达到设计要求的施工经验,对类似地区的钻探施工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决常规矿井瞬变电磁超前探测方法受矿井外界干扰影响较大,异常体探测定位不精确的问题,提出一种在井下钻孔中测量瞬变电磁场三分量信号的超前探测方法,对接收线圈所处水平面不同位置、异常体不同方位的异常响应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钻孔瞬变电磁探测原理,进行钻孔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的试验设计以及施工设计,对均匀全空间模型、均匀全空间异常体模型、异常体位于钻孔不同方位的三分量异常场响应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在低阻异常体与线圈垂直时,X分量、Y分量、Z分量异常响应最大,随着低阻异常体逐渐平行于接收线圈法向,异常响应逐渐减小,当低阻异常体完全平行于接收线圈法向时,X分量、Y分量、Z分量异常响应最小。通过以上认识,可以根据钻孔径向不同象限位置的异常场三分量组合形态不同,判断异常体所在钻孔的方位。在以钻孔钻进方向为Z轴正方向,以孔口所在平面右向为X轴正方向,下向为Y轴正方向的坐标系下,钻孔瞬变电磁水平分量异常响应形态均为“近似正弦曲线”或“近似反向正弦曲线”形态,通过形态组合判定出孔旁异常体所在象限。通过这样的规律,可分析三维空间条件下异常体的空间位置及赋存状态。通过钻孔瞬变电磁超前探测异常响应特征的分析,可...  相似文献   

19.
文中系统论述了柳坝沟金矿床的多金属元素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结合地球化学各参数信息,勾勒出矿区原生晕异常形态,建立了元素轴向分带序列,探讨金矿床剥蚀程度并建立了原生晕叠加模型。认为柳坝沟金矿床西段头尾晕共存,Sb、Bi反分带,显示出多阶段叠加成矿的特点,是下部有盲矿体存在的反映;东段基本属正向分带序列,地球化学参数较强的波动,可能预示着深部有盲矿体存在。313号脉西段矿体遭受一定剥蚀,矿段中段和东段遭受轻微剥蚀。综合分析推断西段深部矿化远景较好,中段较好异常分布在海拔高度1400 m以上的较浅部位,东段深部前景最佳;为矿区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根据紫金山铜金矿区地表岩石测量和矿床钻孔剖面原生晕研究结果,详尽讨论了成晕元素在水平和垂向上的异常分布特征,确定了矿床的主要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计算了矿床元素分带序列,阐明了矿床异常元素的分带规律.以矿上、矿下晕和元素分带关系为基础,运用元素对累乘比值对矿床Cu、Au矿带的剥蚀水平制定了评价准则.结合矿区和矿床地质特征,建立了紫金山矿区(田)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在矿区外围的勘查地球化学找矿研究中,还发现了具工业意义的矿体及新的矿化类型(斑岩Au、Cu和Mo矿),从而为紫金山地区发展成为大型铜矿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