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迪口地区的下元岩体和红叶岗岩体位于武夷山地区东、西武夷俯冲碰撞增生杂岩带(450~440 Ma)中。我们对下元岩体中的三个岩石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获得岩体的侵位结晶年龄分别为420±4 Ma、430±4 Ma和434±4 Ma,证明该岩体为加里东岩体,而非早期认为的印支期花岗岩。红叶岗岩体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的年龄为398±4 Ma,表明红叶岗岩体为加里东晚期岩体,而非前人认为的燕山期花岗岩。结合武夷山地区最新的研究成果分析,我们认为迪口地区下元岩体和红叶岗岩体可能形成于东、西武夷地块碰撞后拉张裂解环境。迪口地区下元岩体和红叶岗岩体的侵位时代为武夷地块加里东期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更进一步的时代约束。  相似文献   

2.
初冬已过,草木凋零,落叶萧瑟,不禁想念起夏天的日子,想念起那在夏日黄昏里美丽盛开的花朵。 那时,傍晚下班放好车子后,总爱穿过居兰住楼房的西侧回到自己五楼的家中,因为,那里有一丛丛玫瑰色的花朵正在热烈开放。  相似文献   

3.
贵州梵净山九龙池一万年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佩英  乔玉楼 《贵州地质》1992,9(2):167-177
九龙池剖面是梵净山顶上的一个洼地剖面,深6.05m,未达基岩。采样112块,孢粉分析鉴定获得孢粉24539粒,有75个科属,以木本花粉为主,其次为蕨类孢子,草本少。根据孢粉组合及~(14)C年龄,该剖面为一万年来的沉积物。其古植被、古气候可分为三个发展时期:(Ⅰ)距今8100—10000年左右为少量落叶阔叶树及较多蕨类组成的疏树蕨类——不很繁茂的落叶阔叶林(林下蕨多)。气候由温凉—稍转温暖。(Ⅱ)距今1300—8100年左右,阔叶林繁盛时期,植被由落叶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气候相应由温暖—温暖湿热—温暖—温暖偏凉。(Ⅲ)距今1300—900年左右,以松、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及喜冷湿的莎草较多,气候温暖偏凉湿。 笔者等认为,其气候期的划分(Ⅰ)代表前北方期一北方期,(Ⅱ)代表大西洋期—亚北方期—亚大西洋期(Ⅲ)代表亚大西洋期后的气候。  相似文献   

4.
路晶芳  刘健  胡刚  黄威  王红  张道来 《沉积学报》2022,40(5):1335-1345
通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YRD-1101钻孔的沉积地层研究和孢粉分析,认为该地区1.9 Ma以来孢粉组合代表的植被面貌自下而上表现为:针叶阔叶混交林—灌丛草甸→落叶针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针叶落叶混交林及灌丛草甸→落叶阔叶混交林及林下灌丛。YRD-1101钻孔沉积特征变化显著,孢粉组合波动频繁。第四纪期间存在3次大的气候拐点,分别发生在0.75 Ma,0.125 Ma和9.1 ka,气候整体表现为温度逐渐上升、湿度逐渐升高的特点。特别是晚更新世以来气候趋于温暖湿润,MIS2陆相沉积阶段气候短暂转为凉爽干燥,海平面下降,植被以耐干旱草地灌丛植被扩张为特点;全新世阶段气温升高、湿度增加,海平面上升,植被以木本植物再次扩张、蕨类和藻类增加为特点。这一趋势与我国第四纪海侵地层分布及范围一致。  相似文献   

5.
浙江瓶窑BHQ孔全新统孢粉组合特征与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文晨  叶玮 《古地理学报》2014,16(5):687-702
利用浙江省瓶窑北湖BHQ孔长约14m的岩心,以4个AMS14C数据为年代依据,对49块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样品中孢粉浓度差异较大,植物种类繁多,总计103个科/属。通过对孢粉组合特征的分析,结合岩性特征,划分出3个孢粉带和9个亚带,重建了研究区早—中全新世植被演替和气候冷暖波动的环境序列。19~8.9m沉积时段,对应于早全新世气候回暖期,研究区植被主要是以落叶栎、松、阿丁枫和枫杨为主,混有少量常绿栎和榆等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乔木花粉含量较低,说明研究区经历晚更新世晚期新仙女木事件后进入全新世,气候迅速转暖;8.9~6.7m沉积时段,对应于全新世最适宜期,为研究区水热条件配置最佳阶段,主要发育由落叶栎、常绿栎、松、阿丁枫、枫杨和榆等组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乔木的种类和含量要远远高于前一阶段,指示气候变化的最适宜阶段;6.7~4.775m沉积时段,对应于中全新世气候波动期,孢粉组合发生明显波动,研究区植被主要以落叶栎、枫香、松、枫杨等落叶阔叶乔木为主,常绿栎花粉的含量急剧萎缩,表明研究区植被类型演替为落叶阔叶林,反映经历了较为剧烈的气候恶化事件,而本段高含量的稻属花粉(≥35μm)可能指示该时段研究区存在一定规模的古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6.
利用湖泊钻孔的孢粉及炭屑分析资料,探讨了安徽巢湖湖泊沉积物孢粉-炭屑组合记录的全新世以来植被与气候演变。孢粉-炭屑记录表明:本区9870-6040 cal.{a BP},植被是以壳斗科的落叶、常绿属种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呈现温和略干的特点;6040-4860 cal.{a 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栗属、青冈属和栲/石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由前一阶段的温和略干变为温暖湿润,进入全新世最适宜气候期;4860-2170 cal.{a BP},植被是以落叶栎类占绝对优势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气温逐渐降低、湿度下降,气候温和干燥,环境整体向着干旱趋势转化,2170 cal.{a BP}左右出现一次明显的干旱事件;2170-1040 cal.{a BP},森林退缩,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迅速被破坏,演替成以禾本科为主的草地,气候处于转型时期,总体上温和湿润;1040-200 cal.{a BP},木本植物仅零星分布,可能存在针叶阔叶混交林植被,植被类型逐渐演替成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其中包括较多的农作物,气候温凉稍湿;200 cal.{a BP}以来,湖区周围零星分布有阔叶乔木,松林在远处可能有分布,植被仍是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但也有若干变凉干的波动,湖泊富营养化水平逐渐增加,人类活动已经对环境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梵净山九龙池剖面全新世孢粉组合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佩英 《贵州地质》1989,6(2):110-116
梵净山九龙池剖面乃高山顶上的一个洼池剖面,深1m,未达到基岩。采样九块,孢粉分析获得孢粉2942粒,有57个科属。以木本花粉为主,草本花粉及蕨类孢子较少。自下而上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带。反映出古植被变化是以常绿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以松、栎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及喜冷湿的莎草较多。古气候变化由温暖湿热—温暖—温暖偏凉—温暖偏凉湿。其地质时代经~(14)C测定为5000年来的中全新世大西洋期—中全新世亚北方期。  相似文献   

8.
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孢粉记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两个剖面的55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对比Rb/Sr,结果表明:1)龙山文化出现之前,银杏科、胡桃科、榆属、常绿栎属、桑属百分含量高,松属、云杉属少,莎草科含量很高,藜、蒿花粉含量很低,植被特征以落叶阔叶树为主。2)龙山文化早期,木本花粉含量逐渐降低直至处于低谷期,草本花粉逐渐占主导。胡桃、枫杨、落叶栎、桑等阔叶树数量显著减少,松的数量显著增加,草本花粉中藜科、蒿属含量少,莎草科、香蒲属数量仍较高,此时植被特征为含少量针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林下草本植物繁盛。Rb/Sr较低,推测该阶段可能存在显著的降温;草本花粉中,禾本科花粉占主导地位,说明人类活动影响显著;木本花粉百分含量、Rb/Sr变化波动较大,可能存在气候突变事件。3)在龙山文化之间的自然沉积层,乔木和灌木数量增加,草本数量减少,木本植物占优势。落叶栎、栗、榆、桑含量高,出现常绿栎,莎草科数量很低,水龙骨数量多,此时为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树为主的植被特征。4)龙山文化晚期,木本植物占优势。在乔木和灌木植物中,榆属、常绿栎属、落叶栎属、枫杨属数量较高,含少量的银杏科、松属;草本植物中,藜科、蒿属植物数量少,莎草科植物含量高,反映了含常绿成分的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此时,Rb/Sr值较高,因此推测此时的气候较温暖湿润。5)藤花落遗址地层记录了4500~4000aB.P.植被与气候环境信息,响应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中晚全新世转型期间由暖湿转向温凉干燥的气候环境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9.
对广东省雷州半岛新生代钻孔ZKA01中的孢粉化石数据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孢粉数据分析,该钻孔自下而上可划分出8个孢粉组合。晚渐新世,该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带明显,周围高山有针叶林分布,平原上生长着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温凉湿润。早中新世,该地区的植被类型由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演变为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气候由温暖干旱变为炎热潮湿。晚中新世,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又演变为山地针叶林和平原上的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重新变得温暖湿润。上新世—早更新世,该地区的植被类型为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气温变化波动明显,总体为温凉湿润的气候。孢粉组合所反映的晚渐新世—早更新世气候变化特征与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0.
广西龙虎山植物功能群物种多样性垂直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样带法沿海拔梯度调查了广西龙虎山自然保护区植物群落、常绿植物功能群及落叶植物功能群物种多样性。垂直格局分析表明:乔木层α多样性垂直格局没有随海拔变化的明显规律;乔木层α多样性垂直格局在常绿植物功能群与落叶植物功能群之间差异较大,而在常绿植物功能群与群落物种多样性格局之间比较一致;乔木层β多样性垂直格局在群落、常绿植物功能群、落叶植物功能群之间大体一致;植物物种多样性垂直格局是垂直梯度上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及不同植物功能群对垂直梯度环境因子不同响应的结果。地形和岩性的生态梯度分析表明:α多样性垂直格局与地形变化较一致,但没有随岩性变化而变化的明显规律;群落β多样性、落叶植物功能群β多样性与常绿植物功能群的β多样性垂直格局随岩性变化的趋势大体一致,但没有表现出随地形变化的明显趋势。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鸡东盆地是受古、新近纪敦密断裂带作用而形成的断陷含煤盆地。依据该盆地91-205钻孔永庆组的岩性变化特点和盆地构造演化阶段,识别和阐述了中中新世湖盆发育的3个阶段,即早期湖泊形成发展阶段、中期湖泊扩张最大阶段和晚期湖泊收缩衰退阶段,并揭示湖泊阶段性发展的旋回性特征。根据孢粉资料,恢复湖盆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古植被面貌,重建当时的古气候。结果表明植被经历了北亚热带含常绿阔叶成分的落叶阔叶林、暖温带—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以及含亚高山针叶树种的暖温带—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阶段,鸡东盆地中中新世湖泊的演变和植被更替存在着潜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针对砂卵砾石层倒垂孔施工中钻孔偏斜、孔内坍塌掉块、取心以及保护管的安装等困难问题,从钻机安装、钻具结构、设备能力、钻进技术参数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介绍了红叶电站砂卵砾石层倒垂孔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3.
殷墟文化发生的环境背景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农业单元122个表土样品花粉分析结果表明,安阳地区表土花粉组合中草本植物花粉含量最高,以禾本科、蒿属、藜科和十字花科为主,乔木植物花粉百分含量较低,以松属、桦属、胡桃属、黄栌属、栎属为主,应为西部太行山区传播而来。汪家店和茶店陂两个全新世地层自然剖面孢粉分析表明,约 10000cal.aB.P.以前,安阳地区分布着以松属、栎属、桦属等为主的落叶阔叶林;  约 10000~8200cal.aB.P.,气候变暖,降水量增加,森林植被中夹杂着常绿栎等亚热带树种;  约 8200~3400cal.aB.P.,安阳地区进入全新世大暖期,森林植被演变为亚热带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  商王朝在安阳地区建都后(3400cal.aB.P.后),乔木植物花粉急剧减少,草本植物花粉和中华卷柏百分含量升高,表明森林被大量砍伐,砍伐后的林地开垦为农田,主要种植禾本科等农作物;  两条剖面上部的冲积层中出现大量中华卷柏孢子,表明森林植被破坏后水土流失加剧。古地貌面孢粉分析也证明殷商时期安阳地区生长有亚热带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气候和植被条件适于野象生存;  殷墟附近为禾本科农作物花粉高含量区,表明殷商时期农业已具一定规模。  相似文献   

14.
夕阳老去.西风渐紧.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悲了。  相似文献   

15.
牟阳古城景区旅游资源具有独特魅力。以突出自然资源特色、挖掘人文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与紧扣时代为原则,设计出以特色鲜明观光旅游产品、特殊内容生态旅游产品、特色专题旅游产品、科考教育旅游产品为主体的"生物宝库米仓旅,红叶之乡牟阳游"旅游产品整体形象,以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红柳沙包具有准确的计年和很强的环境信息储存功能,可以用来恢复数百年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发现,罗布泊红柳沙包沉积纹层红柳落叶δ13C序列高频变化受多个气候要素的综合影响,重建的罗布泊地区1839年以来的年平均气温、8~10月空气平均相对湿度及4-5月平均风速,较好地反映了该地区168年来的气候变化.对红柳落叶δ13C...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南翼7个钻孔样品的孢粉、藻类分析,从晚第四纪第一硬质粘土层中提取出了种类和数量均较可观的孢粉、藻类化石,从而可以判别第一硬质粘土层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和植被类型,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硬质粘土层的成因研究提供了生物化石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硬质粘土层中有多种孢粉、藻类化石组合。高含量淡水藻类的存在说明硬质粘土形成受到流水的作用,亦即硬粘土的形成环境可能为水域环境。化石组合中含量较低的海生沟鞭藻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硬质粘土形成时曾受到海水影响。硬质粘土层中的禾本科-莎草科-落叶栎-松、禾本科-落叶栎-松-蒿和莎草科-落叶栎-香蒲孢粉组合指示研究区低地为平原区草甸,而周边的山地有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当时该地区属于温凉略湿的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下游巢湖9870cal.aB.P.以来孢粉记录的环境演变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巢湖490cm湖泊沉积物柱样7个AMS14C年龄的测定以及98个孢粉样品的分析,植物种类分属于86个(科)属,可以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孢粉带Ⅰ(9870~6040cal.aB.P.)代表了末次冰期之后全新世温暖气候到来之前气候转暖的早全新世过渡时期,气候呈现温和略干的特点,其中亚带Ⅰ-1(9870~7700cal.aB.P.),Ⅰ-2(7700~6250cal.aB.P.)和Ⅰ-3(6250~6040cal.aB.P.)分别对应温暖湿润→温暖较湿→温和干燥的气候波动;孢粉带Ⅱ(6040~4860cal.aB.P.)代表中全新世温暖湿润期,水热配置条件最佳;孢粉带Ⅲ(4860~2170cal.aB.P.)体现中全新世后期温和干燥的气候,约2170cal.aB.P.干旱程度达到最高;孢粉带Ⅳ(2170~1040cal.aB.P.)反映巢湖流域由干燥向湿润气候的转型,气候总体上温和湿润;孢粉带Ⅴ(1040~200cal.aB.P.)反映了晚全新世巢湖流域温凉稍湿的气候;孢粉带Ⅵ(200cal.aB.P.至今)则体现巢湖流域处在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植被类型演替大体为:以壳斗科的落叶、常绿属种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以落叶栎类、栗属、青冈属和栲/石栎属为主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以落叶栎类占绝对优势的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以禾本科为主的草地→以禾本科、蒿属和蓼属等为主的草丛。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南翼7个钻孔样品的孢粉、藻类分析,从晚第四纪第一硬质粘土层中提取出了种类和数量均较可观的孢粉、藻类化石,从而可以判别第一硬质粘土层形成时的沉积环境和植被类型,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硬质粘土层的成因研究提供了生物化石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硬质粘土层中有多种孢粉、藻类化石组合。高含量淡水藻类的存在说明硬质粘土形成受到流水的作用,亦即硬粘土的形成环境可能为水域环境。化石组合中含量较低的海生沟鞭藻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在硬质粘土形成时曾受到海水影响。硬质粘土层中的禾本科-莎草科-落叶栎-松、禾本科-落叶栎-松-蒿和莎草科-落叶栎-香蒲孢粉组合指示研究区低地为平原区草甸,而周边的山地有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当时该地区属于温凉略湿的温带气候。  相似文献   

20.
札达盆地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阿里地区的喜马拉雅山区,是形成于晚中新世的断陷盆地。研究剖面位于札达县城南4km的多几东,发育一套良好的河湖相沉积地层。结合前人得出的古地磁结论和地层综合对比,托林组的时代为9.2~2.6Ma,香孜组的时代为2.6~1.7Ma。沿剖面自下而上可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及对应的植被类型:①孢粉组合1-2(9.2-约5.6 Ma),为亚热带—温带落叶针阔叶混交林,其中9Ma左右气候较寒冷干旱,经历了一次由寒冷干旱向温暖湿润的转变过程;②孢粉组合3-5(5.6-约3.1Ma),由亚热带—温带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期间存在一次暖湿气候的波动;③孢粉组合6(2.8-约1.7Ma),为寒冷干旱气候下生长的温带落叶针阔叶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