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查明板文地下河的汇水区范围以及板文地下河中下游段的分布轨迹及水文地质特征,岩溶水的补给来源与动态特征等,了解东兰县纳巴片岩溶内涝与岩滩水库蓄水后所引起的板文地下河岩溶浸没之间的关系,提出解决岩溶内涝的途径与措施,为纳巴片岩溶内涝治理提供依据。研究表明,纳巴片的岩溶内涝,除了与特殊的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和大量集中降雨密切有关外,岩滩水库蓄水后,使库水沿板文地下河倒灌,地下水位升高,是造成纳巴片岩溶浸没范围增大,延长浸没时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河流如何切开分水岭而实现袭夺过程一直是河流地貌学所关注的问题。清江上游河谷的发育过程提供了一个完整的
关于河流袭夺的新模式。清江袭夺模式即位于分水岭两侧的相邻盆地水系首先依靠地下水贯通形成地下通道,尔后伏流管道系
统不断扩大,最后随着洞穴顶板逐渐塌陷导致地下河出露完成地表水系的袭夺过程,并形成险峻的峡谷地貌。清江袭夺模式有助
于解释喀斯特地区河流在切过分水岭时留下的特殊河谷地貌形态,是一种新的河流袭夺方式。   相似文献   

3.
人工示踪试验是岩溶水文地质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 分别在基流期和降水条件下对苍蒲凹地下河实施了多源示踪试验, 以探究其岩溶管道的展布特征。试验结果显示, 基流期和降水条件下均检测到来自水箐、黄连村及廖家坡3个落水洞的示踪剂, 降水条件下的示踪剂回收率分别为88.12%, 90.01%, 84.01%, 表明苍蒲凹地下河为多源单汇型地下河。基流期及降水条件下示踪剂运移特征均表明, 水箐至苍蒲凹的流动路径曲率最大, 黄连村至苍蒲凹的流动路径为主岩溶管道, 廖家坡至苍蒲凹的流动路径上存在双通道, 且在靠近地下河出口处存在溶潭, 据此建立了苍蒲凹地下河管道结构的概念模型。研究成果可为复杂岩溶地下河的水资源调查及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作登地下河地处国家重点在建项"目桂西铝业基地"范围,横跨德保、田东两县。文章在研究作登地下河系统地质—水文地质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对地下河不同迳流段的开发利用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铝业基地建设的供水需求,提出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5.
湘西大龙洞地下河流域水资源丰富,地下河堵洞成库工程效益巨大。经全面分析与研究比选出"正常蓄水位为680m水头、地下堵体置距离出口450m、拦水—排洪坝置消水砣、电站厂房置硐河大兴寨"成库地质环境适宜,方案优秀。在西南石漠化地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6.
岩溶洼地在西南地区分布广泛,岩溶地下水为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水源,研究岩溶洼地内涝条件下裂隙系统中的溶质迁移及响应规律可为峰丛洼地区岩溶地下水的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相似原理构建了岩溶洼地-裂隙系统物理模型,采用对流-弥散模型和脉冲响应模型对溶质迁移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探讨了不同级次裂隙和内涝蓄水量大小对溶质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裂隙作为优先水流通道,对溶质迁移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小裂隙对溶质迁移起暂时储存和缓慢释放的调蓄作用,其溶质迁移的叠加过程使总出口溶质迁移的"拖尾"效应更加明显;随着内涝蓄水量的增加,稀释作用增强,导致溶质峰值质量浓度降低、溶质质量浓度回归至本底值的时间延长、延缓释放溶质的质量增加。该物理模型是对复杂岩溶洼地系统内污染物迁移研究的一种新探索,其模拟结果进一步深化了对洼地内涝条件下面源污染物在岩溶水系统中迁移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从实时数据计算与地理过程模型集成的角度出发,针对流计算模型、系统耦合架构等难点,提出了基于开放标准的传感网与流计算耦合架构、实时内涝信息流计算模型等方法,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流计算的城市内涝模型实时感知原型系统,并通过案例实验结果与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正每年4月春暖花开之际,在广西都安地苏地下河中,一场原生态的演出开始了!在水色碧透的地下河出露的天窗群,数量庞大的桃花水母,舒展着它们那如粉白花瓣般的肢体,在水中蹁跹起舞。每年的7~9月,演出达到高潮。这是大自然对地苏地下河水质的肯定。地苏地下河系统是世界上枯水期流量最大的地下河系统。  相似文献   

9.
白岩脚煤矿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白岩脚煤矿含水层特征、地下水赋存、转化与排泄等水文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内水土流失、石漠化、内涝、地下水污染等原生的和煤炭开采可能引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对策建议,为矿井设计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温度是地下水的固有属性,地下水温度场和动态特征是地下水流系统的外在表现。为揭示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影响下西北内陆盆地浅层地下水温度场特征与地下水流系统的关系,基于多点位、长序列、高精度的地下水温度监测数据,在酒泉东盆地开展了地下水温度场及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酒泉东盆地浅层地下水温度9.33~20.77℃不等,平均水温为13.54℃,自地下水补给区至排泄区,沿地下水径流方向,浅层地下水温度逐渐升高;循环深度相近的不同地下水流系统对比表明,浅层地下水温度与地下水动力条件呈负相关,地表水入渗补给大、水动力条件强的水流系统地下水平均温度低,入渗补给小、水动力条件弱的地下水平均温度高;浅层地下水温度动态受自然地下水循环和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从山前地下水补给区到中游绿洲区再到下游排泄区,浅部地下水温度动态可划分为4种基本类型,依次分别为河流补给型、水温稳定型、开采相关型、正弦波动型。   相似文献   

11.
数字国土     
《国土资源》2002,(8):47-47
西气东输工程是我国进入新世纪后启动的最大工程:上游气田勘探开发投资273亿元,管道建设投资435亿元,下游用气项目及城市管网建设投资688亿元,投资规模不亚于三峡工程,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巨大。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下游平原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大量的地下水测试数据为基础,从污染源分布及水文地质条件入手,对黄河下游平原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类型及污染程度进行了深入研究。黄河下游平原地下水普遍受到有机物污染并形成多个典型有机污染区,有机物总检出率为35.5%,检出的有机污染物种类达29种,单个样品检出的有机物种类最多达19种,部分有机物含量超过地下水饮用标准,致使地下水质量恶化。地下水污染区的分布及污染程度与污染源的种类和分布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岩溶含水层中的地下水是重要的可饮用水来源, 由于其复杂的水文地质特征, 采用数值模型分析和评价含水层中地下水环境极具挑战性。采用变饱和度流动方程描述含水层基质中的饱和-非饱和流动, 采用管道流方程描述岩溶管道中的层流及紊流流动, 基于流动解采用对流弥散方程分别描述基质与管道中的溶质迁移过程。根据相关实验数据以及MODFLOW-CFP程序的模拟结果对流动模拟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并基于此开展了岩溶管道以及非饱和参数对地下水流动及污染物迁移影响的模拟。结果显示, 数值模型能很好地重现含水层中饱和区与非饱和区以及岩溶管道的地下水动态, 岩溶管道对含水层的渗流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管道中快速流动的特性使得周围的水向其中汇集, 影响了局部流动场, 进而使得泄露的污染物质随水流进入管道, 快速向管道出口处(泉点)迁移, 突破曲线显示管道出口处的污染物浓度响应速度远快于基质中对应的位置, 非饱和参数对管道中污染物浓度的响应速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建立的模型完善了岩溶含水层中非饱和区地下水流动、污染物运移以及基质-管道流动与溶质运移耦合模拟等方面的工作, 加深了对岩溶含水层地下水动力学以及污染物迁移过程的认识, 对岩溶水文地质及地下水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岩溶地下水系统空间结构复杂, 含水层渗透性强、防污性能差, 一旦发生污染, 污染物扩散迅速且修复难度较大。以南方某岩溶大泉为例, 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水化学图解及多元示踪技术, 分析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及暗河管道分布, 识别岩溶泉的主要污染物、来源及污染途径, 探索岩溶地下水污染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Q1岩溶地下水系统为典型的"多源单汇"地下水循环模式, 存在南北2条主要径流通道; 其主要污染物质为锰、菌落总数、氨氮、总磷, 分别为地下水质量标准阈值的17, 14, 7.2, 3.8倍; 建筑垃圾堵塞原有的暗河通道, 工程勘察和强夯活动破坏了垃圾堆场下部天然黏土防渗层, 生活垃圾及渗滤液进入岩溶管道, 两者共同导致了岩溶地下水的污染。该研究对于岩溶地下水系统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脆弱性"这一概念最早提出于1968年,随着地下水脆弱性研究的逐渐深入,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丰富,但至今尚无十分明确、统一的定义。本文把地下水脆弱性定义为地下水系统在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产生潜在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开展辽河下游平原地区地下水脆弱性研究,区别不同地区地下水的脆弱程度,评价地下水潜在的易污染性,圈定脆弱的  相似文献   

16.
该砂金矿位于郯庐断裂以西,北邻五井断裂,南靠沂山古隆起,为一河谷阶地型冲积砂金矿床(河二级支流王庄河水系)。砂金矿层主要赋存在全新统底部和更新统底部。矽卡岩型金银铜铁多金属矿床等是本区砂金矿的物质来源。水系主流与支流汇合处支流出口前缘(尤其是出口朝向上游的前缘)、河谷内湾部位、切割岩金矿体的支流细谷、河谷盆地的沉积中心和古河道、冲积层底部靠近基岩,尤其是凹槽部分,是砂金富集的有利地段,并呈现砂金从上源向下游逐渐贫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海岸带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山东沿海地区是山东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提高,地下水有机污染日趋严重。该文依据研究区内采集的1367组地下水有机污染测试样品数据,对研究区内地下水有机物检出情况、主要污染因子、分布特征及污染物来源途径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海岸带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明显,有机物检出率达39.3%,其中松散岩类孔隙地下水检出率最高,达49.3%;从区域分布看,黄河三角洲地区、寿光蔬菜种植区、弥河冲洪积扇顶部及小清河下游(东营段)化工密集区有机污染呈现面状分布。其中黄河三角洲地区胜利油田散落油污使这一区域地下水有机污染分布最为普遍,寿光地区深层孔隙水受到一定污染,主要由农药污染及地下水超量开采引起。有机污染分布与人类活动高度相关,主要来源于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莱芜盆地牟汶河流域附近不同水体进行取样,采用氢氧同位素进行分析,初步研究了牟汶河流域上游不同类型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分析了地下水补给来源及循环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莱芜盆地东部牟汶河上游地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下水循环速度较快;岩溶水除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外,还接受其他类型地下水间接补给;整体上研究区内地下水循环更新速度较快,均为0~10年左右新水。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大汶河流域中游地区40件地下水样品进行测试分析,运用统计分析法分析了水化学指标特征,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表明:1.地下水中pH值的含量相对稳定,K~+,Fe,Mn,NH~+_4,NO~-_2,Pb空间变异性较强;地下水中主要阳离子是Na~+,Ca~(2+),主要阴离子是SO■,Cl~-,NO~-_3。2.TDS、总硬度含量呈现由研究区东部柴汶河、牟汶河上游地区至西部大汶河下游河谷平原区,由东南部低山丘陵区至西北部山间沟谷地区逐渐增大的趋势。3.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大汶河流域中游地区地下水质量整体较差,多为Ⅳ类水和Ⅴ类水,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的生活饮用水要求。研究成果为流域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将来水资源保护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0.
随着招远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类工程活动对土壤造成的污染问题也逐渐显露,加强土壤环境管理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查明界河流域地下水及土壤现状,在界河流域自上游到下游布设监测点位,共取水质分析样品66组和土壤样品19组进行化验,分析了地下水和土壤污染监测数据,总结了招远界河流域的水土污染特征,认为界河上游和中游流域土壤以有机污染为主,下游土壤污染为重金属污染,部分区域叠加有机污染形成复合污染,主要重金属成分为镉、砷、汞。结合环境工程领域的环境修复技术,提出了适宜的水土修复方案,为招远市环境修复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