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屏山斜展,溪水潺潺,山边炊烟曲曲淡淡,捣衣人,笑语闲谈。水族女子,天天行走在风景深处。相对水族男子而言,水族女子衣饰上的传统延续在时间上拉得更长一点,她们不知不觉的坚持,甚至一直展示到20世纪60年代。时至今日,最具特色的水族女子形象也在现实中渐渐变得稀少了,盛装时刻,惟节日方一展斑斓。但你绝对不能说,那些朴素女子的身上,传统的元素在平常日子里肯定就梦醒了无痕  相似文献   

2.
借卯的时光     
正山上的林子还在蒸腾着白天烈日的燠热,房檐下的狗儿依然伸长舌头注视着屋前走来走去的人们,田野蛙声一片,一个不一般的日子就在夏天里像金黄谷穗一样长成了。萤火闪闪,仿佛不停提醒着笼罩在炊烟里的水族人家。不知不觉,卯节就到了。卯节在水语里叫做"借卯",所谓"借",就是"吃"的意思。卯节是不兴过端的水族人家的节日,性质和端节相近,其规模仅仅次于端节。与端节相同的是,卯节也具有痛快吃喝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更上一層樓     
<正>水族最传统的民居建筑,毫无疑问是布局紧凑、错落有致、依山势回环而建的"干栏"式房屋群。在水语中,"干"指的是楼,"栏"指的是房子或居家,"干栏"由此合成了楼房的特色表述。实际上,干栏也是更有厚度的古百越族群所留下的文化遗产之一。水族先民在走出原始的穴居生活后,他们最早建起来的房子是这样的:"民编竹苫茅为两重,上以自处,下居鸡豚,谓之麻栏。"(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于是,水族后人起房子,就一  相似文献   

4.
<正>传统的水族家庭,很早以前就是一夫一妻制的结构了。过去的水族人家很少有三代同堂的,儿女一旦成婚,一般都会另起新楼单独居住。出现三代同堂的情形,大多是因为父母垂垂老矣,这时候,他们轮流到几个儿子家居住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5.
男子身上衣     
正天蓝如水,远远的群山顶上,白得耀眼的云团以人们不易察觉的速度极其缓慢地飘移着,并不断变换出各种新鲜的姿态和形状,仿佛在无声地向这个世界演示着一个又一个山间民族的前世今生。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广西水族当然也就成为无数云团所要演示的内容之一。这样的远山风景几乎是永恒的,在不可知的以前它就已经存在着了,今天以及以后数不清的日子里,它依然还存在。  相似文献   

6.
正水族的爱情,往往呈现出山野间朴素的自由和情趣。至少在爱恋方面,青春男女们的交往远离包办与强迫。一种几乎没有强烈压制的、由情感交流双方亲手酿造情缘的情侣模式,年年月月不停谱写着水族男女相对快乐的爱情长卷。水族婚姻属一夫一妻制,其传统由来已久。那么,在正式结为夫妻以前,水族人是怎样经过长长的相识走廊最终走到婚姻殿堂中的呢?这其中,又体现了怎样的一种自由和情趣?他们定情、  相似文献   

7.
在日常生活中,水族人最离不开酸和辣. 每一户水族人家里几乎都有一个酸坛,坛子里腌的酸菜四季不断. 水族人平时用来送饭的配料,以酸汤最为普遍,也极具水族特色.酸汤分很多种口味,有以辣椒为主的辣酸、以毛秀才也就是西红柿为主的毛辣酸、以小鱼小虾为主的鱼酸和以猪牛骨熬制成的臭酸等,其中做得最多也吃得最多的,是辣酸.水族女子承担着制做辣酸的主要工作,她们先把新鲜的红辣椒洗干净,加水,放到磨子里磨成辣椒浆后倒进酸坛,再补进盐和一碗又一碗糯米发成的甜酒糟,密封好存放在阴凉处,经过约一个月发酵,坛子里就是可以随取随吃的酸汤了.  相似文献   

8.
有端也有卯     
正水族最盛大的节日有两个,一是端节,二是卯节。过端节的水族人只过端节而不过卯节,过卯节的水族人只过卯节而不过端节。一般而言,各个村寨的水族不会在同一天过端节或者卯节,即使这样的节日相当于"过年",他们也会按不同的习惯分期分批轮流过节。  相似文献   

9.
正由于水族自称为"虽",且其他民族多以"水家"称之,1956年,经过民族识别并尊重其民族意愿,国务院批准,将操壮侗语族水语支的人们共同体统一称为"水族"。也就是说,"水族"名称的诞生不是直接因为水。可无法否认的是,水族传统生活却和水里的鱼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鱼始终存在一份特殊的感情,而鱼,也在水族人生活里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越绝书》记载:"大越海滨之民。"意思是说,古百越族乃生活在海边的民族。而水族属  相似文献   

10.
稻香熏人     
正水族历史上的大迁徙,是以土肥水美之地作为终点的。这里,江河纵横,水源四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丰沛,日照充足。在桂北和贵州南部大片起伏的坡地和相对平整的山坳旁,水田映着明亮天光,一派美好的田园风景。水田,是水稻生长的绝对温床。相应的考古发现证明,作为水族先民的骆越人,至少在东汉时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了。当水族先民离开海滨,又从邑虽山来到水网密集、气候温和的都柳江和龙江一带,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转化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稻作民族。  相似文献   

11.
<正>在日常生活中,水族人最离不开酸和辣。每一户水族人家里几乎都有一个酸坛,坛子里腌的酸菜四季不断。水族人平时用来送饭的配料,以酸汤最为普遍,也极具水族特色。酸汤分很多种口味,有以辣椒为主的辣酸、以毛秀才也就是西红柿为主的毛辣酸、以小鱼小虾  相似文献   

12.
正《水秀南方》向读者展示了广西水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和品格魅力,是一部让人们在惬意的阅读中步入五彩斑斓的广西民族文化长廊的作品,希望读者喜欢,并持续关注。水族和水有关吗?水族和水无关吗?仅有不到1.5万人的广西水族,又会在他们世代相袭的屋檐下怎样勾画自己朴素而神秘的生活画卷呢?事实上,水族之所以叫做水族,原因并不在于水。或者可以这样说,这一得名不是直接因为他们曾经"依水而居",尽  相似文献   

13.
吃端的日子     
秋天来了。
  一个许多水族人等待已久的日子在秋霜里进入收获后的水族村寨。  相似文献   

14.
正以农耕为本的水族,和其他许多稻作民族一样,对雨水有着几乎是与生俱来的生存依赖和强烈期盼。从雨水延伸开来,凡是水,都因此而成为水族人的生命琼浆。于是,"敬霞"节出现了。"霞"是什么?在水语中,这个"霞"专指水神。敬霞,明明白白就是敬水神。这个节日,很显然是来源于远古水族的自然崇拜,当大片水田因某一阶段的长期干旱而干渴呻吟时,无法抗御天灾  相似文献   

15.
我手做我心     
正客观地说,水族的历史不可谓不悠久。而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在生存和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拥有一系列独特而成熟的手工工艺就是一种必然。比如纺织和印染。水族的纺织是从最根本的栽种棉花开始的,然后收摘,经过晒、绞、弹、卷工序纺成棉纱,  相似文献   

16.
最低的能力     
世上的人,学问有大小,能力也有大小。有学问的人,著书立说,从事教育;有能力的人,做大官,管理大企业,呼风唤雨;运气好的人,也能水涨船高,靠着别人的因缘,出人头地。但是有一些人,实在没有那么大的学问,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是不是就一事无成呢?其实不然,只要有心,具备一些最低的生活能力,也能生存。我们应该自问:你能烹煮三餐吗?吃是人生大事,民以食为天,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公司企业,都少不得要吃。纵使你什么能力都没有,煮个三餐的能力不能没有。在  相似文献   

17.
更上一层楼     
水族最传统的民居建筑,毫无疑问是布局紧凑、错落有致、依山势回环而建的"干栏"式房屋群. 在水语中,"干"指的是楼,"栏"指的是房子或居家,"干栏"由此合成了楼房的特色表述.实际上,干栏也是更有厚度的古百越族群所留下的文化遗产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尽管许多人并不确切知道耶稣到底出生在什么时候,但所有中国人在1949年以后已经完全习惯于使用以传说中耶稣生年为起始的国际通用历法,那就是公历。当然,与此同时,中国人的生活中也从来没有缺少过独有的东方历法——中国农历,尤其在一个以农业为主流的社会,农历占据着特殊的生存地位。而今天的水族,不仅使用公历,也讲究农历,另外还保存着凝结了先人智慧的一种别拘一格的  相似文献   

19.
正"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在中国,汉文化传说中的古代创世神几乎尽人皆知。充满诗意的图形描画、绘声绘色的神话叙述以及千千万人的心理承袭,让血脉认同的中国汉族牢牢记住了他们生命中沧桑而浪漫之极的想象中的始祖神。事实上,从人类学意义上说,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在心理和文化上拥有一两位只存在于传说里的辟世大神都极其正常。在现在的水族村寨之间,人们所能感受到的威望最高的神的名字,和水书的传递者相同,没错,是六铎公。  相似文献   

20.
《河南国土资源》2015,(1):54-55
春节是合家团聚的时刻,家家筵席丰盛,酒肉飘香。但面对那些美酒佳肴,更要多加注意,谨防"吃"出病来。春节健康饮食搭配原则1.酸碱平衡健康人体必须保持微碱性状态,以p H7.3左右为宜。如果人体血液呈酸性,血黏度和胆固醇都比较高,人就容易疲劳,同时人体的抵抗力也会下降。而荤菜几乎都是酸性食品(奶类、血品例外),因此节日饮食切莫餐餐都只吃大鱼大肉,要有碱性食物搭配着吃,以求人体的酸碱平衡。含碱量最高的要数海带,其次是青菜、莴笋、生菜、芹菜、香菇、胡萝卜、萝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