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山东省生态旅游的热点地区之一,对其开发潜力进行评价可以为该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提供依据.以山东省东营市6个代表性湿地旅游区为研究对象,从资源禀赋条件、旅游开发条件、生态环境条件和客源市场条件4方面,建立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6个湿地旅游区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这6个湿地旅游区都具有开发潜力,适合湿地旅游开发,其中,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最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研究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路和战略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包含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重要湿地等多种类型。基于环保部、国家林业局等公布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公园相关数据,对广东省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状况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广东省湿地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湿地资源破坏严重、结构不完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长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加强长江流域湿地的保护,更好地维持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分析长江流域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数量、密度和距离上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自然保护区级别及其主管部门的组成结构差异,研究长江流域各子流域内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依据长江流域各省人均湿地拥有率指数和相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等参数,对长江流域各省潜在的湿地保护压力与保护能力进行评估.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查,探讨了长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长江流域内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不均、自然保护区之间发展不协调、土地权属无保障和自然保护区分类与管理混乱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湿地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湿地保护是公众参与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湿地保护要以公众自觉积极参与作为重要突破口。选取三江平原最具科研历史和生态保护意识的洪河农场为调查对象,对不同参与主体(学生、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媒体、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试验站和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领导)的湿地保护参与意识进行调查,了解不同参与主体对湿地的认知程度及其参与湿地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分析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生态学、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促进人与湿地和谐共处,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功能区保育与湿地补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保护区内有众多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由于保护区的功能区划和周边地区农田用地的开发,保护区已经面临着水资源匮乏、湿地退化等问题。本文从保护区的湿地功能区保育现状和保护区各功能区生态补偿等方面研究了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补偿问题,确保洪河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完整性,达到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准确评价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确保生态系统不受破坏的前提和基础.在综合分析相关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通过对专家问卷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并制定了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的总体评价等级.本文以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对建立的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各要素指标进行测度和调查,计算出开发潜力评价得分,表明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成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湿地资源开发的有效方式。黑河中游湿地资源丰富,是西北干旱区重要的湿地分布区之一,开展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条件十分优越。以黑河中游湿地即张掖市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旅游资源条件进行评价;结合生态安全理论,以保护性开发为基础,提出功能分区、生态旅游产品导向和社区共管模式结合的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最后,提出黑河中游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的举措,以期达到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实现黑河中游湿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参照基准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区域对比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缺乏区域可比性和评估结果难以被管理部门应用的实际问题,以三江平原与伊犁—天山山地西段作为研究区,将InVEST模型的生境质量指数用于表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采用基于参照基准的生境质量指数相对量方式,将研究区内湿地自然保护区生境质量指数的时间序列最大值用作生成评估指标相对量的参照基准,通过计算相对于参照基准的生境质量指数相对量,形成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区域之间对比的评估指标,对1990~2010年期间研究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成效进行动态对比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和伊犁—天山山地西段的参照基准数值分别为0.83和0.36,它们能够有效反映两区域之间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本底差异;三江平原生境质量指数相对量由-0.1428减小为-0.1683,总体呈现距参照基准较远且逐步远离趋势,而伊犁—天山山地西段生境质量指数相对量由-0.0427增大至-0.0285,它们更接近参照基准,并具有不断接近趋势,由此说明伊犁—天山山地西段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效果要优于三江平原。  相似文献   

9.
生态旅游以其生态和环保特性成为湿地资源的一种有效的开发方式。在分析湿地生态旅游研究概况和中国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关注视角:关注湿地价值构成;关注湿地生态旅游受益群体;关注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规模;关注湿地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对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以EI理念规划的湿地公园更注重生态保护,可科学地保护湿地和可持续利用湿地,实现湿地公园的生态功能服务价值。以宁德东湖湿地公园的EI生态开发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从生态环境、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开发等方面对湿地生态开发旅游进行分类定量评价。通过构建基于多因子的湿地公园生态旅游综合评价体系,对各评价因子进行分类计算及定量分析,比较东湖湿地生态环境与其他湿地公园的差异,研究结果可为闽东地区的湿地公园生态旅游规划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特征变化及其可持续性管理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50年来,由于三江平原太面积开荒,使得湿地面积缩小,湿地水状况及水质的改变,湿地产品的不可持续开发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等,湿地退化和丧失的最根本原因是人口压力的变化,文章提出了对三江平原湿地进行了可持续性管理方案,并从生态,社会,经济指标出发,探讨了湿地可持续性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1954~2005年三江平原自然湿地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ArcGIS9.1为数据处理平台,从三江平原1954年、1976年、1986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中提取自然湿地空间分布信息,分别将其与三江平原的地貌、地形、水系等环境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了6个时期三江平原自然湿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2 a来,三江平原自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由1954年的353×104 hm2减少至2005年的81×104 hm2;低河漫滩上的自然湿地面积占三江平原自然湿地总面积的比例由1954年的42.5%增加至2005年的64.7%,6个时期平均,有57.2%的自然湿地分布在低河漫滩上,21.3%分布在高河漫滩上;自然湿地主要分布在30~60 m高程上;0°~1°的坡度范围内,几乎分布了三江平原所有的自然湿地;坡向对自然湿地分布的影响不大;近年来自然湿地主要分布在距离河流0~1 km的河漫滩上;湖泊周围的自然湿地分布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地调查和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开展江汉平原湿地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江汉平原湿地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良好基础,在湿地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制定科学规划,明确开发时序,确定开发区域,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完善生态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众环境保护的意识,推动江汉平原湿地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退耕还湿空间决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三江平原为研究区,探讨了利用遥感和GIS技术确定退耕还湿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可行性。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现有沼泽湿地缓冲区、环境背景因子(高程、土壤类型、地貌类型、河流缓冲区)、耕地生产力数据等栅格GIS数据库,选取具有区域特色的退耕还湿指标,利用各指标构建了基于GIS的一、二级退耕还湿决策模型及其空间复合模型,并且得到一、二级退耕面积分别为525652hm2、194029hm2,分别为现有耕地面积的8.76%和3.23%。最后,将其分别与研究区行政区数据进行空间叠加统计分析,得到各县级行政区退耕还湿情况。研究结果可以为三江平原的湿地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Along with tile approaching to the Zlst cenny the eec-environmental pressure on human beingsaggravates rapidly. Both the spatial extent and the fragile degree of the ECOTONE are increasingconsiderably [1]. NatUral resources are threatened more and more seriously. Consequently. much moreattenhon 11as been paid to the StUdy on ecological ffugility by hUInan beings. Weakeds, as one of the keyregions with the highest biodiversity, are a kind of precious resources and special ecosystem. Wetla…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平原土壤质量变化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胡金明  刘兴土 《地理科学》1999,19(5):417-421
土壤质量是土壤特性的综合反映,是揭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土壤动态变化的最敏感的指标,建立土壤质量变化评价模式,计算三江平原地区主要耕作土壤表层土(耕作层)的土壤质量矩阵。利用主要耕作土壤表层土的土壤质量指数的变化来定量地分要三江平原地区大面积开荒后土壤质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大面积开荒后主要耕作土壤的表层土的土壤质量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土壤发生了明显的经,最后还探讨了一变化趋势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三江自然保护区耕地与湿地协调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构建了衡量耕地—湿地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三江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综合指数法对耕地生产与湿地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54~2000年耕地生产与湿地环境比较协调,1995年协调度达最高点0.992,2000年二者综合发展水平达最高点0.389;2000~2005年协调度和综合发展水平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湿地开垦已经超过其临界规模,湿地面积的急速下降已威胁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995~2000年这段期间三江自然保护区耕地与湿地协调水平最高,此时耕地面积大约为2.6×104 hm2,湿地面积大约为3.5×104 hm2。此结果可以作为三江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重要的参考标准。在该标准下,通过改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提高单产水平,三江自然保护区粮食可满足目前的需求,湿地重要的生态功能也可大大恢复。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展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文章在分析生态旅游特点和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指出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认为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应注意以下问题:制定合理规划;吸收当地居民参与;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经济支持。最后,对河南省石人山自然保护区开发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三江平原近50年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序列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50-2000年三江平原23个县市和3个农垦管理局耕地面积的统计数据,利用空间插值和线性时间内插方法对统计缺失数据进行插补,重建其50年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序列。重建的耕地面积变化序列显示,1950年该区域耕地面积仅有88.7万hm2,到2000年增至269.6万hm2,增加了203.9%,除20世纪60年代后期外,该区域耕地基本表现为持续增加。在空间变化方面,近50年三江平原耕地面积增加的重心表现为由早期的平原西部逐渐向中东部转移。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该区域3个农垦管理局所辖的农场对自然湿地的大规模垦殖,其108.8万hm2的耕地面积几乎全部源于近50年的湿地垦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