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利用蒲城县酥梨试验站品质测定结果,对10个主要种植乡镇酥梨品质运用SPSS主成分分析法构建酥梨品质综合评价模型;根据综合得分将酥梨品质划为"特优""优""良""一般"4个等级,并利用ArcGIS软件和蒲城精细化矢量地图,对综合品质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蒲城县西南部为优质酥梨生产区,气象条件利于优质品质形成,自西南向东北品质逐渐递减。根据10个乡镇气象站酥梨不同发育期及同期旬、月气象资料,结合各品质差异,利用SPSS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各品质差异的主要气象因子,利用筛选出的主要因子建立不同品质气象回归模型,另选取3个乡镇进行品质结果预测,回代和预测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为优质酥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气象条件对赣南脐橙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8—2009年赣州市7个脐橙主产县品质检验资料,结合同期相应县的气象资料,采用统计相关分析方法,对脐橙果实发育成熟期的气象条件进行相关普查,利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多因子筛选,得到相关显著且具有生物学意义的气象因子作为影响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运用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进行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脐橙单果重主要与果实生长期的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最大风速有关,其中当平均最低气温在21.7℃以下时单果重随平均最低气温升高而增大,反之减小;与平均最大风速呈负相关关系,风速愈大,单果重愈小。果形指数与果实生长期的气温日较差成正相关关系,气温日较差愈大,果形指数愈大,长椭圆形果愈多。果皮厚度随果实生长后期的平均最高气温升高而增厚。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与果实生长后期的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果实生长后期的降水量、日照时数和果实生长期的气温日较差呈正相关关系,且气温日较差是影响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总酸含量与果实生长后期的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果实生长后期的降水量、平均最大风速和气温日较差成正相关关系,降水多、风速大,脐橙总酸含量增大。  相似文献   

3.
陕西不同生态区苹果品质差异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振江  郑小华  刘璐  张勇 《气象》2017,43(7):872-878
为做好苹果气候品质认证工作,基于2013—2015年陕西31个苹果种植生产基地县155片果园的果实品质调查数据和物候监测资料,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分延安果区、渭北东部果区、渭北西部果区和关中果区4个生态类型区,分析了苹果品质的分异特征,研究了影响苹果品质的关键物候期及主要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各生态类型区的果形指数和可滴定酸含量较为一致,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实着色度差异较为明显。第一次膨大期最高气温、生长季最高气温和幼果期平均气温对苹果品质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开花期和幼果期气温高、降水少,第一次膨大期气温低、日照多,着色期气温低、相对湿度大有利于提高陕西苹果品质。利用多元回归构建的品质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可在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45年生酥梨树为试材,分析测定塑料薄膜覆盖、树盘覆草、自然生草、定期灌水、清耕等不同土壤水分管理措施对土壤水分和酥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以塑料薄膜覆盖处理效果最好,不但果个较大,果实的固酸比值和产量也较高;树盘覆草次之,且具有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小和省工、省时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以45年生酥梨树为试材,分析测定塑料薄膜覆盖、树盘覆草、自然生草、定期灌水、清耕等不同土壤水分管理措施对土壤水分和酥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以塑料薄膜覆盖处理效果最好,不但果个较大,果实的固酸比值和产量也较高;树盘覆草次之,且具有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小和省工、省时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以库尔勒市哈拉苏园艺场、上户镇园艺场、沙依东园艺场、库尔楚园艺场为研究点,对2013—2016年各生育期的香梨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分析品质与气象因子、人工管理、气象灾害程度等因素的关系,建立库尔勒香梨果实气候品质评价指标及模型。结果表明:(1)单果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5月平均气温日较差和平均相对湿度;果形指数的主要影响因子是5月日平均气温和9月平均相对湿度;果实硬度的主要影响因子是6—7月平均气温和8月平均气温日较差;可溶性固形物的主要影响因子是7月的平均气温日较差和平均相对湿度,8月的日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9月的日平均最低气温。(2)库尔勒香梨气候品质评价模型由区域适宜性、单果质量、果形指数、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气象灾害、人工管理共7个因子构成。(3)库尔勒香梨气候品质认证结果划分为特优、优、良好、一般4个等级。(4)2017年样点果园中沙依东园艺场香梨气候品质评价结果为良好,上户镇园艺场为特优,哈拉苏园艺场为优,库尔楚园艺场为良好。  相似文献   

7.
为合理规划种植结构布局,开展了高酸苹果的气候区划研究。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宁夏晚熟高酸苹果的气候区划指标及区划原则。利用宁夏23个地面气象台站30年(198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计算获得多年平均≥10℃活动积温、年平均气温、7—9月日照时数、7—9月气温日较差,完成了宁夏高酸苹果的精细化气候区划。区划结果表明,宁夏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带的清水河流域比较适合种植晚熟的高酸苹果,特别是引黄灌区大部地区种植的高酸苹果品质优良;中部干旱带大部地区和南部山区不适宜种植晚熟的高酸苹果,这一地区种植晚熟苹果除了较难获得经济产量外,品质也无法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8.
依据蓝莓生物学特性及生长环境要求,确定影响丹东市蓝莓产量或品质的主要气候适宜性指标为1月最低气温、≥10℃积温、果实成熟期降水量,并综合运用判断矩阵法、加权求和法及GIS空间分析法,开展丹东市蓝莓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结果表明: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宽甸县境内,包括双山子、八河川、石湖沟等乡镇,该区域1月最低气温偏低,热量分布不均衡,且果实成熟期降水偏多,不建议发展蓝莓产业。次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丹东市北部地区,该区域1月最低气温偏低,热量条件稍好,果实成熟期降水量适宜。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丹东市中部及南部地区,该区域1月最低气温较适宜,热量条件好,果实成熟期降水量也适宜,适合发展蓝莓产业。  相似文献   

9.
利用陕西红富士种植区9个基地县2009—2015年4—8月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以及8月底果实品质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红富士果实膨大期品质特征、各基地县及果区之间的差异性和气象因子对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陕西红富士果实膨大期平均单果质量为114.0~151.7g,果形指数为0.833~0.885。各基地县中,凤翔单果质量最大,旬邑最小,且凤翔单果质量与其他县差异显著。白水果形指数最大,洛川最小;安塞果形指数与除洛川外的其他县差异显著。各果区中,单果质量关中西部最大,渭北西部最小,且各果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果形指数渭北东部最大,陕北最小,且陕北与其他果区差异显著。气象因子对苹果单果质量和果形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平均单果质量与积温、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多为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则为负相关关系;果形指数与积温呈负相关关系,与5—6月降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陕西省优质苹果气候区划实例,探索了运用GIS技术进行气候资源评价及区划的方法:即在分析选择影响苹果品质气候因子的基础上,确定优质苹果气候资源评价指标模型;根据要素权重和隶属度,建立单因子评价栅格图层;利用GIS空间叠置功能,综合评价图按适宜度分级并与夏季水热状况矢量图叠加,得到陕西省苹果种植气候生态区划图。结果表明,渭北黄土高原海拔80 0~1 2 0 0 m冷凉半干旱、半湿润区,是陕西省优质苹果气候生态区。  相似文献   

11.
选取番茄品种“金冠5号”为试材,在日光温室中利用遮阳网设计不同寡照(光合有效辐射,PAR<200μmol·m^-2·s^-1)持续日数(0、1、3、5、7、9 d)及正常光照条件下的恢复试验,研究寡照胁迫对番茄开花座果、产量形成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寡照胁迫造成番茄开花期推迟,开花数和单穗果实数减少,座果率降低,寡照胁迫7—9 d,番茄花期推迟一周左右;寡照胁迫还导致番茄单果重、单株产量、果实直径降低,非商品果率增加,寡照9 d处理番茄单果重、单株产量、果实直径分别较CK低0.04 kg、1.80 kg和1.10 cm,非商品果率较CK高3.1%;寡照胁迫下,番茄单株产量与植株叶片数,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光合速率等光合参数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叶片胞间CO 2浓度呈负相关;番茄果实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寡照胁迫持续时间增加而降低;而番茄果实抗坏血酸含量、有机酸含量和总酸度则相反,且寡照胁迫持续时间越长,番茄果实抗坏血酸含量、有机酸含量和总酸度越高。研究结论可为定量评估寡照灾害对设施番茄开花座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三门峡市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三门峡市苹果气候适应性及种植规模扩展空间,利用三门峡、灵宝、卢氏、渑池4个县级气象站点和苹果种植区及周边19个区域多要素气象站点资料,依据海拔高度将苹果种植区划分为塬区、浅山区和中山区3种区域,运用模糊隶属度评价各区气候因子,筛选出年均气温、年降水量、6—8月平均气温作为区划指标,针对不同气候要素采用克立格或反距离权重的GIS方法进行小网格插值,最终形成精细化的三门峡市苹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最适宜区多位于三门峡市中部和中南部,适宜区多位于东部和北部,不适宜区为北部边缘地带。当前三门峡市苹果种植主要分布于灵宝中部、南部和陕县西南部,是苹果的主产区和优质区;其他未开展苹果种植的卢氏县北部、陕县东南部处于最适宜区域,渑池县大部分处于适宜区,是未来苹果种植面积扩展的首选地区,但尚需综合考虑土壤、地形、气候等因素对苹果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气候角度分析黔东南州种植蜂糖李适宜性,为蜂糖李种植选址提供气候可行性依据。利用2011-2020年黔东南州200个区域气象站资料和蜂糖李品质最优的产地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六马镇区域气象站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黔东南州200个乡镇与六马镇气温、降水和日照气候指标相对应的气候值,利用适宜度模型计算各乡镇气候适宜度。结果表明:黔东南州有37.5%的乡镇处于蜂糖李种植气候适宜区,没有气候最适宜区域;蜂糖李开花坐果期的气候适宜度低于萌芽、果实生长以及果实成熟期,是制约黔东南州蜂糖李生长的关键期;气温综合适宜度>日照综合适宜度>降水综合适宜度,开花坐果期阶段性持续低温、雨日多、日照少是制约黔东南州蜂糖李生长的主要气候要素。黔东南州地形起伏大,气候差异明显,蜂糖李种植要根据当地地形和气候要素情况,选择日照多、雨日少、气温高、向阳、开阔等区域开展种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寡照对日光温室黄瓜花果期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黄瓜品种“德瑞特L108”(Cucumis sativusL. cv.Derit L108)为试材,通过不同遮阴日数(1 d、3 d、5 d、7 d、9 d)及恢复控制试验,研究寡照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持续寡照日数超过5 d,黄瓜株高和茎粗生长受到显著影响,尤其是茎粗存在变细现象,7 d以上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可逆。2)黄瓜果实横径、长度生长速率和果重受寡照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果实上下两端横径长势对寡照较为敏感,连续寡照3 d时影响即达显著水平,可导致上端横径生长速率降低0.87 mm·d-1,下端为0.73~0.99 mm·d-1;果实中部横径和长度增长速率在寡照5 d以上时影响达显著水平,生长速率降低0.88 mm·d-1和0.87~1.00 cm·d-1;与对照(以CK表示)相比,寡照3 d的单果重降低18.7 g,寡照日数每延长1 d,单果重降低2~3 g。3)果实的外观等级受寡照影响较大,1~5 d寡照,特级果比例降低9.4%~43.0%;持续寡照5 d以上二级果和坏果比例明显升高,连续寡照9 d,二级果和坏果比例达到20%和25%;寡照3 d以上,果实含水率与CK差异即达到显著性差异;维生素含量对寡照影响反映敏感,1~5 d寡照,果实维生素含量降低6%左右,7 d以上的寡照日数,则降低10%~13%;寡照持续日数超过5 d,花青素和有机酸含量影响较大;持续寡照日低于7 d时,可溶性糖含量对寡照影响敏感度相对较低,超过7 d其含量达到显著性差异,且寡照日每延长1 d,其含量降低4%。  相似文献   

15.
摘要:研究分析精河县枸杞种植的气候适宜性,为科学规划枸杞种植布局,充分合理地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具有实际意义。利用精河县及周边范围内15个气象站1981-2020年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插值技术方法,在分析枸杞种植气候生态条件的基础上,筛选出≥10 ℃积温、≥10 ℃日数和≥10 ℃期间降水量作为枸杞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进而对气候要素指标进行栅格化。根据区划指标等级进行重分类,将各气候要素指标图层进行等权重叠加,获得精河县枸杞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精河县枸杞种植区可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和不适宜区4个分区,最适宜种植区分布在精河县中部海拔400~600 m的带状平原区,该区综合气候条件非常利于枸杞优质高产;适宜种植区分布在沿最适宜种植区两侧海拔250~400 m和海拔600~800 m的中部平原地带,综合气候条件稍逊于最适宜区。建议在最适宜区和适宜区内发展枸杞不但产量高而且品质好。。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5—2016年福建、广东青枣主产区田间试验的62个鲜果样本主要品质要素,采用相关分析、加权指数求和法,结合文献查阅、专家调研以及常规农业气象条件定量化等级评价标准,筛选影响青枣品质的关键气候因子,构建青枣气候品质等级评价模型,并利用2014—2019年青枣产区36个独立样本进行验证,分析福建主产区青枣气候品质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影响青枣品质的3个关键气候因子分别为采收前90 d平均气温、采收前30 d气温日较差和采收前30 d日照时数,模型准确率达86.1%,青枣气候品质等级评价模型可客观反映气候条件对青枣品质影响。由模型分析可知:福建青枣气候品质前中期采摘的果实优于后期,通过青枣产期调节可提升全产期优质青枣比例;基于模型绘制的福建青枣主要采摘期气候品质空间分布图显示福建青枣产区南部优于中北部,增加南部种植面积、减少北部种植面积的布局调整有利于提升全区域优质青枣比例。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欧洲再分析资料(ERA5 025°×025°),对2020年1月5—7日河南省强雨雪过程中雨雪相态多次转换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西南(东南)暖湿急流与低层冷空气在强雨雪区交汇为强雨雪提供了动力、水汽条件,亦为雨雪相态转换提供了有利的温度条件。冷空气分别从东路和中路南下影响河南,导致近地层明显降温是雨转雨夹雪或雪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冷空气的强度和厚度是决定降水相态的关键因子。中层和近地面暖层厚度对降水相态至关重要。本次过程降水相态为纯雪时,冰雪层和冰水混合层厚度超过2 980 gpm,中层无暖层,近地面0 ℃线低于975 hPa;降水相态为雨夹雪时,有时无冰雪层,冰水混合层厚度超过1 400 gpm,中层有时有暖层,但整层暖层厚度在900~1 330 gpm;雨转雨夹雪发生在地面气温低于21 ℃时,雨夹雪出现在地面气温11~21 ℃时;纯雪发生在地面气温≤11 ℃时。  相似文献   

18.
利用咸阳市1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0—2019年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一元线性趋势、累积距平、Mann Kendall趋势和检验等分析方法,对咸阳市近60年的冬季气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来咸阳市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和年均气温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其线性趋势率分别为0348、0371、0331、0257、0297、0232 ℃/10 a;冬季气温增温趋势与年均气温趋势具有一致性,线性趋势率大于年气温,尤其是冬季最低气温的线性趋势率最大;冬季各月以2月线性趋势率最大,为050 ℃/10 a,表明2月气温的升高对冬季变暖贡献较大;冬季平均、平均最低最高、极端最低最高气温的突变时间分别在1985、1985、1995、1970和2000年,冬季气温突变比年气温突变发生早,以极端最低气温发生突变最早;冬季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为界,由冷冬为主转为暖冬为主,咸阳冬季气温与西北地区冬季气温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空间分布上,咸阳冬季平均气温呈北低南高分布,而线性趋势率大致呈北高南低分布,最大为淳化,最小为武功,北部五县比南部七县气温突变发生时间早,线性增温速率大,气温变化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71—2020年绥德国家基准气候站日平均气温、日极端气温,月降水量、日照时数、日平均地面温度、4月月平均风速和月最大风速等观测数据,基于气候统计学原理,对绥德县巴杏种植的气候条件和主要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绥德县1971—2020年年平均气温为101 ℃,极端最高气温为405 ℃、极端最低气温为-241 ℃,≥10 ℃积温为3 4203 ℃·d,无霜期为187 d,年日照时数为2 6325 h,年降水量为4443 mm,4月日平均风速为31 m/s。绥德县整体气候条件适宜巴杏种植,热量资源和光照条件有利于提高巴杏的产量,提升巴杏的品质。晚霜冻害和冰雹是影响巴杏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其中晚霜冻害平均每年约14次,且多发生于4月;有52%的年份在4—7月出现冰雹,且6月降雹频率最高。在巴杏生产过程中需注意对晚霜冻害和冰雹的防御。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61—2020年河南省15个气象站点逐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基于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估算了1961年以来年河南省逐年气候生产潜力。采用数理统计、反距离加权插值、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过去60 a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气候生产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近60 a河南省气候总体趋于暖干。其中,年平均气温的气候倾向率为023 ℃/10 a (p<005),东北部增温明显;年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298 mm/10 a(p>005),南部降水减少较多。(2) 在气候暖干化背景下,近60 a河南省气候生产力气候倾向率为728 kg/(hm2×10 a)(p>005),呈不显著上升趋势,东部地区增速较快。(3) 河南省气候生产力变化主要受气温和降水的双重影响,气温和降水贡献率分别为214%和786%,降水是影响该区域气候生产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在现有温度的条件下,降水的增加有利于降低该区域内降水贡献率。空间上,河南省降水贡献率总体上呈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其中新乡降水贡献率最大,为951%。(4) 1961—2020年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和气候生产力的Hurst指数分别为100、043和058,未来气候可能趋于暖湿,气候生产力未来可能继续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